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维度下先秦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2023-05-30张晶吴文锦
张晶 吴文锦
摘 要:为了借鉴先秦儒家思想的文化精髓,发挥其在中国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三个维度系统阐述秦儒家社会治理思想,历史维度上探索先秦儒家社会治理的思想渊源;目标维度上将国家安全、人民富裕和自我管理等三目标相结合;价值维度上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继续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儒家;社会治理;德治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23)-01-28-04
引言
目前,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是我国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课题。要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引入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又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先秦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不仅在古代引领人们的思想,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先秦儒家提出有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一直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因而从历史、目标和价值三个维度,研析先秦儒家中社会治理思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历史维度:回溯社会治理的文化渊源
先秦儒家思想蕴含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对当时乃至后代的治国理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追根溯源,寻找先秦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文化源头,对于认识和学习社会治理思想具有深刻意义。
殷商时期,人们处在愚昧无知的阶段,寄托于神明对自然和社会的治理,因而宗教主导着人们的思维,限制了人们的认知水平。《礼记》明确指出:“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在商人部落,治理社会的重要方式是顺应神明、听从神明的指示,占卜和祭祀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政治秩序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但这种将神明作为权威,盲目落后的政治治理方式严重影响生产力发展,造成了各部落矛盾激化并走向灭亡。
周朝吸取商朝的教训,升华了神明的权威,将人文精神加入到社会治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神明的权威转化为“天”,二是将道德、百姓元素融入到社会治理活动中。在周人的意识中,天主宰一切并易变,而且天是否庇护周朝政权在于统治者的德行是否符合标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是怀”,在周人看来,“天”具有伦理与理性色彩,正所谓“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为顺应天意,周朝初期将“仁”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体现在勤政、轻罚、稳民三个方面,提出天下太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百姓,这为先秦儒家提出“民本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周朝本着“亲亲”原则制定了一整套宗法制度,用以约束人们的义务,建立社会等级秩序,达成社会治理目的。后期,周幽王荒诞腐朽的政治治理,导致民生疾苦,这也是儒家社会治理思想提出的现实原因。
二、目标维度:将国家安全、人民富裕和自我管理相结合
(一)国家治理:构建天下大同的社会秩序
在儒家思想中,社会治理最高目标是国家安全稳定,实现天下大同。孔子在 《礼记·礼运篇》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社会治理的本质是将贤能和有德之人才选拔出来为大家做事,致力于创设氛围和谐的大同社会。
儒家对国家治理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天下为公、各司其职、尊老爱幼。天下为公,首要是选贤与能。儒家思想强调“以德配位”,因而君主和在职官员其治理能力和德行应与职位职责要求达成正匹配。将贤能的人才选拔出来,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真正践行社会成员相互关爱,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目标。其次,各司其职,规范社会治理,避免社会争端和自然灾害,致力于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社会分工差异使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存在差异,因而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职位上分为农工商士,伦理上分为君臣父子兄弟,一定程度上體现了政治秩序的等级,贯穿封建关系的始终。不同角色间差异,旨在明确不同层次人员的社会地位,以此对应各自的社会职责,以及生活待遇与生活权益,以此管控人的欲望和需求,约束人的行为举止,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再次,尊老爱幼是关爱老人和小孩,帮助弱势群体。孔子指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荀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安置残疾人士,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工作机会;乡里互帮互助,建立起全社会援助机制,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环节。
(二)社会治理:营造富民养民的社会环境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家稳定、天下太平的重要因素是百姓,他们既是社会的一部分,更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实现社会治理的重点是富裕民众、教化人民两个环节。孔子强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在人民富裕的条件下,道德教化才有可能实现。《论语·颜渊》提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富裕人民,人民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必要条件,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民富不仅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更是社会积极生产的关键因素。荀子提出“裕民以政”“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人民富裕才有可能理性参与社会建设。荀子还指出,国家富裕的关键在开源节流,因此,社会治理在民生上体现为使百姓有足够的精力精耕细作、收获颇丰,这样,百姓有储备、有余粮,国家税收才有保证,社会治理才高效。
养民重在教化,教化推崇“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以榜样“君子”的人格魅力引导人们践行道德与人伦准则,让人们内心认同国家治理原则,自愿归附君王。《论语》中孔子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处于核心地位的统治者不仅影响社会运行机制,还关系到社会道德层次。道德教化的目标是借助道德的引导、礼义的规范,让民众复归本性,自觉服从道德伦理,提升理性认知水平,认同社会治理的合理性,进而构建起互相尊重爱护的社会治理格局。儒家道德教化不只局限于政治制度、社会关系,还覆盖和适用于家庭关系。道德教化使社会成员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井然有序,人人都是标杆和榜样,积极向上,最终实现社会高效治理的终极目标。
(三)自我治理:将仁义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标准
先秦儒家社会治理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还有自我治理。儒家提到的德治归根结底是人治,人治在自我管理上的角色主要有三个群体:统治者、圣人和百姓。统治者作为国家治理的领导者,其道德水平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孔子指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施行仁政,不仅是敬畏百姓,关注广大人民的生活,更要积极改善民生,创造条件满足民众生存需求。孟子主张树立理想人格,而圣人是最高的道德典范,遵循并践行仁义理念,居仁由义且胸怀天下,克己自省而后安天下,呈现出内圣外王的人格境界。百姓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在百姓群体内部形成的价值观,凝结着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引导和反映着人们的行为。先秦儒家的价值观以仁义为核心,推崇“君子”的人格形象,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是古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百姓积极入世的态度体现。首先要修身自省,严于律己,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要“喻于义”,尊崇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家庭中,要“首孝悌”,“温良恭俭让”,不懈追求仁义道德。对于国家,则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维护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参与国家事务,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心怀天下,承担社会责任,以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为个人抱负的终极目标。
三、价值维度:奠定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和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当下治国理政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先秦儒家社会治理思想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法家、道家和儒家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法家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法治”。法家学说提出“性恶论”,唯利是图、个人主义是人的特质,为规避人不能克服的本性,法家社会治理的着力点是“法”,因为法具有强制的威慑作用,便于惩戒,规范民众行为。法家重刑罚、轻奖赏的社会治理方式在秦朝时期被统治者大力倡导和推崇。初期确实发挥出显著的维护社会秩序作用,实现了富国强兵的预期。但是,由于法治是硬举措,不能满足群众的道德软需求,导致社会矛盾积累和激化,直至秦朝灭亡。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德上无欲无求,社会治理则轻赋薄敛,与民休息。但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度难以把握。儒家社会治理主张“主德刑辅”“爱民富民”“仁者爱人”等理念,在道德教化的基础上,借助仁义、礼法等治理手段,致力于实现国富民强目标。汉朝以秦朝的失败为鉴,在先秦儒家思想基础上继承发展,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为政以德,奠定了“文景之治”的基础。唐朝之后,统治者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内在精华,持续推崇儒家思想的“德治”举措,促使儒家思想确立了之后两千多年的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统治的正统思想。先秦儒家社会治理理念契合统治者的政治策略,在思想层面上影响后代儒学家,使得后来者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精髓,基于现实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二)先秦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的终极理想是“天下大同”,实质上是人人为公、政通人和。统治者和官员济世救民“忧天下”,担当社会责任,致力于为百姓谋幸福。《论语·泰伯》提出:“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执政者尊奉天下为公理念,社会治理的重点是百姓安居乐业、各司其职,最终实现天下大同之理想。面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执政为民就是要与人民同呼吸,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社会治理以民生为本。先秦儒家思想主張养民富民。孔子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提出“制民之产”,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这些思想都是以人民利益为先,民富是国家强、国基稳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国家提出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目标是社会民生改善,社会民生最重要体现是教育问题,儒家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对德行和人伦的塑造作用,就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方法与实践、德育和修养、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对当代有着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孔子首先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扩大受教育群体。新时代,国家提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贤能有德的人才,涵育以德、智、体、美、劳为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培育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入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儒家以“仁义”为核心,教化人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倡导克己修身、舍生取义、孝悌忠信、心怀天下、奉献自己。新时代的社会治理理念吸收儒家对于人伦的教育思想精髓,创新教化人民的方式,将仁义融入到新乡贤、乡规民约、道德评议、积分制、信访评理、人民调解、心理服务等。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植等,正是儒家教育思想在个人价值方面的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与当代社会治理思想相结合,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孟子.金良年,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荀子.张觉,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6]李红兄.简析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地位[J].中国校外教育,2012(34):16+16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王伟进.儒家社会治理思想及其当下意义[J].江淮论坛,2021(2):153-160.10.16064/j.cnki.cn34-1003/g0.2021.02.021.
Study on Pre-Qin Confucian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
in Three Dimensions
ZHANG Jing, WU Wenji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raw on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pre-Qin Confucianism and give play to its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modern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Qin-Confucian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 from three dimensions: from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it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pre-Qin Confucian social governance; in terms of goals, the three goals of national security, peoples prosperity and self-management are combined; in terms of value,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given full play to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Keywords: Confucianism; social governance; rule of virtue
(責任编辑:冀文彦)
收稿日期:2022年06月10日
作者简介:张 晶(1981-),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吴文锦(2000-),女,湖北荆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儒、墨、道、法的当代价值审视”(18ZD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