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第一个科普行政机构探析

2023-06-01颜燕

科普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普

[摘   要] 科学普及局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专门科普行政机构,它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落实党和国家科普工作指导思想的产物,体现了科学普及的重要地位。它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普工作的基本方针,致力于建立全国的科普行政机构网,并为全国性科普群众团体的成立打造社会基础,通过典型实验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科普工作。受科普工作的特性及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科学普及局最终被合并,但它推动了当时科普工作的开展,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的建立和科普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我国科普建制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普及局   科普   行政机构   普及与提高

[中图分类号] N4 [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3.01.01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这一讲话深刻阐释了科学普及的重要作用及其与科技创新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党和国家一向重视科普,在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普及科学知识”[2],并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49年11月1日,就设置了专门负责科学普及的行政机构——科学普及局(以下简称科普局),管理全国的科学普及运动。科普局将科普工作纳入了国家行政统一管理的范畴,将之前主要由社会团体来组织和推动、具有较强自发性属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向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科普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必要对其开展专门研究。已有研究中,章道义结合自己在科普局的工作经历,对科普局的组织机构、开展的部分工作进行了介绍[3]。此后尹传红[4]、刘新芳[5]、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史研究课题组[6]等在章道义文章提供的史料的基础上,对科普局进行了少量扩展性的介绍和研究。这些研究都将科普局作为其研究的一个片段,目前,尚未有针对科普局的系统研究。本文在系统搜集科普局史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深入分析为何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在文化部下设专门管理科普工作的行政机构,又缘何这个机构仅存在两年时间就被撤销,它如何定位科普工作,又如何定位和履行自身职责,通过上述分析,揭示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期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新中国第一个科普行政机构的认识,进一步丰富新中国科普史研究。

1科普局成立的历史背景

科普局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科学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体现,是落实“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的科普工作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党和国家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现实需要和科普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1.1 科学为人民服务总方向的指引

1940 年 1 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7]708,“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7]708-709,确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也是科学建设的方向。此后,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明确提出“进行自然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使自然科学能广泛地深入群众”[8]。1949年5月,为进一步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党同意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①(以下简称科代会)。6月19日,科代会筹委会成立大会召开,朱德在题为《科学转向人民》的讲话中指出,“以往的科学是给封建官僚服务,今后的科学是给人民大众服务”“科学家应该和工农大众结合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才可能把科学发展到最高度”[9],明确了今后科学工作的总方向。为使科学更好为人民服务,必须发展科学,普及科学。为此,《共同纲领》在第四十三条中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2]这是新中国科普发展和科普局成立的前提。

1.2 落实科普工作指导思想的要求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 “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10],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文艺和学术各方面都应遵循的指导思想”[11]。1949年7月13日,周恩来出席科代会筹备会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科学的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是相成相助的,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12],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科学院为政府部门之一,受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指导[13]。根据1949年10月25日政务院第二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各部、会、院、署一律于11月1日正式开始办公”[14]的决议,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开始办公;同时,文化部也正式开始办公并召开首次部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文化部的组织条例、办事细则、组织系统机构和编制,科普局正式成立。两者“分别负责推进科学的提高与普及的工作”[15],在组织上完整地落实了普及与提高相成相助的思想。

1.3 适应新中国建设和科普实践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实践,尤其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通过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颁布相关法令,赋予政府机构一定科普职责②,成立科技团体和大学,围绕革命战争、经济建设和人民需求开展卫生科普、军事科普、农业科普、破除封建迷信等工作,对推动根据地和边区的建设、助力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政权管理和推动科普工作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新中国成立后科普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1949年后,随着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建设一个新的国家提上日程,新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专家、掌握熟练技术的工人和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民,然而,当时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处在极度缺乏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状态中,文盲率极高。社会对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广泛而迫切,单纯的正规教育很难满足,因而通过展览、讲演等方式直接、迅速地把科学技术知识向劳动人民进行普及的社会性教育,成为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科普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相契合,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以更好地服务新中国建设。

1.4科学体制化的要求

20世纪20年代,苏联开始实行计划科学体制,到1949年前后,计划科学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49年5月,周恩来参加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学术座谈会,梁希在会上讲话称:科学界愿意学习革命理论,希望人民政府组织科学界为人民服务,并实行计划科学[16]。中国共产党逐渐接受了计划科学的建议,对科学院也采用了行政机构的设置,负责科学的提高。国家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科学,也包括科学的普及。

2科普局的组织机构

科普局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文化部下设的一个局级行政机构,当时简称为科学局①。据记述,当时文化部设有7个局级行政机关,编制为780人,科普局编制为83人,实有56人[17]。科普局的主要办公地点位于北京东四牌楼三条胡同十四号。1949年12月16日,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直属工作人员各项任命名单,任命沈雁冰为文化部部长,北京大学教授、化学家袁翰青为科普局局长[18]。后来,物理学家王书庄被任命为科普局副局长,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担任顾问。

袁翰青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同时还在科学教育馆、科普、科技信息等多个领域做出过开拓性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他发表《列宁格勒之周期表碑》《介绍一位西班牙化学家》等科普文章,开始了早期的科普创作。1940年11月,他受命负责创建甘肃科学教育馆,其间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科普展览、科普讲座,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19]。这是他从事的一次系统的科普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普理念,积累了如何创建和领导一个科普机构的经验。1943 年 3 月,在他的领导下,甘肃兰州组建了中国化学会甘肃省分会,他被推选为理事长。1945年,他加入九三学社。1946 年,他任教北京大学化学系,并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洪流, 成为享誉全国的“北大三大民主教授”之一[20]。1949年7月,他作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代表参与科代会的筹备工作,并当选为科代会筹备会常委和总务部部长[21],为科学如何更好地为人民、为新中国建设服务建言献策。总之,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他具有创建和领导科学与科普组织、组织科学和科普活动的能力与经验,民主党派科学家的身份更便于其团结广大科学工作者共同从事科学和科普工作,并同中国共产党保持团结合作,这些特质使他成为科普局局长的不二人选。

科普局成立后,袁翰青带领组织辅导处处长朱兆祥边搭架子边招人,完成了科普局的初创,及至1950年4月形成完整的机构设置。行政机关设立组织辅导处、编译处、器材处、电化教育处和办公室,并在对旧中国原有机构重整的基础上,设立4个直属事业机构,即中央人民科学馆筹备处(以下简称科学馆筹备处)、电化教育工具制造所、博物标本制造所和南京仪器制造厂。组织辅导处主要负责组织建设和辅助指导全国的科普工作,下设调查研究科、组织辅导科和《科学普及通讯》(后改为《科学普及工作》)编辑部,进行各地科普小组建设,组织实施全国科普情况的调查摸底。编译处下设编译科和资料室,编译科主要负责组织文字和图书稿件,编辑、翻译出版科普图书、科普挂图等,资料室主要负责收藏、订阅各种科技类特别是科普类报刊,搜集整理有关科普的论述,以备查考研究。器材处负责设计研究科普所需的各种展示和表演器材,为各地文化馆、科学馆和中小学供应必要的科学仪器和博物标本模型,并管理科普局下属的北京博物标本制造所和南京仪器制造厂。电化教育处主要开展科普的电化教育,负责制作幻灯机和幻灯片,拍摄科学电影,管理科普局下属的电化教育工具制造所[22]。

3科普局的主要工作

3.1确立全国科普工作基本方针

科普事业作为一项崭新的事业,首先应当确定一些基本的工作方针。为此,科普局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开展社会大讨论。1949年12月至1950年1月,先后邀请包括北京市大中小学、科研机构、行政机构、人民团体、工厂等几十家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召开了7次科学普及问题座谈会,文化部也召开了专门的讨论会。沈雁冰专门撰文阐述科普工作的性质、对象、主体、内容、形式等[23],科普局也多次在其主办刊物《科学普及通讯》上刊文阐述科普的方针。

科普工作的性质、目标、主体、对象和方式是明确的,科普工作是广泛而又深入的群众性科学运动,要团结广大科学工作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方式,尤其是讲演、展览和出版,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面向工农兵群众开展工作,以服务国家亟待开展的国防和经济建设。

在科普工作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随着社会局势和科普实践的发展,科普局的认识有一定的變化。在内容上,科普局初期主要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技术、反封建迷信、医药卫生三个方面,这也是贯彻《共同纲领》“普及科学知识”规定的体现。当时认为“破除迷信向人民进行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是必要的,配合国家急待开展的国防经济建设使工农兵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更为现实所需要”[24]。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普)成立,爱国主义宣传是其四项主要任务之一。科普工作的内容开始着重强调加强爱国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号召科普与政治相结合,科普局发布《提高科学宣传的思想水平》[25]、《科学普及工作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26]等指导性文章,与全国科普共同开展抗美援朝和反原子弹宣传。在组织形式上,全国科普成立之前,科普局一直致力于建立全国的行政机构网,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为建立全国性的科普组织打基础。全国科普成立并展开工作后,科普局对自身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由专门科普行政机构的“任务是不明确的,它的存在需要加以重新考虑”[27]最终到“科学普及的行政系统看不出有存在的必要”[28]。

3.2 确定科普局的职责并开展具体工作

基于对科普工作是广泛的群众性科学运动的认识,科普局认为科普工作“不是单靠几个机构所能办得了的工作”[29],将自身职责定位为“多做计划、推动、联系、组织的工作,业务工作多在地方和个人力量所不及的,在试验性的、示范性的意义下去进行”[30]。依据这些原则,科普局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建设;二是指导各行业科普工作开展;三是开展典型实验并进行推广;四是为配合典型实验和各地科普工作制作资料、器材。

3.2.1 为科普工作的广泛开展建立组织基础

“科学普及工作必须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运动,方才能逐步地全面地推行;要成为群众性的运动应当有规模相当大的组织形式。”[29]在成立一种全国性组织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先建立一个科学网。为此,科普局做了两方面的努力:在行政上,建立自上而下的行政机构网;在社会上,广泛动员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各级文教干部、青年学生等广大群众参与科普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开展科普工作。

(1)建立自上而下的行政机构网

科普局以建立一个从中央、大行政区到省、县的健全的行政机构为目标,对各级行政部门的任务进行了规划,中央设科普局;各行政区参考中央设置科普处;省厅在文教厅(局)下设立科学普及行政部门;县级工作不设立行政机构,以县人民文化馆为工作机构。1950年5月和8月,华东和中南军政委员会分别参照科普局的模式在文化部下设立科普局;同年4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在文化处下设立了科学普及处,东北和西北大区没有建立起科普局或处,个别省份(如山东省、浙江省)在文教厅下设立科学普及科。但是各级机构间的行政关系并未确立,省级机构也不普遍,因此科普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没有能够有计划地开展[31]。科普局在1950年底的工作总结中提到:“好些省份的科学、文教工作者已经组织起来从事科普工作,还没有得到行政方面的有力领导和支持,今后的问题是巩固现有基础,有重点地根据实际需要发展组织,加强整个科学普及行政的领导工作,以大力展开科学普及运动。”[32]考虑到1951年春“文化行政会议就决定了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和文物局的合并”[28],所以1951年后,组织的扩展工作实际上并未进行,建立行政机构网的目标未能实现。

(2)在社会上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

科普局成立之初就提出分头组织的号召,鼓励和推动各地建立科普小组,把这些小组作为推动科普工作的新鲜活泼的细胞,让这些细胞滋长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机体,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科学知识普及协会。科普局组成了科学普及实验协会,业余做些直接与人民大众接触的教育工作[33]。截至1950年12月,各地建立了54个科学普及小组[32]。这些小组主要由大中学的师生、县文化馆、机关干部组织。北京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学院等学校,以及科协的分会都建立了科学普及小组。通过科普小组,科普局发展在各地的组织机构网。

科普局还调查了各地可以发展的科普组织,包括全国报纸科学副刊、科学期刊、科学馆事业的概况和全国自然科学团体的情况,基本摸清了全国可以利用的开展科普工作的机构和团体。

3.2.2指导、推动各行业科普工作的开展

科普局的机关刊物《科学普及通讯》于1950年3月出版第1期,出刊10期;1951年更名為《科学普及工作》,出刊7期(7、8、9月未出刊),10月号发布《结束语》。科普局以此为阵地,推动科学宣传,交流普及经验,发布政策性和原则性意见进行思想领导,开展科普工作方式和方法的交流[34],并广泛联系各地科普工作者和有关方面,将各地零星的工作汇合成为更大的力量,为将来成立有力的科普组织做准备。

从两年来的《科学普及通讯》(《科学普及工作》)上可以看到,科普局对农村如何开展科普工作,对共青团、高校、科学馆、人民馆等各个机构和团体如何开展科普工作都提出了具体建议,对如何举办科普讲演、科普展览,如何编辑科普图书、制作幻灯机和幻灯片都有具体指导。科普局也组织行业讨论会,如在1950年6月召开了工人科学读物编写问题座谈会;1950年10月召开了以华北五省二市为主的幻灯工作讨论会,确定幻灯工作的若干原则。同时,推广全国各地科普的成功经验,如甘肃科学教育馆、上海妇幼卫生展览会、山西省幻灯运动的经验等。

3.2.3 开展典型实验

对于具体的科普工作,如前所述,科普局主要进行的是“试验性、示范性”的工作,即典型实验,以此向全国推广起到引领作用。

首都春节科学知识展览会是科普局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的面向大众的科普展览,于1950年2月17—28日春节期间在北京展出。科普局组织了北京师范大学、北大医学院、北京市文教局等 37个学校、机构和团体参与[35]。展览分为“妇幼卫生”“从猿到人”“一般科学”3个部分,举办的 12 天中观众达9万余人次,相当于当时北京全市人口的 1/10,成为轰动首都的一大新闻。展览完成后,科普局进行了经验总结,向全国报道,为将来各地举办展览会提供借鉴。

1950年4月1日,科普局成立中央人民科学馆筹备处,在北京建立一座以广大工农兵为对象,配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需要普及科学知识的新型人民科学馆,并作为全国示范馆,向全国各地科学馆提供经验,推动全国人民科学馆事业的发展。筹备处成立后,根据机械知识展览、动物的进化、可爱的祖国、工业生产过程4个主题进行了展品的设计和搜集,对如何有系统、有重点地与国家中心任务相结合开展科普展览进行了有益尝试,为发展新型的人民科学馆摸索出了一些重要成功经验。

1950年6月4日—7月22日,科普局选定当时有比较好科普基础的山西榆次作为典型实验地区,派出由13人组成的实践工作队开展实验工作,以了解“农村情况,吸取农村科普工作经验,以便普遍地推行到全国广大的农村中去”[36]。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工作队主要利用展览会的形式开展工作,辅助以放映电影和幻灯等,《科学普及通讯》在1950年第6期制作“山西实验工作特辑”,系统地总结了实验工作队在农村开展科普工作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科普局探索成体系的科学讲演。科学馆筹备处与青年团中央联合举办首都大众科学讲座,自1950年2月中旬到12月2日共举办26次,1951年前3个月举办12次,每次听众400~900人次[37],讲座内容涉及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生物、生理、物理、化学、数学等,许多讲员是我国各项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如钱伟长、汪振儒、朱光亚等。除此之外,科学馆筹备处还举办部队科学讲座、工厂科学讲座、通俗科学讲座等针对不同受众的讲座,据统计,仅1951年5月就举办讲座31次,听众达14 000余人[38]。

3.2.4 为配合典型实验和各地科普工作制作资料、器材

科普局面向广大工农兵及干部编写科普读物,包括“自然科学小丛书”“科学普及小丛书”(至1951年10月出版18本)、“科学小文库”(至1951年10月出版21本)。另外,配合工作的开展和时事发展,主编《原子弹真相》《幻灯手册》等图书。1951年初,科普局相继出品两批解放式与普及式幻灯机各500架,聚光镜及放映镜头1 000副[39]向全国发售。据统计,科普局共生产包括“抗美援朝时事宣传幻灯片,及以前发行科学知识医药卫生幻灯片共一百一十五种,计分三十五毫米捲片及彩色印刷大片,供应各方”[40]。

4科普局的撤销

1951年春,文化部第一届全国文化行政会议一致讨论通过将文物局与科普局合并,并在1951年3月21日文化部(51)文秘总字第74号报告中呈报在案,9月27日,沈雁冰签署《呈将本部文物局与科学普及局合并改组为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的报告》(以下简称《改组报告》)。《改组报告》指出:“根据一年多来的经验,在政府部门中设立科学普及工作的专管机构,尚非必需。况且中央农业、卫生、林垦等部,亦在通过各该部业務进行此项工作,较之科学普及局且更易于与实际相结合,同时,科普协会业已成立,亦可担负此项任务;故科学普及局已无必要存在。”[41]10月29日文化教育委员会同意并转报政务院批准,10月30日政务院阅批,至此,科普局作为全国科普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不再存在,其内设行政部门被合并,所属事业单位“除博物标本制造所外,全部改属新局。其中电化教育工具制造所改组为幻灯片制造厂,南京仪器制造厂改组为幻灯机制造厂”[41],科学馆筹备处归新局后,于1952年8月23日并入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42]。科普局局长袁翰青改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副局长王书庄改任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朱兆祥、左垲、孔祥谨、章道义等7位干部调配到全国科普工作。

科普局的撤销是由科普工作的特性和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决定的。

4.1科普工作广泛性、群众性的特性

“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必须是广泛而又深入的群众性的运动”[23],科普工作具有广泛性,分散在若干领域和部门,科普局作为文化部下属的一个局级行政部门,从体制上难以领导其他部门的科普工作。科普工作具有群众性,需要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力量,而科普局试图建立从上而下的行政机构网开展自上而下的科普,这种行政管理方式可以通过国家行政权力来促使各方参与、支持和配合,但不利于发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持续的参与热情。科普工作广泛性、群众性的属性和科普局的行政属性之间存在矛盾。

科普局自身对广泛性、群众性科学普及运动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其在成立之初就提出科普工作“没有制定好些规章、法令、办法的必要”[29]。因此,它未通过政策、规章来规范科普工作的开展,对科普工作运行提供人财物保障,而是多通过机关刊物的宣传对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如对如何办好科普展览、科普书刊等提出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组织工作最终未广泛深入地推进,指导也显得无力,限制了其更好地履行“计划、推动、联系、组织”的职责。

4.2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

《改组报告》指出了当时科普工作的三种主要组织力量:科普局、全国科普、科普相关各部委。其中,科普局是管理机构,全国科普是科普工作的辅助力量[43],相关各部委是重要的参与力量,三方协同发展本是可以继续探索的形式。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处在起步期,人财物都比较匮乏,科普工作“统一在一个行政部门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它的任务不容易明确,而且今天的科学干部这样缺乏,如果要建立这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科普行政系统,在目前是有相当困难的”[27]。全国科普成立后,与科普局在职责上有较多重合,而全国科普作为群众性团体,与科普工作广泛的群众性运动的属性更接近,更易于“把热情的科学工作者组织在这个团体里”,并且“不费过多的人力”[27],更适应当时的社会现状。

4.3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科普模式的影响

当时,苏联、波兰、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都未设立一个专管科普事务的行政机构,具体科普工作分散在各个部门。比如苏联由人民教育委员会讲演局、出版局,电影事业委员会等分类管理,1947年,全苏政治与科学知识普及协会成立,将苏联和世界科学与技术的最近成就大众化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科普局非常推荐苏联的这种模式,在《科学普及通讯》中多有介绍。袁翰青认为,苏联等国的科普模式说明,“用统一的行政部门来作为推动科学普及工作的组织形式是不合适的”[27]。

5科普局的影响

5.1 探索了科普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党和国家在国家行政机构中设立职能部门,将科普纳入统一行政管理,全面介入科普建制化过程中,从此,中国科普摆脱了独立、自发的状态,走上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的道路。

科普局成立后,准确定位了自己“计划、推动、联系、组织”的行政职能,围绕国家中心工作,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现状和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确立了科普工作的目标、对象、方式、方法等若干方针,指导科普工作有序开展。其两年的发展历程是对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次全新探索,其对科普行政机构的定位、确立的若干工作方针,在很大程度上仍为当前的科普工作所遵循。

5.2 奠定了科普事业发展的组织和人才基础

科普局推动科普小组的建立,调查全国报纸科学副刊、科学期刊、科学馆事业的概况和全国自然科学团体的情况,基本摸清了全国可以利用的开展科普工作的机构和团体,为全国科普的成立和科普事业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组织基础。科普局也为科普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最早的一批科普专职干部,当时科普局机关干部就有56人[17],与全国科普并存时,双方干部相互兼任,比如科普局局长袁翰青兼任全国科普副秘书长,组织辅导处处长朱兆祥兼任全国科普常务委员。科普局撤销后,袁翰青继续兼任全国科普副主席,转入全国科普的7人也继续为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其中朱兆祥先后任全国科普的常务委员、副秘书长;章道义和孔祥谨历经科普局、全国科普、中国科协时期,一直工作在科普岗位上并担任重要职务。

5.3推动开展广泛的科普实践,助推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科普局联合或推动广泛的社会力量,包括农业部等部委、共青团中央等群团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等开展科普工作,促进了科普工作以更大规模在更大范围内的展开。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11月—1950年10月间,全国主要城市共举办规模较大的展览58次,在农村中以巡回方式举办的规模较大的展览会7次 [24]。据其中40次的统计,参观人数达476万余人次。1949—1950年间,各地报纸共设立43个科学副刊,包括农业、卫生、工程和综合自然科学等,宣传科学技术知识;出版通俗科学读物208种,基本是一年前市场上流通的通俗科学读物的总数;出版通俗科学期刊14种,占全国出版期刊总数396种的3.5%[19]。

通过多种科普方式,科普局联合各种社会力量向广大工人、农民、士兵等普及医药卫生、天文、历法、军事等科学知识和实用劳动生产技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封建迷信教育,提高了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增强了他们的生产技能,促使他们以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1949年到1952年的短短三年间,新中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就恢复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好水平,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均得到初步的改善[44],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科普工作密切相关,而科普局也功不可没。

结语

科普局自1949年11月1日建立,到1951年10月30日正式撤销,仅存在两年的时间。其发展历程表明,单一的专门行政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的方式,难以适应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工作。此后,党和政府不断优化科普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探索出了“党的领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合作”的建设模式。科普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提升科普能力,持续服务于兴国、富国、强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习近平.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章道义. 中国科普——一个世纪的简要回顾[M]//章道义.中国科普名家名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尹传红. 从科学普及局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J].科普研究,2008(4):65-71.

刘新芳.当代中国科普史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史研究课题组.新中国科普70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

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自然科学研究会宣言[G]//《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编辑委员会. 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

朱德. 科学转向人民[M]//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 中国科学技术团体.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449.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郭沫若先生对科学院同仁的讲话[J]. 科学通讯,1950(7):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第1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EB/OL].(2000-12-10)[2022-09-10]. 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10/content_4237.htm.

王揚宗. 中国科学院的筹备与建立[J]. 中国科学报,2015-07-10(6).

文教委员会马叙伦副主任讲话[M]//何志平,尹恭成,张小梅. 中国科学技术团体[M].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477.

中国学术界举行盛会 周恩来同志讲话 鼓励参加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工作[N]. 人民日报,1949-05-06(2).

柴璋骥. 建国初期文化部[EB/OL].(2011-11-28)[2022-09-20]. https://mct.gov.cn/whzx/bnsj/ltxgbj/201111/t20111128_

824175.htm.

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的各项任命名单[N]. 人民日报,1949-12-18(3).

陈效师,袁其采. 袁翰青——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J]. 科普研究,2008(4):72-77.

凌永乐,王志浩. 袁翰青[M]. 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议决事项摘要[J]. 科学通讯,1950(3):21.

中国科协机关离退休干部办公室,中国科协单位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亲历 科协岁月3[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63.

沈雁冰. 科学普及工作如何展开?[J].科学普及通讯,1950(4):59.

科学普及问题座谈会总结(下)[J]. 科学普及通讯,1950(2):20-22.

本刊编辑部. 提高科学宣传的思想水平[J]. 科学普及工作,1951(3):61.

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 科学普及工作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J]. 科学普及工作,1951(4):110-111.

袁翰青. 推动科学普及工作所需要的组织形式问题[J]. 科学普及工作,1951(4):109.

袁翰青. 科学普及工作的新阶段[J]. 科学普及工作,1951(10):201-202.

发刊词[J]. 科学普及通讯,1950(1):1.

四个月来的科学普及局[J]. 科学普及通讯,1950(1):2-3.

论科学普及运动的展开——迎接科代会的召开和各大行政区科学普及领导机构的建立[J].科学普及通讯,1950(5):77-79.

一年来全国科学普及工作概况(1950—1951)(复印件)[Z]. 文化部档案,中国科普研究所资料室藏.

分头组织起来 推动科普工作[J]. 科学普及通讯,1950(2):19.

《科学普及工作》编辑部. 结束语[J]. 科学普及工作,1951(10).

首都春節科学知识展览会经验总结[J]. 科学普及通讯,1950(2):23-24.

实验工作队. 实验工作的经过和收获[J]. 科学普及通讯,1950(6):114-115.

科学讲演工作已在各地初步展开[J]. 科学普及通讯,1951(4):119.

各地讲演工作报道[J]. 科学普及通讯,1951(6):184.

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电化教育工具制造所彩色赛璐珞幻灯片目录[J]. 科学普及工作,1951(1):61.

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电化教育工具制造所新出幻灯片目录[J]. 科学普及工作,1951(10):222.

呈将本部文物局与科学普及局合并改组为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的报告(1951年9月27日)》(复印件)[Z]. 文化部档案,中国科普研究所资料室藏.

梁丹. 北京博物馆记事[J]. 中国博物馆,1993(2):73-86.

茅以升. 科普协会的桥梁任务[J]. 科学普及通讯,1950(7):133.

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编辑  袁   博)

收稿日期:2022-09-28

作者简介:颜燕,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发展、科普史,E-mail:yankps@163.com。

①科代会的名称最初拟定为“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会议”,后经广泛讨论,修改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本文统一用后者表述。

②新中国成立之前,对于如何通过政府机构领导科普工作,中国共产党已经有初步尝试。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成立社会教育局、卫生管理局领导开展扫盲普科、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的工作。

①目前所掌握的档案,如《中央人民政府科学局局长私函(1949年11月15日)》、中央科学馆筹备处上报《本月25日举行幻灯座谈会希望准备意见派员出席》(1950年5月21日)中均简称科学普及局为“科学局”。

猜你喜欢

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