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淮南子》两个英译版本对比研究
2023-05-31曹茹梦
【摘要】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展现新的视角。在此理论框架下,翻译活动可以看作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涉及的是原著作的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三个方面,故而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追求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关联,以求译文读者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本文试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比较分析中国典籍《淮南子》的两个英译版本及其各自的优点及不足,强调了译者在译语作品中重现源语文本的关联性的重要意义,以期对此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关联理论;《淮南子》;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3-01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3.035
一、引言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宾客集体编写的一篇著作。胡适在深入研究后,感叹“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1],由此可见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与其他先秦著作相比,《淮南子》的对外传播更为艰难滞后。《淮南子》全英译本直到2010年才面世,分别是美国学者约翰梅杰(John S.Major)带领团队完成的The Huainanzi以及中国学者翟江月和牟爱鹏合译出版的《淮南子:汉英对照》。
《淮南子》是中国重要典籍,其行文中出现了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而这些词语的翻译给译者的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如何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让目标语读者能理解其表达含义。本文将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对《淮南子》选段—— 《后羿射日》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是否恰当和译文达到的效果。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1986年,斯珀伯(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在他们的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关联理論[2],以关联性概念与关联原则为基础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论。1991年,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学生格特(Gutt)在他的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3]中提出关联翻译理论。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都是一种认知活动,并指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在交际活动中,说话人通过“明示”来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而听话人则结合语境通过“推理”来识别说话人的意图[4]。
关联性普遍存在于交际活动之中,即使表面看起来没有关联的话语,在更深层次中也可能有关联性,这就需要听话人通过推理进行识别。因此,“关联不是简单的二分概念,而是一个程度问题”[5]。关联性由认知努力和语境效果决定,付出认知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语境效果越小,则关联性越弱。关联理论提出了认知关联原则和交际关联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最大关联指听话人在接收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时付出较小的努力而获得的最大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人的认知倾向于追求最大关联,但其实在交际活动中,只要能达到最佳关联就可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关联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就引起了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界、哲学界、文学和翻译界等的强烈反响,进而促进了该理论研究的深化,学者们发现可以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语法学、文体学、修辞学、语用学、翻译学等。
最早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的是格特,他深入探索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认为“翻译是语言交际的认知推理过程。”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作为原作者与目标语读者之间的桥梁,了解原文的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原文,并将原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传达给目标语读者。事实上,翻译就是在原文、译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达到最佳关联。为达到最佳关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采用各种方法,寻找源语与目标语认知语境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尽力呈现出最佳的语境效果。
三、《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淮南王书》《刘安子》,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宾客集体编写。原书包含内篇21篇,中篇8篇,外篇33篇,现存世有内篇21篇。全书以道家为主,融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儒家思想于一炉,阐述了天地之理、帝王之道和人间之事,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堪称集诸子尤其是道家之大成,梁启超赞其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6]。
然而,与其他先秦诸子典籍相比,《淮南子》的对外传播要更为艰难和滞后。据国内学者考证,直至1804年《淮南子》才出现“零星篇章的节译”,即英国学者巴尔弗(Frederic H.Balfour)英译的《淮南鸿列》第一篇,至于全译本则迟至2010年。美国学者约翰梅杰(John S.Major)带领翻译团队历经15年于2010年出版了国外第一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即The Huainanzi(下文简称梅译本)。巧合的是,同年国内也出版了《淮南子》首部英译本,即大中华文库之《淮南子:汉英对照》(下文简称翟译本),是由翟江月及牟爱鹏合译出版。这两部《淮南子》全英译本几乎同步面世,一个由美国学者合译,一个由中国学者合译,使得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更富有意义。
本文通过在知网上文献搜索,发现对于《淮南子》英译的对比研究数量不多,而对第八章《本经训》的研究更是没有,故特选第八章选段对其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四、对比分析
本节将运用关联翻译理论对《淮南子》选段—— 《后羿射日》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后羿射日》这则神话故事家喻户晓,而在《淮南子》中其篇幅简短,在此主要是对一些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翻译进行分析。
(一)凶兽名称的翻译
《后羿射日》开篇一句描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逮至尧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在这句话中一共提到了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这六种凶兽,梅译本采用的是音译、意译以及加注的翻译方法。除“猰貐”采用音译以外,其余五种凶兽均采用意译,另对“猰貐”“九婴”和“大风”做脚注解释。“猰貐”梅杰给出的译本是“Chayu”,但是通过查询汉语字典可知“猰”的读音应为“ya”,所以这里应是梅杰在处理文本时的一个错误,另外,他在脚注中对其特点进行了细化描写“Chayu is a dragon-headed monster armed with a shield and spear”[7]。
首先,梅杰在文本中采用音译保留了中国名称,但是如果仅用音译的方式,外国读者无法将它与“凶兽”建立联系,无法达到最大关联,故他对其进行脚注解释,交代清楚了这种凶兽的特点。梅杰将“凿齿”翻译为“Chisel Tusk”,这里采用的是意译的方法。“chisel”对应“凿”,“tusk”对应“齿”,单从字面来看,中英文是对应的,这个翻译大概可以让读者知道这种凶兽的特点,但是这里丢失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应该将其译为“Zaochi”,并在脚注中解释“Zaochi is a monster with two chisel-like teeth”,这样才能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更能达到最佳关联。
关于“九婴”梅杰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Nine Gullet”,但“gullet”指“食管、食道”,而“九婴”指的是“九头怪兽”,所以这里译为“gullet”是不合适的。而在脚注中梅杰解释为“Nine Gullet is a Hydra-like monster”,“hydra”来源于一个古希腊故事,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多头蛇”,译者在西方文化里找出一个对应的形象,这样更方便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但是从关联角度来讲,将“九婴”译为“Jiuying”,然后在脚注中加上解释“Jiuying is a hydra-like monster with nine heads”,这样的处理方式更贴切。
“大風”,梅杰将其翻译为“Typhoon”,这里他采用的翻译方法是意译加注释(Typhoon (lit.,“big wind”)is conceived of as a gigantic,malevolent bird),译者最初的目的是想要保留“风”这个意象,但是这里用“typhoon”过于夸大,且此处“大风”指的是一种鸷鸟,故若将其翻译为“typhoon”会引起歧义,读者无法将它与“凶兽”联系起来。所以“大风”可以改译为“Dafeng”,脚注中解释“Dafeng is conceived of as a gigantic,malevolent bird”。
关于“封豨”与“修蛇”,梅杰采取的均是意译法,分别翻译为“Mound Pig”和“Long Snake”,但这是两种凶兽,这样的翻译貌似缩小了它们的破坏力,可能使读者理解产生偏差。
因此,为达到最佳关联,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最好,所以“封豨”和“修蛇”可分别改译为“Fengxi”(Fengxi is a wild boar),“Xiushe”(Xiushe is a boa constrictor.)。
翟译本中凶兽名称的翻译全部采用了音译法。首先这里采用音译法,完全保留了中国名称,有利于中国文化输出。这六种凶兽都是双音节词语,但是译者每个单字均大写,是不合适的。以“九婴”为例,翟译本给出的译文是“Jiu Ying”[8],“九婴”这两个字表达的是同一种事物,不能分开翻译,否则读者会误认为这是两种事物,所以译为“Jiuying”才是更妥帖的,其他五种凶兽亦如此,应分别译为“Yayu”“Zaochi”“Dafeng”“Fengxi”“Xiushe”。
然而仅采用音译的方法就会给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带来极大困惑,他们无法将其与“monster”建立联系,故而无法达到最佳关联。虽然前文介绍这些凶兽为“formidable wild animals”,但对于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说,他们无法想象其危害性。另外,《后羿射日》是一则神话传说,如果对这些凶兽特点加以描述,也可以侧面衬托后羿的英勇。所以在对这些凶兽进行翻译时,应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以期达到最佳关联。
(二)地名翻译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该句描述了后羿接到尧的命令后执行的经过,翻译的难点主要在于地名的翻译。
在翻译这些地名时,梅杰采用的是音译和意译。“畴华”一词梅杰给出的翻译是“Chouhua”,这样翻译存在问题。通过查询可知,“畴华”是一南方泽名,若只是音译,目标语读者无从得知其“泽”的属性,因此,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其他几个地名的翻译,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比如可将其译为“the Chouhua Marsh”或者“the Chouhua Swamp”,这样能达到更好的关联效果。另外,在翻译这几个地名时,前面要加上定冠词“the”。
第二个是“凶水”,梅杰采用音译结合意译的方法翻译为“the Xiong River”,这样能够解决只采用音译而无法达到最佳关联的问题。而对“青丘”的翻译,梅杰的译本属于错译,“青丘”应是东方之泽,梅杰将其处理为“greenhill”,会引起歧义,所以这种译法并不可取,可改译为“the Qingqiu Lake”。关于“洞庭”的翻译,前面需加上定冠词“the”。最后一个地名“桑林”,在该语境下指“汤所祈旱之桑山之林”,梅杰把它译为“Mulberry Forest”,而“mulberry”指的是“a tree with broad dark green leaves and berries that can be eaten”,这样翻译就带有局限性,故参照前面几个地名的翻译,可以改译为“the Sanglin Forest”。
而翟译本除了“兇水”和“洞庭”以外,其他三个地名都采用了音译,但这样无法达到最佳关联,另外还存在一个问题,即是否两个首字母都要大写,这一点在前面分析翟译本凶兽翻译时就已经提到,应将两个字合为一个词,并只将首字母大写即可,而为了兼顾外国读者的阅读体验,最好在音译后面加上属性,便于他们理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对这些带有中国文化含义的词语进行翻译时,翟译本更多采用的是音译法,而约翰梅杰译本则是采用音译加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来看,采取音译的方法是最不恰当的,无法达到最佳关联。而音译结合意译或加注释的方法不仅能保留中国文化特色,也能使读者付出较小推理努力的同时,明确词语的意思和指代的对象[9]。
五、结语
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对于带有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要求译者准确了解原文背景、理解原文意思,并为目标语读者提供充足的信息,这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音译结合意译能最大程度上保留中国名称,同时向外国读者传达其基本含义,读者可以做出较少的推理努力就能得到预期的理解目的。
典籍英译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明确翻译目的的情况下,译者应适当为读者提供充足信息,使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更为具体。因此,在翻译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时,译者应始终牢记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胡适.淮南王书[M].上海:新月书店,1931.
[2]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Gutt,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New York:Routledge,2014.
[4]程刚,赵长江.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民族典籍英译研究——以《仓央嘉措诗集(汉英对照)》为例[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5).
[5]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6]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稿二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7]John S.Major,Sarah Queen, Andrew Meyer and Harold Roth,the Huainanzi.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0.
[8]翟江月,牟爱鹏.大中华文库淮南子:汉英对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孙舒怡.从关联理论看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墨子》英译本为例[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21,(01).
作者简介:
曹茹梦,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河南理工大学,翻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