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标的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小学各学科课程融合的策略探索

2023-06-01倪德益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23年3期
关键词:少先队学科融合

倪德益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2022年4月,最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出台。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的新课程标准或多或少都涉及了综合实践。同时,全国少工委发布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少先队活动课程主要通过组织生活、队课、仪式教育、实践活动和协同教育等形式开展。由此看来,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是存在融合点的,这个融合点便是实践活动。基于此,可以实践活动为切入点,让“新”课标更新,将二者进行合理融合,从而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方位育人。

一、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融合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2年4月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也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中就包括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等,即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2]。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实质上都是在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

课程思政是学校课程中具有中国表达和中国特色的育人方式[3]。在国家推行课程思政的教育大背景下,将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进行融合既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又极具中国特色。因为少先队活动课程本身就涉及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将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进行融合,便是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从而真正使教育指向立德树人。正如赫尔巴特所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4]将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进行融合,可以推进教育与教学产生更深层次的融合,进而实现课程思政。

二、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可行性

(一)新课标的颁布为其提供了融合点

2022年4月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的基本原则部分提到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即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2]。笔者认为,研究者不宜将跨学科中的“学科”局限在教学科目的范畴中,而应将视野扩大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如将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延伸到少先队活动课程中。此外,基本原则中还提到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加强知行合一、学思集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与路径[2]。

具体来看,202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5]。例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部分的学习内容包括在革命遗址、博物馆、公园等社会场所中学习认识有关路牌、图示等标识,了解公共生活规则;要求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科学世界,走进社会,学习通过口头表述和多种形式的书面表达,分享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四大学习领域中也包括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6]《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中持续发展[7]。同时,《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的课程形式也包括实践活动。由此可见,除了少先队活动课程要进行实践,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也十分重视实践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具有十分适切的融合点——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将少先队活动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学生在参观过革命先烈纪念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之后,再转换身份,从参观者变成小导游,这样便能更加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愈发浓烈,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于心。整个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练习导游词写作的同时,可以提升其作为少先队员的民族自豪感。将少先队活动与数学学科进行融合: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关于节约用水的小型课题研究。这既是数学课程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又是少先队活动的内容,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能让学生在实际的调查活动中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养成环保意识,进一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维果斯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观,对人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后指出:“人的高级认知功能是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8]综上,将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从“综合实践”这一切入点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种“1+X”的模式,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能产生“1+X”的效益。

(二)一致的目标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除了教学内容的契合性,少先队活动课程还与新课标各个学科有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这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在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政治启蒙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故事”,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目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5]以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培育文化意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7]不谋而合;《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的全面发展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创造精神”“培养价值体认和理性辨析能力、问题解决和辩证思考能力”,这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在探索真实情景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用于探索的科学精神”[6]有异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所提到的目标还有“提升审美趣味与格调”“在锻炼中锻炼意志、增强体质”“自护自救与生命教育”“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科技创新实践”等,这些目标都与艺术、体育、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学科的教学目标有共通之处。

三、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需遵循的策略原则

(一)双向融合原则

可参考“嵌入式”理论对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进行双向融合。“嵌入性”概念由波兰尼首次提出,由朱金和迪马吉奥进行扩展。嵌入性模式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联系,由此而生的双向嵌入是一种基于互惠互利精神内化互动的逻辑[9]。依据此理论模式,研究者就要同时关注少先队活动课程和各学科课程这两个核心的利益主体,努力使二者的融合达到互惠互利。

一方面,少先队活动课程以各学科基础知识为依托。例如前文中提到的革命先烈纪念馆的导游词就需要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少先队活动中的部分小课题、小研究也需要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若没有学科知识的融入,只是一味地说教,少先队活动可能会过于空洞,不利于大多数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对少先队活动课程产生真正的理解与感悟。另一方面,各学科课程以少先队课程中的相关思想为导向。除了道德与法治课之外,少先队课程是我国小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的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确定了学生思想发展的大方向。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以此大方向为指引,绝不能使教育教学偏离国家的总体政治方向。

(二)不忘主业原则

前述内容虽论及双向融合,但其中也存在相对意义上的主要地位和次要地位。依据唯物辩证法,矛盾有主次之分。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在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时,首先要明确主要矛盾。也就是说,对于某次课程融合的“主业”是什么,教育者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说“主业”是对少先队员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其思想提升,那么学科课程在此时就处于辅助地位,学生在学科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仅为相关少先队活动提供一些前置性的知识背景。如果说“主业”是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少先队活动在此时就可仅作为一种辅助学科教学的形式,核心教学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也就是说,只有不忘主业,才能有一个核心目标,并以此目标为依据统领并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和各学科课程的融合,防止出现为了融合而融合以致偏离主要目标的倾向。

四、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具体措施

(一)资源挖掘:探寻活动题材的多种来源,“小材大用”

既然综合实践活动为少先队活动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提供了融合点,那么为了顺利促成二者的有机融合,就要挖掘和探寻多样的活动来源,让小素材有大用处。

1.从校园生活中选取资源素材。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适应与作用促进个体不断生长,他主张将个体发展置于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加以研究[10]。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微观系统是班级,是学生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中观系统是学校,是微观系统与周围环境构成的系统集合;宏观系统则是社会,即个体并未参与但对个体产生影响更大、范围更广的系统集合。按照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学生的成长是在学生与校园或班级环境的相互适应与作用下进行的。按照这种理论的指引,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可谓是十分合适的探索素材之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教育资源,这其中的许多内容可以被提炼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资源素材。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平淡平凡中生出智慧,善于从一些平凡的事件中抓典型、妙筹划,设计出极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捡起地上小国旗、红领巾的同学,听到国歌立即站定敬礼的少先队员,有心的教师便可随手拍照,以此设计一节“将爱国融入点滴”的主题队课,引导学生通过排练小品的形式展示老师所拍摄照片的内容,使他们在点滴生活中加深爱国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再让学生以这次主题活动课为内容写一篇相关的作文。如此,在这样的一堂“融合课”中,“主业”是少先队活动,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辅之以作文的形式,使爱国意识“可视化”。

2.从节日中选取资源素材。在我国,一年中有许多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内的民族传统节日,可以作为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和语文、英语等学科课程的资源。例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二级主题内容要求包含“世界主要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体验”的子主题。从这一子主题出发,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少先队活动课上一起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习俗,同时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介绍这些节日习俗,在感受中国节日氛围之外,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与外国传统节日进行对比从而形成一种国际视野,并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植树节、环保日等生态节日,可以作为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与数学学科课程的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数学课程中“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相关知识,就“环保”主题做一个小调研。小调研既是《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到的实践活动形式,又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此外,还有包括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五四青年节、雷锋日、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在内的纪念节日,以及“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纪念日,都可以作为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资源。教师可以在临近节日或纪念日的时间开展相关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和成长。

3.其他资源。除了上述谈到的校园资源、节日资源,各学校还可以充分挖掘本地的乡土、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因为地域的限制,城乡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活动资源匮乏现象,诸如城市学校缺少一些农活劳动实践资源,偏远乡镇学校缺少一些红色场馆的参观资源。虽然各地学校或多或少存在资源限制,但这些学校完全可以挖掘另外的活动资源,在弥补因地域产生的资源短板的同时,形成学校的特色,变缺陷为优势。例如,1924年夏秋间,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同志来到T镇小学(今天的青岛T小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地下革命工作。青岛T小学以此为背景,开展了一系列与邓恩铭相关的红色教育活动。校方充分利用了本地、本校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少先队活动课程同语文、美术、音乐等多学科进行融合,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同时,校方还以系列活动为依托,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这既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革命文化”的主题和载体形式相契合,又能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水平的目标。

(二)路径探索:从不同角度切入进行融合,殊途同归

“嵌入式”理论指出,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融合是互惠互利的,而不是机械松散地简单相加。前文也提到,能将二者有机融合的关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那么,融合的路径是什么,如何从这个所谓的融合点出发对融合路径进行探索?笔者认为,可以寻找一些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例如,从大概念和大主题进行探索,建立起少先队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之间真正的联系。

1.从“大概念”切入进行融合。新颁布的2022版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大单元、大概念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自然也可以运用到少先队活动课程和各学科的融合课程中来。以“大概念”为切入点进行融合,可以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向进行探索。“自上而下”指教育者可以先确定一个总的概念,然后以此为中心进行发散,去探寻一个个子概念,进而将这些子概念进行加工,形成少先队活动课程和各学科课程的融合课题;“自下而上”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维度甚至不同的学科,对某一个概念进行分析、解读和界定,最终实现对这一概念的全面深入理解。

例如,从核心素养中选择一个大概念——自主发展中的健康生活,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以此概念进行自上而下的探索。教师可以分别从三个基本要点出发来开展融合课程。以健全人格为例,教师可以将少先队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以一些榜样人物的事迹作为例子,引导学生体会何为健全人格;以自我管理为例,教师可以将少先队活动课程与数学学科进行融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借助所学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的知识进行自我监管和自我评估。这些融合课程的开展,以大概念“健康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发散思考并一步步地具体化,从而使少先队课程与学科的融合从细小处落地。

2.从“大主题”切入进行融合。除了从“大概念”切入的融合路径,还有以“大主题”统领的融合路径。所谓以“大主题”统领,指确定一个主题,将与该主题相关的内容组织起来,进而开展融合课程设计。校本课程便是一个很好的开展“大主题”融合课程的途径。各学校可依据本校的办学特色确定大主题,充分挖掘相关素材,以“大思政”理念为指导,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和各学科课程,并开发校本教材,从而在实现全方位覆盖、全员育人、全程浸润的同时,展现本校特色。例如,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中学教育集团基于对汉字文化时代价值的深刻认知,提出“汉字德育”的基本主张,旨在激活汉字的德育功能,培育师生的文化自信。学校在明确“汉字德育”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精心建构“汉字德育”体系并探索有效载体和实施路径,包括营造富有中国气质的“汉字校园”、推进“班班有字”的班级文化建设、构建学科融通的“汉字德育”课程、凝练“以字育德”的课堂教学模型等[11]。这便是以“汉字”作为大主题开发出的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样的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

总之,不论是“大概念”还是“大主题”,虽然融合的切入角度不同,但殊途同归,共同指向“立德树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三)过程优化:对学生实施“六大解放”,融会贯通

活动素材和资源收集完成,并明确融合路径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具体的行动实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理念: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学生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12]。从少先队课程和各学科课程的融合点——综合实践活动出发,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实践起来,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做到“六大解放”。

1.解放学生的大脑。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他们随机生成的各种“奇思妙想”,教师都不应予以否定,而应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使其怀着一颗好奇心去探索自己“千奇百怪”的想法,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实施或开发一节融合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解放学生的大脑。

2.解放学生的双手。我们理解的通俗意义上的实践,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只有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才能切身体验实践的魅力。例如,在科学课上探究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影响因素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不同的降落伞,探究出来结论。这远远比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的条目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做,可以在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全面发展的目标。

3.解放学生的眼睛。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就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将之放到其他学科中也同样适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开放的视野、独到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和各学科融合的课程中更应如此。

4.解放学生的嘴。语言是学生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呐喊”出来,要让他们敢于谈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畏缩,担心因为自己的观点与老师不一致而受到批评惩罚。例如,一位研究“新教育实验”的学者在某次线下讲座中谈到,在她的语文课上,她鼓励所有学生去谈论自己各种各样的看法,并告诉学生这些看法没有对错。但她也会在学生们讨论过后,告诉他们这一问题在考试时所谓的标准答案。她说:“我的学生,不用在课上绞尽脑汁去想怎样回答问题才能受到老师的赞许和表扬,挖空心思地去猜什么才是标准答案去讨好老师。我的学生是自由的,他们的想法是自由的,表达是自由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我不会限制他们。但我之所以还要告诉他们标准答案,是为了顺应当下社会的大环境。”这位老师便是解放了学生的嘴。

5.解放学生的空间。相较于固定的空间形式如学校、教室,大自然、大社会也应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各学科的界限变得模糊,各课程也才能更加深入、充分地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本就应在实实在在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如此,学生方能领悟至深。例如,每周拿出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大社会;或在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春天,组织学生坐在学校的柳树下,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的意蕴,体会中国诗词之美、中华文化之美,培养民族文化自信;或在国庆节之时,走进社会感受国家的繁荣富强。

6.解放学生的时间。学生的学习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不应只将学习时间限制在课堂上,而是应放之全天、全月、全年,让学生在任何时间都能得到发展。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

简言之,我们可以将“六大解放”的思想理念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和各学科融合的课程当中。因为这种思想理念可以优化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乃至优化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唯有真正对学生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融合少先队活动课程和各学科课程的举措才能真正产生应有的作用与意义。

猜你喜欢

少先队学科融合
认识少先队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不老的少先队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融合》
少先队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