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陆小曼的艺术形象与唱段
2023-05-30谢昱璇
谢昱璇
在我国歌剧的发展史中,相较于正歌剧而言,小剧场歌剧在审美情趣、艺术结构及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着新的变化,使中国歌剧既符合了大众的审美情趣,又使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更近一步。《再别康桥》就是我国第一部成功上演的小剧场歌剧。笔者主要从小剧场歌剧的产生发展以及《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进行概述,通过分析剧中陆小曼的角色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研究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陆小曼的艺术形象;最后对塑造女主角陆小曼艺术形象的独唱曲《在旋转中忘记一切》进行曲式曲调和演唱分析,把握歌剧表演中的人物情感,全面深入地分析陆小曼表面潇洒、内心空虚寂寞与沉溺于纸醉金迷的形象。
小剧场歌剧体裁
“小剧场歌剧”是众多歌剧种类中的一种,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歌剧形式。顾名思义,“小剧场歌剧”是在小剧场内演出的歌剧,又因为其大部分作品结构短小,内容精炼,出演角色数量较少,又被称为“小歌剧”。但它的演唱形式与其他歌剧相同,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和独白,伴奏一般也采用室内乐的形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开始从满足于温饱等的生活物质消费转变为重视精神消费。但是,歌剧演出人员众多、前期投资较大、演出场地要求严格等因素使得公演时的票价相对较高,让一些收入一般的人群望而却步。而“小剧场歌剧”的出现,不仅适合一般人群的经济消费水平,还可以满足人们充实精神世界的音乐需求。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内容概况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是由陈蔚担任编剧,蒋力任制作,周雪石任作曲的一部作品。它是由四幕歌剧《林徽因》改编而来,主要表现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新青年之间的爱恨离愁。他们有着渊博的学识,对知识和爱情都有着较强的洞察力。
陈蔚导演曾提到,在创作这部歌剧时,她有意识地重点关注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抉择与挣扎,使它的人文内涵更加突显出来。而制作人蒋力,在拿到《再别康桥》的剧本后,不仅仔细欣赏研究了林徽因的人物传记和诗文,全面透彻地了解了林徽因的性格特点,还和编剧陈蔚参观了林徽因的墓地。在制作过程中,蒋力始终坚持“小剧场歌剧”中“小”的理念,不仅在歌剧内容上做到了言简意赅,在舞台布景方面更是做到了极致的精简。他曾提到,创作这部作品不仅是出于对小剧场歌剧的探索意识,更是为了卸去歌剧的贵族外衣。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全剧共分八幕。第一幕为“墓地游吟”,金岳霖在林徽因的无字碑前,追忆着有关她的种种往事。第二幕为“天坛同台”,讲述的是学生时代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天坛上约定赴美留学学习建筑的回忆。第三幕为“再别康桥”,叙述了徐志摩和林徽因为泰戈尔祝寿,徐志摩在泰戈尔的祝寿演出后对林徽因表达爱慕之心的场景。第四幕为“沉沦上海”,主要描写了徐志摩在爱情受挫后结识陆小曼,成婚后两人身处异地,生活理念和方式的不同导致两人产生矛盾的场面。第五幕为“双清重逢”,叙述的是徐志摩前来香山探望在双清别墅养病的林徽因,两人一同回忆在英国留学时的生活。第六幕为“挣脱泥淖”,徐母病逝,徐家人不让作为现任妻子的陆小曼到坟前尽孝,陆小曼只能通过沉迷十里洋场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为了夫妻相守,最终陆小曼答应跟着徐志摩回北平。第七幕为“白日飞升”,讲述了林徽因得知徐志摩飞机失事,难过得昏厥过去。第八幕为“人鬼情未了”,陸小曼着一袭白衣祭故人,拿着徐志摩生前写的诗文发给路人,用自己的方式哀悼自己的丈夫。最后,徐志摩、陆小曼、林徽因、梁思成一同唱响了《再别康桥》的四重唱,演出中的灯光与音乐的变化给观众带来一种幻觉,仿佛徐志摩还活着。
剧中陆小曼这一人物的个性特征,虽说与历史上的陆小曼个性特征大致相符,耀眼而美丽。但在这部歌剧中,主要是为了将她的张扬个性与林徽因进行对比,形成反差,制造一些戏剧上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着重了她与徐志摩的感情矛盾描写。
在剧中陆小曼有着绝色的面容和高贵的气质,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她的出场,也成了歌剧的一大亮点,她穿着讲究,精致的老上海旗袍衬托着婀娜的身材,珠光宝气的穿戴透露着奢侈的生活。这跟她出身富贵家庭,从小养尊处优有一定的关系。剧中陆小曼是女中音,她的唱段情绪变化较大,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也更加丰富,与林徽因的唱段相比,不管是情绪上还是表演方式上,都更具有戏剧性。比如《在旋转中忘记一切》的唱段,就能反映出她内心空虚寂寞,逃避现实的情绪。
剧中的陆小曼和徐志摩的情感也是整部剧的矛盾所在。在“沉沦上海”的部分,首次展现了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一开场徐志摩便开始向适之先生抱怨陆小曼每天沉溺于“十里洋场”,奠定了后来两人产生矛盾出现分歧的基调。陆小曼渴望得到徐志摩的关心和爱护,可她总觉得徐志摩每天忙于工作没时间顾及她,因此忧愁在心无法排解,只能越发沉醉于“十里洋场”。徐志摩则认为陆小曼不能理解体谅他,反而每日堕落,心里也无可奈何。二重唱《我不知道风是在往哪个方向吹》将他们两人在这一部分的矛盾推向了高潮,两个人对彼此情感的无奈又不舍在歌曲尾声得到了排解与释放,矛盾化解,两人对望,惺惺相惜。
“挣脱泥淖”是他们矛盾再起的部分,陆小曼因不满徐家人不允许她去徐母灵前尽孝而生气,不愿与徐志摩一同前往北平。在徐志摩的百般劝说下,陆小曼仍然果断回绝,这时“死亡主题”奏出,两人不断积累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徐志摩彻底失望,陆小曼无可奈何却又无能为力,她还是深爱徐志摩,不愿意看到他难过伤心,只好妥协。二重唱《假如你清风似的常伴我左右》中,两人的矛盾完全得到化解,全剧的矛盾冲突也到达了尾声。
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结合不被所有人祝福,甚至连徐志摩自己也曾怀疑过这段婚姻。但陆小曼的爱是勇敢的、热烈的:她选择与徐志摩长相厮守,不惜放弃了自己的清白名声;在“挣脱泥淖”一幕中,她不愿意看到徐志摩痛苦,妥协回到北平,回到那个让她伤心至极的地方;在徐志摩逝世后,她为了怀念徐志摩,放弃了堕落的生活方式,甚至在大街上发放他的诗集。徐志摩对陆小曼的爱也是深刻的:他为陆小曼创作了许许多多的诗,极度包容陆小曼的纸醉金迷与堕落……他们两人的关系既是矛盾对立所在,也是同一的存在。
《在旋转中忘记一切》是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第四幕《沉沦上海》中陆小曼第一次亮相时独唱的一首咏叹调。
这首咏叹调为ABC+ABC的并列二部曲式。唱段前6小节的前奏部分是由萨克斯吹奏的密集的三连音、五连音等,撩人的爵士风格音乐一下子将整场观众带入了上海滩的舞厅气氛中。
陆小曼与伴舞出场,一起在八分音符的舞曲节奏型中摇摆起来。为了突出陆小曼对灯红酒绿的迷恋,全曲的节奏一直在6/8、7/8、9/8的八拍子节奏中进行,将舞厅中众人随音乐摇曳的场景体现得淋漓尽致。全曲的调性是以忧郁、神秘的小调为主,和着轻快的节奏型,仿佛也暗喻着陆小曼生活虽潇洒随性,但内心空虚寂寞。
从45小节全曲进入歌唱部分,在降b小调的调式下,45—47小节的6/8、48—55小节的3/4、56—56小节的6/8、58小节后的7/8拍的节奏交替进行。伴奏旋律的速度稍显急促,钢琴织体为柱式和弦,加上多處连续跑动的三连音,和“旋转啊,旋转啊”的歌词,表现出了舞厅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景,陆小曼虽随着音乐一起旋转沉迷,但内心却夹杂着一丝的焦躁与不安。“啦”与“啊”的旋律的七度大跳,又体现出陆小曼在舞厅享受舞蹈和音乐,张弛有度、游刃有余的一面。
38小节“灯光像彩虹,眼波在流动”的歌词,伴随不断上行级进并反复强调的旋律音符和逐渐密集的节奏,好似陆小曼看着眼前歌舞升平、大家自在快活的场景,心也跟着大家激动亢奋。而后从62小节“人影已模糊,意志已消沉”又出现了极大的转折,音符旋律随歌词的消极而级进下行,节奏也渐渐变慢,陆小曼在舞蹈中又想到了那些伤心事,情绪如同歌词所写,一下子又变得低落起来。这段体现出陆小曼复杂难辨的情绪,再次凸显了她内心的矛盾所在。
90小节开始乐曲从之前的八拍子节奏变为四拍子节奏,速度慢了下来,开始华尔兹风格,旋律也由降b小调转为a小调,“旋转中忘记一切,旋转中埋葬自我……”陆小曼似乎想正视自己的内心,正视自己的行为,想通过诉说来使别人了解自己心中的迷茫与无助,排解自己内心被爱情所伤的苦闷,选择不再逃避。可当102小节9/8拍的前奏再次响起,整首歌曲又被强调了一遍,如同陆小曼一直在与自己的心魔斗争,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继续在舞蹈与音乐中麻醉自己,直到音乐停止。
《再别康桥》作为我国首部“小剧场歌剧”的作品,在各个方面都会有一定的不足,但它所做出的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对我国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部剧将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三人的情感纠葛通过诗一般的音乐语言演绎出来,而陆小曼坎坷的爱情、悲情的一生更让观众叹息。
作者简介:谢昱璇,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