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花开彩瓷绚
2023-05-30睢雨钱
睢雨钱
我国古人常把自然界五色斑斓的鲜花称为“五色花”,认为它是装扮春天的精灵,比如唐朝诗人章碣就留下了“登楼夜坐三层月,接果春看五色花”的赏花名句。有趣的是,元末明初的文物大家曹昭在其《格古要论》里将涂抹在瓷器上的红、黄、绿、蓝、黑五色也称为“五色花”,他说:“古饶器,御上窑者体薄而润……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虽然曹昭在文中有些嫌弃地认为“青花及五色花且俗甚矣”,但恰恰是这朵诞生于元代陶瓷上的“五色花”开创了我国陶瓷史上惊艳世界八百余年的绚烂彩瓷工艺。从此,我国制瓷工匠们用手中五彩斑斓的笔触,采用釉上彩或釉下彩两种烧制技艺,为世界制作了数以亿计的五色花彩瓷。
我国古代最早的彩瓷出现在三国时期,1983年在南京雨花台区出土的青釉釉下彩绘羽人图壶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此后至元代早期,中国南北方的不少窑口陆续生产以青釉褐绿彩、白釉绿彩、白釉黑彩、白釉褐彩、唐三彩、金三彩、辽三彩等为代表的釉下或釉上彩绘瓷器。到了元代末期的景德镇,由于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工艺,彩瓷烧制质量大大提高,烧制出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釉上五彩、青花五彩、蓝釉白彩、蓝釉金彩、蓝釉绿彩等彩瓷品种,从而在产品质量和品质上告别了原始彩瓷烧制工艺,为明清时期彩瓷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研究元末明初彩瓷业的发展状况,笔者结合近年为藏友鉴赏过的五件彩瓷实物,展示元末明初彩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受游牧民族喜爱蓝天白云和大草原的文化影响,元人普遍崇蓝尚白,元代霁蓝釉白色瓷器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元代霁蓝釉白瓷泥瓷器存世极少,目前全球认可的存世量不足两位数。主要原因是其制作工艺比元青花复杂,首先在成型坯体上划刻浅浮雕或堆贴出所需要的纹饰,然后在坯体的其他地方均施蓝釉,接着在预先设定的动植物纹饰上贴塑白瓷泥,再施透明釉,最后入窑以1280~1300℃的高温一次烧成。由于烧制此类产品对窑火和窑温的要求极高,温度低了釉色会发灰发黑,温度高了会出现流釉或烧飞现象,导致当时烧制这种产品的废品率很高,代价之大非皇亲贵族巨贾不能承受。目前存世的元代霁蓝釉白瓷泥纹饰瓷器主要是盘、杯、瓶等器型,保存在我国、日本、巴黎的此类瓷器纹饰以贴塑白龙纹为主,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博物馆的此类瓷器纹饰则以贴塑白花、飞鸟、海马纹为主。
元代景德镇产出的高温钴蓝瓷器是在以钴为呈色剂的唐三彩低温蓝釉陶器基础上创烧的,它是用青花钴料直接拌融在釉中入窑烧成的钴蓝釉。藏友这件高23.5厘米的霁蓝釉白瓷泥花卉纹饰花盆(图1)就是一件釉色浓艳均净、深沉古朴、庄重典雅的高温钴蓝瓷器,也是目前已知元代霁蓝釉白瓷泥瓷器中唯一的盆栽器型,它是笔者受邀为其鉴赏其他所藏瓷器时偶然发现的,藏友说这是他家祖辈一直用来栽种花卉苗木的实用器,平时也无人特意关注过。因此,藏友的这只花盆在长期使用中有些磕碰磨损,但仍不失为一件世所罕见的珍品。
这件霁蓝釉白瓷泥花卉纹饰花盆有4个罕见之处。
首先,工艺罕见。与常见的元青花瓷制作工艺不同,工匠需要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花卉纹路,在成型花盆坯体上划刻堆贴所需纹饰的纹路,然后在坯体其他地方均施霁蓝釉,再在预先设定的花卉纹饰上敷设绿釉及贴塑白瓷泥,最后施透明釉并入窑用高温一次烧成。由于花盆较重,工匠采用了在坯件之间放置几颗圆形泥珠(托珠)垫隔垫烧方法。因此,花盆底足上有数个圆形泥珠痕迹,虽然看上去粗糙,但用手摸时平滑顺畅。
其次,釉料罕见。与同期的霁蓝釉白瓷泥瓷器仅见蓝白两色不同,这件花盆采用的是蓝、白、绿三色釉料。只见花盆外壁以霁蓝釉为底,其蓝色纯净明亮,釉质肥厚莹润,匀净幽雅,闪耀着如蓝宝石般的色泽,光可鉴人,精美异常;花盆上的植物纹饰则以绿釉绘制,其绿色生机勃发,晶莹通透,苍翠欲滴;花盆上的白釉沿着松竹梅等植物的躯干和枝叶处贴塑,显示其白如凝脂、素若积雪的超凡意境。这种蓝、白、绿三种纯净色泽在色调上的搭配,不仅让纹饰色泽艳丽、层次鲜明,给人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也给观者一种既协调又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观感,使这只宝石蓝、宝石绿及晶莹白雪相伴而生的花盆成为远胜明宣德时期三大上品颜色釉瓷器的“神品瓷器”。
再次,纹饰罕见。瓷器纹饰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意义,纹饰题材越丰富,其蕴含的意义越复杂,可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这只花盆与元代霁蓝釉白瓷泥瓷器常绘动物纹饰不同,在外壁色调明亮的蓝釉衬托下,用粗笔绿釉凸显松竹梅躯干的弯曲虬劲,以细笔绿釉描绘了植物枝叶碧绿如玉的线条,再用白色瓷泥沿着植物曲线堆贴出起伏的皑皑白雪,彰显了岁寒三友在大雪压顶时的高洁不屈和盎然生机,让人感受到有如剪纸贴花艺术的美感。
最后,器型罕见。花盆是种花用的器皿,为口大底小的倒圆台或倒棱台形状。这只元代霁蓝釉白瓷泥瓷器花盆的器型简约厚重、造型端庄、釉色沉稳,花盆内部未施釉,足底开有一个渗水孔,器身纹饰与其栽种植物的功能吻合,是目前已知元代霁蓝釉白瓷泥瓷器中唯一的花盆。
《說文解字》里把“盅”解释为“器虚也”,特指喝茶时用的没把手的杯子。中国自古就是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特别是自唐代开元时期“茶道”兴起后,饮茶之风吹拂中华大地一千多年不绝,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茶或品茶需要茶杯或茶盅,南宋诗人陆游的品茶诗“茶杯凝细孔,香岫起微云”便是他在煮茶时的真实感受。梅花是植物中品德高尚的“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一,梅花高洁坚强、与世无争的品质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崇尚清高、雅洁的情怀,加之古人有梅花五瓣象征“梅开五福”之说,使之成为我国古代瓷器上常见的纹饰。元代制瓷工匠把梅花纹绘于茶杯上,使梅花与茶花的香气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因此,梅花这一独特的人格化精神品质也对元明清时期陶瓷上梅花纹饰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元末明初彩瓷所需彩料中尚无蓝彩,需要用蓝色表现彩瓷的地方皆以青花代之,所以称之为“青花五彩”。图2中的这件高约3.9厘米的元代青花五彩折枝梅纹茶盅采用了釉下彩(釉下青花和釉下褐彩)、釉中彩(釉中红彩和釉中绿彩)、釉上彩(釉上金彩)相结合的创新工艺多次入窑复烧,是元代景德镇窑采用青花五彩新工艺创烧的茶盅。这件青花五彩茶盅的外壁绘有一枝小幅折枝梅,画面线条遒劲有力,苍皮斑藓,花蕾满枝,有茎少叶,笔意疏简,画风古拙,主题突出,整个画面没有配景更显意境清雅高远,与河北省博物院收藏的霁蓝釉金彩折枝梅花杯画法神似。由于整个画面留白较多,画者利用小盅边角和对角线保持画面平衡感,使之虚实对比强烈,增强了画面的趣味性和纵深感,颇有南宋扬无咎《四梅图》之神韵。
元代青花和五彩技术的成熟运用使梅花纹饰从原先在釉色瓷上刻花、剔花、贴花转变为以笔墨绘画为主。这件元代青花五彩折枝梅茶盅采用的就是笔墨绘画的方式,但它采用的是元代常用的一笔勾勒点划梅花的绘画方法,其所画梅花枝干弯曲如龙又斜直如剑,梅花纹饰线条流畅,梅花花瓣摇曳婀娜,创造出在同一件瓷器上以釉下酱彩绘梅花蜿蜒枝干、以釉下青花绘梅花枝干叶子、以釉上红彩绘盛开的梅花、以釉上金彩绘梅花花蕊(金彩已有部分脱落)、以釉上绿彩绘梅花枝干嫩叶的全新绘画技法,其杯子外壁下方留白不画纹饰的技法也是元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然而,在1984年文物出版社摄影师拍摄到的西藏萨迦寺保存的那对明宣德青花五彩碗之前,业界普遍认为青花五彩瓷源于明代中期,却不知青花五彩瓷早在元末明初便已经出现。因此,这只器型周正、纹饰精美、釉色美润、做工精巧的元代青花五彩瓷杯应是代表我国制瓷工艺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和烧制工艺的标志物品,它的出现为明清时期光彩夺目的多色泽釉瓷的成功烧制奠定了技术、人才与物质基础。
承盘是一种盛放东西的浅底或平底器具,图3中的明永乐五彩龙纹承盘高1.4厘米,胎体是永乐时期特有的高白釉瓷胎,瓷胎釉面纯净,釉下气泡分布疏朗、大小不一,盘底露胎处没有旋削痕,抚摸如嬰儿肌肤般滑润。该盘采用釉上五彩烧瓷工艺,首先要高温烧制成型白釉瓷承盘,然后在白釉承盘上用红、黄、紫、黑、绿等色彩描绘相应纹饰,最后二次入窑用低温烧成,其工艺难度和制作成本均远超同期的青花瓷,因此数量极少,弥足珍贵,应是当时权贵人家盛放瓜果食物所用的盘子。
这件明永乐五彩云龙纹承盘的纹饰采用红、黄、绿、黑、紫五种颜色绘成,承盘中心偏右处用矾红彩画了一只见首不见尾的飞龙,形象生猛,身躯蜿蜒粗壮,四肢强健;龙首饱满,比元代龙纹的头部粗大,眼眉处布满清晰鳞片,怒目圆瞪,上颌较长向上翘起,下颚较短略有弯曲,舌尖如长戟;龙角似鹿,须鬣张扬,龙顶毛发成丛向后飘伸;趾甲较之元龙缩短,三爪锋利如匕首。整条龙的形象反映出永乐时期国运的昌盛。承盘中心偏左处是用矾红彩绘出的五朵明初常见去尾如意云头纹,象征吉祥如意。承盘边缘折沿处是用红彩描绘的一圈锦纹(已经脱彩)。承盘的盘心与盘边相接处用黑彩绘制出一圈三角曲折图纹,每个三角形内都用黄褐彩画了一朵包括椭圆形菊花纹在内的四季花卉纹饰,盘子边缘处还用红釉描绘了一圈旋纹。最重要的是,这只承盘底足隐约可见青花书写的“永乐年制”四字款,说明这只承盘不仅是一件青花五彩云龙纹承盘,还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官窑产品。
明永乐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而成的,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特别高,稍有不慎就得不到纯正的红色,是最难烧制成功的颜色釉品种之一。明永乐瓷器又有甜白为常和鲜红为宝之说,图4中的永乐红釉金彩吉语纹杯便是在永乐高白釉瓷胎上以铜为着色剂,入窑高温烧制成为宝石红釉杯子后,再把用剪纸贴花工艺裁好的金彩纹饰贴在宝石红釉杯子上,最后二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此杯高约6.8厘米,杯口部微内敛;桶形深壁,杯子内壁素胎无纹饰,外壁在高白釉上施红釉,釉汁莹厚,器色鲜艳,如初凝鸡血,用剪纸贴花工艺剪贴出金色纹饰,浅圈足着地处露胎。
明永乐红釉瓷器本不多见,且大多没有纹饰,仅两岸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两只永乐红釉高足碗,与这只红釉杯子一样贴有金彩纹饰。此杯的金彩纹饰采用了始于唐代、盛行于南宋晚期的贴花工艺,把民间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艺术有机结合,在简化工艺、降低成本的同时,展现了强烈的民间艺术感染力。从该杯的贴花纹理来看,工匠把事先剪裁好的金箔纸按照预定纹理进行釉上贴花,首先自上而下粘贴永乐年间特有的正反相连的金色回纹,再在回纹上下粘贴两道金色旋纹,接着粘贴金色火焰纹和金色花卉纹,最后在杯子外壁圆形留白处用金彩书写明初瓷器上独有的“金玉满堂”吉祥语,并在杯子底部用矾红彩书写“寿”字款。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此杯上的贴花图案出现了图形叠交、错位情况,但瑕不掩瑜,后人仍可从此杯上的金色回纹、火焰纹、花卉纹及吉祥语纹中体会当时人们通过这些吉祥寓意表现手法寄托的美好情感,感受到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意愿。
宣德五彩是中国彩瓷史上最有名也最名贵的品种,明代《遵生八笺》称宣德五彩的鲜明特征是“深厚堆垛”,即器物表面色彩丰富、呈色浓艳,有明显的凹凸感。图5中的这件宣德五彩双凤戏牡丹纹碗胎质洁白细腻,釉汁莹润亮青,色釉深厚堆垛,且同一种色彩中还有深浅不一的现象,存在红有深红与浅红、黄有深黄与浅黄、绿有浓绿与淡绿等变化,是宣德五彩有别于后世五彩的又一个明显特征。
宣德时期的五彩瓷器数量较少,主要为御窑制作,器型仅见碗及高足碗等。这件五彩凤戏牡丹纹碗是罕见的釉上五彩碗,采用的是二次复烧工艺,在高温烧制好的白釉瓷胎基础上,用红、黄、绿、黑、紫等色描绘纹饰后,再二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由于烧制工艺复杂且成本高,对制瓷画师的要求也高。从这件五彩凤戏牡丹纹碗的绘画技法上看,制瓷画师运笔苍健、点染深沉,纹饰线条粗细并用,比例协调,充分借鉴了国画的笔墨意韵、勾勒点染等手法,诸般颜色运用皆宜,颇受明初宫廷院体画家孙隆没骨折枝花果画的影响。从这件五彩碗的绘画内容来看,工匠们用深矾红彩绘凤冠和凤喙,用浅矾红彩绘凤须;用浅黄彩绘凤首,用深黄彩绘凤身;用浓绿绘牡丹叶,用浅绿绘凤翅;用深矾红彩绘牡丹花,用浅色矾红彩绘花边和花茎;用黑彩绘凤眼、凤羽及牡丹花叶子边,还用红绿彩在碗心绘制了一枝带着根须的折枝花卉纹,并用矾红彩在碗的内外壁上绘了10条旋纹。这些浓淡深浅的五彩纹饰与白瓷组合在一起,因其色彩浓重且色调对比强烈,给人一种各种颜色争奇斗艳的视觉享受,也为后世成化时期斗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从上述五件藏友保存的元末明初彩瓷实物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诞生于元末明初的彩瓷艺术让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开始融合,从此无数生动美丽的植物、动物、人物乃至西洋景色得以在陶瓷上绚烂绽放,也让名扬天下的宋瓷平淡典雅抽象之美让位于绚人眼目的明清彩瓷具象之美,让后人在品味陶瓷外观之美的同时也可享受品读陶瓷的感官之快,进而对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彩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