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社会学大纲》:思想的传承及碰撞
2023-06-01石蓓蕾
石蓓蕾
(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毛泽东和李达都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李达生于1890 年,湖南零陵人;毛泽东生于1893 年,湖南韶山人。他们都来自湖南,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二人早已建立了革命友谊。李达后来因为与陈独秀意见不合于1923 年脱党,后辗转前往北平大学政法学院教书,在这里,他编著了《社会学大纲》,这本书并没有完成,按照他的预想,最后一部分应为对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的指导,但因为他已经转为研究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无暇继续写作这本书,但又不忍心让已完成的部分继续被搁置箱中,所以决定出版出来。[1]在《社会学大纲》正式出版后,李达专门寄给了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毛泽东在收到这本书之后反复阅读,他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李达同志给我寄了一本《社会学大纲》,我已经看了十遍,我写信让他再寄十本来,你们也可以看看。”[2]从这次公开讲话当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社会学大纲》的重视,彰显了这本书对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社会学大纲》是我国第一本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系统介绍的马列主义教科书,在毛泽东对这本书的批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进而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毛泽东批注《社会学大纲》是他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研究这些批注,可以揭示毛泽东在早期阶段对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认识以及对革命道路选择的思考,进一步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学大纲》批注的主要内容
从毛泽东对《社会学大纲》的批注内容中可以看出,虽然《社会学大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但是毛泽东却有自己的独特关注点,下面在进行毛泽东对《社会学大纲》批注的深入研究之前,有必要首先对批注的重点进行简单论述,厘清毛泽东对于《社会学大纲》的关注重点。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毛泽东在批注中展现了对李达所论述的“唯物辩证法的前史”的极大关注。李达指出唯物辩证法并非是横空出世的,它和之前的思想是存在着联系的,他从原始时代人们的认识开始阐述,指出了哲学产生的根源,进而指明了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对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正确阐述。而在此之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当中,并没有对辩证法的发展历程进行描述,这是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独创见解,所以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毛泽东在批注中将社会理解为一个发展的有机体,他指出对待唯物辩证法的发生发展过程要从历史主义的视阈出发。
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是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劳动中产生了两个结果,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一个是人类脑的发达,由此开始了人类思维活动的发展。随着原始思维体系的发展,到达了万物有灵论阶段,这一阶段将万物归因于灵魂活动的结果,这时的人类能够分辨万物,能够自觉的对自然斗争。人类在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从而改变了和自然斗争的方法,提高了技术,从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法,增大了对自然的支配。虽然随着对自然力的逐渐理解,这一原始宗教的来源根基逐渐失去,但是对社会力的理解以及万物有灵论的深入人心使得宗教仍然存在。
在古代奴隶制社会中,生产力发达,社会进步,开始出现了精神劳动和肉体劳动的分工和对立。社会分裂为奴隶主人和奴隶,奴隶主由于对于奴隶的剥削解除了劳动,从而就有了“没有必要的闲暇”,有了时间从事学问的研究,从而哲学就出现了。毛泽东对希腊时代的唯物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对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这三个代表人物做了详细的批注。而对于唯物辩证法的生成与发展,毛泽东只简单批注斗争就是辩证。
正是由于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首次对辩证法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与中国之前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不同,才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对这一部分做了详细的批注,丰富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二)唯物辩证法的法则
在《社会学大纲》的批注中,毛泽东将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唯物辩证法的前史”这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关注《社会学大纲》的其他部分,他对有关唯物辩证法的法则及范畴的内容也进行了不少的摘录。
从毛泽东对这一部分的摘录和批注中可以看出,他对这部分内容做了不少的摘录,虽然批注只有零星的几句话,但是在这部分当中却包含着重要的思想。
《社会学大纲》的“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这一章,对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以及基本范畴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李达指出“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它的核心。这个根本法则,包摄着辩证法的其余的法则——由质到量及由量到质的转变法则、否定之否定的法则、因果性的法则、形式与内容的法则等,是理解其他一切法则的关键。”[3]98李达对“对立统一法则”的强调正确地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毛泽东在对这部分进行批注的过程中,也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在对立统一的法则是根本的法则这句话中加上了“最”字,强调对立统一的法则是最根本的法则,表明了他对于这一法则的关注。虽然对于毛泽东在写作两论的时候是否受到李达社会学大纲的影响仍然有争论,但从他在《矛盾论》中对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将这一基本规律摆在了最根本的位置上。
虽然毛泽东只是在“根本”之前加上了“最”字,但却表达了他对于“对立统一规律”重要地位的强调。李达在写作《社会学大纲》之前,大量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还对当时主流的苏联哲学进行了认真分析,虽然没有受到当时苏联的影响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开,但是他也采纳了列宁将对立统一法则放在核心位置的看法。毛泽东在阅读这一部分时,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更将它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
其实可以看出,毛泽东在这部分虽然进行了不少摘录,但是对这部分的批注并不是太多,这并不表明毛泽东对这部分不感兴趣,相反,从他对这部分的大量摘录的反复勾画中,恰好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对他的重要性。
二、对《社会学大纲》的独到发挥
《社会学大纲》对毛泽东有重要的影响,他在对这本书的三千多字的批注中做了很多三角符号进行强调,但他对这本书的批注也不仅仅是阅读重点的标记,毛泽东在批注中对原文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还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独到的发挥,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一)总结与扩充
毛泽东在对《社会学大纲》批注的时候,并非只是简单的将其中的思想进行转述,从而表示赞同。他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思想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归纳,从而对原文的含义有更好的总结。
李达在讨论古代希腊自然哲学产生的历史根据时,将其概括为三点:第一,“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已能逐渐窥知自然现象的法则,而开始用一种与宗教不同的眼光去说明世界了。”[3]7第二,商业的发达使得人们获得了求得知识所必要的自由时间。第三,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他们就自然地养成了抽象的能力。毛泽东将三点原因扩充到了五点:第一,窥知自然的性质有赖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第二,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使行业奴隶主有时间和金钱探求高深的学问;第三,在商品交换中逐渐养成抽象的思维能力;第四,和其他民族的往来使得人们的眼界扩大了;第五,“必待自然科学的初步发达,有了知识的基础,才能据之找出一种普遍必然的因素,才能形成自然科学。”[4]218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前三条是对李达原有内容的转述概括,而第四和第五条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概括得来的,从而将原有的三条扩展到五条,丰富了原文的内容。
除此之外,在对古代唯心论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据的论述中,李达概括了四点原因,在毛泽东的批注中,他将原因从四点扩展到了六点,补充了两条,一条是受到当时科学水平限制的唯物论哲学为唯心论哲学家看不起,另一条是唯物论哲学关注点在于客观现实的辩证法而忽视了主观思维的辩证法。毛泽东在对原文理解总结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四点原因作了补充完善,更能凸显李达的原意。
其实,只要认真阅读过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原文,就会发现毛泽东的补充归纳并非是将他的思想加之于李达的观念之上,他扩充的内容是原文所包含的,不过李达并没有将这些内容归纳整理成为历史根据。毛泽东在对原文认真阅读之后,对原文进行了条理化的归纳整理,从而更有助于直观理解原文,深化了对李达思想的认识。
(二)丰富与发展
毛泽东不仅对李达所著的《社会学大纲》进行了总结扩充,更是在对李达思想学习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自己的理论。
李达在对古代唯心论哲学的人物进行论述的时候,将苏格拉底的学说的中心问题概括为对知德合一的提倡,苏格拉底认为要获得道德就要追求知识,善是有益的东西,因为善来源于祖宗的风俗习惯,所以苏格拉底拥护的是传统的贵族主义,而排斥新兴的民主主义。毛泽东在对这部分进行批注时,进一步指出苏格拉底“在道德论上提起了知识与行为关系的辩证法,在认识论上提起了普遍与个别关系的辩证法。”[4]228此外,毛泽东还指出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决定行为,只知道知识给行为带来的影响,不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这才是知识的基础,所以苏格拉底是观念论的。毛泽东在李达原有思想的基础上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
李达在第四章“当作认识论和伦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中提到了人类的认识过程,将其论述为一个辩证法的过程,指出认识过程由实践出发,最后又复归实践,他将人类的认识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不单由物质到意识的推移是辩证法,而且由感觉到思维的推移也是辩证法。”[3]157李达看来,人的认识不是呆板的、机械的、抽象的、无运动的理解客观事物,每一过程中都有其内在的、本身所固有的发展法则。人的认识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就能将客观事物完全正确的反映出来,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抽象与概念等契机,才能反映客观世界的发展。所以之后李达就对认识过程的诸契机进行了分析。毛泽东注意到了李达对人的认识过程的论述,他注意到李达虽然提到人的认识最后还是要回到实践当中,但是他只关注“由物质到意识”“由感觉到思维”这两个过程,并未将复归实践当作认识过程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说李达在原文当中没有提到实践重要性,他也论述到了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但并未将其概括到认识的发展过程当中。毛泽东在批注中指出了这一点,特别指出由思维到物质的发展过程,“阐明由思维到物质的推移的辩证法,即检验与再认识。”[4]266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李达的思想做了补充,李达在原著中只是简单提到的思想在毛泽东的批注中进行了详细论述,毛泽东发展了原文的思想,完善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毛泽东和李达的思想交锋
毛泽东在阅读《社会学大纲》之前,就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有自己的理解,所以他不可避免地会在对《社会学大纲》的批注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和李达产生思想分歧。
(一)不带拮抗性的矛盾
毛泽东和李达的第一个分歧是关于不带拮抗性矛盾的分歧。这是毛泽东和李达的第一个分歧点,下面将对这两个人物对不带拮抗性矛盾的看法进行论述分析,明确二人的看法,指出二人的分歧点。
李达在对这一部分论述时指出,一切运动都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一切事物都有矛盾,都有对立物的斗争,对立物有两种性质,它们不但相互排斥、相互斗争,而且还会相互融合。对立物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对立物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李达接着指出事物中矛盾的斗争与发展会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连续性的变化,在采取连续性变化的场合,矛盾不至于发展到互相拮抗的地步;另一种是非连续性的变化,在这种场合,矛盾就会发展成为拮抗的矛盾。在这里,李达指出了矛盾和拮抗是不同的,拮抗在力学上被解释为采取反对方向的二力的冲突,但是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中,拮抗被解释为达到直接冲突状态、矛盾激化的阶段。[3]96所以说,矛盾和拮抗有着明显的区分,所有的拮抗都是矛盾的发展过程,但并非所有的矛盾都会发展到拮抗的阶段。所以,矛盾分为有拮抗的矛盾和不带拮抗性的矛盾,有拮抗的矛盾会逐渐发展到尖锐化的地步,就要通过飞跃来解决,即废除以前的对立引起旧形态的死亡从而设立新的矛盾。不带拮抗性的矛盾只通过矛盾的部分的解决就足够了,绝对不会发展为拮抗。
毛泽东在对这部分内容的摘录中对“只通过部分的解决的阶段,矛盾的各个新发展阶段,就是矛盾的部分的解决表现。自然或社会中凡属不采取飞跃的发展变化,都属于这种场合”[4]243进行了勾画,并在“部分的矛盾”下划了双划线,并在旁边批注了“我以为不对”,这表明了他对于李达的观点的反对。但是在这里,毛泽东并没有指明他的观点,只是表达了他和李达观点的不一致,在《矛盾论》当中,毛泽东对李达有关矛盾的论述进行了否定。
(二)事物可能性的选择
毛泽东对于李达所提出了可能性和现实性这一对基本范畴的时候也表示了不认同,在这点分歧上可以明显看出,并非是李达的观点错误,重点在于毛泽东和李达二人的关注点不同,毛泽东更关注于和现实实际相联系,在他的批注中也处处透露着这一点。
李达在对可能性的选择进行论述的时候提出,所选择的可能性要作为整个链子当中的一环,不能因为所要抓住的一环而拆散了整个链子,也就是说不能为了当前的利益而放弃后来的长久的利益。在李达看来,社会的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契机,在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就会和机械论者陷入同等状况。他指出,机械论者把可能性和现实性混为一谈,所以也就无法理解可能性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无法理解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统一,更无法理解有关两种实在的可能性的选择的问题,他们认为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并不需要什么条件,也不需要任何的努力。
毛泽东在对这部分的摘录中指出要把“所选择的可能性之实现条件当作链子一环抓住”。[4]26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十分重视现实,所以他对李达的观点做了完善补充,特地在当中加上“实现条件”这几个字,还在对李达的原文摘录的边上划了叉号,表明了他对于现实实践的重视。其实李达并非不重视实践,不重视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不然他也不会在下一段当中提到社会的实践是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重要契机。这里毛泽东对李达思想的批注更像是对于李达的观点的严谨表述,完善李达的说法,避免造成任何误解。
在毛泽东和李达的这两个思想分歧点上,可以看出他们二人的思想碰撞和思想交锋。从这两点分歧当中,毛泽东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并未将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的论述思想奉为圭臬,并且积极吸收其中的思想作为补充,从而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打下基础。
四、《社会学大纲》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社会学大纲》是李达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他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读了很多遍,对这本书进行了大量的标记和批注,做了将近三千五百字的批注。他对《社会学大纲》的批注之所以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这本书为毛泽东带来的影响,对毛泽东的思想形成的影响,对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影响。
(一)丰富毛泽东的哲学理论水平
《社会学大纲》对毛泽东产生的影响就是这本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述提升了毛泽东的哲学素养,丰富了他的哲学知识。通过对毛泽东《社会学大纲》批注的详尽分析,能够从中看出毛泽东和李达的思想交往过程中二人之间的哲学碰撞和传承。
之所以李达的这本哲学著作会对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于《社会学大纲》是李达在认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之后完成的著作,这本书是他的哲学思想成熟之作,并未受到当时苏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释的影响,没有按照斯大林的模式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始终保持着对马克思思想的正确认识,这在当时的中国出版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中十分显著,因为当时的著作不是翻译自苏联的译著,就是受到了苏联的影响。所以,这本书能够给毛泽东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提供正确的土壤,促进毛泽东的哲学水平的提升。
李达的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极大的丰富了毛泽东的哲学视野。从毛泽东对《社会学大纲》的摘录和批注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唯物辩证法前史”的着重摘录和批注突出了他的关注重点。由于李达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他的《社会学大纲》达到了当时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巅峰,他在这本书当中将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的阐明,并未像当时的其他著作一样将唯物辩证法看作确定的真理加以阐述,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唯物辩证法之前的历史做了客观论述,指出了思想的继承性,指出唯物辩证法并非是脱离历史而存在的,辩证法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正为急需加强自己的哲学素养,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毛泽东需要。除此之外,李达在对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论述时和列宁一样将对立统一规律放在了核心位置,而且李达在《社会学大纲》的写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践原则,这也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这从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中流露出的思想和《社会学大纲》中的思想一致可以看出。
(二)为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单单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毛泽东作为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不单单是对于世界的系统性、理论性的认识,而且最重要的是用来指导他的革命实践。
在毛泽东对《社会学大纲》所作的批注中,他就表达了自己对于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关注。对两种实在可能性的选择问题上,李达指出这个选择要对主观条件以及客观的情势都认真分析,还要注意到整个发展过程中链与环的关系,所选择的那种实在的可能性应当作为整体当中的一个特殊部分来考虑。毛泽东在对这部分的批注中就联系到了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他指出中国当时的抗日战争的条件是不足够的,不论是主观条件还是客观条件。他对当时的情形做了正确的、客观的分析,从而制定了正确的革命战争策略。李达在提到一九一八年的普列斯德媾和时提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媾和还是战斗,要把这件事放在整个链子当中来考察,媾和就有可能维持新政权,但是继续战争则有可能使新政权崩溃,所以就不能单单考察一件事,而要考察事情的全部,放在整体当中考虑,在两个可能性中作出选择。毛泽东联系到了西安事变的解决,他指出在当时,就要抓住两党合作这种实在的可能性,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保存军力。
毛泽东作为一位军事家,他的哲学思想是为他的革命实践服务的,在当时中国也急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系统完整论述的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恰好满足这个需要,在批注中毛泽东也积极地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积极运用理论的指导解决当时抗日战争的种种问题。
五、结语
《社会学大纲》作为我国的第一本哲学教科书,在当时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巅峰之作,体现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的独立性,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毛泽东对这本书反复阅读,爱不释手,不仅在会议上推荐这本书,还作了不少的批注,可见这本书在他心中的重要性。他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将李达的观点作了更系统地梳理,还对李达的观点提出了疑问,并和李达互相交流,思想碰撞,即补充完善了《社会学大纲》的内容,也吸收思想补充自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社会学大纲》体现了李达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而毛泽东对这本书的批注又体现了他的思想特点,毛泽东用理论指导实践,又用实践经验补充完善理论,由此推动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