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景理论视角下开放式商业街色彩研究——以上海市大学路商业街为例

2023-06-01韦金秋上海大学

流行色 2023年4期
关键词:商业街场所街道

韦金秋/上海大学

1 场景理论

场景理论是以特里·克拉克博士为代表的新美国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一个对后工业城市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学术范式,该理论试图解决当今城市社会发展动力究竟源自哪里的问题。

场景理论认为,由于新工业革命时期的出现,城市生活的重心也开始出现了本质的转变。福特主义逻辑下,以制造为基础的传统建筑形态正在向新福特主义逻辑下,以生活服务为基础的现代设计形态转型。因此,在今天人们见到的是曾经围绕着生产需要组织起来的城市生活空间也渐趋解体,而越来越多地按照消费和娱乐诉求进行规划的城市生活空间正在迅速成型[1]。“场景”这个工具将会揭示各种消费实践活动的符号意义。这套学术语法体系指出:首先需要满足五个要素来判断一个场景,第一是社区整体;第二是社区中的物质基础设施;第三是在社区中的多元人群;第四是基于前三个元素融会的文化或实践活动;第五是在场所中所产生的文化价值观念,由此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场景语法框架[2]。

“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物体化和空间化。现代建筑学中“场所精神”一词从“Place”中译出,它的思想基础是从现象学中得来的,集中展示了各种现象,这种表现给某种情感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或个性。有些地方因为具有特殊的物理功能或可感知特性,或者因为与重要的活动相关,而被当作特定的或可以记忆的地方。

2 大学路商业街场景要素分析

大学路商业街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大学城五角场板块,整条街东起智星路,西止锦建路。若以两头的店铺来测算,约有700米的街道长度。垂直混合的业态以及极为开放的街区空间是大学路商业街最大特色。在规划之初,大学路商业街的用地性质为R2C8,也就是住宅用地和居住办公混合用地,一开始的招商以服务居住人群为主,多为银行、便利店等相关业态。但是大学路商业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临近两所高校,消费人群逐渐增多,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加,地方的租金也水涨船高,较高的租金使得商业业态进一步更替,街区的业态也更为丰富。以下为构成街区场景的五个要素。

2.1 邻里/社区

大学路商业街一方面,知名高校和创新企业云集,中国大学生、外国留学生和年轻白领众多,形成了生活节奏迅捷、多元文化交杂的社群特征;但另一方面,它既不全然体现为精致优雅自律的中产阶级文化形态,也不全然体现为娱乐休闲的文化面貌,而是又注入了其他的文化表达,诸如重视知识、重视情怀、重视自我实现与公共实现的统一等等。这种文化表达是符合高校学生和年轻白领总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在经济上,他们往往还处于相对拮据的人生阶段,但是在文化心理上,他们却已经进入了“创意阶层”的预备期。

2.2 物质结构/基础设施

大学路商业街建筑层数为7-8层,临街界面拥有经过精心设计的物质空间,也是它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临街一层有餐饮业,一些店铺会在晚上以酒吧形式继续营业,大学路酒吧街也因此得名,其余辅助业态也多为高端珠宝、买手店、服装定制等零售,沿着700米的街道,通过各种艺术装置、餐饮外摆、休闲活动,营造街区的互动感和开放性,由此形成了一种轻松、宽容、个性的空间氛围。

2.3 多样性人群

街区的主要人群以年轻人为主,汇集周边从学校学生到写字楼白领、创业者等多元人群;这些人群在国籍、地域、教育背景等方面都展现出高度的多样性。

2.4 建立在前三个元素基础上的文化实践活动

社交是一个街区的灵魂,结合开放式商业街和广场,在大学路商业街中具有良好的社交氛围,在大学路街道会定期举办社区活动,如音乐会、文化节、创意集市、咖啡集市等,增加街区的知名度和流量。

2.5 场景中所孕育的文化价值观念

保留独立性和多元性,是工业城市中的创意阶层和准创意阶层所需要的。

通过分析梳理大学路街区的五大场景要素,每个场景要素与街区的色彩表现息息相关,街区的多元文化和多样人群使其展现独特的色彩风貌,其中所合的色彩逻辑是彰显街道特色、塑造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也是之后在进行城市色彩更新过程中重点控制的要点,通过研究梳理街道环境的主色调、辅助色调,同时找准现有建筑环境色彩“不和谐音符”的依据。

街道建筑内在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使它很容易与现代城市联系起来,大学路商业街建筑色彩是多元文化积淀的良好延续和发展,当代文化形式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场所精神,使栖居于此的人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3 场景理论视角下大学路商业街色彩特征解析

街道建筑色彩包括:街道建筑外立面,建筑屋顶,店家门牌。关于街道建筑的色彩组成,一般将其划分为“主色调、辅助色、点缀色”。场景氛围是通过街区的建筑设计形式、艺术装置和街区色彩共同营造的,场所精神的表达源自在具体的感知中获得经验,不是简单物理性的结构、空间,而是用内心情感感知的整体氛围美学。如今,中心城区的街道空间正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发展着,而城市街道建筑的色调也由原来的冷色变为温暖色调。街道建筑色彩的改变,既体现街区主要功能的转变,也体现街道主要消费人群的转变。年轻化、多元化的人群特征使得商业街色彩鲜明个性,街道建筑颜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水平的象征。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街道建筑颜色的设计意图是为了通过对建筑颜色的控制,对街道建筑颜色场所精神的重新建立,以补偿现代街道建筑的冷淡,从而在人、自然与社会中建立起一种新的和谐。在建筑色彩运用中,我们所追求的理念就是“融合”中的“变”。

在整条开放式街区,设置了不同的空间,如咖啡店、买手店、酒吧、餐厅以吸引不同的人群,同时增加街区的活力和商业机会。不同空间的建筑色彩与场所氛围紧密联合,核心就是传统建筑的现代建构与场所精神的延续。不同餐厅的外摆桌椅采取较为统一的棕色,在商业品牌和街区形象方面,大学路孕育着独属于这里人情味商圈和掌柜式经营商业魅力。这里驻扎的不是单纯的“网红”或“小资”品牌,大型连锁品牌也很少,因此拒绝了千街一面。整体色彩既丰富又统一,每个店面有其独特的设计色彩。所以,单调的颜色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街道建筑的颜色问题,建筑的颜色是在不断变化的,单一的颜色无法适应城市场所的不断发展。总体来说,街道建筑颜色应当具有现代感,大学路街区的场所氛围在主色调的主导和色彩的多样化之间保持平衡,传递和延续。街区一层店面颜色设计丰富,而二层及以上采取了统一的色彩,淡黄色与白色相间(图1),整条街区达到了色彩丰富与统一的动态平衡。

图1 大学路商业街临街界面

从平面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城市建筑,抽象的平面色彩如何与立体的街道建筑联系起来,并构建其场所精神,是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科林·罗在其《拼贴城市》一书中写道:“其实,城市的规划并非只在一张白纸上进行,它的背后,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回忆与不断累积的都市。所以,我们的城市具有不同的时代性、地方性、功能性和生物性。我们可以试图将大学路街道看作一个不同的建筑色彩拼贴而成的平面,中心贯穿以橙红色色块,周围围绕着灰色、棕色的大面积色块拼接,其中伴有星星点点的暖黄色、粉色、白色,结合大面积的墙绘涂鸦(图2、3),这些颜色拼贴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大学路街道的色彩图画。这种色彩装饰方式既因地制宜保留了原有的精神符号,又不会使色彩氛围太过“矫揉造作”。

图2 大学路墙绘

图3 大学路墙绘

大学路街道的建筑是其自身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这一切又都反映在街道建筑色彩之中。物质层面包含着街道色彩的全貌,而意识层面则表现为对色彩的偏好、选择和认同,也就是建筑色彩的概念,一旦背离了这个概念,就会产生对地方的“失落感”。当代多元化的都市文化导致了五彩缤纷、互相包容、消费文化主导的建筑色彩,大学路商业街中充满鲜明个性的艺术涂鸦、雕塑、指示牌,宛如一张张名片,不仅吸引源源不断的人群前来参观和拍照,同时增加街区的艺术氛围,续写其场所多元、年轻个性表达的场所精神。街道由单个的元素聚集而成的整体表现,并且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沉淀和空间演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丰富的文化内涵。街道建筑色彩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生动地反映了人类集体的潜意识,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基因、信息和能量,是城市地域文化的一种生活的载体,它的兼容并蓄、多元化的街道建筑色彩是它的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的充分体现。

4 场景理论视角下大学路商业街色彩更新设计策略

对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注重环境色彩诸要素之间统一与对立的协调性,把控好建筑环境基础色、辅助色及点缀色之间的关系与相互调节作用。

4.1 建筑环境基础色的调整

由于建筑外立面、道路铺装等基础色面视较大,对视觉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是更新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首先将基础色的色相限定在中灰和灰色两个区间,并依据指南降低饱和度在中阶梯以上的基础色的色彩纯度,提高其明度,营造统一和谐的色彩视觉特征。

4.2 建筑环境辅助色的优化

深化建筑色彩与材质的符号性意义:色彩是构成街区建筑的视觉要素之一,也是抽象化的符号语言,具有功能性、指示性、情感性、象征性等符号特性,且所占面积比较高,依据指南辅助色采用与基础色相调和的色相,在明度和彩度上进行适度变化,使其既能与主色调相协调又能丰富建筑层次,达到装饰效果[3]。

4.3 建筑环境点缀色的改造

虽然点缀色作为装饰性色彩在建筑环境中占比较小,但能起到突出建筑环境色彩特色的作用,少量起到警示作用的点缀色可采取与建筑环境主色强对比的色相和色调[4]。在加强个性化色彩表达的同时要控制好建筑的色彩用度,防止出现色彩杂乱的现象,塑造出符合大学路街区特征的和谐的建筑色彩风貌。注意结合上海市建筑色彩管理实际,与上海市总体色彩呈现相协调,在符合建筑宏观色彩规划的前提下,增强南街区建筑色彩的特色。

5 结语

色彩在空间的精神语境中有着深厚的意蕴,它不仅仅是一种外观上的修饰,更是内在的表达,是一种精神价值的表现,由其背后深层的社会结构所驱动。通过运用地区的地域性色彩,结合适宜的材料和形式创造具有地域性的和谐的色彩环境。根据上海市中心城区街道建筑色彩的特点,呈现出已存在的空间意义、文化内涵,用相应的色彩氛围营造方式,营造特定的场所氛围。

主要研究内容以场景理论的角度,发现该街区建筑环境色彩特点,及背后蕴含的价值逻辑,并梳理总结出该区城建筑环境色彩的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新策略,也为我国城市开放式街区更新探索了新的方法与路径。

街区活力营造是一个多维度的工作,包括了街区各个场景要素的叠加,而色彩是街区氛围营造的关键要素,色彩与场景氛围相辅相成,通过分析调研确定街区的场景特点从而对街道色彩进行准确定位,并解释街区色彩形成原因及表现,将建筑环境色彩更新的研究与实践普及落实,并为其他城市和地区改造提供范本,使色彩更新为我国城市更新与深化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商业街场所街道
热闹的街道
听的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热闹的街道
恋爱场所的变化
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街道等
现代商业街区设计与商业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