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柏拉图《理想国》之比较

2023-05-31龚利

今古文创 2023年14期
关键词:理想国异化正义

【摘要】 理想社会构建必然离不开个人、国家、社会等元素,而元素之间矛盾与冲突将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面对的永恒课题。深入比较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柏拉图《理想国》,发现两者拥有相向而行的理论架构。前者主张通过消除异化实现总体的人,后者依托片面发展的城邦公民以建立正义的国家。二者均以人为基础,对未来社会进行理论架构,但不管实践如何,对当代社会建设都具有理论意义。

【关键词】 总体的人;异化;《理想国》;正义

【中图分类号】B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4-006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4.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比较视域下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的当代启示研究”(编号:KYCX22_32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式城镇化新道路研究”(编号:22BKS143)的阶段性成果。

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原点上,基于雅典民主从高度繁荣发展走向逐渐没落的时代背景,对当时希腊城邦制度进行反思,旨在建立一个秩序良好且正义的理想社会[1]。列斐伏尔在见证法西斯主义兴起,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向了日常生活领域的研究。他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明确指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已被资本主义统治全面异化,人们的主体性也逐渐消失。针对这一现状,列斐伏尔主张要消除资本主义统治下日常生活领域中的普遍异化现象,实现人的主体性复归和总体性发展,最终实现“总体的人” [2]。

反观来看,柏拉图和列斐伏尔虽然都处于欧洲大陆这一具体的空间,但是由于时代不同,他们对于人和社会乃至国家的理解不同,导致他们心中所构想的理想社会也存在巨大差异。以现代人的视角去回顾和反思柏拉图的理想国,发现理想国其实并不理想,因为理想国里的人是片面发展的个人,他们隶属于城邦集体,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不管是柏拉图还是列斐伏尔,他们都在挑战传统社会,力图为当时的社会现状寻找突破口,建立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城邦,同时也让人们对于所处未来社会的建构进行反思。

一、依托主体不同

(一)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依托主体为总体的人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早期曾受黑格尔异化理论和辩证法思想等影响,但随着以马克思、恩格斯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后,列斐伏尔也开始转向了这方面的研究[3]。在他看来,人首先是日常生活的,否则人根本就不能存在。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延续研究,揭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诸多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必然结果,并拓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由马克思所局限的经济领域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中,并明确提出消除异化必须从日常生活领域着手。但列斐伏尔也认为异化并不能如马克思所说的彻底消除,因为日常生活的异化现象是一个持续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遍布在各个领域,反映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重要观点:“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产品,反过来统治人”。在这一过程中,人已丧失了类本质,变得不再完整,因此必须消除异化。“全面的人”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存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列斐伏尔将马克思所提出的“全面的人”做了引申,提出“总体的人”。列斐伏尔认为,异化既然遍布存在于以人为主体的日常生活中,异化消除必须要实现人的转型,而在转型的过程中想要克服产生的多重矛盾,则需通过总体人的生成[5]。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自发形成的强制性分工。列斐伏尔在马克思的思想基础上主张通过消除人的片面性,使人拥有全面的特征。列斐伏尔指出“总体的人”的实现就是异化的结束,但是要实现“总体的人”必须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而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的“总体革命”。只有“总体革命”才能实现“人回复到人”,实现列斐伏尔所说的“总体的人”的最终目标[6]。

列斐伏尔“总体的人”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由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日常生活异化现象展开了激烈批判。同时,注重在日常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具体的微观革命,使人重新找回类本质,不再被异化为工具人,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最终生成“总体的人”。可见,列斐伏尔更多强调的是将人类自我解放转向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基本還是延续了马克思的解放旨趣,再现了总体性革命。他将“总体的人”视为消除异化的根本途径,注重个人的解放、张扬,以消除人对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的异化和物化。

(二)《理想国》依托主体为片面发展的个人

柏拉图为了系统阐述正义,设计并展望了心目中的理想国蓝图,认为只有在这个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柏拉图虽然是希腊贵族,但所设计出的理想国并不是服务于贵族阶级,而是秉持正义以及善的原则,旨在建立一个在哲学王统治下全体公民安于职守、稳定有序的国家,坚信“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

柏拉图首先提出设想,上天在铸造人类的时候,在人类身体中加入金、银、铜铁等元素,由此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这些等级正好与《理想国》中社会结构相对应。身体中加入黄金的人最宝贵,是统治者;加入白银的人是辅助者(军人);加入铜铁的是农民以及其他技工。柏拉图认为人应该接受这种天生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并提出各个等级的人应各司其职,彼此不僭越,这样建立起来的城邦才是正义的城邦[7]。在柏拉图《理想国》的叙述中,他的思路可以总结为:承认人的自然禀赋差异,将人划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并要求这三个等级的人根据自然禀赋的差异进行社会分工,使每个个体都能根据自己的片面性各安其位、各司其职,进而促成城邦和谐稳定。

在柏拉图看来,个人天生的自然禀赋与国家的内在结构具有同构性。柏拉图所设想的有序运行城邦生活,由于个人自然禀赋上的不同,正好划分为国家运行的不同需求。然而,从城邦生活功能互补的角度来看,柏拉图实际上将人划分为三等人:天赋材质为铜铁,可以成为工匠、体力劳动者、商人等,他们构成了城邦国家的基础层次;天赋材质为白银,可以成为武士,守卫城邦的安全,他们构成了城邦国家的中间层次;天赋材质为黄金,可以成为统治者,即柏拉图所说的哲学王,这些人拥有善和智慧,构成了国家的最高层次。

柏拉图将人基于自然禀赋的不同进行分类,并要求他们按照各自的禀赋做好自身的事,这就是正义[8]。这样的说法似乎合情合理,但是仔细研究又会发现柏拉图其实在肯定人的片面性发展,同时又将人的全面发展可能性扼杀。显然,与列斐伏尔“总体的人”思想相比,柏拉图《理想国》所依托主体是片面发展的城邦公民。

二、核心内容不同

(一)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核心是消除异化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延续与拓展研究。列斐伏尔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马克思与黑格尔最显著差异在于,马克思是运用辩证矛盾解释异化,运用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商品拜物教进行尖锐批判。与此同时,列斐伏尔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马克思将异化现象集中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但当时社会现状却已无法用马克思理论来解释,尤其是日常生活领域。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列斐伏尔决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改造,使其不仅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领域。因此,对日常生活领域进行批判,形成了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体系。纵观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批判的早期内容及后来研究,总结出四种日常生活中的异化形式。

第一,思想意识异化。列斐伏尔指出,人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自己,超越自我,但是在资本主义统治下,人们的思想意识会发生异化。人从创造活动的主体,转变为被自身创造出来的事物操纵,难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列斐伏尔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就是利用这一点对人加以操控。这种力量是由人赋予并转而反对于人,即自己反对自己的力量。

第二,人的需求异化。需求的异化,是指人已淡忘自身所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资产阶级统治下,人把追逐金钱作为人生目的,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这就导致了人的需求异化,而这种异化也使人的本质发生异化。

第三,个人与社会集体关系异化。人的本质来源于社会过程整体,个人只有在與集体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获得本质。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也变得明显疏远,个人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使自身孤立才有机会认识自己。对此,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直接现状,列斐伏尔指出,对日常生活批判来说,要知道人性的内部分裂和矛盾的克服,并不比革命更能简化为一个简单的行动。

第四,科学技术异化。列斐伏尔在见识到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科学技术统治了整个世界,使人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被管理的工厂”。科学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占据着“霸主”地位,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另一方面,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也被科学技术所主宰,丧失了人类的本质。列斐伏尔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仅仅是看到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异化,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异化,列斐伏尔拓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列斐伏尔认为要消除这些异化,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但是他否认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可以被消除。相反,他认为异化是永恒存在的,人们只有在消除异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人的本质,实现人性的复归,才可以最终实现“总体的人”这一目标。

(二)《理想国》的核心是国家

苏格拉底之死,使希腊城邦横行霸权统治与强权征伐的危机暴露无遗,柏拉图为解生民之倒悬,扶大厦于将倾,立足于“正义”理念对希腊城邦制度进行反思,旨在建立一个秩序良好且正义的理想社会。古希腊一直被认为是自由的发源地,然而古希腊人生活的城邦制度,却将人分为自由民和奴隶这两类,并且自由民的自由也是建立在对奴隶自由剥削基础上。由此可见,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公民虽然是自由民,但是这种自由却依赖城邦的独立。如果城邦之间发动战争且战争失败,也就意味着自由民将失去自由,进而沦为奴隶。因此,柏拉图认为,秩序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城邦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9]。但是如何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城邦呢?柏拉图通过《理想国》第五卷以及第六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男女平等。柏拉图通过动物的比喻引出女子可以接受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等,也可以同男子一样成为城邦的护卫者。只要女子接受与男子同样的训练,就可以做和男子同样的事情。不能因为男女在性别上的差异就抹杀女性在其他方面的天赋才能。柏拉图认为每个人只要做适合自己的事就是正义,没有哪项职业仅适合男性或女性。但男女在禀赋方面的差别确实存在,只要根据各自的禀赋做适合自己的事,且安于职守,社会自然和平稳定。

第二,财产等公有。柏拉图通过动物的交配繁殖指出,最优秀的男人和最优秀的女人结合在一起,生下的下一代才是最优秀的。因此,统治者很自然地就会选择最优秀的护卫者来繁殖后代,这是毫无疑问的。为了保持统治者品质纯洁,需要秘密处理那些生下来就有先天缺陷的孩子。护卫者剩下的能存活的孩子,都放在一起抚养,妇女儿童公有,归国家抚养。柏拉图认为,这个做法和我们政治制度的其余部分是一致的,而且是最好的做法。因此,妇女儿童公有是和正义相关联的,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一个国家是治理得最好的国家。一切公有就不会发生纠纷,因为人们之间的纠纷,都是由于财产、儿女与亲属的私有造成的。这种公有关系,不仅是亲属名称上的一致,也是行动上的一致。这样做,就少了许多烦恼,城邦就如同进入了极乐世界。

不会看重权力,而是热衷于管理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柏拉图心目中理想的正义城邦。对此,柏拉图提出,要让真正的哲学家,或多人或一人,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

三、结语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马克思异化思想基础上进行完善与补充,旨在消除日常生活领域的异化现象,最終实现“总体的人”目标。苏格拉底死后,古希腊城邦制度缺陷暴露无遗,柏拉图的《理想国》试图建构一个正义与善的城邦国家以破解当前诸多困境。前者旨在以总体的人为发展目标,对社会进行理论建构;而后者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要求个人按照自然禀赋的片面性发展。二者所提出的内容,都是关于如何构建理想社会的理论,然而二者的依托主体、核心却大不相同。

不可否认,柏拉图的理想国具有时代局限性,但他是为了寻找当时雅典城邦困境的破解路径,试图建立一个由哲学王统治的符合善、正义理念的城邦国家。列斐伏尔为了摆脱日常生活领域的全面异化,提倡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实行总体性革命,从而最终实现总体的人。他们都是试图对当时的传统社会、思想进行挑战,对人们今后社会的发展也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雪.柏拉图《理想国》的民主政治思想研究[J].学理论,2021,(5):28-30.

[2]刘大蓉.浅析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关于“异化”问题[J].今古文创,2022,(13):59-61.

[3]张笑夷.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意义再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21,(7):15-22.

[4]周泉.列斐伏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辩证法的逻辑学、认识论与存在论追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4-63.

[5]孙婧.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80-85.

[6]张郁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策略演变研究——解读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J].理论界,2020,(8):67-73.

[7]王艳玲.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幸福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8]陈磊.柏拉图《理想国》读解[J].理论观察,2019, (11):22-24.

[9]肖萧,李红波.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正义的求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1-66.

作者简介:

龚利,女,汉族,江苏盐城人,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哲学。

猜你喜欢

理想国异化正义
大理:梦游理想国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直销理想国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