早期心脏康复护理配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3-06-02李艳艳
李艳艳,陈 霞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心内科1,护理部2,天津 30014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是临床常见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病情最严重的危急重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可恢复梗死血管,改善心肌血供[1,2]。但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可能发生再灌注损伤,并发心律失常、心率衰竭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3]。常规护理缺乏对心功能恢复的重视,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4]。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是针对心脏康复治疗开展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针对性的心脏康复训练,改善心肌血流灌注,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5]。但是关于早期心脏康复护理配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尚无无明确定论。本研究结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7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早期心脏康复护理配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在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7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指征[6];②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7]。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②精神障碍、认知异常;③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护理干预者;④随访资料不完善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17 例;年龄35~72 岁,平均年龄(51.72±10.09)岁。观察组男20 例,女16例;年龄36~74 岁,平均年龄(51.85±7.84)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①遵医嘱给药,并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②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有效控制脂肪、盐的摄入;③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准确记录,及时反馈给医生;④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疏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①组建康复小组,由康复中心、责任护士、主治医生组成康复小组,依据术后每个阶段能力消耗、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由责任护士全程陪同,并在心电监护下进行训练,若出现胸闷、气促、胸前明显疼痛,应立即停止;②康复训练前3 d,实施低强度训练,详细记录心电图、训练时间和强度。对于训练过程中情绪不稳定、不配合、烦躁的患者,耐心安慰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积极配合度。训练结束后卧床休息4~6 h,适度按摩腰部,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关节活动;③术后2 d,定时按摩背部,2 次/d,10 min/次。鼓励患者主动翻身、更换体位,适当行坐立位。同时指导患者保持舒适体位,放松腹部,缓慢深呼吸,然后嘴做吹口哨状缓慢呼吸,1次/d,10 组/次;④术后3~5 d,静息心率症状,指导患者循序渐进进行离床活动。先由床边坐位开始,向床边站位、脚支撑坐位、辅助性站位、独立活动过渡;⑤术后第6~8 天开始指导患者缓慢步行,3 次/d,10 min/次,每次最大距离为200 m。第7 天开始缓慢上下楼梯,每次2~3 个台阶,患者可自行行走后,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台阶数量;⑥术后9~10 d 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增加适量室外步行,15 min/次,3 次/d。术后11 d 患者无明显不适可,可出院。出院时嘱患者按时复诊,需严格按照康复计划在家属陪同下进行自我训练,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步行6 min步行试验距离(患者安静休息15 min,然后计算患者6 min 步行最大距离,以评估患者的运动耐量)、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 生活质量量表,包括心率健康、社会功能、物质生活、活力、情感职能、生理功能6 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80 分,评分越高各维度质量水平越佳)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1.0 版本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采用()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后LVEDd、LVEF 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2 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6 min 步行试验距离比较 两组干预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6 min 步行试验距离比较(,m)
表4 两组6 min 步行试验距离比较(,m)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效果与护理干预密切相关。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常规护理缺乏针对性,主要以用药、生命体征检测、饮食指导等干预为主,缺乏心脏康复训练方面的指导,从而导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康复效果不理想。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可早期促进心血管活动,改善微循环,促进肌力恢复[9]。虽然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模式已经在临床得到应用,但是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LVEDd、LVEF 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应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可提高LVEDd 和LVEF,改善心功能指标,促进心功能恢复,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同时本研究显示,两组干预后6 min 步行试验距离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模式可增加6 min 步行距离,进一步提示其可改善运动耐量,促进心脏功能恢复。该结论与王萍等[10]研究结果相似。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进行心脏功能锻炼,改善心脏功能指标,进一步增加心肌收缩能力,从而促进心功能恢复,进而可促进运动耐量的增加[11]。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促进康复训练顺利开展,为术后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此外,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良好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早期心脏康复护理配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增加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良好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