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传播与社会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2023-05-31徐丽敏姜其丽

今古文创 2023年4期
关键词:艺术传播觉醒年代

徐丽敏 姜其丽

【摘要】 现代网络传媒背景下,艺术传播与社会精神具有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紧密联系性,成功的艺术传播能够为社会精神带来必要的补足与引导,积极的社会精神则能够推动艺术作品自发传播与外衍。影视艺术传播媒介是弘扬红色爱国主义思想、激发青年奋斗精神的必要工具。本文将以《觉醒年代》为具体案例,分析当代现象级爆火红色题材影视作品的独特性质与多重影响,以及流行文化中的二次创作对于《觉醒年代》等红色题材影视作品的传播具有重要助推作用。

【关键词】《觉醒年代》;艺术传播;社会精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07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23

一、红色影视的艺术传播:《觉醒年代》取得成功的价值内核

红色题材影视作品的概念主要界定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与提炼出来的具有鲜明阶级性、民族性、历史性的红色文化影视化表现。从广义上讲,红色影视是体现共产党人的爱国进步人士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流血奋斗的影视作品。从狭义上讲,特指描述中国共产党和爱国人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事迹的影视作品。”近年来,我国红色影视作品佳作频出,如《建国大业》《战狼2》等,受到广泛热议。对于红色影視作品在艺术传播中如何与社会精神相互作用的研究与分析,有利于促进对当代影视作品传播机制的深入探究,发挥红色影视作品的引导与教育作用,丰富民族内质、振奋时代精神。

不同于商业化影视产品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在新网络时代背景下,红色影视作品利用艺术传播塑造英雄光辉形象、传扬烈士高尚品质,逐渐成为一种高效化引导社会精神的宣传方式,体现出精神引领与思想启蒙特点,在信息爆炸时代为迷茫的青年人开辟出一条宽阔的道路。本文选择了2019年度一部现象级爆火红色影视作品—— 《觉醒年代》,以此为切入点,尝试分析概括出红色影视作品作为正剧的四大特点:严肃性、教育性、艺术性、引导性。

(一)严肃性:红色影视作品的基底所在

红色影视作品的严肃性主要可见于其严谨的创作态度、真实的作品题材、深刻的作品主旨中。1996年拍摄的电影《刘胡兰》讲述了革命女英雄刘胡兰为革命英勇奋斗最终光荣牺牲的故事,表现出刘胡兰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革命的忠贞,正因其灵魂之高洁傲岸,更凸显出革命时期人民英雄的雄伟气魄与抗击外敌绝不屈服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以后拍摄的多部《我和我的××》系列电影,不仅讲述抗战时期的血泪历史,而且带领观众体悟改革开放年代的奔放与畅意、变革与创新,既展现了大国重工的艰难建设之路,也描绘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咸。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艺术传媒作品的制作与发行提供超乎想象的便利与帮助,创作者们严谨而较真的创作态度则是中国红色影视作品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关键内核。

严肃的正剧作品似乎难以顾及“娱乐性”与“艺术性”,但《觉醒年代》的成功为融合红色影视作品的双重属性—— “娱乐性”与“严肃性”,提供了可能。《觉醒年代》以革命抗战时期为叙事背景,以《新青年》杂志创办到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叙事主线,剧中塑造了三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角色——陈独秀、李大钊与胡适,展现出动荡年代下无数优秀青年人的呐喊与奋争,刻画了一组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群像。百年前热血青年与知识分子的抗争岁月与光辉形象为当代青年和知识分子留下深刻印象,当代青年人与前贤先辈们跨越时空阻碍实现灵魂共振、思想共鸣。

在信息爆炸、思想横流的时代冲击下,正确的价值引导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革命历史正剧容易陷入宏大化叙事、说教式感悟与刻板化表演的弊端,因此极易与当代青年的影视偏好产生冲突。较大的生存压力下,青年人更倾向于接受娱乐性质较强的影视作品,同时,影视作品是否符合新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至关重要,这决定了作为市场产品出现的影视剧能否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广泛的影响力,一方面这为红色影视作品的创作设立了较高门槛,另一方面也间接保证了中国红色影视作品普遍较高的艺术水平。作为红色影视作品中的优秀代表,《觉醒年代》兼具“娱乐”与“严肃”双重属性,在诉说严肃历史的同时,刻画了生动鲜活的人物群像,抓取历史剪影完善历史细节,以细腻的叙事笔触与宏大的价值内核共同打造出《觉醒年代》这一部现象级爆火红色题材影视作品。

(二)教育性:红色影视作品的目标导向

与商业影视作品不同,红色影视作品以教育为主要目标与根本出发点,这一点在《觉醒年代》中得到鲜明体现,其借助影视传媒技术作为主要传播手段,以达到“寓教于乐”“愉悦身心”的效果,使人自觉自愿地接受认可剧中人物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引导,最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觉醒年代》通过展现真实生动的革命建党历史,借人物之口表达出抗争不公、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的价值观念,在展现百家荟萃思想交锋的同时也为观众呈现血腥残酷的历史真相。观众能够从剧中人物身上获得精神力量,观剧的过程即观众自觉受教的过程。从网友评分、讨论情况来看,《觉醒年代》成功融汇了“寓教于乐”与“严肃考究”两点特性于一身。《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与父亲陈独秀关系不合,他们不愿与父亲见面,甚至自愿去码头做苦力打工,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始终坚定信念,直至壮烈牺牲仍保持着心中的熊熊烈火不灭;作为时代的觉醒者与奋斗者,陈独秀的人生历程也几经坎坷——他对旧中国作出深刻分析,认识到“爱国要有立场”,“只有找到一条新路才能救中国”,他为寻求中国的出路而东奔西走九死一生,即使遭受误解被学生游行抗议,也绝不停下急切的步伐;剧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李大钊——他拥有无匹的抗争精神,领导发动学生和工人去抗争,他体恤下层工人、民众,走入基层,切实地体会人民群众的贫苦生活,他慷慨激昂满怀豪情,敢于承当时代的急先锋、人民的领路人。《觉醒年代》的成功之处在于讲述了时代的真实故事与人民的真实生活,激发出高昂的爱国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认同感。

(三)艺术性:红色影视作品的绚烂创造

艺术性是影视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高明的艺术创作手法为作品整体赋予灵魂。艺术性体现在作品创作的方方面面,如内容主旨、人物塑造、细节展示、情节设置、拍摄镜头、音乐打光等,获得现象级成功的影视作品必然配合较高的艺术水平。在网友的讨论中,《觉醒年代》以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而出彩:根据《解放日报》的记者调研,《觉醒年代》主创秉承“创作过程中绝不容许在历史史实展现上有任何闪失”的原则,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每一个细节都谨慎呈现。如第33集陈独秀先生见到北大三院从原先教书育人的地方变成关押学生的监狱,回家之后如同生了一场大病,一口酒难以下咽。这一细节真实地展现了人在极度愤怒之时的生理反应,恰当的细节描绘使得陈独秀的人物形象饱满立体、真实可信。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交汇融通,为《觉醒年代》增添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视觉冲击力。

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是《觉醒年代》获得成功的另一基础。《觉醒年代》以优秀的场景还原为观众所喜爱称赞。全剧共340多个场景还原,为满足高标准创作需求,十几个制景组与两个道具组同时工作也无法满足需求,如剧中的《新青年》杂志制作,剧组使用老版印刷机与旧式纸张,逐页印刷,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物品的真实面貌。《觉醒年代》所展现的世界虽距今已有百年之久,但其中对鲜活人性的刻画与对真实历史的打造使得故事鲜明生动、毫无隔阂,观众与剧中人物达到身心共振的境界。观众受到艺术化虚拟历史的感召,有利于推动当代青年加深对新文化运动与建党历史的了解,促进青年人主动学习历史、接受历史、感悟历史,最终达到艺术性与真实性的有机统一,将虚拟与真实巧妙平衡是实现艺术目标的重要路径。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视听效果与艺术感染力。蒙太奇手法是抱有一定目的而有意为之的有意涵的时空人为拼贴剪辑手法,通过刻意剪切拼贴从而形成视觉冲击激发观众情绪。《觉醒年代》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是陈延年与陈乔年赴法留学的片段,意气风发、前路坦荡的两人形象与身披枷锁、伤痕累累的牺牲场景交替出现,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激荡营造出浓烈的悲壮氛围,使得观众对于两位英雄产生由衷的敬佩与怀念之情,并从中感悟出高尚的英雄情怀与无私的奉献精神。缺乏优良艺术加工的作品在当今信息竞争的社会背景中天然处于劣势地位。伴随教育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同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要求日益严苛,高水平创作标准成为衡量优秀红色影视作品的重要指标。

(四)引导性:红色影视作品的价值引导

立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流话语场域,红色题材影视作品需建构正向话语体系,树立主流话语典范。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在创作之初即以引导社会话语体系、竞争社会意识资源为主要目的。爱国主义教育借助网络媒体多元的表现形式与丰富的传播资源实现意识的有效外化,影视艺术帮助主流话语实现高效化表达,聚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实现对青年党史教育的认知嵌刻。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上的角色与观众具有一致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因此,即便相隔百年之久,当代青年人与英烈前贤也能够跨越时空在当下实现激烈的思维碰撞,在创新化视听呈现中进行有意的价值引导与思想启迪。当下红色影视作品在网络传播中需发挥意识嵌套作用,将思想底蕴、价值内涵、历史基因根植于当代青年认知体系之中。在互联网视阈下,影视艺术传播具有促进思想教育与精神引领的独特优势。

《觉醒年代》的故事是中国整个革命抗争史的缩影,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经典表达。剧中人物的言行、命运跨越历史的阻碍通过声影生动显化,引导青年群体话语体系正向化、认知体系健康化发展。先辈们目睹时代之悲剧索求救国方法,青年观众则以影视作品为媒介间接体会家国命运、感悟正向情感,艺术传播在其中具有自如的价值传达与精神引领作用。

二、二创作品的艺术传播:《觉醒年代》走进大众视野的传播路径

二次创作即通过对原作素材的重组与再加工形成以原作为中心的边缘化衍生作品。个体、团体或商业机构出于兴趣、盈利等目的将视频素材重新加工,再度剪辑、配音、配乐形成众多衍生作品,并借助短视频平台等新兴传播媒介实现“爆炸式”传播,二次创作衍生作品体现出“个性化”“摹仿性”“互动性”特征。

(一)个性化

二次创作作品类型多样、形式众多,以视频剪辑、同人文写作、弹幕互动等形式为主,二次创作领域中以具有一定受教育水平的青年群体为主要活跃对象。出于对原作品的喜爱,创作者由“观众”自觉转换成为“作者”,以求加速原作的传播,并在二次传播中融入新元素、新观点,运用有限材料进行多维度改编。二创作品的传播路径体现出较强的包容性与个性化特征,作品在单线传播过程中不断吸纳个体思想、融入全新材料,为二创作品的衍生与传播提供充足动力。二次创作作品是《觉醒年代》后继“爆发”的核心推力,借助哔哩哔哩、抖音等视频平台,《觉醒年代》快速进入青年群体的观赏视野,很快获得众多青年观众的喜爱与推荐,相关影视剪辑与配乐作品数量“井喷式”增加,如对剧中鲁迅先生的相关视频进行创意剪辑在网络上爆火,引发观众的广泛讨论。二创作品将红色题材影视正剧与社会娱乐文化有机联结,促使爱国爱党题材作品深度融入群众、影响群众。

(二)摹仿性

二次创作起源于创作者最初无意识的戏仿与重复,它加速了原作品的意志解构过程,撕裂了原作品内容的完整化表达,最终导向掩藏于多元外观表象下以追求娱乐为唯一目的的片面性与浅薄性。数量的堆积与质量的消减对比出二次创作的同质化问题,即“信息越来越多而意义越来越少”。有限的创作材料与简单化加工模式促成当前衍生性二创作品发展的畸形与单薄。以流量为导向的平台经营模式引导创作者创作同质化内容以滿足消费者观看喜好,单凭喜好进行自由创作也使得二次创作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低龄化、庸俗化、同质化内容充斥其中,由此,二创作品传播机制的良性循环模式形成梗阻、陷入困顿。《觉醒年代》的传播以二次创作作品为重要媒介,其实际传播效果将随着传播时间的增长与广度的增加而不断削减,最终沦落为简单的片段拼合与庸俗搞怪,甚至被加以扭曲歪解,最终误导观众对原作形成错误的印象与判断。全民娱乐化的大趋势下,二次创作作品具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摹仿性是二创作品的自然属性,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浪潮,保证艺术作品的传播始终存在于健康有度的框架之中至关重要,且关系到主流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在青年中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三)互动性

二次创作的互动性是作品生命力来源之根本。弹幕互动是当代青年人观影观剧的重要互动方式之一,实时弹幕成为视频平台上最及时高效的二次创作模式,是观众沉浸式体验剧情的理据与印迹,有时甚至超越作品本身成为观众的关注焦点。本质上来说,二次创作作品经由创作者与观看者共同合作创造从而形成在虚拟世界中的双向情感互动与思想交汇。艺术传播需在互动中逐步构建起影响机制,红色题材影视作品的传播也需借助超强的互动性方式以完善并丰富原作本先的话语逻辑与思想内核,以此满足青年观众的娱乐需求与创新倾向。

三、精神引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流舆论

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娱乐需求,供给优质影视艺术作品,借助艺术传播媒介推动红色精神与价值观的传播,成为应对现代社会中人民精神普遍压抑问题的有效良方。面对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氛围轻松、内容精彩的影视作品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消遣娱乐对象。《觉醒年代》的爆火是优质内容与时代需求碰撞形成的必然结果,《觉醒年代》中所呈现出的国家深陷民族危机而人民始终保有坚决抗争的雄伟气魄与坚定决心这一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正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必然倡导的时代风貌。浮躁压抑的社会氛围催化了现代人对待工作与生活的躺平心理,人民对待现实与未来的态度逐渐趋向虚无与扭曲,而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则成为破除群众心理坚冰的一把利刃。《觉醒年代》通过青年化叙事手段,用细腻的语言讲述青年的故事,刻画出团结抗争、永不言弃的中华民族集体精神形象,为颓靡的社会精神环境注入活力与激情。

信息化时代下,构筑集体历史记忆刻不容缓。集体记忆即“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集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①构筑集体记忆是塑造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人类文明所需求的信息洪流,并使得整体化社会记忆被不断解构重组乃至于分解破碎,形成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时至今日,青年群体已成为碎片化信息的主要受众与传播媒介,青年人关于党史记忆的碎片化趋势也愈加明显,因此,讲述好真实且完整的党史故事能够帮助青年群体弥补认知上的不足,并全面内化建党历史知识于其认知体系之中。拥有集体历史记忆是民族精神产生的基础,也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引导青年积极面向未来的利器。

《觉醒年代》不仅完整构述了建党时期的真实历史记忆,也在另一个层面上体现出国家对于青年人的殷切期望与鼓励。面对现有发展困境,《觉醒年代》给出了时代之答案——我们不仅不需要害怕它、恐惧它,而且要认识它、克服它。剧中人物所呈现出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给予了当代人真切的精神鼓舞与思想启迪。

四、结语

当代红色影视作品通过现代化网络传播机制吸引青年观众,运用特定叙事方式与艺术处理手法呈现革命历史故事,激发青年群体昂扬向上的精神意识,为凝聚社会精神、整合集体记忆、促进民族进步生成可行路径。《觉醒年代》作为红色影视作品中的优秀典范案例,其娴熟的叙事手法、严谨的创作态度与深刻的思想内核,为未来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优秀艺术传播作品与社会精神有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当代红色影视作品精准阐发时代理想,鼓舞青年战胜精神虚无主义倾向,激发青年敢于追求理想、始终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注释:

①(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参考文献:

[1]田丽.论《觉醒年代》的群像表达对建党集体记忆的重塑[J].视听,2022,(03).

[2]路梦.新主旋律电影对集体记忆的建构研究[J].影视制作,2021,27(09).

[3]陶冶,杨健凌.集体记忆碎片的重整——浅析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全景叙事[J].中国电视,2021,(05).

[4]鲍桂楠.红色题材电视剧中的思政教育价值探索[J].新闻战线,2015,(07).

[5]王琦.论新时期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叙事中的人物塑造策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3).

[6]王学成,杨浩晨.拟像的“星叢”:短视频二次创作的批判性解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3).

[7]尹鸿.《觉醒年代》:致敬新文化先驱[J].记者观察,2021,(10).

[8]陶冶,赵明月.集体记忆碎片的织补与电视工业美学的建构——基于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思考[J].长江文艺评论,2021,(04).

[9]李荣.我国红色题材影视研究动态聚焦[J].电影评介,2019,(10).

猜你喜欢

艺术传播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开启主旋律剧新语境
从“觉醒年代”汲取奋进力量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新媒体对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对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影响
电视综艺栏目《中国好舞蹈》的传播价值
从艺术传播视角探析中国画的发展
面对乱象与迷离:艺术家报道的误区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