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实践策略探究
2023-05-31张炎虹
课题项目:文章系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课题“基于项目引领的小学美术深度学习实践研究”(课题编号:QG1451-23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炎虹(1988~),女,汉族,福建莆田人,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
摘 要:项目式学习就是在课堂上提倡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和流程框架,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中完成,在实践活动的过程学会知识点,加深记忆。小学美术课程中融入项目式学习,提升课堂效率,将课堂各个环节构建成整体,使学生在学习中身体力行,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在教师引导下展开探索学习,努力完成项目任务,体验美术学科魅力。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美术;实践探究;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4-0142-05
小学美术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项目式学习连接了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动手的形式推进课堂进度,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学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符合美术学科开放性和多样性特点。小学美术教师做好准备工作,立足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注重流程安排的科学性和时间设置的合理性,吸引学生学习。
一、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一)调动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
将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和方法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感染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在美术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美术作品影响下体验参与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率。在课堂融入趣味化和富有表现力的元素,在授课中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目光,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下尊重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主体地位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项目式学习模式为美术知识的内容传递提供更加有效的外在形式,学生在接受美术作为知识载体的同时,自觉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完成两者的同步学习,减少学习美术知识的枯燥感和单调感。
(二)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美术教师让课堂活起来,有效改变课堂氛围,打造出具有实践精神和美术氛围的全新授课模式。利用项目式学习思想融入美术知识进行教学的方式,对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小学美术教师深入了解两者相融合的理论,不断探索经验,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美术授课模式,更新知识传递的方式;有利于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将教育主要精力聚焦在美术学科知识内部,也研究项目化任务的设计主要流程和推进方式,得到教学能力的突破,促进小学美术教师走出传统的过于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
(三)推进德育教育,提高协作精神
项目式学习需要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沟通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团结协作、合理分工和集体精神等重要德育内容,使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懂得只有依靠集体才能研究出成果,通过发挥不同学生的力量,在友好交流与经验分享中完成项目。学生不仅学会美术知识,也受到过程的影响,培养起团结协作的习惯,将这种思想和模式应用在其他学科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实践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足,应用较少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对美术知识与项目式学习的融合重视程度不足,存在教师没有将两者充分建立起联系的现象。美术知识与项目式设计间的界限需要被进一步打通,教师要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自觉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结合具体活动和任务推进教学。小学美术教师对动手实践类知识关注度不足,对教育研究界关于美术与项目学习之间融合教学的理论学习认识有待提升,呈现出坚持使用口头教学法,否定利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讨论推动进程的倾向,对新时代下美术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待提升认识。小学美术教师对项目式学习重要性认识较少,需要结合具体研究内容补齐理论知识,尝试结合适宜的美术教学章节为学生项目式学习创造条件。
(二)过程碎片化,整體构建不足
当前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利用项目式学习推进环节展开中,对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利用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未完整地融合教育总体理念将美术知识的展开与应用纳入同一体系中,没有完全发挥出项目式学习作为教学有效模式的全部作用。小学美术教师在利用项目式学习知识推进教学中往往缺乏总体教学规划,在进行教学设计层面中构建完整流程较少,教学实践缺乏趣味性,整体构建受到各种意外教学状况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在项目中持续学习知识,无法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探寻美术与项目式学习的融合路径时,由于节奏把握不够娴熟,存在课堂上美术知识教授过度的现象,给学生留下探索项目的时间、空间较少,不利于将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讲和尝试探索后,由于课堂信息密度不高,未能够实现高效学习知识,浪费教学时间。
(三)准备工作不充分,缺乏反思
完整的项目式学习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引导学生按照流程完成任务和课后的总结阶段,三个过程缺一不可,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上好美术课。当前存在教师在课前准备中不够充分,学生所需要的道具和依据的主要项目流程没有完全讲清楚,给学生探索项目的过程带来困难,学生无法准确定位到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过程。小学美术教师在项目式学习完成后的阶段总结记录工作有很大提升空间,当前对反思和总结阶段有效性不足,对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调整的部分缺少理性科学的分析与看待,造成不足之处纠正较慢。
三、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实践原则
(一)保证纪律性,紧扣项目活动
在利用项目式学习改造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要保证课堂纪律,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保证美术知识可以更好地影响到学生,避免在教学中插入与教学主题无关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内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的时候,小学美术教师要全程关注学生讨论与学习的状态,确保学生在美术与活动之间建立起正确的联系,保持严谨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课堂教学流程,坚持保持课堂纪律、紧扣主题中心的原则实施教学,在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干预措施。
(二)突出综合性,提高活动有效性
小学美术课堂上进行项目式学习,要保证在项目学习中培育学生多方面能力,确保教学效率提升,在短时间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感受与传统美术欣赏和讲解不同的项目内容。小学美术教师要通过项目活动过程综合考查学生认知水平,并结合学生在当前美术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出现美术知识引入由于理解难度过大给学生造成的不利现象,平衡好项目式学习活动的难度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激发出潜能,理解美术知识。要坚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考查学生兴趣爱好点和实践能力,提高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四、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实践策略
(一)推进德育教育,提高思想境界
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从项目式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将美术作品鉴赏和创造中有关德育部分进行传递,使学生受到熏陶和影响,自觉介绍美术学科教学内容中隐藏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思想和言行上进行提高。
以湘美版小学美术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秦陵兵马俑”为例,教师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将这些兵马俑的图片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在网络上搜集有关兵马俑的赝品和仿造品,创设出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求学生在这堂课将自己当作文物鉴定专家,根据图像识读方面的常识对真品和赝品进行对比,学生在仔细观看中加深了印象,从兵马俑的表情、衣服纹理和褶皱中对比了真品和赝品之间的异同,借助对比鉴赏的模式拓展了思考维度。教师指出,兵马俑是给秦始皇陪葬使用的护卫,比较崇尚写实,具有形象生动、造型逼真的特点,给人明快、精致的印象,从视觉上进行观看可以了解到古代军阵编制以及军备物品方面的众多信息,就此完成本节课程教学。小学美术教师将兵马俑体现出的工匠精神作为德育教育内容,结合兵马俑的审美要素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感受到兵马俑在制作中不仅体现出当时较高的艺术创造水平,也感受到工匠在背后的用心创造,在作品中融入了心血,与当今我国工匠精神等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获得思想价值观方面的启迪,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思考更多问题。教师引导思考秦始皇兵马俑在设计意图和产生效果方面的背景知识,思考如何从美术角度对兵马俑进行鉴赏,将其中高超的工匠技术进行还原,从审美角度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也提高对古代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师将如何用艺术的形式感受兵马俑的魅力体会工匠精神作为驱动问题,引发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思考。教师简单对秦朝商鞅变法后的军衔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了解秦国二十级军功制是秦军战无不胜的原因。让学生讨论秦军有哪些军衔,不同的军衔之间发饰有什么区别。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模型和图片,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兵马俑。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不同的兵种会有不同的头饰、盔甲、动态等,总结本课所学欣赏兵马俑的三个角度(头饰、盔甲、动态),思考兵马俑在那个历史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从面部表情来分析其内心世界。对涉及工匠精神的地方,教师要进行着重强调,加深学生印象,确保学生可以在项目完成与鉴赏兵马俑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代工匠在制作艺术品的时候体现出的认真负责,他们不仅严格按照当时军队的真实面貌塑造形象,将军队的盔甲、头盔等真实还原,也在艺术创作中赋予每个不同军人独特的个性和表情,使其流传到今天依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再以湘美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红灯停,绿灯行”为例,教师借助本节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情景画的繪制,在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不仅对画面中的各种要素、色彩搭配和真实性进行指点,也通过其中蕴含的规则意识进行渗透,告诫学生不仅要在画面中表现出美术创造精神,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对规则和公共秩序的遵守,将教科书中隐含的德育规则意识等进行传递,融入项目式学习中。
(二)跨学科设计,拓展项目维度
小学美术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可以适当融入跨学科元素,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进行灵活布置与引导,使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学会更多知识,可以从跨学科思想中将美术与其他领域知识结合起来,获得全面发展。跨学科要依托美术教材提炼的项目学习主题,其学习内容以本学科为主,涉及部分跨学科内容。在现行的美术教材中同一主题的美术知识被分散在不同学段的不同单元中,削弱了知识的连续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与探究。项目式学习可以有效连接各学段同一主题的单元知识,学生在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有效地构建起知识构架,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和创作能力。通过前期对教材的梳理,教师归纳小学阶段各学段中关于其他领域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过去“听中学”的单一学习方式拓展出“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玩中学”等多元的学习方式,并帮助学生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以湘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唱大戏”为例,本节课程中教师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不仅促进学生学会利用绘画的方式了解演员的脸谱,也在设计中适当融入与传统戏曲文化有关的教学元素,丰富课堂文化氛围,使学生体验在传统戏曲艺术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让课本上的脸谱活起来,使学生观看脸谱在剧情中真实的变化和演员的活动,置身于戏曲艺术的情境中,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了解京剧艺术等。小学美术学科的项目式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潜能,学生只有将潜能完全发挥,才可以在课堂讨论中激发创造活力,增强对美术知识的记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了解戏曲领域知识,思考戏曲与美术之间的联系,形成良性循环的高效学习模式。小学美术教师作为课堂的启发者与示范者,要利用好戏曲脸谱趣味性强、表演性突出的特点,发挥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创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游戏排练,通过创造出有趣的角色扮演游戏,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脸谱文化。脸谱是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称为“花脸”。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年龄、性别与性格的人物角色,用脸谱化的形式体现出人物内心最为典型的想法与性格特点。在游戏中学生要注重内心的感悟与表达形式的自然与创新,教师在组织游戏过程中负责维持课堂纪律,确保整节课有序进行。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类型的戏曲角色,在模仿戏曲语言中感受到我国古代戏曲文化的表现形式,学生在台词和神态的模拟中可以增强对戏曲知识的了解,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学生在教师的拓展延伸后,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对脸谱的讨论之中,不仅可以对脸谱的颜色和对应人物性格进行讨论,还可以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细节知识,结合课本中花脸和象形脸的图片,对京剧和生旦净丑的脸谱分类进行了解。小学美术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文化知识方面的普及和引导,指出京剧虽然在清朝时候诞生,但吸收了我国各个地域剧目的精华,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注意观察不同小组项目学习结果的异同和深入程度,选择对脸谱的表情、颜色、文化内涵、产生由来和审美心理进行介绍,可以将完整的京剧脸谱作为奖品发放给学生,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在美术课中积极进行合作学习,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发挥出美术潜能。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中,学生的知识视野被充分拓展,学习到了脸谱背后的文化内涵,努力按照教科书要求对脸谱进行临摹绘画。小学美术教师也可以将扮演和表演作为可选项融入项目设计中,要求学生按照个人能力和业余时间等进行选择性学习,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按照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对台词和动作等部分进行模仿,将美术课程与表演课程有机结合,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紧扣本质问题,创造美术作品
小学美术教师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紧紧把握其中的本质问题,在项目式学习中融入创造美术作品的任务。项目设计依托的学科本质问题就是创作、思考和实践,在完整项目学习环节中,学生各方面能力被充分激发,深入学习课程,教师可以在学生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完成学习活动前教师预先布置的任务,将课堂上项目化教学内容的计划、实施、总结和评价等环节连成一体,坚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内容趣味性,吸引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在有层次感的任务与项目布置中,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行主动学习和思考。
以湘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彩云衣”为例,教师借助色彩搭配和衣服设计相关的主题,围绕项目背景、项目价值、课程目标、学习模块、课程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单、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开展项目式学习过程,在其中的本质问题中融入创造任务,提高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色彩既是美术学科中的重要元素,也是绘画和设计的重要艺术语言。以自身的特点成为小学美术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认识基本的色彩、运用色彩表现和设计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色彩合理地运用于生活都是小学美术学习中色彩知识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设计服装的项目式学习以任务为驱动,通过两个模块的学习让学生感知色彩的魅力、读懂色彩的语言、掌握基本的色彩设计能力。本节课程需要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欣赏彩云衣通过不同风格的色彩搭配传达的美感。以服装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体会色彩的情感表达。教学中教师通过项目化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本次项目式学习是以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学习,学生从“设计出一件彩云衣”出发,通过个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挑战,从认识彩云衣的颜色,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开展自评和互评,通过条目化的列表,聚焦学习内容、促进深度学习。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态度,给学生提出全面具体的期待和要求,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操作点。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同色彩的搭配、不同造型的表现、不同工具的运用,体现发散性思维,从设计到制作到色彩搭配到展示,整个情景中能够以驱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审美感知、文化理解。教师在学生设计前明确基本的彩云衣设计流程和要素,促进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框架。教师在导入阶段明确学生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穿新衣戴新帽,这些形形色色的服装装点了形象,美化了日常。大自然这位神秘的设计师总是能给人无穷的灵感。自然美景、植物、动物都能成为服饰的色彩,将自然定格在服装上,转变成永恒的美。大自然永远都是最美的调色盘,灿若云霞的色彩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向学生展示课本中的服装设计图片,提出服装设计的三个要素是色彩、款式结构和装饰,将这三者有机结合,就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彩云衣。在设计后教师针对本质问题中的设计作品对学生的色彩搭配和衣服基本结构等进行点评,学生的设计图有的用了同类色,色调的统一形成了柔和的感觉。也有的设计作品运用了对比色,色彩的面积加以区分,有主有次,充满跳跃感又不失和谐。教师通过完整流程,紧扣本质问题完成项目式学习进度。
(四)多元评价,正确总结
总结和反思阶段是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在学生完成项目后进行点评与评价,将学生作品和表现出的学习态度纳入评价考核体系中,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使项目式学习进程可以有效进行下去,在记录和反思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以湘美版小学美术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壶趣”为例,本次教学评价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画出来的图画以及用泥巴制作的壶进行点评,在评价中注重鼓励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完成对项目式学习的总结,对学生在项目中体现出的艺术审美价值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進步,完善项目式学习的后续环节,为下一次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准备工作。
五、 结语
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的美术修养和艺术创造才能被充分激发,教师切入课堂知识点的角度与方式更加多样化,契合学生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教师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出发设置项目,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时候,保证个体完成美术作品的风格特色,在评价中积极鼓励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针对项目式学习继续研究,利用理论的完善将促进各环节的有效性提升,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窦银花.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美术手工教学有效融合研究[J].甘肃教育,2020(11):147-148.
[2]李燚.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作用和意义[J].知识窗(教师版),2018(8):39-40.
[3]陈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1(34):87-88.
[4]章欣云.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几条途径[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910-911.
[5]韩洪娜.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0(38):234-236.
[6]张靖.项目式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以“油画笔下的深圳”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2(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