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给我的财富
2023-05-30王小芹
王小芹
一直想为父亲写篇文章,以倾诉内心的敬佩与感恩之情。直到最近病休,反倒有了清静表达的机会。
父亲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那时的国家和小家都是一穷二白。父亲兄弟姐妹七人,自小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信念,支持着他以优异的成绩自发读完了初中。
初中之后无学可上,父亲开启了自学之路。白天干农活挣工分,晚上他就捧着书自学无线电知识,同时找到所有能接触到的机械机器,练习实践操作。后来他得心应手整理和维修的器械越来越广泛,从“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及收音机)的修理到拖拉机、货车、小汽车等重型机械的维修,他靠着心灵手巧与吃苦钻研,把自己培养成了当地的“顶级技师”。
当时国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统购统销的方式决定了农民的生活命脉。自学成才的父亲因此得到了一个好机会,当地镇上供销社人手不足,特对外招聘一名技术工。村里推荐了父亲前往,他以绝对优势入选,负责当地农民的机械销售与维修。虽然每天干着脏活累活,但父亲凭自己的努力捧上了“金饭碗”,全家人都为之高兴。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购买力日渐增长。自购拖拉机等机械的人陆续增多,父亲也更繁忙。他经常要为解决新的问题挑灯夜战,查阅资料,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父亲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认可,他从基层销售被提拔为部门主任,直至成为分管业务的二把手。
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企转型,供销系统职工纷纷下岗,有门路的都托人调走了。一向耿直不求人的父亲,竟下岗了。此时正是我们兄妹几个花钱最多的时候,大学扩招,学费增多等因素使得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大。妈妈种的几亩薄田收入也很有限。父亲没有在自己的心理落差中停留太久,下岗以后年近五十的他做了个令全家人都吃惊的决定:他要创业。
他拿出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又向亲戚借了些,外加银行贷款,开启了他的“厂长人生”。根据老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充足、意杨种植丰富等特点,他办起了小型木材加工厂。厂址选定、工人招募、机器购买、原材料采购、产品销路、技术管理等,样样都要他操心。白天跑市场、忙调研、了解销路,夜静时要考虑生产规模、资金投入、从哪招人、安排岗位、计算工资……那几年父母从未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
记得有一次为了打开销路,父亲带上三千元乘大巴去常熟探路。谁知他在颠簸的车上竟沉沉地睡着了,等到终点站下车时才发现三千元不翼而飞。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回家后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因为没钱了,一天只吃一顿饭。好在天佑善人,一生正直的父亲这回遇到了一位贵人。当地一位企业家不仅与父亲签了一笔订单,还帮他买了回程车票。
销路的畅通提振了父亲的信心。收购木材、机器旋切、晒板收板……产业一条链正常运转。生产过程中,父亲对工人经常严格要求,时间一长,有些工人找借口走人,使工厂一度面临停产的威胁。面对困局,父亲也曾焦虑过,就算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底线。当时有人来找上门,想兼并父亲的厂子,降低要求来做,他们有门路可以赚更多的钱。但坚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父亲拒绝了。
面对厂子发展上的困惑,父亲开始像当年自学维修一样,苦思出路。他一面用心对新招工人培训上岗,一面将工资改为计件核算。如此一来,工厂又在父亲的把关下艰难运行,并在之后的十年里,以其微利支撑了一家人的开支。
千禧年后,家乡迎来新变化。土地被征用修建“徐宿淮盐”高速公路,老厂面临拆迁。父亲十分开明,全力支持国家建设,率先在拆迁通知书上签了字。邻居们都说父亲傻,连讨价还价都不会,难怪办厂十年都没富起来。父亲未有任何回应。
今天的我也是为人母的年龄,回顾家族简史对父亲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贊叹。父亲的创业之路和他坚守底线、顾全大局的做人风格,不正是今天举国都在提倡和学习的“守正创新”作风吗?
现如今,老家土地或被征用或流转承包,我们兄妹都已在县城安家落户,父母依恋故土,仍然住在农村小区的住房里。“空巢”老人并不孤单,他们在门前屋后的一些边角旮旯种上蔬菜,平时从不打扰我们,等菜长好了就骑车到县城给我们送来。我常对父亲说,你打个电话我们开车回去拿。他说,还不够油费呢,反正我们闲来无事,骑车出来就当锻炼身体了!
对父亲的感恩之情萦绕心头多年,很感谢这次病休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位带给我生命和力量的亲人。他一生不曾大富大贵,却以坚强正直、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品格,留给我们足以享用终生的精神财富。
父亲,您是我们兄妹四人一生敬佩和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