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引导下的康复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2023-05-31张玲
张玲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一般发生在中老年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1,2]。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斑块或是血栓而形成,致使管腔出现狭窄、堵塞,从而导致患者心肌缺血坏死症状发生。该疾病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明显较高[3]。应用PCI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疏通堵塞,使血流速度及时恢复,明显改善患者心肌供血,可减少患者梗死面积[4]。特此,在PCI 治疗后对患者实施合理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作用[5]。临床路径引导下的康复护理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了解和认知,从而制定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的康复护理路径计划。本研究选取2020 年10 月~2021 年11 月本院接受治疗的60 例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患者,分析临床路径引导下的康复护理的效果,具体康复护理计划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0 月~2021 年11 月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患者60 例,采用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55~65 岁,平均年龄(60.57±2.36)岁;梗死部位:前壁18 例,下壁12 例;病程5~51 h,平均病程(26.23±9.24)h。观察组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龄55~65 岁,平均年龄(60.74±2.64)岁;梗死部位:前壁16 例,下壁14 例;病程5~50 h,平均病程(25.45±9.35)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注:两组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6]: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符合PCI 术临床指征;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7]:恶性肿瘤;先天性心脏病等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PCI 术后应用常规康复护理,首先,指导患者必须卧床7 d,然后从第8 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合理活动,循序渐进,注意患者的日常生活休息。
观察组患者在PCI 术后应用临床路径引导下的康复护理,详细内容如下。①首先,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康复护理路径计划,并对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充分了解。②术后1~3 d: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对患者实施合理术后护理观察,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需要时刻观察患者手术创口,注意是否出现渗血等情况;并对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温进行检查,如发现异常需及时报告当班主治医师,进行有效处理;对留置鞘管患者进行导管的合理固定,如患者出现心情烦躁感,需对患者上肢进行有效约束,应及时做好拔管的准备工作。指导患者PCI 术后24 h 处于绝对卧床状态,使患者身体保持平卧位,对术侧肢体实施合理制动。③术后4~7 d: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按时翻身,床边进行少量活动,应防止术侧肢体过度用力过猛,以免发生出血情况。当患者病情处于稳定期,无显著并发症时,可按照康复护理计划对患者机体进行功能锻炼。具体康复锻炼内容主要包括自己活动身体的四肢部位、穿衣服、自主进食、刷牙等,一定要独立完成。④术后8~16 d:由护理人员以及家属配合,让患者早期下床进行行走,3~10 min/次。⑤术后16 d 后:在患者的身体允许情况下,可让患者自行下床进行活动,应合理控制呼吸,约21 次/min,确保心前区在活动中不会出现不适感,如患者呼吸系统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停止活动,让患者身体保持卧床休息状态。⑥康复运动:在出院前评估患者运动功能,使患者身体由基础行走起进行康复锻炼,步行速度为65~80 步/min,持续10 min,2 次/d。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并且实施运动监测,一定要避免患者出现过度运动或者过度劳累。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前后Barthel 指数。并发症包括尿潴留、皮下血肿、腰背疼痛、低血压;采用Barthel 指数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8-1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2 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 指数对比 护理前,两组Barthel 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 指数对比(±s,分)
表3 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 指数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根据临床报道显示[11,12],通常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PCI 术具有明显较为效果,可缓解心肌受损,对心功能具有明显改善重要作用。但是,术后需要较为长的时间进行康复干预,有效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13,14]。在采用PCI 治疗时,患者往往承受严重负性应激性刺激,导致患者心功能康复受到影响,使患者身体无法保持较高的日常生活能力[15,16]。常规康复护理缺乏规范性、个性化,从而导致患者的依从性较低,致使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
临床路径下的康复护理计划是通过专业技术人员而制定,通过集体进行讨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以及全面性[17,18]。在对患者应用临床路径下的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可主动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详细讲解康复护理的详细计划、康复护理的日常生活、康复护理注意事项、康复护理的周期,可提高患者对康复护理的认识和详细了解注意事项,从而使患者更好的去配合康复计划工作,使患者身体早日得到康复[19]。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Barthel 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 指数(89.75±3.60)分高于对照组的(80.75±4.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患者应用临床路径下的康复护理计划,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明显提升患者的身体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引导下的康复护理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具有显著效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身体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