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易行难:学校金融教育项目的系统评价

2023-06-02张君安刘东姚瑀菲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年1期

张君安 刘东 姚瑀菲

关键词:学校金融教育;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态度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640(2023)01-0043-10

一、问题提出

金融素养作为探讨和解释金融问题的重要视角和有力证据,已引起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金融素养的匮乏,对投资理财决策、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及危害的持续蔓延凸显了金融素养的重要性。高金融素养能够帮助投资者有效甄别金融市场讯息,减少信息收集和处理成本,规避市场投资风险,提升投资效益与收益,缓解借贷约束,增强家庭社会保障水平;而金融素养的匮乏,则容易导致不良的财务决策,如负债、高利贷以及不良抵押贷款等影响到家庭金融福祉的信贷行为,甚至会给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健康的有序发展带来严重影响。[1]

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金融环境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在金融知识方面存在许多误区,不负责任的金融行为及金融技能的匮乏导致不良的金融后果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研究发现在18岁至24岁的青少年中,有42%的人至少有一种形式的债务、贷款或支付欠款,其中只有28%的欠款人意识到他们有财务问题。[2]2015年《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发现,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3];2017年的“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显示20.39%的大学生使用过金融贷款或分期付款。[4]通过研究大学生校园贷以及互联网借贷现象发现,我国金融化和数字化社会进程叠压,个体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无从获得,进一步加剧了青年群体的金融脆弱性。[5]青年群体虽然快速地适应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社会,但是对社会金融化这一挑战应对不足,自身缺乏足够的金融素养以及基本的金融能力。同时,金融服务机构乃至全社会都尚未做好准备,缺乏足够正式的普惠金融服务以及金融支持,校园贷、裸贷、套路贷等无资质非法借贷引起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金融风险会损害青年群体的权益,打击金融消费信心,动摇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影響中国金融未来发展的能力和质量。

如何有效提高人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已成为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学术界以及公民个人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重大议题。决策者们认识到金融素养以及在金融教育项目中投入资源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6]大多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都在强化金融教育、积极推行金融教育项目,甚至将金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以提高国民整体金融素养水平,从而推动金融包容性和金融稳定性。[7]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银保监会共同制定了《中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明确了金融教育的战略地位,并制定了我国金融教育的教育理念、工作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8]

已有的金融教育项目指的是广泛意义上提高民众的金融素养,包括金融知识、金融能力以及金融态度的提升。“金融知识”一词通常被用来表示金融概念和程序的知识,包括金融产品、机构和概念;“金融能力”则被用来表示应用这种知识的技能,如计算复利支付的能力以及财务规划方面的能力;“金融态度”一般指对于金融风险的态度、金融财务目标的设置以及金融效能感。[9]以学校为基础的金融教育可以传授基础的金融知识,指导正确的金融行为,培养良好的金融态度,进而提高个人在未来作出最佳金融决策的能力,被视为提高公民金融素养的有效途径。[10]由于金融教育项目不仅数量有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持续时间等方面各有不同,同时也缺乏对金融教育项目标准化的评估方式,金融教育项目的有效性仍存在很大争议。

已有外国学者采用系统评价的方式对各国不同学校金融教育项目进行了总结与梳理。研究指出,在高中阶段参加金融教育项目的人在成年后储蓄率高于未参加者,并且接受金融教育有助于减少不良贷款,可见面向青少年的金融教育有效且能够维持可持续的长期结果。[11-12]但也有研究认为,现有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提供金融教育是改善个人金融行为的有效政策,[13]学校金融教育项目并不影响日后的信贷行为和资产累积,参加个人理财课程的学生最终并不比不参加的学生更懂金融。有研究追踪调查学习了5年以上个人理财课程的学生,没有发现该课程对学生的财务知识、节俭的态度或行为有积极影响。[14]许多青少年金融教育项目将目标定位于增加金融知识或改善金融行为,目的是使青少年获得更高的长期经济回报和更好的职业前景的机会。许多现有项目方案假定青少年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因此,他们需要通过获得知识和技能或改变其不良态度来提高金融素养。

社会工作提供的金融干预,一般针对贫困人口的现实需要,基于普惠金融的政策框架,通过专业服务改进个体的可行金融能力,如金融知识和技能等,从而享受普惠金融带给他们的福利,实现可持续生计。[15]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与相关主体(包括政府、金融机构、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组织等)合作,在增强青少年金融知识、解决青少年的金融行为障碍和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障碍方面做出专业贡献。金融社会工作不应该忽视青少年个人、家庭、学校、社区、金融市场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此,本文重点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的学校金融教育项目成果,聚焦项目的实践过程,分析干预措施及实施成效,旨在为我国金融社会工作者进行以学校为基础的金融教育项目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学校金融项目是否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的金融知识水平、提升金融能力以及改善金融态度?何种项目干预措施更为有效?

二、资料与方法

(一)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目前有关学校金融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金融知识、行为和态度的影响证据相对有限。本文对涉及儿童和青少年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教育项目或学校干预措施的文献进行搜索,并排除了中英文之外的文献、无法获取全文或数据不全的文献以及重复发表的文献。由于本研究主要分析关于金融教育项目的措施及其效果,而不是青少年的总体金融素养水平,故同时排除了只测量金融知识而不提供金融教育干预项目并进行实际干预的研究。

(二) 文献检索策略与资料提取

本研究使用计算机检索以下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EBSCO学术期刊数据库、SAGE数据库、SocINDEX社会科学全文数据库以及Taylor&Francis期刊数据库等。检索时限为2000—2020年。检索式为(金融素养 OR 金融知识 OR 金融行为OR financial literacy OR financial knowledge ORfinancial behavior)AND(随机对照试验 OR 对照研究 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RCT ORcontrolled OR controlled trialed)AND(金融教育 OR金融干预 OR financial education OR financialeducation intervention or financial intervention),根据不同数据库略调检索策略。同时还筛选了最近或更集中的学校儿童和青少年金融教育的叙述性评论的参考文献。[16-17]由一名研究人员通过文章标题、摘要和结论进行文献初筛,去除重复文献和与本研究主题不相符的文献。由两位研究人员通过阅读经过初筛后的文献全文,根据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提取第一作者、发表年份、国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结果等资料。本研究最终涵盖了2000年至2020年间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评估了在全世界5个国家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开展的15项金融教育项目,具体内容见表1。

(三) 分析方法

为了能够汇总多个研究报告中估计的干预效果,理想的情况是,所有这些研究都以相同的方式来衡量金融教育的结果,即以相同的单位来衡量,或者将这些统计数据标准化为一个共同指标。然而,在关于学校金融教育干预的文献中,无论是干预措施、干预载体乃至于干预结论都是多元的。故本文采用质性研究,通过归纳总结项目措施、项目载体、干预效果等形成有关于金融项目更有概括性及针对性的结论。

三、学校金融教育项目干预及效果

青少年的群体分布广泛,包括小学、初中或高中学生,在这类学校教育阶段进行金融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让他们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以及将来在人生中可能面临的财务问题。当今的消费者面临着一个复杂的金融市场,金融决策中的失误会使他们蒙受巨大的损失。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储蓄行为以及零用钱管理与成年后的财务行为有很大的关系。[18]同时金融教育对于未来不再继续深造而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中生尤其重要,因为这可能是他们一生中唯一接受关于个人金融指导的机会。因此,对青少年的金融教育是一种有必要的政策干预,学校金融教育项目的宗旨以及成果目标主要是提高青少年的金融素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增加基础金融知识、培养正确金融行为,养成良好的金融态度。

(一) 知之非艰:金融知识的普及

金融知识可以视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养老金、储蓄、抵押贷款和其他金融决策有帮助。[19]金融知识意味着能够理解金融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有基本金融知识的人比较能够应对金融风险,分析金融形势,作出明智的金融判断和决策,实现金融目标。金融教育早期的重点是提升民众金融知识,对个人财务规划和预算、如何赚取收入和选择职业、储蓄和投资、消费和信贷以及保险的知识和理解是金融教育项目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知识普及类金融教育项目包括三类知识:金融基础知识,即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基本概念;投资理财知识,例如储蓄、消费、养老规划等;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金融消费者的权利、金融机构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义务、相关法律法规等。学校教授的金融知识可能侧重于术语和定义等内容,以及学生对金融相关词汇的识别能力。

在小学阶段,金融教育课程主要侧重于规划和预算、储蓄、支出和信贷概念,仅少数项目会关注有关投资和银行服务的概念。在初高中阶段,大多数金融教育项目侧重于消费和信贷、储蓄和投资以及预算概念,也有一些项目会涉及银行服务、保险、收入和职业规划。大学里的财务教育项目主要集中在预算、信用卡使用和正确消费观念培养等方面。由此可见,因为初级阶段儿童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金融教育项目所授课的内容都是最基本的金融知识,一般都与金钱的储蓄和使用有关,大量研究表明金融教育对金融知识有积极影响。例如阿福童项目(Aflatoun Program)是一个广泛开展的全球项目,该教育项目的实施地点包括加纳、乌干达等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目的是为孩子们提供基础金融知识,在多个国家地区对此项目的评估发现,青少年金融知识均有较大的提升。[20]同时也有研究发现金融教育不一定要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才能有效。金融教育项目中有将金融知识的基础概念融入在数学教学中,如通过数学公式计算简单的利息或者解释较为抽象的经济学基础知识。研究结果发现金融教育除了具有增加金融知识的预期效果之外,还能提高数学成绩。

(二) 行之惟艰:金融行为的训练

对于金融行为的干预包括储蓄行为以及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当前的学校金融教育项目应重视从增加金融知识到转变金融行为。幼儿从接受零用钱或做家务活来获得基本的财务知识,从小学起就开始养成理财行为的意义重大。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金融行为培训,旨在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财务技巧,其中包括基础的银行操作和商业投资技巧。学生的行为可以通过现场的实践和模拟的财务活动来进行。

在高中时参加过个人金融课程的大学生有更高的储蓄率,也更可能按时偿还信用卡欠款,更不可能刷爆信用卡。“和金钱对话(Money Talks)”“巴西金融教育项目(The Brazilian Financial  EducationProgram)”等项目相信,参与者能够提高储蓄率,改善不良的消费习惯,并且在购物时更有可能比较价格并作出更合理的选择。[21]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学生储蓄率有所增加,并表现出显著改善的消费行为,与父母谈论财务问题并参与计划家庭预算开支的学生比例要高得多。[10]对于传统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金融教育,更多的研究发现基于学校的储蓄项目对青少年的长期储蓄效果并不明显。[12, 22-24]研究者也发现许多小學阶段的孩子已经有储蓄行为,所以未来关于储蓄的项目可能对低幼龄群体更有效。[25]

金融教育项目对信贷相关行为的长期影响目前并不明确,大部分研究认为金融教育无法对降低债务水平和贷款违约产生长期影响。[26]对金融行为影响效果不佳的一种可能解释是,目标人群的年纪太小、储蓄行为更多受到家庭经济以及父母金钱观念的影响而非金融教育项目。

(三) 防范于未然:金融态度的培养

目前的经验研究大多与金融知识或金融行为有关。基于金融素养概念,金融态度,包括储蓄态度以及应对金融风险态度都是金融素养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也发现,由于一些项目中包含了信贷等金融行为的训练,短期内学生使用消费信贷进行消费购买的情况也有所增加,[22]要保证学生将来的财务状况,就必须树立并培养其乐观、健康的财务态度。

培养储蓄态度能够让青少年在较长的时期维持一个比较好的储蓄观念。“和金钱对话(MoneyTalks)”項目开发了一套储蓄量表,发现参与此金融项目的青少年储蓄态度得分比没有参加金融项目的得分高,储蓄态度也有较好的维持性。[27]“巴西金融教育项目(The Brazilian Financial EducationProgram)”中除了引入有关于日常生活相关的财务知识以及学生关于就业失业等问题,同时也囊括了有关社会情景、国民经济的问题。通过对金融态度的培养,青少年的财务自主性和对储蓄意愿的前瞻性指数都有积极的提升。对金融风险意识的培养能够让人们正确地认识金融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并做出合理的决策。但是通过对“金融健康生活(FinancialFitness for Life)”的大规模项目评估发现,学生除了对金融服务的态度有所变化,对于其他方面的金融态度并没有明显的改变。目前评估金融态度的研究项目,除了自评金融态度,大多仍然使用关于金融知识和理解的测试,或者是对未来储蓄以及风险行为的态度自评预测,无法很好地评估金融态度的改变。通过对15个项目的系统分析发现,从项目的干预内容来看,金融素养概念框架已从“知识—行为”发展到“知识—行为—心态”。正是在这个框架下,金融素养是知识与理解、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信心三者的有机结合,[16]是对金融概念和金融风险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在一定的金融环境下,为了做出有效决策而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解的技能、动机和信心,以提升个体、社会的经济福祉和人们对经济生活的参与度。[6]学校金融教育项目对知识和金融态度的影响暂时大于对金融行为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年轻人的学习能力通常比成年人高,他们接收新知识、新讯息的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的储蓄行为原本就受家庭影响较大,并且儿童在生命周期的这个阶段并不参与大量的财务决策,所以难以观察及评估金融行为的变化。由于金融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增加金融知识和提高意识,测量指标也多集中于评估金融知识的增加。学校金融教育项目不仅要关注金融知识的普及,更应该着力于金融行为的训练,在此基础上也要培养学生的金融态度,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现实中运用金融知识,实践金融技能。

四、学校金融项目成效的影响因素

(一) 从认知性到体验式教学的方法转向

学校金融教育项目的课程主要从社会认知和情景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能力是个体适应环境并做出行为改变的关键要素,只有通过认知过程,才能改变人的行为。社会认知理论将重点放在人的主观意识上,认为理解概念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基本前提,行为改变是由期望和激励驱动的。[28]在学校金融教育计划中,传递信息是一种普遍的机制。目前金融教育项目的主要开展形式有课程、讲座、研讨会、模拟游戏等。其中,传统的课程和讲座形式应用得最广泛,目前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上课程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但即使是在网络中建立社群,鼓励学生互相学习金融知识并对各自的金融行为进行同辈监督,仍然不足以保证项目进展的有效性。[29]

情境理论认为,认知能力固然重要,但不能脱离具体的实践环境,“参与体验”才是情境学习的核心要素。学习是通过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的相互对话、彼此互动而发生于真实的实践活动之中的。[30]体验式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但都依赖于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将基本概念运用到实践中去,当实践活动与个人相关且有意义时学习效果最好。例如,“我的课堂经济(My Classroom Economy,MyCE)”项目,学生参与模拟的微观经济活动,赚取“学校的钱”,用来租用自己的课桌。在类似的学校储蓄项目中,学生们也能得到一些激励,从而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决策能力。[23]在此期间,学生能够通过对已有的观念与假定进行验证,进而获取必要的知识与技巧。大部分有效性较高的金融教育项目都将“体验式学习”纳入其课程。通过对 FFL项目的实证研究,发现该计划并非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运用角色扮演、获取财经资讯、个案问题等模拟经验的方式来进行。结果显示,学生在财务知识上的进步显著。[31]也有研究者将以课程和讲座为主的项目与此项目作对比发现,体验式学习在提升学生金融知识方面更为有效。[32]在“股市博弈(TheStock Market Game)”项目中,学生分小组利用仿真的投资软件进行投资竞赛。这些课程强调与现实金融市场的互动,并能训练学生将其掌握的金融知识运用到投资市场上去。[33]学生模拟体验财务管理与金融活动,而不需要老师教授具体的金融内容,这些体验性课程能让孩子们有机会将他们所学的金融知识应用到真实的金融实践中。“青少年成就金融公园项目(Junior Achievement Finance Park)”是基于角色扮演以及虚拟运算情境模式,这种模式也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模拟实践中。[34]未来也可以开发更多和金融相关的网络游戏,丰富现有的课程形式。从传统的以知识普及为基础的方法转变为以行为训练为基础的项目干预措施,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习技能,而不是单向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二) 项目课程标准化及教师培训规范化

从现有项目评估的归纳总结来看,许多学校金融教育评估的开展缺少控制组,这就很难证明青少年金融行为的改变是因为参与了这个金融教育项目,还是因为一些外部因素。近年来,在国家金融教育战略下实施的项目越来越多,这有助于未来实验研究的开展。对于学校而言,金融项目应该尽量使用标准化的课程项目,以提高项目的完成度,保证项目干预质量以及效果的稳定性。大多数学校金融教育干预项目只针对一所学校的小样本课程效果开展评估,评估结果可能不具有外部有效性,即这类的教育项目效果是否可以在其他学生群体中复现有其不确定性,这就使研究者很难对不同的教育项目进行比较。例如有项目发现在中国上海和比利时,学生获得最高的平均金融知识分数,而哥伦比亚、意大利和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学生平均分数较低,这也证明有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学校的执行能力制定相应的项目。[6]

从课堂教学到模拟实践,现有潜在的教育干预项目非常多样,但金融教育项目由于项目类型和结果评估的巨大异质性,设计选择干预措施的过程需要谨慎。学校金融教育项目的实施质量与项目课程标准化以及教师培训规范化有密切的关系。美国经济教育委员会(CEE)通过多个阶段的实践,对FFFL和“为你的未来融资(Financing Your Future)”项目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积极且稳定。FFFL是一项规模较大的学校财务计划,涵盖了基本经济知识、个人财务知识、数学能力等方面,有针对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不同年龄组的教学材料。此项目的强项之一是开发了有效的课程测试来衡量学生对个人财务概念的知识和理解。虽然项目并不评估财务态度和行为,但是也逐渐关注良好的金融习惯的培养以及金融实践能力的训练。“为你的未来融资(FinancingYour Future)”项目使用了5张DVD,这5个视频片段涵盖储蓄、资金管理、银行、信贷和债务以及投资等主题,总计6个小时的教学,随后辅以三节课课堂讲授,以加强学生对视频中关于投资人力资本的财务概念的理解。此项目随后使用准实验设计来分析FYF项目对高中生金融知识的影响。他们发现,与对照组的学生相比,参加教育项目的学生在金融知识方面表现出显著的进步。[35]研究者通过对接受FFFL课程的肯塔基州东部经济弱势学生进行评估,发现他们的金融知识测试得到了明显改善。[32]

除了项目课程标准化外,教师培训规范化也被认为是决定学校金融教育项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教师们认为在教授个人理财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他们没有做好充分准备。[36]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大多数基础教育教师接受的并不是以金融经济为主要科目的培养,也很少接受专门针对金融能力的培训。同时也有研究指出教师对于学校金融教育项目的态度,即是否认同金融素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也被认为是影响项目有效性的关键因素。[37]“下一代个人理财(NGPF)”以及“我的金融课堂(MyClassroom Economy)”等项目为教师提供关于个人理财为主的课程以及大量可运用在教学中的课程材料。目前CEE开发的“金融助推(Jump $tart)项目以及FFFL等项目为项目实施承担方的教师提供了规范化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金融知识和教学技能。有实证研究发现,接受了规范化培训的教师提高了纽约、明尼苏达、得克萨斯和马里兰州高中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35]此外,研究还发现,除了提高学生成绩,教师的金融素养和信用评分也有所提高。[11]金融教育不仅应该通过衡量学生的成果来评估,还应该衡量教师的成果以及教师提供金融教育的方法。尽管如此,目前还缺乏严格的研究来评估教师培训课程对社会和金融生活技能教育的影响。此外,还缺乏进行中介分析的研究,以调查理论驱动的因果路径,了解学生如何发展这些能力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

(三) 家校融合推进项目进展

FFFL项目还辅以不同年级的家长金融指南手册,指导父母通过家庭活动来加强和扩展儿童对个人财务的理解。“我能存(I Can Save)”储蓄项目也鼓励家长参与项目,结果表明接受干预的学生在金融知识测试中的得分明显较高,并通过储蓄行为显示出金融能力的显著差异。[23]在乌干达的项目发现,结合父母外展的项目增加了孩童的储蓄率。[20]来自巴西的研究结果发现,将家庭教育纳入项目的学生,后期更可能与父母谈论财务并参与家庭预算规划。有研究指出,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人们把基本服务作为商品来获取利润,家庭的生存债务在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对于金融的知识普及是:“借给你足够的钱,让你摆脱债务”,干预的焦点变成为了眼前的生存而借贷,而不是为了长期的可持续性而储蓄。社区教育是促进弱势家庭金融素养的必要手段。[38]此外研究者发现,家校融合的金融教育项目对父母有积极的“涓滴”效应,即金融教育项目除了可以提升青少年的金融素养外,同时也可以影响那些没有参与项目的同辈群体的金融素养。[10]未来如果能够将學校金融教育项目推广及社区金融教育项目,财务计划和有效管理其财务可以为促进社区和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做出重要贡献,将有助于弱势家庭的可持续福祉发展。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以往市场和消费者的研究对青少年的行为并不感兴趣。相对而言,青少年几乎没有可支配收入,但现有研究认为童年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以后的消费者行为模式。提高青少年的金融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金融知识,获得金融相关的技能,培养正确的金融态度,对于未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消费者教育项目的发展很重要。[39]

在全球5个国家15项金融教育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是在不同地区进行过多次评估,即“金融健康生活(Financial Fitness for Life)”项目和“阿福童(Aflatoun)”项目 。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健康生活(Financial Fitness for Life)”项目在提高金融知识水平以及金融态度的评估结果方面都较为稳定。就改善金融行为而言,“生活经验为本的金融计划Lifeskillsbased financial education(LSFE)”、在荷兰实施的“金钱周(Money Week)”以及在北京实施的青少年金融赋能社会工作服务有着较为积极的评估结果。[29, 40]

从世界各地金融教育项目的总结分析来看,金融教育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金融知识,对金融态度的提升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相对于前两者而言,对于金融行为,即储蓄行为和财务行为改变的评估结果并不稳定。

我国社会工作者也进行了一系列提升青年群体金融能力的实践。例如北京市昌平区开展针对中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41]成都市在对社区儿童开展金融知识讲堂的同时,联合银行、保险公司推出符合服务对象实际需求的公益金融产品。[42]我国的实践目前仍然较多集中在金融教育领域。有研究表明金融教育对金钱态度的改善以及金融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43]但也有研究认为金融教育并未能对校园以外更为复杂的金融环境做出准备。[44]本文基于对青少年金融教育干预项目的回顾,分析青少年金融素养现状以及项目面临的复杂障碍,同时发现当前以提高知识和行为为取向的方法具有局限性,因此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对青少年金融社会工作实践提出三点建议。

(一) 金融项目从执行者主体为本转向多元主体融合

金融社会工作对青少年金融素养进行干预时,不仅仅要在学校系统中开展,还应该关注家庭—学校互动的中观系统、学校与商业社会互动的外部系统以及关乎普惠金融的宏观系统。社会工作者不应该只针对青少年开展干预活动,更应该与其父母、朋友、金融专业人士、教育工作者等一起设计和实施有益于青少年金融素养的项目。同时应该开展项目执行者的培训,对学校教师或者执行任务的金融社会工作者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增强项目执行者的金融素养。可以定期举办项目研讨会,使教师或者金融社会工作者之间互相交流经验,也应该从政策上推动将青少年金融素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

有研究发现我国社会组织从业者具有一定的金融素养,绝大部分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基础性金融知识、金融技能和金融行为,但在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领域,比如保险、金融财务规划等领域得分普遍较低,[45]因此未来如果需要开发更好的青少年金融教育项目,还需要与银行、专业金融机构进行联动,聘请专业的金融从业者进行专业的金融指导。青少年金融社会工作提供的金融干预应针对青少年的现实需要,通过专业服务改进个体的可行金融能力(包括金融知识和技能等),从而享受普惠金融带给他们的福利。

(二) 金融教育从学校文本转向家校社融合

虽然学校金融教育项目大多在学校中开展,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发现,家校社融合的项目效果更好。项目可以定期地举行家长金融培训,一方面让孩子更客观地了解家庭的财务状况,可以使孩子更多地參与到家庭财务决策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家长的金融素养,让家长能够更好地做出财务决策,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的金融福祉。在家庭微观系统中,社会工作者可能需要与青少年及其父母合作,以减少代际差距和代际紧张,鼓励父母在其子女面临金融问题时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能需要与父母一起工作,并考察父母的金融知识和行为如何影响年轻人。虽然目前学校金融项目多数由学校联系金融机构人士开展,但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参与和参加项目的规划,从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家庭特征、社会心态等方面对那些已经面临金融危机的青少年及家庭提供干预或援助。在中观系统内,社会工作者可以动员社区利益攸关方和其他专业人员为青少年提供金融教育,从以往的学校金融项目推广至社区金融项目。服务对象也从青少年推及至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区,提高各类人群对金融能力的重视。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帮助可能缺乏技术的青少年及家庭获取有关金融知识。

(三) 金融产品从金融属性为本转向金融属性与公益属性融合

在普惠金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发展不断深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日趋丰富,但也存在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行为不规范等问题。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教育项目的金融属性比较明显。从本文统计的项目来看,金融教育的主要提供者仍然是社会组织。尽管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金融项目出发点不同,但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以及干预的手段是相似的。所以未来金融机构可以和社会组织合作,展现不同的优势和能力,转向开展兼具金融属性与公益属性的教育计划。随着阿玛蒂亚等人可行能力观的提出,有学者认为从个体出发的金融素养不能够代表个体的金融能力,并指出宏观层面金融机会以及普惠金融对个体金融能力的差异性会产生影响。[46]个体在拥有金融知识和金融技能的同时,应该享有符合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环境。如果不考虑宏观层面的金融机会以及金融能力,只考虑个体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不能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47]我们应该回应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金融需求,金融教育项目能够有效提升贫困和弱势社会群体获得金融系统服务的机会。在更广泛的宏观系统层面,政府比社会工作者有更大的责任加强与学校、社区、金融机构、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鼓励各相关方重新设计适合青少年的金融教育项目,倡导适合青少年的金融服务与金融教学研究项目。政府应该在普惠金融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供面向全体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培训,拓展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及程度,提供公平的金融机会与资源。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这些教育项目能够提高青少年金融素养抱有期待,但对这些项目结果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仍然很少。对金融知识的掌握是可持续的,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忘却?在虚拟操作中培养的金融行为是否会真正应用至实际的金融操作中?现有对于学校金融教育项目的随机对照试验大多是在项目开展之前和开展之后进行,缺乏持续追踪研究,所以即使评估结果认为金融教育项目可以改善青少年的金融知识和态度,我们也无法有效地评估项目对未来实际的金融行为的影响。相对于项目结束后立即收集的数据,未来的研究应当在参与者项目结束三个月或者一年以后进行追踪评估,这种方法可以在学生有机会吸收知识后,对金融素养进行测量,以确保项目评估的有效性。

(文字编辑:邹红 责任校对:徐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