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以湖南工学院为例
2023-06-01罗晓君
罗 维, 刘 欣, 罗晓君
(湖南工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地方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成果颇多。王咏梅[1]做了如何促进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做到理论运用于劳动生产以及有关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校企合作育人的机制、模式、特点。潘珏[2]研究了高校在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研究表明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重要的办学模式与发展方向,高校应采用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并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陈赵阳[3]在陕西省选择了9 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开展调查研究,把教育与生产、学校的属性、学校的办学特点以及学校的内力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成果对地方本科院校有良好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可操作性。李桂云[4]比较了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中的显著特点是学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而我国在这方面有些不足,存在发展的短板,必须加以改进。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也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了许多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1 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联合模式、共建模式、高校自主产业化模式等3 种[5]。
1.1 联合模式
联合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联合约定,高校与企业通过签订双方协议或契约等形式直接实现产教融合。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含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含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科技开发(含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青岛海信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建立的“交大海信技术中心”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具体形式为企业注入部分资金,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大学生,学生学成后回到企业服务。这种形式能稳定地为企业输送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1.2 共建模式
共建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一个新的联合体,共同拥有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务资源和场地设备设施资源。其包括共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园。例如东南大学与小天鹅集团合作建立的无锡应用科学和工程研究院,既能合作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又能联合攻关,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共同研发市场所需的产品。
1.3 高校自主产业化模式
高校自主产业化模式是高校在科学研究已有较好成果的基础上,自主将科研创新、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融为一体的模式。其主要是高校自己成立研究机构和校办企业。
1.4 校企合作模式比较
联合模式有利于整合校企各方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强强联合”“互惠互利”。这种合作模式往往是以企业为主导,经济效益意识较强,高校容易受企业牵制。如果企业对合作不重视,高校就难以推进合作,合作效果就不明显。另外,这种合作模式向深层次推进有一定的难度,校企合作中面对投资风险、经济效益分成、资源正确配置等问题无法准确评判。
在共建模式中校企联系紧密,融合程度高,校企建立了一个新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相对独立,它不局限任何一方,双方分担风险和效益,双方研发积极性明显提高,新联合体有着较强抗风险能力。它属于校企深层次、高级别、高效益的合作。
自主产业化模式集产学研于一身,在资金宽裕的情况下,高校把研究成果直接投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研究型的高校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它可以把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在高校自身体制内完成,工作效率高。但是这种模式也有短板,高校自身承担了过重的任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压力会越来越大,难免给高等教育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带来影响。
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共建模式是一种比较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模式。首先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人员与企业的科研技术人员互相学习、互相提升;其次共建模式有利于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校企双方资源利用率;再次共建模式有利于把重理论教学的学校与重实践技能操作的企业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技术人员理论联系实际,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增强[6]。湖南工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就是采用了共建合作模式,通过10 多年实践,成效明显。
2 湖南工学院“一主六辅”校企共建合作模式的实践
湖南工学院是省属地方高校,自2007 年成立起,学校力争办成为湖南的工业企业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因此,学校积极探索“三重一高”,即“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 年12 月18 日湖南工学院挂牌的同时,学校就成立了“湖南工学院第一届董事会”,学校以理事会、校友会、基金会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重点,开始了“一主六辅”校企共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即校企在“校企战略合作协议”这一主体框架下,签订“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行业(企业)人才”“企业(个人)捐赠”6 个辅助协议,开展合作。
2.1 校企合作的实施
秉承“优势互补、互利发展、实现共赢”的宗旨,湖南工学院与企业认真探索“一主六辅”共建模式的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在战略合作共建模式下,推进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1)建立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并成立协作联络领导小组,学校和企业的领导担任小组的负责人,研究和确定校企合作事项。2)成立联络工作办公室,学校将联络办设在校企合作处,企业将联络办设在公司总部,共同负责校企合作的联络工作。3)针对具体项目,双方成立项目实施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合作项目实施对接工作。4)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校企在合作期内,每年至少召开2 次决策层的联席会议,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合作中,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为高校提供企业课程、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教师实践挂职训练、实验(训)室建设以及行业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学校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在人才储备、管理提质、科技创新、员工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促进企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面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企业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
在校企“一主六辅”共建模式下,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内容的合作。如企业根据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和自身财力,与学校协商共建企业课程、建设应用型专业及实验(训)室或产业行业学院等。又如校企共同投入资源建立科技研发平台,打造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共同申报承接和实施国家级及省(部)、市级科研课题。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向湖南工学院教育基金会捐资,设立企业或个人冠名的奖学金、助学金、奖教金,奖助学校师生,促进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
2.2 校企合作主要特色
通过10 多年的努力,湖南工学院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学校与160 家企业进行了合作,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和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体现出了湖南工学院的工科特色。
1)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政府部门与合作企业投入资金在学校建立了研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学校与衡阳天雁机械等企业联合申报的“汽车泵类零部件设计制造”实验室成功获批为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校与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联合设立的“安全人因工程”实验室成功获批国家能源局核电运营及寿命管理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学校与衡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作共建了“衡阳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这些均成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储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研发机构。
2)合作企业积极性不断提高。多年来,学校在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开元教育、联得装备、皇朝家私、杭州全盛机电、新欧鹏集团、湘窖酒业、力特实业、衡阳运机等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或技术服务中心。建立校企合作技术研发中心有利于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科技服务。目前学校是国家核安全局以及大亚湾、岭澳等多家核电站的技术支持单位,是全国有影响的人因工程和安全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3)共建学校二级学院。学校与山河智能、湖南机油泵、湖南天雁、南岳电控等企业共建了“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校企进一步深化“专业共建”“课程共创”“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就业共担”“资源共享”等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目前,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共管共享9 个现代产业学院,重点打造先进制造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智慧安全与人工智能控制工程等专业方向,提升了战略协同层次和水平,实现了校企合作战略发展中的新跨越。
2.3 校企合作的主要效果
1)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校企合作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直接感受者,因此最有资格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是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能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依据[7]。根据麦克斯数据(北京)有限公司对湖南工学院教学质量的评价报告,从具体指标评分来看,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满意度、讲课效果满意度、教学目标清晰度的评价相对较高。
2)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根据湖南省招生就业网公布的数据,湖南工学院近5 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除2020 年外,都在90%以上。而且通过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使用情况反馈,满意度达90%以上。在武书连2019 中国大学本科生就业质量排行榜中湖南工学院在湖南省排名第13 位。
3)提升了教师素质。湖南工学院的合作企业有160家,学校已有双师型教师300 多人,每年学校聘请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课100 余人次。聘请的教师把实际工作的经验带到课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快地学到了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学校坚持执行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要求年轻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与生活不少于1 年,提高了教师实际工作的能力。通过多年学校与企业互派教师,学校教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好。
3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再思考
结合湖南工学院的“一主六辅”校企共建合作模式的成功实施,我们对地方性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进行了如下再思考。
3.1 加强校企合作顶层设计
学校要统筹校企合作工作,强化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组织好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工作。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统筹校企合作工作的专门机构,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或者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学校主要领导担任主任或组长,主管校企合作的校领导担任副主任或副组长,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其他委员或成员由学校的有关机构的负责人、教学科研的优秀代表、合作企业的专业人员等组成。其职责就是统筹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工作,积极推进并认真实践校企双方商定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8],调集双方优势资源,把校企合作的工作真正统一起来,促使校企同向发力。
3.2 创新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创新合作模式,有条件的院系开展“校中厂”模式。按照“校企互利互赢”的原则,学校打开大门,引进一批与学校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在学校建设实验实训场地或实习工厂。学校各专业与企业广泛合作,创新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课程开发。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学科研及技术开发资源库,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场地、设备、管理和师资等方面真正实现资源共享[9]。
3.3 加大推进校企“块状”合作力度
校企“块状”合作就是学校的一个专业或专业群与区域内某个行业领域多家企业合作,形成有共同目标的合作平台,学校成为区域行业发展的人才储备库。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毕业生就业合作协议,与政府建立大格局的“校政合作”关系,这种“块状”的合作,更能拓宽合作空间。
3.4 加强校企合作的协同
学校要加大校企合作工作的协调力度,在校内领导之间、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学校与企业之间更要协同一致,互惠互利。与此同时,学校要破除等靠要、照抄照搬、拿来主义的合作思想,要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争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学校要敢于与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尤其是涉及高精尖技术的龙头企业加强合作,要着眼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弥补企业的短板。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走出校门,在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
3.5 深化校企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
学校和企业要加大合作力度和规模,在互惠互利和合作双赢的前提下,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共同进行合作开发、委托开发,也可以共建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组建股份制企业以及科研机构整体进入企业等,全方位多方面开展合作[10]。
3.6 规范合作行为
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要由初期的随意性、短期性的合作,不断向遵循市场规律、自愿互利、长期稳定的合作转变,规范性的合作可以降低合作风险,提高合作质量。
地方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在新时代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好,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校企合作的模式从原来的单一化向现在的种类繁多转变。二是校企合作的科技水平从原来的较低端向现在的较高端的转变。三是校企合作的主体由原来的一方或双方向三方的转变,学校、企业、政府三方都是校企合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地方本科院校、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享成果”的基础上同向发力,不断推进和深化产教融合、校地融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大幅度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会有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