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公安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3-06-01申思刘猛
申 思 刘 猛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自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以来,全国高校全面开启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和建设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教学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学习和讨论的内容从早期的“课程思政是什么”和“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过渡到“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和“如何打造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热点问题的进化过程就是课程思政建设稳步发展的直观体现。
但时至今日,国内相关院校在公安技术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不少障碍和困难:课程层面上,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基本明确,但是课程思政元素零散、系统性差,缺乏主线;思政案例和素材类型单一,缺乏人文关怀;学生层面上,受流行文化影响较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认知层次较浅,既不感兴趣也不能正确认识其内在价值;教师层面上,公安技术类专业教师大多拥有理工科教育背景,人文素养相对欠缺,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方式、授课方法和知识储备均亟待改进和增强。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一些优秀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公安技术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将地方文化有机融入公安技术类专业课,能够唤起学生的亲切感、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有效解决教学瓶颈(1)沈思远.基于浙江特色思政元素库的教学案例研究——以汽车经销商经营实务与管理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26).。本文以浙江警察学院《可疑文件检验技术》课程为例,全面阐述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公安技术类专业思政教育的可行性、现实意义和实施路径。
一、开课院校与课程概况
浙江警察学院地处杭州,是浙江省唯一培养公安专门人才的本科高校,是全省公安新增警力的主渠道和在职民警培训的主阵地。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是公安技术专业的二级学科。浙江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经过多年专业思政建设和总结,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育‘公正、细致、严谨、求是、创新、奉献’的刑技专业人才”确立为专业思政目标。
《可疑文件检验技术》课程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课程,授课对象是刑技专业本科生,包含理论讲授14课时,实训18课时。课程主要讲解签名笔迹检验、打印文件检验和变造打印文件检验等文件检验学知识和常用的文件检验技术和方法。课程的思政德育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能牢固树立法治信仰,具备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职业理想和使命担当,具备公正严谨、精确细致的工作作风,具备科学求是、守正创新的思维习惯。
二、研究基础和现实意义
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启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贡献了许多优秀精神。例如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的红船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大陈岛垦荒时期的大陈岛精神,以及新时代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尽管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这些红色文化是被全省人民所拥有和认同的、能够催人奋进的、具有浙江地方特色的群体意识、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的理论概括。
经对比发现,浙江本土的红色文化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思政目标高度契合。例如,红船精神中“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中的“忠诚使命”和大陈岛垦荒精神中的“无私奉献”与公安队伍“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总要求对接,呼应刑技专业精神中的“公正”“奉献”;浙江精神中的“开放图强”、红船精神内含的“首创精神”和大陈岛垦荒精神中的“开拓创新”呼应刑技专业的“创新”精神;浙江精神中的“求真务实”和浙西南革命精神中的“求是挺进”呼应刑技专业的“求是”精神和“工匠精神”。
因此,将浙江红色文化融入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公安高等教育中的特色实践,其主要意义在于:第一,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本省优秀文化内涵,提高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第二,能够唤起学生的亲切感、代入感,增加工科课堂中的人文色彩,提高思政教育实效;第三,在专业教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对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地方文化融入公安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途径
(一)跨专业跨系部组建研究团队,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
提升授课教师的政治站位、品格修养和人文素养是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前提。为了打好这一基础,一方面需要跨专业跨系部组织教学团队,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与项目研究,参与思政案例库建设和集体备课,弥补原有教学团队人文素养的欠缺。另一方面需要组织教师通过专题学习、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式掌握浙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了解浙江文化故事,完善知识储备。
(二)深挖掘广搜集,建设“浙江文化”主题思政案例库
忠诚教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可疑文件检验技术》课程思政目标的三大关键词,围绕这些主题,从本省的党史文化、红色文化和先进民族精神中筛选出契合度较高的内容,收集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突出的浙江文化思政案例,为课程思政建设准备高质量素材。
从“对党忠诚、服务人民”、“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和“科学求是、守正创新”三条育人主线出发,结合《可疑文件检验技术》课程3个章节、9个实训任务的教学内容,收集和梳理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详见表1)。这些案例大致分为三个类别。
表1 《可疑文件检验技术》课程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融入方式
第一,围绕忠诚教育,主要融入“忠诚使命”和“奉献精神”。“忠诚”是公安队伍最根本的底色,必须做到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才能扎实做好忠诚教育。邪教反动宣传品、仿写机器人、高仿签名和高仿印章等物品对群众的财产和权益造成极大危害,可以结合正反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职业理想和使命担当。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水利部陆续颁布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管理办法》、《水利工程建设监理人员管理办法》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合同示范文本》等文件。秉持强化领导,质量为先的原则,水利部曾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开展“水利工程水利行业标准建设工程监理的实施”等研讨会,并将该方案尝试实践。遗憾的是在在工程启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准备工作不甚成熟,导致监管规范并没有完全推广和运用起来。后来,监管规范只能在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的时候使用,但是不适用于项目阶段设计时的监理工作。
创立中国共产党之初,李大钊、夏明翰、王尽美等伟大斗士深入工农群众,为民服务、坚贞不屈,为革命奉献生命,生动诠释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郑建锋.红船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9(09).;在1935—1937的游击战争期间,身处浙西南的红军挺进师在对遵义会议精神尚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到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的命令,条件异常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为人民解放的信念,完成了中央命令(3)南云雁.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特征[J].丽水学院学报,2019,41(04).。发生在浙江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使命”的故事,能够鼓励学生在公安技术工作中甘于奉献、矢志为民。
第二,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结合“求真务实”和“奋斗精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办事态度是刑事技术人员的必备素质,实训操作是打磨工作态度的最佳时机。激光打印文件的网屏结构特征隐蔽、复杂,添加打印文件排版特征的分析与判定难度较大,上述内容都需要开展大量对比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结论。本科生年轻活跃,但是实训练习中发生心浮气躁、缺乏耐心、偷懒耍滑等情况。
我党初创时期,共产党员不畏艰险,艰苦奋斗,从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到广东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筹建,从上海一大召开到南湖游船建党,到处都留下了不懈奋斗的足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冲破地域束缚求发展,冲破重农抑商传统谋新路,开启了务实奋斗的新篇章,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浙江现象(4)李建宁.新时代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22(01).。这些来自祖辈父辈的革命史、奋斗史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斗志和干劲,努力提升业务能力,做好浙江精神的传承人,接好老一辈传来的接力棒。
第三,科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结合“首创精神”和“开拓创新”。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犯罪形势的迅速变化对公安技术民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会破案能鉴定,还要做研究会创新。签名笔迹的量化检验、电子签名笔迹的动态特征和朱墨时序的分析技术等都是文件检验工作的前沿问题和行业热点,在讲授相关章节时有必要鼓励学生将课内知识拓展延伸,开展创新创业研究。
早期共产党人广泛吸纳和学习各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一部党章、第一个民主革命纲领,这种敢于创新的作为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大陈岛垦荒时期,建设资源极度匮乏,垦荒队员们在没有外部资源援助也没有前人经验参考的情况下,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资源和港湾资源,开山取石、开辟渔港,用智慧和汗水建设新家园(5)孙其昂.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蕴涵及其传承[J].台州学院学报,2019,41(01).。百年前、数十年前的创新故事和先进思想是激励学生开拓思维、守正创新的优质素材,也为工学类课程增添了鲜活的人文色彩。
(三)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理论讲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和主渠道。课程团队在理论教学中实施“三结合”,打造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沉浸式课程思政教学体验:以理施教与以情优教相结合,既要发挥工学类课程“以理施教”的本色和优势,又要借鉴思想政治课程“以情优教”的独特感染力;课堂讲授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利用课堂讲授法讲好浙江革命故事、塑造民族革命情怀,设计探究式学习训练思维、提升能力;案例教学与专题讨论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生动诠释刑事技术民警“公正细致、严谨科学”的优秀品质,通过专题讨论和汇报发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表达。
(四)将优秀革命精神的培养融入实践实训,让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行
课程思政不应该局限于理论课堂,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德育教育成效,引导学生将专业精神内化于行,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实践实训课程占据了《可疑文件检验技术》课程的大半课时,是培养能力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德育目标的关键平台。
在课内实训环节,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教师全程现场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完成实训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参照刑事技术实战检验工作标准设置实训要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开展设计性实训,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求是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思政赋能创新人才培养,打造高质量第二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在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训练中全方位融入本省优秀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首先,开设本省实战专家讲座,让学生学习浙江公安前辈的先进精神。通过开展专业思政系列讲座,引导大一新生迅速融入专业学科氛围,带领大二学生提升专业素养、拓展国际视野,深入实习单位为大三实习生答疑解惑、传授实战技巧,面向大四毕业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深化职业理想。
其次,赶赴本地实战单位观摩,让学生体验浙江司法部门的务实作风。与公安实战部门和司法鉴定部门共建实习基地,执行“跟老师学、跟专家学、在实践中学”三步走计划,确保学生的鉴定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
最后,成立本校创新创业团队,让学生谱写浙江刑技公安发展新篇章。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文件检验技术的科研热情,授课对象自发成立电子签名笔迹动态特征研究团队,课余时间坚持阅读文献、开展实验、撰写论文,在先进本土文化和行业精神的引导下,书写属于新一代浙江刑技人的历史新篇章。
(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制定可解析、可调控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面向学生系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教学改革闭环、教学经验迭代的必要步骤。在《可疑文件检验技术》课程的思政评价环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团队汇报和实训项目等环节融入对于学生的德育指标评价;将思政育人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有机融合,在实训作业的评分标准中同样融入德育指标。
四、教学成效
经过全面系统的建设举措,《可疑文件检验技术》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获得了良好的学生评价。授课教师面向学生发放并收回了90份课程思政主题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95%学生认为“课程思政让我觉得有收获”,75%学生“希望在以后的专业课中听到课程思政”,上述结果说明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获得了良好的学生评价。
将浙江先进文化融入《可疑文件检验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和做法也受到了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学督导的一致肯定。课程负责人三年内5个学期教学质量A等,连续2年教学工作业绩A等。依托课程思政建设,本课程被评为省级一流课程。任课教师连续两年在省级“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比赛中获奖、为学院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示范,教学经验被充分肯定并广泛传播。
五、结语
国家发展新征程对公安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公安技术专业教师应当探索课程育人的新思维和新路径。本文以浙江警察学院《可疑文件检验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为例,围绕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公安技术专业课程思政这一主题开展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充分论证了这一理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是该领域仍然存在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深度挖掘和系统归纳地方红色文化内涵,如何真正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无缝衔接”等。针对上述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势必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