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张卫

2023-06-01周实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5期
关键词:张卫大虫肉身

◆周实( 长沙 )

画家张卫

张卫,湖南美术出版社编审,山东人,长沙生,北京住。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从事设计、绘画、小说、诗歌、评论、电影创作及策展工作,担任当代艺术出版物主编。代表作品:《红色系列》(平面设计,1990年获首届中国平面设计金奖)、《蚂蚁日记》(长篇小说)、《VS系列:齐白石VS梦露·八大VS明星》(当代艺术)、《艺术的艺术》(艺术评论)、《溪山行旅》(独立电影)、《众生:房间·肉身·昆虫图记·虫观》(当代水墨)、《八大的鱼》(诗集·长篇小说·当代电影)。

一九九九年的《书屋》封面和封底是他设计的。

二〇一五年的十月间,他在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有一个水墨画展,我在画展的座谈会上有一个简短的发言。后来,有人将发言整理选发到了微信上,又将我的与别人的贴错了。我的成了别人的,别人的成了我的。这不算什么,也不怪别人,只怪我很少参加会,不太习惯在会上讲话。而且,每逢那种场合,我一讲话,心跳就快,同时话也讲得很快,人家不但听不明白,要听清都很难。好在,当时我用自己的手机录了音。我的发言是这样的(经过稍稍整理之后):

张卫的这批水墨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大,大得令人吃惊,感觉异样,使你难忘。这种大,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一是画的尺幅大。二是画的对象大,比如《大虫一号》,把原本极小的虫在宣纸上竭力放大,填满空间,塞满你的整个眼睛。三是留白的空间大,比如《观白·两只书虫》《两只蚂蚁》,让你在“一穷二白”之中,生发丰富丰满的联想。

张卫的这批水墨给人的第二个印象就是小。比如肉身系列,让人在白皙肥嫩的放松舒展的肉身之上看到另一种细小得令人紧张战栗的肉身,比如螳螂、黄蜂、蜻蜓、蜈蚣、瓢虫、草蜢等,让人在这种大小悬殊的对比之中,生发无边无际的联想。

张卫的这批水墨给人的第三个印象就是他是个喜欢并且善于复制、放大、移用、重组的画家,是个善于通过再创作来实现原创的画家。比如他的VS系列,梦露与八大山人、蝎子与赫本等,让我们在平和的画面中,对称的构图中、清晰地看到西方与东方、心灵与肉体、通俗与高雅和人与自然的诸多碰撞。这种碰撞是激烈的、极端的、巨大的。看的时候,我还想,他若把这个系列再扩大,让中国的潘金莲、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等与西方的那些艺术家,比如毕加索呀等等VS的话,肯定会更有意思。

至于他的房间系列、无头僧系列也可看出他对现实与艺术的独特思考。

总之,我觉得,张卫是一个精神至上的画家。

他的这些画既不受西方艺术传统的限制也不受东方艺术传统的限制,他把两者结合了起来,变成了他的极富原创性的再创造,他是独特的、极富个性的。

关于他的这批水墨,我还写过一篇短文《张卫画虫》:

当我看到张卫画的“中国大虫”系列时(不是老虎,是肉虫,抑或是某种蝶的前身),吓了一大跳:那么巨大的一条虫,圆滚滚的、肉奶奶的,正蠕动在画面中(我想八大的那只呆鸟,若真面对这条肉虫,用张卫的话是VS,必定惊得眼珠子从眼眶里蹦出来,至于怎么吃,或者怎么叼,那就根本想不到了)。

我问:“这是画什么?”

他说:“虫。”

我知道这是虫。于是,我又问:“那么,你的鸟在哪?”

他转过身,手一指,将我带往另一面墙,那里的确有一只鸟正飞旋在画面上,鸟的翅膀下是一无头僧(于是,我又想象那鸟就是那个和尚的头)。

我问他:“这就是你的花鸟虫鱼或者说是花鸟画?”

他说:“是。”

这与传统几乎毫无关系,只能说前无古人了。

于是,我又问:“这画谁会要?”

他说他也不知道。

谁也不会要,除非搞展览,我的心里这样想,虽不好说百分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九,或者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是不会把他的这些画挂到家里墙上的。

除非——他把虫变成龙。

可是,无论他如何变,虫终归还是虫,虫是不可能变成龙的,即使他把虫画得再肥嫩再硕大,也只有在蚂蚁的眼里,这虫才可能像条龙吧。

于是,我又想:或许,我想的并不对,年轻人也许喜欢的,很多人也许很喜欢,喜欢他画的这些虫。但愿吧,但愿真的是这样。

然而,不管怎么样,他都是个大丈夫。大丈夫不从流俗。他既不媚雅且又不媚俗,不是大丈夫是什么?

二十多年前,在编《书屋》时,我曾请他做过装帧,他的整体设计是:封面是一扇窗,封底是一张门,每期,我们翻开杂志,就像打开了窗和门。我很喜欢这个想法。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他的制作更具特色:他在中式的格子窗里和那红黑的大木门上,加上了梦露、蒙娜丽莎以及美元等西方元素,让人联想当代中国正在走向改革开放。

他一直都出手不凡。

还写过一首诗《我的虫观·读张卫的〈昆虫图记〉》:

睡不着

我看见

一条大虫朝我冲来

我想踩死它

结果只踩断

它的腿一条

我使劲地将它拖到

我的闪亮的台灯下

发现它竟是个人

一个很小很小的人

张卫艺术兴趣广泛,还组织过“方言诗会”,我也参加过,并且写了这么几句:

我说话,我在说着普通话,我学习着卷舌音,我分辨着前鼻音,还有那些后鼻音。

我说话,我在说着普通话,我希望我说的话,能向世人表明我,我是一个城里人、一个见过世面的人、一个走向全国的人。

我说话,我说的是普通话,虽然我的心里清楚,有才的人并不是出自某个同一阶层,说话也非一个腔调。

我说话,我在说着普通话,不过人们却说我,说的是长沙普通话,说我是用长沙话,加上一些普通话。

我说话,我说的是长沙话,却又并非长沙话。

我说话,我说的是普通话,却又并非普通话。

我说长沙话,我是一个人。我说普通话,又是一个人。

我说长沙话,我的言语随心而动,能将感受充分表达。我说普通话,有些东西梗着不动,甚至根本无法表达。

我说话,只有丢掉了长沙话,才能说好普通话。我说话,只有说好了普通话,才能丢掉长沙话。

不过,丢掉了长沙话,我还是一个长沙人吗?

如果,只说普通话,你说我是哪里人?

我说话,面对长沙人,我讲长沙话。

我说话,碰见外地人,我说普通话。

我想象着某一天,我站在那讲台上,既能随心所欲地讲着地道的长沙话,又能口若悬河地说着标准的普通话。

那时,我既阳春白雪,而且还很下里巴人。

我讲长沙话,感觉自己脚下有根。我说普通话,感觉四面都在来风。

我说话,我说长沙普通话,它是长沙话,又是普通话。

好玩吧?我觉得蛮好玩。这样的诗会接地气,有特色也有意味。

然而,令我更惊讶的是,我最近收到了他发来的一个快递。打开来一看,里面竟是他写的一本小说《蚂蚁日记》。我很快就看完了,感觉非常好。我给他写了几句话,算是我的读后感了:张卫:

你好!《蚂蚁日记》看完了。好!为什么?因为它既是蚂蚁的日记也是人的日记。人好像蚁,蚁好像人。

看完了这本《蚂蚁日记》,自然也就知道你为什么画《昆虫图记》了,画什么“中国大虫”了。为什么?如果换个角度看,如果把它们放大看,我们会看到另外的面目,我们会想到某些东西,以及某些异样的神情。

至于它算不算小说,重要吗?如果你认为很重要。我的回答是:当然算。只是它不是大路货。它的内容不一般,写法自然不一般。

作者要借它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立场观点以及他的身形姿态。

这东西,写出来,首先是给自己看的,不是蒙蔽自己的东西,不是自欺欺人的东西。

至于后来怎么样,他人看不看,如何看,看了喜欢不喜欢,作者也就管不着了,他想管也管不着,谁又能够管得着呢?

它看上去是明白的,但是你若想,那就复杂了,就可能一言难尽了,或者难以言传了。好作品都难以言传,可以意会,但难以言传。

读它,需要你有耐心,需要你有回望的眼神,需要你有前瞻的精神,需要你在字里行间填补那些作者有意抑或无意留下的空白。

中国大虫·蝗虫 纸本水墨 张卫

中国大虫·蚂蚁 纸本水墨 张卫

中国大虫·蜜蜂 纸本水墨 张卫

中国大虫·肉虫 纸本水墨 张卫

中国大虫·肉虫 纸本水墨 张卫

中国大虫·鱼 纸本水墨 张卫

中国大虫·蝗虫 纸本水墨 张卫

猜你喜欢

张卫大虫肉身
《景阳冈》缩写
武松打虎
蛰伏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张卫作品展
张卫作品展
张卫个展
“肉身佛”千年不腐或因“类真空”
土捏的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