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单元教学探索

2023-06-01周静

语文建设·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初中语文

周静

【关键词】初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并设置了三个层面共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提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1]

现行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形式,教师如何依托教材基于学习任务群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呢?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共有五篇说明性文章,分别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蝉》《梦回繁华》;单元写作部分的要求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性文章的阅读与写作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所以这一单元主要围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要求进行单元设计。

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需要思考如下问题:第一,如何聚焦“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第二,如何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突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特点?第三,如何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应达到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语文学习活动,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第四,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获得学习策略,提升核心素养?针对上述问题,在单元教学探索中可重点关注以下四方面。

一、确定高迁移性的关键能力作为单元目标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三篇课文主要介绍中国的建筑,另外两篇课文分别介绍中国的绘画艺术和自然界的昆虫。前两篇是教读课文,后三篇是自读课文。

从教材单元导语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自读提示等教材辅助系统中可以看到,该单元语文关键能力的学习要点主要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关注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义教新课标对于说明性文章的学段要求为:“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2]学习任务群要求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據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3]学业质量要求为:“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能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4]

因此,学习如何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策略方法,即单元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几篇课文选材多样,且在介绍事物的同时,大多以反映中华文化印迹为主,由此可以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中华文化印迹”。由于《蝉》不适合纳入这一学习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不把它归入这一单元学习,而将它放到其他任务群中去学习。比如这个单元后还有《昆虫记》整本书阅读要求,《蝉》一文可结合“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进行教学。单元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可参考单元导语:“阅读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5]。通过这一系列作品的阅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事物类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和阅读策略,还要引导学生从人文角度对作品形成认识,启发自我的再思考。

再从学生的学习经历来看,六年级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宇宙生命之谜》等课文,已具备一定的说明性文章阅读经验,在阅读时已能基本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性文章的写作以前未曾涉及,这个单元第一次提及。

基于以上对课程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的分析,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如下:

(1)区分事实与观点,学会获取文章信息。

(2)有效整合信息,说明文章的结构特点,推断所选材料与中心的关系,阐释文章蕴含的文化内涵。

(3)借助不同媒介根据任务要求搜集信息,提炼其文化内涵,并选择合适的文本样式记录见闻,表达认识。

(4)积极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以上单元学习目标突出了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要求出发,强化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搜集信息、传递信息等关键能力;二是从人文素养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在阅读与表达中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关注并思考身边的文化。

二、创设指向真实语言运用情境的学习内容

依据逆向设计理念[6],单元设计在开始时就要明确预期学习结果,并且还要有学习真实发生的证据。结合义教新课标要求,单元学习任务就相当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表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需要紧扣实用性的特点,创设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设计体现实用性的核心任务,指导学生开展有目的、有素养导向的语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华文化印迹”单元主题基础上,设计本单元的核心任务为:学校文化节正在为“中华文化在身边”的主题展板征稿,请你探究并介绍自己身边的某一中华文化印迹。对初中生而言,很多同学会觉得文化离自己很遥远。其实,生活中的一件祖辈传下来的物品、一件艺术品、一棵古树、一栋地方特色建筑、一个简单的礼仪动作、一种地方风俗、一段音乐,都是文化的体现。发现自己身边蕴藏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学生培养文化敏感,树立文化自信。这个任务相当于一篇事物类说明文的写作,也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留心生活中的文化,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在于:第一,探寻哪些事物蕴藏着文化密码,值得介绍给别人;第二,要介绍的事物具有哪些特征,如外形、结构、功能、用途、价值等;第三,如何将事物和其文化内涵介绍清楚,需要搜集哪些资料;第四,对事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怎样的态度或认识,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与交流。以上关键点反映了真实情境的确定与单元目标之间的关联。任务是单元学习的关键,要用任务整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要用任务促进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要用任务驱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提升。

三、设计结构化的单元学习过程

明确单元任务的关键点或学习难点后,需要尝试规划单元各项子任务,并在子任务中分解难点,逐一突破,体现出单元核心任务的统领性。

1. 确定子任务间的结构关联,整合学习内容与方法

整个单元学习共设计四个子任务,用八个课时完成。任务一,探究中国石拱桥的文化内涵;任务二,探究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任务三,寻找身边的文化;任务四,发掘身边某一事物的文化。各项子任务的目标对应单元目标,强化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具体如下:任务一:探究中国石拱桥的文化内涵(1)关注句子的主语,辨别段落的说明对象,梳理各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2)区分陈述事实与表达观点的语言,提炼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征。(3)分析举例说明的作用,梳理文章结构,阐释文中关于中国石拱桥的文化内涵。

任务二:探究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

(1)关注句子的主语,辨别段落的说明对象,梳理各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2)分析文章思路结构,并用结构图呈现。(3)阐释作者对苏州园林文化内涵的认识。(4)整合从文章中获取的信息,撰写某一园林导游词。

任务三:寻找身边的文化

(1)关注文中表示时空变化的词语、判断句,运用从任务一、二中学得的获取信息的策略,有效整合文章信息,并用合适的结构图呈现各篇文章的结构。(2)提炼课文的文化内涵,构建本单元各篇文章文化内涵的关联,选用合适的媒介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

任务四:发掘身边某一事物的文化

(1)根据说明性文章阅读策略逆推写作思考路径。(2)借助不同媒介搜集信息,积极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文化,表达自己对文化的认识。(3)制作写作评价量表,反思写作经历。

任务一、二以阅读与鉴赏为主,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两篇说明文,掌握事物类说明文的阅读策略,从而分解出单元学习目标中关于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具体方法,学习鉴赏作者如何揭示说明事物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任务三以梳理与探究为主,结合两篇自读课文的自主学习,尝试进一步梳理与探究,对已学的阅读材料进行总结、反思。统编教材的课文分讲读和自读两种,二者是學与习的关系。学生将讲读课文中“学得”转化为自读课文的“习得”,运用课堂所学阅读事物类说明文的方法和策略,在学习支架的帮助下,自主尝试解读另外几篇文本,发掘文本的价值。在完成自读任务后,总结、反思事物类说明文的共性阅读策略,探究对单元主题的思考,并尝试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展示交流学习成果。通过前三个任务,学生掌握事物类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和阅读技能,也对身边的文化有了一定认识,会发现文化离每个人并不遥远。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任务四,学生结合跨媒介阅读搜集信息,尝试主动发掘身边某一事物背后的文化,并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2. 设计有关联的学习活动,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全力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又要避免“活动导向教学”[7]。因此设计学习活动时要强化目标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确定核心问题,构建破解核心问题的问题链,形成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思考路径,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思维支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整体提升语文能力,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以任务一“探究中国石拱桥的文化内涵”活动设计与要求为例,这一任务包括四项活动:

活动1:阅读《中国石拱桥》第1~3段,为“中国石拱桥”写一段词条。此项活动提供如下问题思考支架:

(1)在这三段中,每句话的主语是什么?

(2)每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

(3)哪些陈述句揭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活动2:用表格依次梳理《中国石拱桥》中各座桥的特点,分析举例的作用。此项活动提供如下问题思考支架:

(1)填写教材课后思考探究一中的表格,提问质疑。

(2)为何详细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两座桥?

(3)既然已经详细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何还要专门介绍1949年之后兴建的桥?

活动3:绘制文章的结构图。此项活动提供如下问题思考支架:

(1)每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各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

(3)这篇文章适合采用哪种形式的结构图来呈现?

活动4:根据全文内容,用“中国石拱桥体现了”________的句式,提炼概括中国石拱桥蕴含的文化内涵,继续将“中国石拱桥”的词条补充完整。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可参考上一任务中的文章结构图,并注意区分文中陈述事实和表达观点的语言。

以上活动设计突出体现了几个要点:

第一,以核心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常见的课堂活动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推进,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提出核心问题或核心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承担并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行为主体。阅读事物类说明文的重点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为‘中国石拱桥写一段词条”是核心任务,这一任务指向提取文本重要信息,除事物外形、结构、功能等信息需要概括以外,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与认识也是文本需要提取的信息。从活动1到活动4,撰写“中国石拱桥”词条贯穿始终,学生在完成一项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具有很强的学习内驱力。

第二,以有关联的活动推进学习策略的获得。上述四项活动可以还原为阅读这篇文章的思考路径:第1~3段总体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第4~8 段说明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着重介绍这两座桥?第9~10段作者说明了哪些内容?与上文有怎样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路径,最终读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其中的文化内涵。获取、整合信息,梳理文章思路,是主要学习目标,区分事实与观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方法之一。活动2,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筛选出陈述事实的语言,并加以归纳概括。活动4,需要学生更多关注文章中表达看法的语言,用特定句式提炼概括中国石拱桥内蕴的文化内涵。课堂活动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在开展语言实践的同时获得学习策略,其背后也是学科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

第三,以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务往往是学习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难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障碍和瓶颈,教师这时要起到引导作用。因此活动设计中需要预设问题支架为学生提供自主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学生通过问题支架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研讨。活动1中的问题支架,就为学生提供了如何获取信息的方法和策略,这些问题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进而达到单元学习目标。

整个案例以探究并介绍身边的某一中华文化印迹为核心任务,串联起一系列事物类说明文的阅读与交流活动,关注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設计的核心要点,以实用性文本学习策略为主线,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结构关系。结合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进行任务驱动,丰富学习活动的形式,从传统阅读拓展到跨媒介阅读,“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8]。通过多项任务,逐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印迹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与感受,逐步建立文化自信。这一单元的学习,或许会成为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优秀中华文化的一把钥匙。

四、以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促进学习经历的丰富

义教新课标在任务群教学提示中特别强调了评价部分,这也是本案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的主体、过程、形式可以多样化。

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选择哪一事物对象、怎样选用和组织材料,没有对错之分,但合适与否可以让学生来尝试评价,评价的依据则来自学生的学习经验。通过参与评价,“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等高层次的认知技能”[9]。

2. 用评价促进目标可测

任务四是单元最终任务,师生可合作完成评价量表以实现学习目标的可测。如何确定针对写作的评价要素?教师可指导学生借鉴单元学习的阅读经历和阅读策略,逆推出写作思考路径,进而整理完成写作提问列表。示例如下:

我要介绍哪一事物?

我向谁介绍这一事物,目的是什么?

这一事物于我而言有什么特殊意义?

我要介绍的这一事物有哪些特征?

我从这一事物中挖掘出了哪些文化内涵?

我准备采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表现这些特征以及文化内涵?

这些材料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我准备用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

这一写作提问列表所体现的,就是学生从语言实践中所获得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师生合作,参考提问列表共同确定针对写作的评价要素,设计评价量表。学生也可以依据评价量表调整写作提纲,并完成写作。这一探讨的过程不断促进学生反思学习经历,实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可测。

3. 丰富学习评价方式

义教新课标建议:“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10]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引导,科学多样地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成就感,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激发学习动力。

综上,基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探索,旨在通过单元阅读与写作整体结构化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习经历,提升语文素养。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