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与路径研究
2023-06-02甄莎崔彬
甄莎,崔彬
(1.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旅游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国家公园是自然生态空间最重要、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2019 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地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体系。2021 年10 月,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第一批国家公园。目前,国家公园建设正在积极、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何促使这些具有重要、典型资源的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科学界定国家公园内涵与特征是明确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与路径的前提和关键。从国家公园内涵上看,国外对国家公园的界定都是根据各自国家实际情况进行的,对其内涵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发现国家公园均是为了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平衡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证国土资源永续发展而成立的自然保护区域[1-2]。公园内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或丰厚的历史文化等遗迹资源,生态系统基本处于原始状态,能够为公众提供精神、科学、教育与游憩等机会[3-4]。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国家公园是以保存和展示具有国家乃至国际重要意义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稀有性的高级别资源,由中央政府划定和管理以实现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同时提供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公共服务功能[5-7]。
从国家公园特征上看,国外国家公园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国家公园资源具有完整性和原始性;二是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国土资源为主要目的;三是国家公园提供精神、文化、科研、教育和旅游等多方面公共服务[8]。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国家公园的特征存在三点共识:一是资源和管理权属的国家性;二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三是提供服务的公益性[9-11]。
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方面,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1974 年提出国家公园应具有适当面积(不小于1 000 公顷)、自然生态系统完整、严格禁止开发与破坏、限制旅游等四条发展标准。各国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实践中,美国国家公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和面积规模的适宜性,国家公园所在区域应具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英国主要发展优美自然景观和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区域为国家公园;德国国家公园发展考虑自然特征特殊、面积与生态环境完整、科学教育价值高等因素[12-15]。国内方面,有学者提出中国国家公园发展应注重三个维度:资源条件、适宜性条件和可行性条件[16-19]。其中,资源条件是对资源本体做出评估,在生态系统、生物物种或自然景观独特性方面具有国家代表性;适宜性条件是对资源利用的适宜性做出判断,包括资源本身及其周边环境适宜性;可行性条件侧重于管理环境和制度的可行性,包括自然资源产权、空间用途管制、保护管理基础等方面。此外,有学者认为环境状况[20],保育条件[21]对国家公园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还有学者从生态旅游[22]、社区满意度预警体系的构建[23]、特许经营分析与运营模式[24]等方面对国家公园建设展开研究。唐小平[25]认为国家公园建设的重点包括构建清晰规范的资产产权制度、统一高效的生态治理体系、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务系统和统筹有度的社区协调机制,并提出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的实现路径包括规划编制实施、勘界立标、机构设置、资产监管、生态修复、基础设施、监测感知、公共服务和社区协调等方面。
纵观已有成果可以发现,国外国家公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较为成熟,但国内对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还停留在摸索阶段。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公园提出新要求,需要厘清影响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动能因素。因此,结合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方案,构建中国情境下的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受到国家和各级部门重视,社会多方关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与路径”为选题,运用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和SPSS 软件,总结、筛选、提炼和构建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指标体系。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内部结构进行效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路径,旨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1 理论基础
综合运用资源产业经济学、生态学、规划学、管理学与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是指政府机构应该鼓励共享、集体的公共利益观念,强调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帮助公民表达并实现公共利益,并重视公民在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时的参与程度[26-27]。国家公园体制应坚持全民共享,致力于重新构筑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态系统保护,具备科学研究与科普功能,为公众提供亲近、体验和了解自然的机会。国家公园为公共利益而设,为全民提供公共生态产品,是一个非营利性、公益性的保护区,当代和后代公民均可享受国家公园带来的优质空气、水、土壤等生态产品,享受游憩权利和观赏服务,同时还可以从其提供的资源、娱乐项目等经济产品中得到获益机会,可以说由国家公园产生的这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民众福利。国家公园在为社会公众提供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需要学者、公园管理者、企业家、社会大众等参与国家公园的管理与维护,尊重各类群体关于国家公园管理的发言权,调动全民积极性,激发自然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倡导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其基本原则包含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28-29]。国家公园内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在国家乃至世界均有重要的意义和典型性。对国家公园内的高山、河流、森林、湖泊、珍稀动植物等资源的保护直接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环境和历史文化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在国家公园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生态保护这一红线,建立保护地管理长效机制,不仅为当代人保留科研、教育、游憩场所,也为后代人留下宝贵遗产。坚持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第一位的原则,保护生态系统的原始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将开发、利用控制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实现社会和自然环境共同提升与均衡发展。
2 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指标体系构建
2.1 研究方法
(1)构建指标池。首先,运用文献查阅、关键节点事件分析等方法收集动能指标的不同表达形式,尽可能多地收集指标;其次,研究者根据对中国国家公园内涵与特征的把握与理解,尽可能多地写出指标;最后,运用专家深度访谈法综合对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进行编选。
(2)初始指标筛选。采取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指标初次筛选,运用专家归纳法进行指标归类,将指标归纳为若干个不同的维度;再运用演绎法进行反向归类,删除不适宜的指标;编制初始问卷,对指标进行题目转化,删除不适宜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指标;删除转换成题目后有歧义、让人无法理解的指标,并将内容表述类似的指标进一步删除或合并。
(3)指标提纯。通过问卷调研获得数据,对动能指标体系的维度运用极端组比较方法、题项与总分相关方法和同质性检验方法综合对指标可靠性进行判断[30],保留合适的指标,所有操作均在SPSS 软件上执行。对每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数加总,按照27%的原则,将总得分前27%和后27%的样本筛选出来组成高分组和低分组,计算决断值并比较高低分组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性,当决断值≥3 或者达到显著水平,保留该指标;计算题项与总分相关值和修正后的值≥0.5 时,保留该指标;题项删除后的格伦巴赫值(Cronbach’s alpha)≤整体格伦巴赫值,共同性值≥0.2,及因素负荷量值≥0.6 时,保留该指标,最后构建出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体系。
(4)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是以特定理论或概念架构作为基础,借由数学程序来确认评估该理论观点所导出的计量模型是否适合、合理,检验模型建构效度的适切性和真实性[31]。根据本研究的指标体系,需要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构造五个可能的模型,包括模型1:无模型,模型2:一阶一因子模型,模型3:一阶三因子模型(因子无相关),模型4:一阶三因子模型(因子相关),模型5:二阶因子模型,对五个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拟合指标包括卡方值,卡方与自由度比值(CMIN/df)、调整后拟合度指数(AGFI)、拟合度指数(GFI)、比较拟合指数(CFI)、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判断五个模型的适切性,选出最优模型。运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指标不同维度的结构进行检验。当标准化因素负荷量大于0.6,C.R.组成信度大于0.7,平均变异数萃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大于0.5[32],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时,则构建的动能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内部结构效度。
2.2 数据来源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对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进行筛选分析,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问卷调查。
首先进行文献阅读,对国内外有关国家公园的理论和成果、自然保护地体系文件进行研读和分析。通过阅读国内文献和自然保护地体系文件,提炼出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的指标;通过阅读国外文献,提炼出中西方有关国家公园发展相似的动能指标,并结合国内文献确定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特有的动能指标。
其次对从事国家公园或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工作和研究的相关专家及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对受访者的访谈时间均大于半个小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受访者的真实看法。研究者不进行预先模式设定,受访者以回答和选择的方式进行指标确定。首先,在访谈开始之前,给出中国国家公园的背景知识,中国国家公园的内涵与特征及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设置原则,要求受访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列出可以反映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越多越好,主要以受访者回答为主。当受访者无法再列出指标的时候,研究者根据自己在相关文献、国家公园标准和管理办法中总结的指标对受访者进行选择式提问,让受访者以是和否的形式进行回答。如研究者可以问受访者:“你认为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是否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你认为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是否应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深度访谈的效率,并对研究者通过相关文献、文件收集来的指标与实际进行参照对比,删除不合适的指标。共对来自林业部门人员、国土资源部门人员、地方政府旅游局人员、从事自然保护地规划的科研与实践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管理者5 名,员工15 名,具有高级职称的10 人。经过深度访谈,共收集指标条目179 个,去除重复或者与研究目标相差太远的指标,得到56 个初始动能指标。
最后对收集的初始指标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归纳。将56 个初始指标以书面形式提交给三位此前没有参与深度访谈的专家,要求这些专家按照自己在国家公园领域研究或实践中的认知进行指标归类,专家之间互相不沟通,保持独立性。三位专家提交结果后,研究者根据分类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出加强生态建设,合理整合规划,完善制度保障三个维度的指标。进一步检验指标归类是否较为合适,选择三位没有参加该研究项目(包括理论研究阶段和深度访谈阶段)的人员,对他们进行国家公园知识培训,使他们深入了解国家公园的内涵与特征及动能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并把加强生态建设,合理整合规划,完善制度保障三个维度的含义向他们进行详细解释,确定他们已经明白这些维度的内涵与外延。然后运用反向归类法进行指标分类,三位人员不进行沟通,独立进行分类。反向归类结果如下:(1)三人都没有将某指标放入初始归类类别的指标有10 个,所占总体比例17.9%;(2)仅一人将某指标放入初始归类类别的指标有12 个,所占总体比例21.4%;(3)任意两人将某指标放入初始归类类别的指标有8 个,所占总体比例14.3%;(4)三人完全归类一致的指标有26 个,所占总体比例46.4%。为了保证指标归类的有效性和适当性,删除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指标,获得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的初始指标34 个,其中加强生态建设13 个指标,合理整合规划10 个指标,注重制度保障11 个指标。对指标进行题目转化,删除不适宜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的指标,或者是指标转换成题目后有歧义、让人无法理解的指标,并将内容表述类似的指标进一步删除或合并,将初始指标缩减为21 个,如表1 所示,其中加强生态建设9 个指标,合理整合规划6个指标,注重制度保障6 个指标,编制调查问卷。
表1 初步筛选后的中国国家公园动能指标
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形式,从“很不赞同”到“很赞同”分别赋值1 到5。问卷采用网上作答和现实填写两种方式,调查样本大多来自具有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如云南、青海、甘肃、四川、湖北、湖南、浙江、福建、海南等省。共收集样本286 份,182 份来自网上作答,104 份来自现实填写,利用SPSS 排除异常样本(有缺失值或答案过于一致),获得有效问卷249 份(包含网上作答161 分,现实填写88 份)。
样本的人口统计变量分布如表2 所示。其中,工作类型中公园经营者和公园管理者包含不同类型国家公园试点单位的人员,研究机构人员主要是从事与国家公园或者自然保护地相关研究、设计、规划等工作的人员,其他人员主要是游客、研学旅行者、当地居民(注:其他人员不调查工作年限,只调查其关注或居住在该自然保护地的实际年限,反映对此自然保护地的熟悉程度)等。由表2 可以看出,样本分布较为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进行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体系的结构分析。
表2 样本人口统计变量分布(N=249)
2.3 研究结果
为了检验样本是否可以做同质性检验,运用KMO和BARTLETT 球体检验的方法进行判断,结果如表3所示,KMO 值为0.900,大于0.8,因此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表3 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
对加强生态建设,合理整合规划,完善制度保障3个维度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后,依据判断标准,删除不符合条件的指标,如表4 所示。
表4 指标分析摘要表
从整体层次对保留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这时删除任意一个指标后的格伦巴赫值均没有大于整体格伦巴赫值,因此12 个指标均可保留,得到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的量表。
对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体系整体的内部结构效度进行检验,构造五个可能的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拟合度值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模型5:二阶因子模型的各个拟合度取值要优于其他结构方程模型,且符合拟合度最小取值标准,具有良好的拟合性。因此,选择其作为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体系的最优模型,这也与本研究理论推断及调研结果相一致。
运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加强生态建设,合理整合规划和完善制度保障三个维度的结构进行检验。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效度如表6 所示,可以发现标准化因素负荷、AVE 和C.R.取值均符合要求,因此,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内部结构效度。
表6 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体系的内部结构效度检验
3 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路径
本研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动能指标体系,包含加强生态建设、合理整合规划、完善制度保障3 个一级指标以及12 个二级指标。这些动能指标是在分析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内涵与特征,现有国家公园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研读各学者关于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建立的,具有良好的内部结构效度,可以为中国国家公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对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研究结果,中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实现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生态建设。与一般自然保护地相比,国家公园的自然生态系统人为干扰极少,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全面保护和完整性保护,注重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科普及适度游憩的结构和功能,规模不宜过大或过小。因此,国家公园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保护地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定义和梳理,不打破原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现状,并将原属于同一类资源的自然保护地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注重原真性、完整性、全面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体现生态保护全面一体的原则。同时注重国家公园的规模适宜性,充分考虑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国外相比,中国大面积无人居住的地区较少,把国家公园的规模按照地区实际,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建设符合中国情境、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
(2)合理整合规划。国家公园根据园区内资源与生态保护的需求,重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障国家公园内居民、资源所有者和开发利用者的正当利益,妥善处理区域内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对科研者和游客的到访进行管理,规划建设配套公用设施,提高国家公园园区内外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因此,国家公园应根据自身实际划定保护级别不同的功能分区,对现有的功能区进行整合,实施差别化管理的策略;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保证公园内部和周边的资源所有者与居民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同时,提高公园的科研价值和游憩观赏价值,对公园的访客量进行限流管理,达到保护和适度开发共存,合理处理与资源所有者、使用者、科研工作者、旅游者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满足公园保护、科研与游憩的需求,保障国家公园的合理运行。
(3)完善制度保障。国家公园的资源权属是否清晰直接影响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效果;管理权属清晰可以从根本上破解多头体制、管理分割、协调无力、合作低效的困境,化解急功近利、重复建设、过度开发、恶性竞争的痼疾;政府、专业机构和社会大众的有效监督,可以帮助国家公园科学健康成长。因此,需要明晰资源权属,保证国家公园区域内的土地流转政策完备,无土地权属纠纷;建立国家—省级—公园三级管理机构,解决目前九龙治水的局面,厘清管理层级和职能,完善国家公园设立、运营、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关内容和程序,并与其他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相协调;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公众参与机制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及参与权,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发展、全民共享”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