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舞蹈在江西会昌旅游产业中的作用
2023-05-30文璐雨
文璐雨
江西省会昌洞头乡是江西境内最大的畲族聚居地,也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这里有充满畲族特色的风情文化。畲族是中国南方游耕民族,起源于潮州凤凰山,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等地,多数与汉族杂居,人口63万多人。畲族以刀耕火种为主要耕作方式,因长年居住在山里,因此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完好,其独特的传承价值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一抹靓丽颜色。
会昌县洞头乡畲族村是洞头乡人民政府驻地,距离会昌县城48公里,是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年接待旅游团队170多个,游客达五万余人,旅游产业相关收入超1000万元,洞头乡畲族村是赣州第一批“非遗小镇”,有“会昌畲族摆字龙”“赣南客家民歌”等24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每年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打造“旅游+非遗+农业产业+乡村振兴”新路径,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畲族古建筑和非遗民俗风情。
由于洞头乡旅游业起步晚于其他民族特色旅游发达大省,因此洞头乡旅游产业中对舞蹈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演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除了政府组织的活动外,游客接触最多的是婚俗表演、畲族歌舞、篝火晚会。在会昌洞头乡畲族小镇,绝大部分演艺人员不是专业院校毕业,普遍是通过老演员带新演员、口传声教、观摩录像等形式进行学习,教学内容易浮于表面,再加上编排缺乏新意,音乐灯光效果受限,所以很容易导致节目效果不佳,减损了观赏价值。
硬件设施不足
表演场地等硬件设施直接影响表演的质量,天气同样对旅游业具有致命的影响,如露天场地遇到下雨不得不结束表演,过小的演出场地也会限制观众人数。表演服装普遍不讲究面料、色彩、款式、做工粗糙、不合体、缺乏美感,有时甚至不遵守民族习俗,对服饰进行随意篡改和搭配,不伦不类。
景区表演氛围不够浓
江西除了会昌洞头乡景区的婚俗表演、畲族对唱、篝火晚会以及“三月三”歌会等活动外,经历三年疫情,旅游业整体不够景气。在会昌县,仅有洞头乡畲族风情小镇的畲族民风民俗保留得相对完好。在宾馆、餐厅、景点内虽然随处可以听到畲族歌曲,自媒体上也有相关的短视频宣传,但总体来说,视频产业还不够丰富,周边服务落实得还不够彻底,与云南等少数民族风情游发达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
畲民对畲族舞蹈运用以及旅游开发参与度不够
笔者调查后得知,无论是婚俗表演,还是畲族对歌、篝火晚会,参与人员大多数是汉族,真正的畲族人为数不多,就连畲族话都不会讲,因此舞蹈节目形式缺乏景、情、形、象、境的基础构建,导致了虎头蛇尾、缺乏连贯性和内在精神的问题。与此同时,许多真正的畲族民间艺人空有一身才艺,却游离在旅游业之外,这就造成了畲族舞蹈发展与旅游产业开发之间的“壁垒”。
进一步加强畲族舞蹈的教育和培训
发展畲族音乐舞蹈的前提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有一批具备较高畲族音乐舞蹈水平并且了解畲族文化的从业人员。这一方面畲族洞头乡有新的突破,坐落在会昌县梓坑村的和君职业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建在革命老区村子里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借助和君集团的平台,很多企业已经签约了大批学生。这些学生经过订单式培养,直接就业,这是新时代所需的“入校即入企”的人才理念。
旅游市场要给畲族舞蹈的传承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畲族舞蹈在传承发展的基础上也要满足当下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加强畲族音乐舞蹈教育培训的方式主要以选修课和培训课为主,一是组织畲族舞蹈进校园活动,使中小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强身健体。二是对景点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在音乐舞蹈素养上进行严格考核。目前国内其他省份的一些旅游项目已经凸显出这项工作的效益。如广西桂林、新疆乌鲁木齐、云南丽江等地,有些导游的舞蹈素养非常高,酒店餐饮等地的服务人员都能表演活泼欢快的传统舞蹈,这大大激发了观众的兴趣,使艺术与旅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双丰收。
深入挖掘、广泛使用畲族舞蹈
通过培训、组建洞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志愿服务队,充分挖掘和培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摆字龙”“迎宾舞”“斗笠舞”“竹竿舞”等特色民俗活动在各种场合得到广泛运用。除了婚俗表演、节日表演外,旅游车上可以跳,畲族山寨门口迎接和欢送时也可以跳,酒店里向游客劝酒时还可以跳。通过热情欢快的舞蹈展示畲族民风民俗,让游客感受畲族文化。
善于运用自媒体宣传
如今是“互联网+”的融媒体时代,足不出户就能看到舞蹈表演,但大家还是想出游缓解精神与身体的疲惫。景区舞蹈可以通过灵动的舞姿、欢快的音乐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舞蹈演出成为吸引观众的亮点。但单一的宣传效果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传播需求。景区要想宣传非遗舞蹈,或者是想快速地让观众熟知非遗舞蹈,就要通过短视频。例如《杜甫》舞剧中的《丽人行》,光点击量就1.2亿,使舞剧大卖;又如杨丽萍老师创作的《云南映象》、电影《虎啸图》等,通过原始、粗犷的肢体动作尽可能还原彝、藏、佤、哈尼等10多个民族生生不息、熠熠生辉的人文历史,大力挖掘这片土地上蕴含的文化矿藏。
树立作品的精品意识
表演作品决定演出质量,会昌畲族舞蹈如摆字龙、竹竿舞都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畲族舞蹈只有突出地方色彩、突出民族个性、突出原生态,并且与现代表演观念结合,符合现代人审美,才能和游客产生共鸣,满足游客审美需求。
开发旅游文化要做到下面两点:首先是编创的节目需要层层把关。节目既不能失掉传统民俗的精髓,也不能缺少现代人个性的表达。在畲族摆字龙的艺术形象中如果加入了其他民族的艺术形象,就有损观感。其次是表演队伍要具有精湛的表现力。演员要能够把握作品的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风格特色,如果把摆字龙脚下步伐跳成了欢快的秧歌步,就会使表演效果大打折扣。要邀请老艺人上台表演,如果全是业余演员,“形”“韵”不到位,就达不到想要的节目效果,无法展示最真实的民风民俗,不利于畲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培养和建立一支专业舞蹈队伍意义重大
要做好这项工作,需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表演艺术要有导演进行统筹监督,需要一位优秀的艺术总监进行艺术指导。其次要善用资源,将民间藝术家请出来对新人进行艺术指导,关键时刻能登台演出,使表演更加精彩,同时要培养新人演员,构建老中青三代演出团队。再次要合理地统筹规划表演的时间、空间、内容,要考虑游客的行程、路线、活动安排等,让游客更好地享受旅游。最后是提升演出吃穿住行的质量,在餐饮服务等场所摆放畲民传统的生活器具、生产用品、服饰头饰等,既可以提升演出效果,又可以满足游客购买畲族服装、饰品的愿望。
作者简介:文璐雨,女,汉族,江西丰城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