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时代色彩:艺术作品的创作变革

2023-06-01陆袁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流行色 2023年4期
关键词:加密区块艺术家

陆袁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1 数字化时代的“链上”技术

1.1 何为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是一种由计算机网络维护的、去中心化的在线记录保存系统(即账本),网络中这些计算机使用既有的加密技术来验证和记录交易。区块链也是一种数据结构,可以创建一致的数字化数据账本,并在独立各方的网络之间共享。”[1]可见,区块链是按照“你与我”这种排除他性的二者交易结构进行运作的。笔者把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价值归为两点:第一,中间人,即第三者的相关问题;第二,网络效应,组建成熟的网络化结构。区块链技术优化了交易环境,并为数字社区增添活力。

加密艺术通过区块链走入大众的视野,它是区块链交易的独有凭证,这种凭证可以在区块链上保持永久有效。加密艺术更注重持有者对物品的所有权,譬如,“以太坊”推出的首批加密头像作品,数字头像成为了买家的身份标签,同时,这种数字身份致使加密社区的圈层化。

1.2 区块链上的产物—加密艺术

加密艺术是数字艺术的部分体现,其通过区块链平台直接进行展示、浏览和交易,来展现其价值。除了加密头像这类的加密艺术,艺术家让实体艺术数字化,问题也随之而来。譬如,有的艺术家会将原作烧毁,仅保留数字影像。显然,实物上链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案,因为,在这种形同游戏的虚拟交易中,实体作品根本没有一点优势,数字艺术作品在网络中的效益明显高于实体艺术作品在网络中的效益,因此,数字网络是数字作品的主战场。当然,加密艺术引导人们去开发新的创作方式。区块链开放了艺术创作的权限,使得《蒙娜丽莎(二次创作)》这类“再创作”流行起来。再者,近年来,画廊和拍卖行已经不是艺术品流通的单一渠道,数字艺术摆脱了实体艺术的后续问题。最后,关于去中心化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其削弱了中间人的价值。实则不然,中间人的价值体现落到了卖家的身上,角色的叠加让人误以为中间人的角色可以不必存在。

2 艺术的新“出路”

2.1 加密化艺术的价值体现

“大众参与行为的加入使其打破原有艺术秩序,实现‘跨圈’。特别是数字藏品将艺术收藏行为从传统的个人空间延伸至公共领域,打破传统艺术收藏的生态闭环。”艺术作品的流通趋势不再是艺术家和美术馆或拍卖行之间的双方协定,艺术品的市场呈现出新的局面。首先,从实体作品来看,艺术家的实体作品与数字凭证的结合,保证了艺术作品在现实和虚拟的双向流通。如全球首例实体加密艺术品的拍卖,上海嘉禾把草间弥生的原作品和其加密数字凭证进行捆绑拍卖。其次,从实体艺术品转为数字艺术品的角度,近年来,艺术文物IP的加密处理与发售,推动了传统文化在国内乃至世界的传播。如河南卫视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其依托区块链的数据交互技术,可以说该数字艺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展现给观众新的视觉体验。最后,“再创作”数字作品同样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其能够激发艺术的多种可能性。显然,链上艺术的再创造并非首例,“现成品”“绘画接龙”诸如此类的创作形式为较早的“再创作”作品。这类作品旨在展现作品创作的参与者的不可知性,以及对艺术呈现方式的随机性,超脱刻板创作思维。

不可否认,艺术的加密处理无疑是加速了艺术的发展。从数字艺术的角度来说,数字艺术本身存在可复制性,加密化使得数字艺术的著作权和所有权得到保障,这是其一。数字艺术相较于传统艺术来说,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区块链打开了数字艺术作品的消费市场,同样数字艺术也为链上平台,以及元宇宙孕育新的艺术环境,这是其二。

2.2 数字技术下的色彩创作

数字技术的出现让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平板创作数字艺术。电脑对颜色的分类要比传统意义上的颜色分类多得多,这也是数字艺术中的色彩画面更加精细的原因。譬如,对于物体的色彩过渡,在传统绘画层面来讲,艺术家需要调配不同明度、不同饱和度的颜色,在数字绘画层面来讲,软件对色彩图案的过度处理不仅方便得多,而且更加自然。当然,行画与艺术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VR技术是实现数字艺术的一个方式。譬如,早在2016年,美国艺术家皮斯利(Peaslee)利用VR绘画设备描绘了画家梵高的作品《星空》(图1、2),该VR技术可以让色彩、色块以空间前后的形式排布起来,让二维的画作进入三维的空间,给人沉浸式体验。可以说,这是传统油画的数字化呈现,给艺术家指明了色彩创作的新方向。

图1 皮斯利,《星空(VR)》

图2 荷兰,梵高,画布油画

不妨拿《星空》这件作品的原画和《星空(VR)》做一个比较,因为虚拟现实的环境是可以调节的,在黑色的环境之下,《星空(VR)》的色彩显得更加柔和。从创作者对亮色的使用出发,油画家梵高运用柠檬黄和白色表现星空中的月亮与繁星,这是传统油画能够表现亮色的极限,反观图1作品中使用的亮色,皮斯利很好地利用了黑色的环境,这使得亮色更加突出,当然,数字技术的打光效果同样是传统油画不能及的地方,如画面中的屋内灯。从色彩的表现来看,《星空(VR)》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完善,梵高作品中的色彩纯度很高,大面积的蓝色和黄色形成对比,使得画面有一种跳跃感,画面层次也更加丰富,反观图1,画面的重心已经偏移,笔者认为皮斯利有意还原整个场景,但也脱离了《星空》这件作品蓝色的主基调,使得情感难以表达,显然,数字技术追求过于柔和且细腻的色彩,这会使创作者丢失一些风格化的东西。

当然,在数字技术的大环境之下,数字色彩有自己的流行话语。早期的霓虹光被用于制作霓虹灯牌,直到荧光染料的发明,霓虹色彩才在喷漆式插画创作中流行起来,其主要给人一种强烈而又迷幻的色彩感觉。2022年4月,继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的霓虹灯创作之后,艺术家詹姆斯·李维斯(James Lewis)把霓虹色彩用于绘画创作。据报道,该色彩被用于数字化装饰设计,譬如,2022年春夏T台上的关键霓虹色,霓虹色势必成为未来的流行色。总的来说,数字技术给色彩创作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同样,也让一些颜色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给予画作新的色调语言。

2.3 数字语言及新的创作形式

数字艺术的创作需要融入其独特的语言符号,而非把传统的艺术语言和数字作品生硬地参杂。对于艺术家来说,颜色、线条、风格这些要素是构成一件作品的基本点,数字艺术依托于数字,是把数字媒材整合的艺术化处理作品,一方面,数字艺术需要展现其独特的算法逻辑;另一方面,数字艺术无需受制于现实环境的影响。从数字技术拓宽了传统的艺术形式来分析,譬如,在广西祖龙(AC MALL)科技中心的清明上河图科技艺术特展,其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让静态国画《清明上河图》“活”起来,又或是一些三维立体的影视作品,让平面的人物变成动态艺术品等等。数字艺术让作品由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转移,展现其虚拟现实的数字语言。此外,在现今的大环境之下,数字艺术在链上的呈现形式无疑是艺术传播的又一个途径。

《清明上河图》的原版画面设色淡雅,多展现作者精细的画工,相较于原画,数字技术加持下的《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现代化的审美。如图展示,整张作品保留了绢本原有的色彩(图3),其一,不会改变原有画面的色彩基调,其二,可以保留绘画作品的年代感。从颜色的选取上来看,数字化的《清明上河图》有借鉴《千里江山图》的颜色搭配,如绿松石蓝和绢本设色的搭配,蓝色与黄色形成对比,冷暖关系十分明朗。笔者认为,数字技术下的画面色彩会更加饱和透亮,并且,数字技术解决了纸本画作色调变灰的问题,从画面中可以看出,作品的色调从淡雅变得鲜亮,这是数字技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图3 《清明上河图(数字版)》

“元気星空”创始人孔中在2021钛媒体(T-EDGE)全球创新大会上谈及:“加密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共创和拓展艺术疆界这两个方面。”当然,共同创作不局限于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其是在多个加密社区的注册者之间构建交流操作的平台。“加拿大区块链项目墨提斯(Metis)推出由区块链社区共同参与完成的NFT艺术项目‘重建巴别塔’,用户可通过在官网组建部落并协作挖矿来获得代表该NFT的拼图,最终共同将拼图拼接成作品。”[2]以此可见,数字艺术的创作门槛被拉低,这也让界定数字作品的艺术性成为一个难题。

加密艺术家孟晓峰首创“加密矢量艺术”,这种创作方式增强了作品中色彩的像素,以及,可以防止图像失真。据孟晓峰透露,通过转换得到的作品,其中不同的大大小小图形,也保留了加密艺术随机的特点。譬如,《西游记科技·大鹏金雕》(图4、5)这件作品,通过矢量转化,作品中的色彩失去了柔和的过渡效果,但是,作品整体更具风格化。笔者认为,通过补充色彩圈层与色彩圈层之间的中间色,可以更好地还原艺术作品本来的面貌,当然,艺术家孟晓峰也回应了这一点,加密艺术的随机性被“加密矢量艺术”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因此,风格化的色块何尝不是其特点。结合艺术家王兴的观点:“区块链在加密艺术中要解决的是参与者行权的问题,参与者可以用收藏的行为来参与作品的创作,甚至是改变作品的样式。比如说作品的颜色、形状、某一个细节可以通过NFT的投票进行改动,这种创作的关系在传统艺术领域是不存在的。”“加密矢量艺术”产生的色块都可以被替换,如《西游记科技·大鹏金雕》作品中展现出的冷色调,可以被替换成暖色调,甚至,参与者可以不按照色块的形状去填充颜色,能够形成的图像是难以估量的。当然,这也是加密艺术的乐趣之一。

图4 原生加密艺术

图5 加密矢量艺术

总的说来,这个新的链上平台不会只有艺术家这一个群体,加密艺术依靠区块链平台贯通原本相对封闭的社会场域,让部分相对隔断的社交网络接连起来,达到共创的目的。能够预见的是区块链技术正在完善一个艺术创作的网络新生态。

3 从艺术的角度展望加密艺术

加密艺术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但加密艺术不只是数字藏品那么简单,加密艺术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出路,需要参与者不断地丰富其艺术语言,使得其效能可以被充分发挥。譬如,2021年3月,纽约布鲁克林公园一群艺术家将英国知名涂鸦艺术家班克斯的一幅作品进行现场焚烧,随后把录像以加密艺术的形式发到平台上。可见,这是一场带有嘲弄意味的艺术品“再创作”,其目的是让实体艺术品以数字方式再次进入到流通当中,但这样的行为方式太过哗众取宠。再者,2021年5月,在嘉德拍卖会上,加密艺术家宋婷首次上拍加密作品《牡丹亭Rêve之标目蝶恋花—信息科技穿透了「我」》(图6)。这件数字作品依靠智能合约驱动,结合传统戏曲剧本《牡丹亭》,实现沉浸式的观演互动。近年来,沉浸式戏剧、国画观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使得加密艺术“有话可讲”。紧接着,2021年12月初,数字艺术家帕克创造了一种较为复杂的作品生成形式。《吞并(Merge)》这幅作品以新代币为基准,每一件作品组合后可变成动态的加密艺术品,因此,每一个收藏品都会有所不同,作品合并的数量和可变的颜色决定了该加密艺术是随机且不可预测的。最后,今年9月,加密艺术家孟晓峰首先推出加密艺术作品“矢量化”,增强了色彩像素和放大后的清晰度。对于设计师来说,矢量图和位图之间的转换应该了然于胸。经过转换,图像中大大小小的图形不会因为放大而失真,给人一种很强的色块冲击感。不妨放开思维,把随机的且不失真的图形拼凑起来,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创作方式。对于艺术家来说,新技术的出现对艺术家的冲击不可谓不大,人工智能和共创的方式让艺术品创作步入快节奏。阿多诺认为:“艺术品的商品化必然导致受众欣赏和理解水平的日渐肤浅。”

图6 宋婷,《牡丹亭Rêve之标目蝶恋花—信息科技穿透了「我」》

因此,在让普通人加入到一件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时,思考作品的深刻意义以及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将尤为重要。显而易见的是,加密艺术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笔者认为区块链平台的运作,加密社区用户的参与度,加密作品的过度商品化等等都会影响加密艺术的发展,区块链技术给与艺术新机遇,同时,其带来的这些问题有待解决。

4 结语

从加密艺术的发展来看,近年来,已经有大批的艺术家投入到加密艺术的创作中去,艺术创作的主场也慢慢地由现实向虚拟转移,这是时代的大趋势。新技术的更新迭代十分迅猛,就绘画而言,经历了“画笔—板绘—人工智能”的过渡,艺术家应该清楚地明白艺术的本质,合理利用技术带来的便利,否则会在可以随意交易的艺术商品中迷失。因此,艺术品需要展现出在文化、审美和技术上的价值。

猜你喜欢

加密区块艺术家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一种基于熵的混沌加密小波变换水印算法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小小艺术家
读懂区块链
小小艺术家
认证加密的研究进展
基于ECC加密的电子商务系统
基于格的公钥加密与证书基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