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短讯
2023-05-31赵迎龙,赵宏校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发布
据《中国航天报》2023年4月26日报道,24日,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发布。天问一号环绕器中分辨率相机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历时约8个月,对火星表面实施了284轨次遥感成像,实现了火星全球覆盖。地面应用系统对获取的14757幅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空间分辨率76米的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并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了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3种图像。启动仪式上,3种图像同时发布。这些影像图将为国际同行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基础底图。
神舟十五号乘组圆满完成4次出舱任务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4月17日报道,15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四次出舱活动。在地面工作人员和舱内航天员邓清明的密切配合下,两名出舱航天员费俊龙、张陆圆满完成全部既定工作,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此次出舱的主要任务是安装梦天载荷回路扩展泵组和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本次任务中,航天员在由大机械臂与小机械臂级联形成的组合机械臂的支持下,由“问天”气闸舱出舱运送至“梦天”载荷舱作业点,这是迄今为止航天员乘臂到达的梦天舱最远端,且作业期间需要根据操作面和周边布局多次调整位姿。为此,空间站团队对机械臂转移路径不断优化,并开展仿真、分析,在确保航天员和空间站安全前提下,尽量降低机械臂运动时间,提升出舱活动效率。截至目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4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在4次出舱活动期间,神舟十五号乘组3名航天员在舱内舱外密切协同,先后圆满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为后续开展大规模舱外科学与技术实验奠定了基础。
我国首颗主动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4月16日报道,当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风云三号G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风云三号G星是我国首颗低轨非太阳同步倾斜轨道气象专用星,也是我国首颗、国际上第3颗主动降水测量卫星。卫星配置了主动降水测量雷达、微波成像仪、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4台/套业务载荷,将填补国内降水三维立体层析探测数据空白。至此,我国已成功发射“两代四型”共20颗风云气象卫星。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是一型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700km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2.5t,此次任务采用了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直径最大的4m整流罩。
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
据《中国航天报》2023年4月7日报道,4日,生态环境部在京举行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仪式,标志着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高光谱观测卫星的在轨投入使用,对于推动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动态监测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有效监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柱浓度和分布,服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生态环保重点工作,对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卫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于2021年9月7日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入轨后,在大气、水、自然生态、土壤、固体废物、海洋等生态环境领域开展了29类应用能力测试,于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林草、气象等行业推广开展了38项应用项目测试,圆满完成了全部在轨测试任务。
遥感三十四号04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4月1日报道,31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遥感三十四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四号04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将与已在轨的遥感三十四号01星、02星及03星形成组网运行状态,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满足对地观测快速重访需求。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任务,700km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t。
长二丁火箭执行一箭四星发射任务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3月30日报道,当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宏图一号01组4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宏图一号01组4颗卫星均为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用于遥感观测与应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可执行单星、多星发射任务。在本次任务中,研制团队在火箭芯一级、芯二级上采用通用化产品,对火箭支承舱开展精细化设计以满足卫星个性化需求,提高发射可靠性,缩短任务周期。
天问一号探测器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023年3月21日报道,19日,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中国首次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项目荣获中国工业大奖项目奖。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我国首次行星探测任务,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及着陆巡视。项目的成功实施,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高分十三号02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3月17日报道,当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高分十三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高分十三号02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一颗高轨光学遥感卫星,主要用于应急减灾、国土普查、海洋观测、环境治理、气象观测等领域,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服务。该星也是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高轨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卫星的后续星,对航天技术发展意义重大。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三号乙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属于“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采用了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统一构型设计思路。
试验十九号卫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3月15日报道,当天,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试验十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试验十九号卫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本次发射是长征十一号火箭在2023年的首次飞行,也是该型火箭自首飞以来连续16次取得发射成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发射第400星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023年3月11日报道,3月10日,随着天绘六号A/B星发射成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航天器达到了400颗。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我国第1颗航天器,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今天,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发射“400星”之际,回顾中国空间事业光辉历程。
1970.4.24 东方红一号
在中国航天史上,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是一个划时代的、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时刻,实现了我国人造卫星“从无到有”的跨越,开启了中国人逐梦太空的新纪元。它是中国航天事业第一个里程碑。
2003.10.15 神舟五号
神舟五号是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此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2007.5.14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是我国首颗整星出口的卫星,实现中国航天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也是通信卫星国际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2007.10.24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卫星研制技术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
2011.8.12 巴基斯坦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发射第100颗航天器。用41年的时间走过了第一个“百星”历程,以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树立起中国航天事业三大里程碑。这一时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还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众多“首次”:首颗通信卫星、首颗返回式卫星、首颗气象卫星、首颗海洋卫星、首颗出口卫星、首次太空出舱活动等。
2011.9.29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已经突破和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完成首次太空授课。
2013.4.26 高分一号
高分一号是中国第一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卫星,突破了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宽覆盖相结合的光学遥感等关键技术。
2017.6.15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发射第200颗航天器。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是中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填补了我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的空白。在第二个“百星”的征程中,天宫一号迈出筑造“天上宫阙”的第一步,北斗二号覆盖亚太,高分专项建设持续推进,“慧眼”在浩瀚宇宙架起中国人的空间天文台。相比于第一个“百星”花了41年,第二个“百星”的突破仅仅用了6年,折射出我国宇航核心能力的飞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实现航天器研制能力和发射频次的大幅提升,推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
2018.12.8 嫦娥四号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人类首次以月球背面为目的地的探测征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留下人类探测器的第一道印记。
2020.7.23 天问一号
天问一号是中国第一个行星探测器,也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实现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我国迈出了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2020.7.31 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开通
北斗三号提前半年完成组网,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完成,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20.11.24 嫦娥五号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发射第300颗航天器。嫦娥五号实现我国首次月面采样返回,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战取得了圆满胜利。这是人类探月历史60年来由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壮举,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
3年时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再次实现新的“百星”突破,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300颗航天器,不断刷新太空里的“中国速度”。以“300星”嫦娥五号为代表,这期间,“嫦娥”揽月、“天问”探火、“北斗”泽天下,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取得重大突破,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作为航天大国的地位,加快了我国航天强国建设进程。
2021.4.29 天和核心舱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第一个舱段,其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2022.7.24 问天实验舱
中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
2022.11.12 天舟五号
首次实现了两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2022.11.29 神舟十五号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中国空间站实现长期有人驻留。
2022年底 中国空间站建成
中国空间站是我国首个独立自主建造运营的载人空间站。2022年底,我国圆满完成“三步走”战略任务,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目前已正式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
2023.2 中星26号
中国发射首颗超百Gbps容量的高通量卫星
2023.3.10 天绘六号卫星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发射第400颗航天器。
仅用2年,抵达“400星”的新坐标,以每年超过40星的发射频率,创出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天绘六号A/B卫星发射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3月10日报道,当天,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绘六号A/B星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测绘,国土资源普查和科学试验研究等任务。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执行一箭多星发射,700km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可达3t。
SpaceX公司“星舰”发射失败
据央视新闻消息,4月20日,美国SpaceX公司发射的“星舰”重型运载火箭在升空3min后,于墨西哥湾上空发生非计划内的解体,在半空中爆炸,航天器未能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团队表示,“星舰”的试飞似乎还不够令人满意,他们将继续审查数据并为下一次飞行测试努力。“星舰”由载客飞船与超重型火箭助推器组成,原计划飞行持续约90min,最后在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上溅落。SpaceX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曾预测“星舰”首飞成功率为50%,暗示火箭可能在第一次轨道试飞尝试时爆炸。“星舰”系统由第一级“超重”火箭和第二级“星舰”飞船构成,未来两者皆可重复使用。但本次发射并不打算让“星舰”飞船垂直着陆或利用发射塔捕获“超重”火箭助推器。从得克萨斯州南部升空后,“星舰”将进入地球轨道向东飞行,“超重”火箭助推器会落入墨西哥湾,剩下“星舰”飞船独自飞越大西洋、非洲南端和印度洋,最后在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溅落。
欧洲成功发射“木星冰卫星探索者”
据空间瞭望智库2023年4月18日报道,4月14日,ESA的“木星冰卫星探索者”(JUICE)探测器搭乘阿里安-5运载火箭成功发射。JUICE任务将对木星及木星的3颗冰卫星——“木卫三”(Ganymede)、“木卫四”(Callisto)和“木卫二”(Europa)进行详尽观测,揭秘冰卫星的宜居性,探测木星系统的复杂环境,推进人类对外太阳系的探索。JUICE探测器将首次环绕“木卫三”运行,成为全球首个环绕月球以外行星卫星运行的航天器。探测器预计于2031年7月飞抵木星,之后将围绕木星飞行,在此期间完成“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的多次飞越,最终于2035年底撞击“木卫三”表面。
国际通信卫星-40e发射
据空间瞭望智库2023年4月12日报道,4月7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将一颗商业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40e(Intelsat-40e)送入GEO轨道,星上搭载了NASA的一台对流层污染排放监测仪(TEMPO)。该仪器由鲍尔航天公司(Ball Aerospace)研制,旨在测量美国大陆以及加拿大、墨西哥和部分加勒比地区的大气污染浓度。TEMPO是组成首个北半球空气污染专用监测网络的3台GEO仪器之一,将每小时获取北美大部分地区的观测图像。另外两台仪器分别是发射于2020年并运行至今的韩国地球静止环境监测光谱仪(GEMS)和欧洲航天局(ESA)将于2024年发射的哨兵-4(Sentinel-4)载荷。TEMPO可以检测到反射光的微小差异,将在2.1km×4.5km的精细网格面积上,测量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甲醛以及气溶胶等污染物,帮助科学家追踪其来源。此外,它还可以帮助空气质量不达标地区改善公共卫生警报预测。
洛马公司成为澳大利亚主权军事通信卫星首选承包商
据空间瞭望智库2023年4月12日报道,4月6日,澳大利亚国防军(ADF)宣布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简称洛马)成为“国防联合项目9102”(JP9102)项目的“首选投标人”,后者将为澳大利亚研制两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军事通信卫星,并提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JP9102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空间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旨在建设该国首个印太地区主权卫星通信系统。该项目第一阶段招标工作自2021年4月启动,于2022年1月结束。洛马是唯一一家入围第二阶段招标的公司,打败了由空客(Airbus)、波音(Boeing)、诺斯罗普-格鲁门(Northrop Grumman)和澳大利亚最大的卫星运营商奥普图斯公司(Optus)组成的竞争团队。后续,洛马公司将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合作,在当地建设JP9012工程技术中心,并与十余家中小企业联合开发JP9012解决方案。
美国发布新版行星防御准备战略与行动计划
据空间瞭望智库2023年4月12日报道,4月5日,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新版《近地天体危害和行星防御国家准备战略与行动计划》。该版战略在2018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对2018年以来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评估,对行星防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并重点关注未来行星防御工作,提出了六大目标,包括①增强近地天体探测、跟踪和表征能力;②改进近地天体建模、预测和信息集成;③研发近地天体侦察、偏转和干扰任务;④加强近地天体防御准备工作方面的国际合作;⑤加强并定期执行近地天体撞击应急程序和行动协议;⑥通过加强机构间合作改进美国对行星防御的管理。
NASA公布阿尔忒弥斯-2的航天员乘组名单
据空间瞭望智库2023年4月12日报道,4月3日,NASA公布了执行阿尔忒弥斯-2(Artemis-2)任务的4名航天员乘组,分别为来自美国的里德·怀斯曼(Reid Wiseman)、维克多·格罗佛(Victor Glover)和克里斯蒂娜·科赫(Christina Koch),以及来自加拿大的杰里米·汉森(Jeremy Hansen)。Artemis-2任务是继1972年12月最后一次“阿波罗”(Apollo)登月任务以来的首次载人绕月飞行任务,其中,科赫将成为首位执行探月任务的女航天员,而格罗佛将成为首位执行探月任务的黑人航天员。4名航天员由NASA现任首席航天员和约翰逊航天中心飞行运营总监挑选,针对任务的训练将于2023年6月开始,包括在“猎户座”(Orion)飞船模拟舱的训练和相关的发射训练。NASA计划最早于2024年11月发射Artemis-2任务,整个任务将持续大约10天,旨在测试飞船各系统在包括紧急和非标称条件下的运行情况。
SpaceX公司发射第10批星链卫星
据三体引力波公众号2023年3月24日报道,当天,位于佛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40号发射场(SLC-40),美国SpaceX公司进行了今年第20次航天发射,也是猎鹰-9火箭总计第213次发射。这次发射动用编号为B1067.10一级火箭,57天前该火箭(当时编号B1067.9)搭载了56颗v1.5星链卫星,执行Group 5-2任务,总重至少17.4t,首次创下猎鹰9号火箭部署最重有效载荷纪录。发射任务代号为Starlink G5-5,表示星链星座第5个轨道层第5批次发射,这是今年第10次发射星链任务,也是第5次部署第二代星链星座。SpaceX公司从2022年12月28日开始发射第二代星链卫星,现已发射5批共295颗(其中4批v1.5版星链274颗、1批v2.0mini版星链21颗)。发射v1.5版星链属于占位卫星,因为2022年12月1日FCC批准第二代星链星座计划,允许先部署7500颗。于是SpaceX先行发射v1.5版星链作为占位卫星,而新版本(v2.0mini)
卫星目前产能有限,供应不足。与此同时,发射v2.0mini版星链只是过渡卫星,尽管新版本卫星比老版本强大很多,但v2.0mini版毕竟不是正式版v2.0卫星,还需要研制时间。因此,在这段过渡期只能适量部署v2.0mini版,这恐怕是最优选项。于是,不难看到一种复杂局面:在这段过渡期,SpaceX公司不得不新老交替发射星链任务,有时候发射v1.5至第一代星链星座(第1、2、3、4轨道层),有时候需要发射v1.5至第二代星链星座(第5轨道层),有时候发射v2.0mini至第二代星链星座(第6轨道层)。目前星链卫星互联网服务已落地50多个国家,订购用户超过1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卫星星座。
电子号火箭发射“卡佩拉”卫星
据空间瞭望智库2023年3月17日报道,16日,两颗“卡佩拉”(Capella)卫星搭乘电子号火箭从美国沃洛普斯岛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卡佩拉”(Capella)星座是美国卡佩拉航天(Capella Space)公司2016年提出计划发展的由36颗微卫星组成、运行于低轨12个轨道面的SAR卫星星座,为用户提供最大重访周期1h、0.5m分辨率的SAR图像数据产品。此次任务发射的卡佩拉-9、-10卫星由卡佩拉航天公司自主研制,卫星质量低于100kg,设计寿命3年,采用3.5m口径的可展开网状反射天线,双极化,带宽500MHz,可左、右视成像,每星每轨可成像10min,具有凝视聚束、滑动聚束、条带、宽幅扫描、干涉测量等多种成像模式,可实现长达4000km的长条带连续成像,最高分辨率0.5m(距离向)×0.3m(方位向),幅宽5km,可应用于目标探测、识别、跟踪,基础设施监控,环境监测,地面沉降监测等众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