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心理效应在电影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金陵十三钗》为例

2023-06-01王同力黄可瀛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流行色 2023年4期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秦淮服饰

王同力 黄可瀛/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0 绪论

心理学家认为,视觉是人类的第一感觉,而颜色在视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作为服饰的重要元素,会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及情感冲击。运用色彩来进行创作,在当今服饰设计领域已是一种普遍方式。电影评论家让·米特里曾说过:“电影色彩的真正丰富性在于精巧使用各种不同颜色— 用色彩讲故事。”对电影服饰设计师而言,考虑观众的色彩心理是极为必要的,它在影片基调把控和角色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尤为关键。

因此,本文从色彩心理效应的角度出发,利用个案研究、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式,来剖析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人物服饰独特的色彩元素。对代表人物的服饰色彩做横向研究,从而揭示色彩心理效应在电影服饰设计当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与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心理活动反映和电影整体风格表现相调和。为相关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具有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当今影视服饰设计寻找可借鉴的参考路径。

1 色彩心理效应与电影服饰设计概述

1.1 色彩心理效应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提到“物色之动,心也摇焉。”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色彩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在心理学当中,色彩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在感知颜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殊心理反应,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色彩的主观心理认知,因此也被称为色彩的心理感知。物理学研究表明,色彩直接刺激到人的视觉系统后,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会将相应的色彩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通过思考同过去的经历建立起联系,进而引发一系列情绪、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反应。从本质上讲,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是没有任何含义的。但基于色彩具有心理效应的特点,人在不同的色彩环境中,主观上会获得不同的情感暗示,从而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

1.2 电影服饰设计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成为一种迅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它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已经超越了纯娱乐特性,文化欣赏作用更加凸显。影视作品中的服饰设计,反映着作品所表现的时代形象和文化内涵,它影响着作品的视觉传达效果,是传递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化表现方式,对于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加强观众的心理感受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是电影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电影服饰设计,指的是以影片中人物的职业、身份、年龄、个性和生活习俗为依据,对演员所穿的服装和配饰进行的装扮设计,来展示影片所处的时代、民族、地区和特定的场景。在优秀服饰设计师的演绎之下,服饰已与角色、时代融为一体,与对白和表情共同形成了角色塑造、情感表达的主要条件。它不仅能强化影片主题思想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时还会引发生活当中的时尚流行。正如《顶级电影服装设计大师访谈》中所提到,电影演员们都有着这样的共识:只有在穿戴上特定的服饰之后,才能更好地投入电影的角色当中,从概念到情感,乃至个性化的表达与演绎[1]。

2 《金陵十三钗》服饰设计的色彩分析

色彩作为服饰设计最重要的三大要素之一,在服饰的设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在电影艺术表现中也是重要的视觉传达符号。《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史诗级战争电影,描绘了1937年在日军侵略下沦陷的南京,讲述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和十四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生死与共、同舟共济的感人故事。大胆的服饰色彩运用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例如秦淮女服饰的色彩应用,令人印象深刻。就像导演说的:“色彩最重要的是要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2]。”

2.1 秦淮女服饰设计的色彩运用

电影没有通过镜头去描绘南京曾经的繁华,而是通过众多美女的形象和精美的服饰对场景意象来进行设定。导演大胆地将红、黑、黄、绿、蓝等几种精致的颜色运用到了秦淮河欢场女子的服饰上面。十四位秦淮女服饰的色彩没有重复,几何和缠枝纹样拼接结合,艳丽奢华,融合了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精华,人物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塑造出一幅幅完美的电影画面。

影片中,彩色玻璃窗屏蔽了外界的硝烟和哀鸣,十四位着装艳丽的秦淮女来到这座庄严肃穆的大教堂,在嬉笑怒骂中径直走进了象征纯洁的圣地,服饰绚丽的色调与教堂阳光下色彩明艳的彩色玻璃遥遥呼应,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和鲜活,在压抑的氛围中成为一道与战争格格不入的靓丽风景线,同时反衬了战争的残酷。在结尾部分,这群秦淮女为了保护女学生们,毫不犹豫地脱下了自己色泽华丽的旗袍,换上了女学生们的蓝色棉袄,奔赴死亡之约。镜头又在华丽与朴素的服饰色彩间切换,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她们命运的转换(图1)。服饰色彩及形制的变换既展现了秦淮女们那一刻坚定的意念和形象,又带给观众深深的惆怅和悲愤的心理情绪感应。

图1 《金陵十三钗》中身着彩色华丽旗袍的秦淮女们

2.2 女学生服饰设计的色彩运用

剧中青年女学生的装束,没有采用民国时期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文明新装”,而是选取了与秦淮女服饰形制相同的旗袍,但是色彩设计选用了黑、白或蓝、白相间的颜色搭配,塑造出清纯的时代女性学生群体形象,充斥着满满的青春活力感(图2)。两者的服饰形象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映照了当时社会两种不同阶层的形象。

图2 文明新装与《金陵十三钗》中的女学生服饰

一边是风华正茂正在读书的少女,一边是青楼戏坊的美艳佳人。这两类人群在危难时刻都有不同的善良表现。这种不同阶层人本性当中体现出的“善”,是将人物服饰色彩设计中的素净纯洁、艳丽多姿这两组对比的色调,通过服饰形制的相同得到了统一。同时,女学生和秦淮女们的服饰色彩又带来的联想的心理效应。她们互为镜像,在电影反映的那个时代或者情景中,由于命运的交织也暗示着她们也许会是彼此。朴素的女学生装束设计也使人脱离了香艳的梦境,让人产生了置身以往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心理情景。

3 色彩心理效应在电影服饰设计当中的作用

在电影服饰设计中,设计师运用常态化的色彩心理效应来进行创作,使服饰作为重要表现手段,与影片基调、人物形象更加自然地调和在一起,通过画面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及连带的心理效应,以最快的速度将作品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观众。

3.1 色彩心理效应应用对角色的塑造作用

角色外表的具象化和差异化通过服饰构建,而服饰中的色彩心理效应是建构角色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3]。在电影服饰设计中,为了更容易引起观众对角色的共鸣,设计者会兼顾观众对色彩的心理反应,让服饰的色彩随影片故事情节的展开而改变。

影片中,玉墨的出场穿的是耀眼的孔雀蓝旗袍,配以蓝色花朵图案。孔雀蓝,色性亦正亦邪,很难准确地判断出它色彩真正的品格倾向,将玉墨神秘、缥缈的形象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将玉墨性格中的理性和沉稳显露无遗。这种具有矛盾倾向的色彩设计,在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向观众传达出这部影片核心人物性格的两面性等多重信息,使观众牢牢记住了这个角色,产生了对其命运变化了解的渴望。进入到教堂避难后,玉墨常穿的是一件左半身为盛放的蓝色花朵图案,点缀着金色,而右半身则是单一的绯红色,裁剪精致的旗袍(图3)。这种极度的色彩对比是矛盾心理的象征,向观众说明了玉墨这位秦淮河头牌性格中的深怀大义,所以从她口中说出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显得格外自然。也为玉墨带领这群秦淮女子决绝地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一群女学生生命的壮举作了不留痕迹的铺垫。玉墨的最终登场,是以书娟的视角来进行描述的:秦淮女们吟唱着《秦淮景》徐徐而来,玉墨一身鲜亮的红白色旗袍,宛若落入尘世的仙子,其形象顿时让观众萌生出对战争的无限恨意。

图3 穿半红半蓝旗袍的玉墨

因此,设计师有效地把握服饰色彩和这些色彩能引起观众怎样的心理效应的关联性,能够在电影中更好地进行角色的深入刻画,使观众在第一时间感知到角色传达的情感信息,进而产生心理共鸣。

3.2 色彩心理效应的应用对影调的渲染作用

影调类似于绘画的色调,在绘画领域中,色块或线条被用来表达作品的内在思想和感受[4],色彩是一种重要的视觉感知元素和艺术表现手段,在和画面、色彩、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的过程中,构建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唯美意象,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独具特色的电影作品。在电影里,色彩元素可以通过服饰来赋予画面不同基调,它可以体现和强调电影画面的整体色调,也可以是电影画面基调中最具有活力的点睛之笔。

影片开始以写实的手法还原了真实的历史景象:被日军扫荡的南京城满目疮痍,在重创下哭泣。在灰暗色调中,所有人物的服饰都被迷雾遮挡住了原本的色彩倾向,士兵们的服饰从头到脚颜色都已无法辨识,只剩“灰色”。观众直观的感受其实是没有颜色的,透过无色彩我们仿佛也能感受到残酷的环境中士兵们内心的不甘。这种阴郁、苍凉并且肃穆的灰色调给人一种无助、无奈又压抑的心理感受,也凸显出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从而奠定了战争题材电影惨烈、残酷、悲怆的基本格调,观众通过这种基调会产生了一种复杂的难以名状的悲愤之情等。在电影结尾的画面中,影片基调由灰色定格为一片绚烂,书娟透过彩色玻璃窗将秦淮女们进入教堂的情景尽收眼底:在那神圣的、交相呼应的多彩光线渲染下,色彩艳丽的旗袍在整个场景在视线中格外地美丽,这鲜艳的、色彩倾向明确的颜色使得压抑的画面更有张力。在整体以灰色调为主的电影画面中,这一绚丽影调的出现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纯洁,这群秦淮女们共同谱写的人性至善的伟大赞歌,被这一点睛之笔渲染得如此绚烂,使观众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导演运用色彩心理效应,以服饰的色彩来渲染独特的影调氛围,既将南京大屠杀这段悲痛的历史真实地再现给观众,又通过画面色调的切换,将其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渲染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3.3 色彩心理效应的应用对特殊寓意的强化作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语言,它的语言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象征、隐喻等方面。因此,运用色彩的心理效应,对某些色彩的特殊寓意展开着重强调,从而进一步强化某些特定人物、特定场景所带给观众的心理隐喻效应。而这种高度凝练又富有隐喻性的表达方式,更加通过色彩的变化,赋予了影片特殊的寓意和价值。

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一缕纯净的学生蓝从灰蒙蒙的迷雾里显露出来,虽然已经蒙上了一层尘土,但还是那样醒目。给人一种能够呼吸到清新空气的感觉,让观众在沉闷中从心底里感受到一丝希望。“执意”寻找琴弦的豆蔻的绿色旗袍在电影灰色调中是让人瞩目的、淡淡的绿色,在那些倒塌的建筑和破败的环境之下显得生机盎然,带给人一线生的希望。而这一丝代表生命的绿,最后也静静地破灭。这种极致的色彩对比,诱发出了观众对善良的豆蔻命运的同情和惋惜,产生出无尽悲哀的情绪。当女学生们拼死逃回到教堂的时候,电影中出现了一笔浓重的色彩—红十字旗。灰色基调下,镜头中那一抹代表着神圣以及和平的红色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即使在如此神圣的红十字下,也未能阻止日寇的兽行。所以,这一抹红色更显得惨烈。导演巧妙地运用红色饰品实现了深刻的寓意和强化功能,推动了故事悲剧色彩的升华。

由此可见,导演可以通过细微的色彩对比变化烘托电影场景的氛围,这种以视觉形象表达为主、在形象背后隐喻意涵的艺术形式,对特殊寓意具有强化作用,进而有效地对观众的心理情绪产生诱导。

4 结论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可以通过色相、明度、纯度的变化以及调和、对比、强调、关联等应用的形式法则,让人产生联想、暗示等心理活动。将色彩所能带来的心理效应应用于电影服饰设计之中,可以对形象刻画、场景氛围的烘托以及整体风格的统一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电影服饰设计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将色彩表现的形式结合心理学原理去进行创作,使观众获得不同的心理感受。只有很好地利用色彩的心理效应来挖掘和表现角色的形象特点或渲染场景的气氛,才能使服饰变成一种可以倾诉情感的言语。

本文从色彩心理学理论角度出发,以服饰色彩为切入点,以《金陵十三钗》为例,分析色彩在电影服饰设计方面如何去体现心理效应。通过对其色彩情感倾向、象征意义等进行研究,进而找到影响电影服饰色彩设计的心理效应因素。本研究为设计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拓展了思路,总结了色彩心理效应在电影服饰色彩设计中应用方法,进一步为服饰设计如何更好地为电影服务、有效地提升影视作品的视觉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提供了参考路径。

猜你喜欢

金陵十三钗秦淮服饰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动物“闯”入服饰界
秦淮古今不了情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秦淮是道任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