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金融素养干预手册的开发和实施
2023-06-02柴雪王子川王菁滢刘泽伟
柴雪 王子川 王菁滢 刘泽伟
关键词:青少年;金融;韧性;干预手册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640(2023)01-0026-09
一、问题提出
(一) 风险与韧性并存的金融社会
早在20世纪贝克、卢曼等人建构风险社会理论之时,他们就指出,现代生活的“共同世界”是一个“除了冒险别无选择的社会”,各类风险的不确定性深度裹挟着我们,如何规避、减少以及分担风险成为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1]作为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金融服务同样伴随着难以回避的风险,尤其是在近年来社会金融化与数字化发展迅猛的当下。市场经济与私有化资本的急剧发展使得收入与财富不平等加剧[2],金融科技革命的潮流让更多人得以便利触及金融服务,而可及性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财富差距的缩小,反而给卷入其中而又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弱势群体徒增更多风险。金融社会的高流动性、高市场化与高博弈化使得许多个体与家庭难以负担和选择合适的金融服务与产品,特别是正规信贷与安全理财等。[3]致力于提升金融素养与知识技巧的公众赋能教育,作为抵御金融风险、实现整体福祉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重要。[4]已有研究表明,金融素养低的家庭更倾向于低估贷款的实际成本,进而低估未被偿还债务的价值,导致家庭财富面临更大风险。[5]在中国,个体与家庭的整体金融素养得分相较发达国家更低,这使得其在面临未知金融风险时更脆弱。
作为抵御风险与脆弱性的重要工具,韧性(也称抗逆力)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韧性一般是指个人或组织、社区在面临严重逆境或其他负面事件时一种积极反弹、抗争或适应的能力。其作为本研究的重要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社会工作、心理学领域的影响力巨大。[6]纵观韧性理论发展脉络,从个体到家庭再到社区,从儿童、青少年到残疾人再到欠发达地区,它越来越成为风险社会中极具解释力与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以及国际社会政策与福利制度建设的核心理念。[7]在金融社会的浪潮下,金融风险无处不在,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同样存在:个体与家庭是否具备韧性来抵御不确定的金融风险发出的挑战?又如何积极融入金融社会体系、实现经济与社会福祉的增进?从这一角度看,培育个体金融素养与韧性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议题。
(二) 青少年金融素养培育研究
儿童青少年是各类风险的易感人群。在家庭与地区财富分配不均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与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的金融素养问题从大规模样本数据与诸多风险事件中已经暴露出来。[8]我国家庭缺少对青少年金融社会化的引导传统,而金融素养教育又相对匮乏;青少年的消费需要日益丰富,而可获得的正规金融服务门槛又较高[9],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青少年进行金融素养培育亟待探索。作为知识与能力的集中体现,金融素养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发生情境必然伴随着金融行为。而作为社会行为的具体分类,金融行为也受到传统的金融知识、教育水平、风险信念与消费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0-11]要想培育青少年的金融素养,促成他们健康的金融行为习惯,同样离不开对综合性因素的干预。
在青少年金融素养培育干预方面,美国Jumptart联盟经验丰富。1998年,Jump tart对全美高中毕业生金融素养状况进行的首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2%的高中毕业生能够正确回答75%的基础金融知识问题,被调查者的金融素养平均得分为57.3分。此后他们每隔两年都开展一次此项调查,2000年及2002年的调查发现,美国高中毕业生的金融素养平均得分为51.9和50.2分,呈逐年下降趋势。[12]对此,美国国会专门召开了金融教育听证会,提出正式成立美国金融素养与教育委员会,将面向美国国民的金融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法案。Jump tart组织则进一步开发了针对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等不同阶段的不同课程,并在全美进行推广。此后,英国、俄羅斯、瑞典、德国、意大利、荷兰、日本、印度、墨西哥等国家也以不同的形式将金融素养教育和普及提高到国家层面。[12]
在中国,对青少年的金融素养培育还远远不够。尽管近年来在中小学开展金融理财教育成为金融界和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点,2015年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3],但是整体上更多的青少年金融素养培育是在家庭完成的。因为金融社会化的程度受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地区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8],所以青少年整体金融素养水平差距悬殊,从长远来看金融素养水平的代际传递也不够理想。因此,加强对中国弱势地区与家庭的青少年金融素养培育与干预颇具重要性。但是有关青少年金融素养干预的实践较少,更别提促进知识生产与实践传播的干预研究。
(三) 社会工作干预研究的发展
干预研究是用知识开发出行动策略,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开发出解决问题的成功策略,是社会工作的“工程性”方法。干预研究一般包括五个步骤:明确具体问题并开发一个项目理论,创建并修订项目材料,完善并确认项目成分,在不同事件中评估项目效果以及传播研究结果。[14]其本质是对服务活动与改变成效间因果关系进行考察,从服务内容到执行过程都强调证据支撑与服务标准化。[15]经过多年发展,在国际领域,社会工作干预研究在科学化与规范化体系建设上已经颇为成熟,越来越成为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的主流,在儿童青少年发展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干预手册、实践研究、本土化干预改编,如“做出选择(Making Choices,MC)”项目及其在中国改编的“让我们做朋友(Lets BeFriends,LBF)”项目等[16]。
本质上,干预研究强调对服务与成效之间因果关系的考察,注重对服务内容的理论与干预实践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需要保证服务执行过程的标准化。从其本质可以看出,这一范式或方法是社会工作循证实践浪潮的产物,具有衔接理论与实践、论证社会工作科学性与专业性的作用。[17]然而,相较国际上,中国社会工作的干预研究仍处在起步期,尽管已经出现针对具体人口领域的干预研究及其手册开发。[18]在中国社会工作面临政府和社会承认的背景下,针对投入大量资源的社会服务项目展开科学化、规范化的实践与评估研究更加显得紧迫与必要。[19]也因如此,干预研究成为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与研究前沿,正得到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的资源投入。综合上述背景,从社会工作干预研究切入,既能为中国青少年的金融素养培育实践提供可行的研究资源,也能促进社会工作在青少年金融领域的实践与研究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工作学科的整体建设。综上,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干预手册的开发
(一) 金融素养与金融韧性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显示,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平均分为66.81分,与国际比较,中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水平在全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在金融态度上我国具有优势,在基础金融知识方面与国际相比还有差距,同时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地区之间消费者的金融素养也存在差异,西部地区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得分相对偏低,他们应该成为金融教育持续关注的重点对象和地区。[20]
金融素养水平较低可能会对社会、家庭和个人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11]如较低的国民金融素养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其表现为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对信贷、理财等风险缺乏认知等。[21]这将在一定层面上提高家庭的金融脆弱性,甚至会危及整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22]金融素养是消费者所拥有的为其一生金融福祉而有效管理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能力,不仅包括金融知识,还包括影响个人金融行为的金融知识应用能力。[12]其主要有金融知识、金融技能和金融态度三个维度。[23]金融教育则是为提高个人金融能力,尤其是金融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所进行的教育投入。[12]传统金融理财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人金融消费者,青少年的金融理财教育则主要由家庭来承担。[13]故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受到家庭金融环境和家庭成员金融素养的影响较大。家庭金融理论丰富了金融素养的理论框架,也引领了后续金融素养研究的方向和金融素养提高的模式,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12],金融韧性框架就是其中之一。
脆弱性原本是一个生态学概念,由Minshy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金融领域。[24]学界关于家庭的金融脆弱性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学者认为其应该从主观(认知水平)和客观(金融资源水平)方面来综合评估金融脆弱性,一般指家庭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25]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脆弱性有重要影响。[26]研究表明,在我国,家庭金融脆弱性普遍存在,并且程度较高,金融素养的提高能显著降低家庭金融脆弱性。[27]已有研究多从家庭金融脆弱性和金融素养的评价指标界定[28]、实证模型构建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29]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进一步开展干预研究的方案设计提供思路。
脆弱性和韧性(抗逆力)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Fraser等人曾提出“脆弱性—韧性”分析框架,将二者进行整合分析,揭示其动态变化过程。[30]在金融领域,金融韧性指的是个人在面对经济困难时,利用自身内部资源和适当合理的外部资源及支持的能力。[31]Salignac将金融韧性与金融脆弱性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金融韧性的测量框架。具体分为四个等级,即严重金融脆弱性、高度金融脆弱性、低度金融脆弱性和金融韧性。[31]从这个视角出发,金融韧性可被认为是一种金融脆弱性的理想状态。
同时,自我效能感和风险感知可能也是金融素养的影响因素。有研究在对儿童和青少年金融知识教育项目的回顾中提到,金融自我效能感应该被加入金融素养中。[32]所谓金融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有管理金钱能力的信念。金融自我效能感高表明他对自己能够管理好金钱有较高的自信。[33]同时有研究表明,风险感知在金融素养与投资决策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4],金融素养越高,风险感知越低,越容易进行投资决策。[35]
综上,有必要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尤其是提升处于相对弱势的西部地区青少年群体的金融素养水平。具体介入角度可以从金融脆弱性入手,而金融韧性被认为是金融脆弱性的理想状态,可以从这一层面设计相关活动。
(二) 金融韧性框架与项目干预理论
本文所用研究手冊的开发,拟使用Salignac提出的金融韧性框架作为指导框架,依据该框架设计相应的活动。金融韧性具体包含经济资源、金融资源、理财知识及行为、社会资本四个维度。经济资源维度包含各种与金钱相关的因素,包括储蓄、债务管理情况、支付生活费用状况、在紧急情况下筹集资金的能力和家庭收入。金融资源维度包含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账户、信贷和保险)的机会以及对它们的需求。理财知识及行为维度包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知识水平以及相关的使用信心,寻求和愿意投资理财。社会资本维度指的是个人从亲朋好友、社区及政府获得援助的可能性和获得相关金融指导的状况。金融韧性框架包含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四个维度,涉及正式和非正式的各种资源和能力。这种多层面的衡量方法符合金融韧性的定义。[31]具体见图1。
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BC理论认为,导致行为或情绪结果(Consequence)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激发事件(Antecedent),而是个体的认知信念体系(Beliefs)中不合理的信念导致其产生不良的行为或情绪结果。[36]根据此理论,项目的服务对象在服务开始前所展现出的金融韧性低、家庭金融脆弱性强这一结果,其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不合理的金融信念,如对储蓄、保险重要性的忽视,对基金、股票风险的不充分感知等。在活动设计时,应该帮助其充分、客观地认识自己身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感悟其作用, 培养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治疗。他提出,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在环境中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自行做出。[37]这启示我们,可以营造一个有利于服务对象观察学习的环境,如通过团体干预的方式,分小组进行,方便服务对象进行交流和学习。
因此,本干预手册设计的理论最后可被总结为,以ABC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对金融韧性包含的四个维度(经济资源、金融资源、理财知识及行为和社会资本)进行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的介入。需要留意的是,在金融韧性的四个维度中,经济资源、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在干预过程中并不能发生事实上的改善,但是参与者对其的感知和使用方法及技巧却可以获得提升。故而本研究干预的核心在于提高参与对象对其周围资源的感知和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财务知识的增加,从而逐步实现金融素养的提升。同时在介入过程中要注重自我效能感和风险感知的中介作用,通过培养合理的金融信念和基于合理金融信念的良好金融行为,达到提升金融韧性和降低家庭金融脆弱性以及提升青少年金融素养的目的。
基于以上理论假设,本干预手册所提出的逻辑模型如图2所示。即通过确定目标,进行活动投入,执行干预活动及实现服务产出的过程,达到中间结果,最后影响远端结果。
(三) 具体干预内容
1. 干预活动初期
和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类似,在第一次活动时,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之间应该建立一个平等互助的专业关系。在干预工作开始时,工作人员对服务背景和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邀请服务对象进行自我介绍,随后填写个人成长档案。个人成长档案包含对本干预活动的期望,在后期干预计划总结时会返还给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对比自己在干预结束时是否达成预期目标。工作人员会引导服务对象制定“金融素养成长约定”,并一起设立优秀组员的奖项,如“最佳表现奖” “最积极参加奖”等,在干预计划结束时,根据服务对象的个人表现进行颁发。
干预活动前期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基线测量。本次干预除金融韧性、金融素养、金融风险感知等问卷和量表之外,还极具创新地通过改编的大富翁游戏进行金融行为的前测。考虑到服务对象的年龄特点,游戏在被多次调试后可以在电脑上运行。服务对象四人一组,被分配等量的虚拟初始资金;通过轮流投掷骰子决定触发游戏中随机出现的金融事件(如保险、储蓄、借贷、投资、支出、金融等);他们这时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做出相应的行为(如购买保险、任意数额定期储蓄等);每人每2次有效操作(任何支出和投资)被定义为一圈。一圈过后会触发存款发放利息、支出和投资盈利或亏损计算等与金融行为持续时间有关的操作。金融事件有盈利和亏损两种后果(如全体玩家定期存款利率上升,投资小旅馆亏损,股票涨价等)。在每人12次有效操作后,按所持有的现金和资产总数排名。设计这一游戏的目的是通过模拟真实世界中的金融行为,了解服务对象在服务开始前的金融素养水平,如对股票等风险的防范意识,对保险的重视程度,在银行中存款的比例等。在游戏结束时,每个服务对象的剩余虚拟资金数值会被记录。应该注意的是,通过此游戏判定对某一个服务对象的干预是否有成效时,不能简单通过其前后测剩余虚拟资金对比是否增加来衡量,而是应该将四人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比较其前后测的差值。举例来说,A,B,C,D四名成员,A与B在前测时盈利10 000元,C与D亏损10 000元。在后测时,假如A与B的数值比前测减少,并不代表其金融素养下降。因为小组四名成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模拟,在初始资金恒定时,一个成员由于金融素养水平提升引起的亏损减少可能会引起另一个成员的盈利减少,而这并不能说明另一位成员金融素养水平不高。在基线测量完成之后,工作人员要对参与者整体及个体的金融韧性和金融素养水平有大致了解,进而对活动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2.干预活动中期
中期活动是整个干预项目的重点,与活动目标达成的关系最为密切。中期包括四次活动,活动主题对应金融韧性所包含的四个维度(经济资源、金融资源、理财知识及行为和社会资本)。每一小节开始时会对上一小节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讨论上一节内容的家庭作业。这既是对上一节内容的巩固,也是对本小节的导入,形成逻辑闭环。每次活动都有关于认知方面的思考、关于行为方面的游戏强化练习和家庭作业实践。
具体来说,经济资源小节包括对财富梦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三个财富梦想、《小狗钱钱》和《穷爸爸富爸爸》进行讨论,让服务对象将对经济资源广泛性的认知由感性转化为对知识的讨论;还包括经济资源有奖竞猜、储蓄罐扮演游戏、发放少量资金鼓励服务对象进行使用等,其目的是让服务对象察觉和感知到自己周围的经济资源,并讨论出获得资源的方法。金融资源小节包括通过利息模拟小游戏,培养服务对象的计算能力和投资能力;通过讨论现实案例加深组员对金融资源的认知;开设虚拟银行,服务对象可以在此储蓄,在下节活动中给他们发放利息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小节包括组织服务对象去银行参观,邀请工作人员为其讲解有关银行开户、投资、借贷、保险等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随后组织服务对象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现场参观银行业务办理流程,并利用自主机器为有需要且符合条件的组员办理银行卡;引导服务对象讨论各自家庭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情况,将所见所闻和现实联系起来;开设虚拟投资柜台,服务对象可以进行虚拟股票、基金购买等。社会资本小节包括绘制社会关系网络水滴图;讨论经济困难情况下社会支持的重要作用和寻求帮助的途径;进行原始资金的使用心得分享等。
3.干预活动后期
最后一次小组活动由工作人员分享根据课程学习拍摄的照片以及视频等制作而成的分享视频,进行总体回顾与分享。服务对象分享收获,制作收获树,强化获得感,增强自我效能。带领组员畅想美好未来,增强自身信心与能力。为优秀组员颁发奖状与奖品,鼓励服务对象把所学的金融知识应用到金融行动当中,达成认知—行动的完整干预,邀请组员制定为期半年的金融行为提升计划,工作人员将在相对应的时间回访。具體干预服务项目设计大纲见表1。
(四) 测试与修订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干预手册的编写应包括四个阶段[38]:(1)制定阶段,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进行文献回顾,提出干预思路和基础理论框架,确定核心内容和辅助内容,撰写草稿,开始测试;(2)修订阶段,根据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的反馈进行相应修改,邀请专家进行审查,进行有效性检验,收集数据;(3)差异化阶段,确定目标人群中对干预措施没有反应的群体,开发新的内容,在核心结构仍然适用的前提下,为不同人群或环境下的使用制定指导等;(4)转换调整阶段,界定一个调整过程,将手册核心内容拓展到新的人群和环境中,并进行测试,当出现新的风险时进行内容调整。
2. 个别化原则
服务内容应该尽量符合个人的独特需求,满足个别化原则。面对差异化的服务对象,应该策划与各自阶段特征相匹配、满足个人特别需求的服务。本项目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在项目中考虑到研究对象是青少年,所以注重干预的方式和方法,避免引起其反感和抵触情绪。如根据青少年的敏感性特点,调整服务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精心设计游戏环节,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以缓解服务对象的紧张和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检验服务对象的能力。将活动目标与服务对象的独特需求进行融合,这样既能避免教育式服务的僵化,也能增添服务内容的丰富性和针对性。研究者在策划干预方案时,应尽可能以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征和需求为出发点,同时做到与时俱进,勇于打破常规活动的套路,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吸引服务对象。
3. 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原则
干预活动需维持一定的次数和频率,以保证干预效果的达成。研究者在设计活动内容时,应优先考虑每次活动的时间、场地和频率,尽量避免与研究对象的学习时间和上课时间相冲突。活动场地应兼顾距离和具体活动的要求,活动时间应是初中生学习任务较轻的时间或空闲时段,并且与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做好协商,给予服务对象较少的学业任务。频率以每周一次为最佳,每次的活动时间都要提前与服务对象协商好。尤其在面对在校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时,需考虑上课时间、课间休息时间以及学期内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需求,比如期中有期中考试,期末有期末考试。每期干预活动的间隔时间、开展节奏、起始点都将影响服务实施的可行性。考虑到学校是所有研究对象的必要活动场所,如果将干预服务的地点设在学校内,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外出的安全风险。综上所述,研究者在设计干预方案时,必须对服务对象的现实情况、身份特征有充分了解和认识,立足于服务对象的视角,提高服务的弹性和灵活性,同时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推动干预服务的顺利实施。
三、干预手册的实施
(一) 测量工具的选取
因为金融韧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所以它的测量工具也应该是全面、多样的。[39]本研究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包括六个方面。(1)旨在测量金融素养的调查问卷,涉及利率、股票、基金、国债等领域的简单常识,共13道题,填写者需从4个选项中选出唯一正确的选项。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开展的一项通过建设金融素养来提升金融韧性的研究采取了类似做法,用利率、复利、通货膨胀的简单常识来衡量金融素养程度。[40](2)所用金融素养框架自带的评价表格,共17道题,在最符合的选项中进行打分,从1到4,连续评分,1表示金融韧性非常低,4表示金融韧性非常高。(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简体中文版,共10道题,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法,1代表极不符合,4代表极度符合。该量表已经被证明有良好的心理测量特性。[41](4)金融风险感知量表,根据风险感知量表[42],参考互联网金融风险感知量表[43]等进行自编,共测量综合风险感知、财务风险感知、隐私风险感知、时间风险感知、社会风险感知和心理风险感知6个维度,每个维度有3—4道题目,共计21道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5)学习投入度量表,为李西营于2010年翻译修订的国外Schaufeli的学习投入量表(the 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student,缩写为UWES-S)[44],修订后的量表共包括17个项目,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从1到7分别代表从来没有、几乎没有过、很少、有时、经常、十分频繁、总是,问卷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动机、精力与专注。按照所选数字进行累加计分。(6)改编大富翁游戏,用来进行前后测评估。已有研究将该游戏改编后进行金融相关领域的模拟教学。[45]
(二) 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设置
研究者可选取有需要的青少年参与到本干预计划中,初步估计参与者的入选标准为:(1)人口学特征(年龄12—15歲,性别均等,民族不限,家庭经济条件自感地位较低等);(2)愿意参与本项目,且想改善家庭财务状况;(3)学校在报名人数中选择和推荐;(4)愿意参与干预且对干预所需的前后期评估给予配合。他们被按名单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三) 数据收集方法及成效测量
在所有的干预活动及跟踪测量结束后,对照组成员会受赠一份完整的干预活动资料,并在后续开展的类似活动中被优先考虑。
该项目拟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三种。(1)问卷法。选用上述测量工具,以打印纸质问卷实时填写的形式进行前后测评估。(2)访谈法。在每次干预活动前后,随机选取部分服务对象进行访谈,了解其感受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对干预方案进行调整。(3)在项目结束后一个月和三个月时,针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两次重复测量,根据数据结果和过程中参与者和工作人员的反馈,不断修正活动干预方案,以便于更有效地开展服务。
拟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和路径检验的方法进行成效测量和分析。首先对所用若干测量工具在前测时收集的数据和后测采集的数据以及跟踪测时采集的数据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从而观测干预组和对照组金融韧性的变化情况。如有成效,随后对经济资源、金融资源、理财知识及行为、社会资本、自我效能感和风险感知6个维度进行路径检验,揭示金融韧性提升的路径和机制。
(四) 干预中的培训和反思
1. 方案设计者的参与体验
在干预活动开始前,由方案设计者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确保工作人员能够领悟活动主旨,并且进行模拟演练。不过这存在一些隐患,比如方案设计者不能直观感受到服务对象的活动体验和变化,只能通过工作人员的转述和活动记录进行分析和更正,话语的表达可能会产生偏差。这启示我们在后续的活动中,特别是干预手册仍处在第二阶段修订时,方案制定者应该尽量到活动现场去直观感受活动开展的效果,亲自发现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通过录制视频的手段进行总结。
2. 测量工具的科学性
由前文分析可知,青少年金融素养是一个重要但相关研究较少的领域,该领域内可以用来测量相关概念的科学量表还有待开发。在干预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部分工具可能存在翻译问题或没有经过在中文语境中的信效度检验,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青少年时期的特点而对相关叙述进行转化,部分干预对象表示不能在第一时间读懂题目并完成填写,所以我们在下一阶段应该充分考虑这种情况。
四、总结和讨论
(一) 微观干预与宏观政策相结合
自谢若登教授在分析美国社会政策过程中发现穷人更难以积累资产开始,金融社会工作就开始不断推进低收入人群的资产建设工作。金融素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工作者的重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顺利结束使金融社会工作的主要使命从帮助弱势群体脱贫转为了建立有效的防治返贫长效机制和保证脱贫成效持续稳定发展。以金融韧性为指导,提升金融素养有助于低收入家庭更好地应对风险。而对青少年开展金融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其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更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对青少年的金融素养不仅仅要在微观层面进行干预,更加重要的是在宏观层面的社会政策发展方面进行干预。税收政策、福利政策等经济领域的制度在客观上形成富人和穷人之间消费逻辑的不同,相对于富人“生产—积累—消费”的逻辑,穷人则遵循着“生产—消费”的逻辑[46]。针对青少年金融素养的干预主要集中在微观社会工作层面,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除了扩充样本量以取得更有信服力的研究解释和研究结论之外,还将从社会政策角度出发,提出建设儿童金融素养发展政策。
(二) 社会工作干预手册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的应用科学,需要不断进行循证研究才能推进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干预手册的开发是干预研究的开端,也是干预研究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学、医学领域都已经有广泛的实践和应用。在社会工作领域开发和推广干预手册依然比较有限,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工作服务更重视方法的使用和结果的呈现;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社会工作专业追求服务对象的个别化,难以将标准化的干预手册应用到不同的服务对象中。在社会工作干预手册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不仅要以个别化的伦理要求看到服务对象的异质性,更要看到个体社会问题的群体性,最大限度地发现社会问题的广泛成因。在干预手册的设计上框定重点环节,但是在部分内容上可以设计附加环节等,让参与干预服务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形成在总体理论架构和逻辑流程上统一、在关键节点服务设计上一致、在部分环节个性化的干预手册,尽可能扩大干预手册的适用范围。
(感谢彭华民教授、段文杰教授对本研究的指导。)
(文字编辑:王香丽 责任校对:徐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