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新教材作业系统中“活动”模块分析与教学建议

2023-05-30阮颖茵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作业系统高中地理新课标

阮颖茵

摘  要:作业是指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必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活动”模块是地理教材作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对教材中“活动”模块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作业系统;活动模块;新课标;核心素养

地理教材作业系统是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性活动的方式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内容形式,它和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一样,既是构成教材的必要的子系统,又是相对独立的系统。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文中简称“新课标”)提出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作业是促使学生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桥梁,是指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必要的教学活动之一。研究和了解教材的作业系统,对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秋季投入使用的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下文中简称“新教材”)中,除课文正文以外,还设置了“思考”“活动”“案例”“自学窗”“问题探究”等模块。结合地理作业系统的概念,上述模块都可以是教材作业系统的组成部分。表1以《必修2》为例,统计了新教材作业系统各模块的数量和比例,其中,“活动”模块在教材作业系统中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研究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模块,在教学中用好“活动”模块,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材知识体系的建构夯实基础。

一、基于《新课标》的“活动”模块分析

(一)活动设计更切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

地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新教材中“活动”模块的内容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表2以《必修2》为例,统计了新教材中各个“活动”所体现的地理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思考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逐渐增强社会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新教材中“活动”模块的内容设计将人地协调观贯穿始终,如第一章的活动“讨论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让学生收集有关我国人口政策的宣传图片,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再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談谈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通过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与人口容量及人口政策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第五章的活动“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从历史、资源消耗以及开发和保护的角度,让学生理解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负有共同的责任,但责任的大小和承担的方式则有所不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第二章的活动“了解唐代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使学生领悟古代城镇规划布局的思想,感受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由此而形成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思维品质和能力。新教材的“活动”模块中,选取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为载体,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或理解其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如:第二章的活动“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第三章的活动“分析顺德家具产业集聚与专业化生产的优势”“以首钢搬迁为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第五章的活动“了解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还有“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等活动。分别选取了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具体区域为载体,以对区域的认知为基础,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理解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培养,与旧教材的“活动”模块相比,新教材“活动”模块增加了很多实践和体验性的活动,如第一章的活动“调查家庭人口迁移情况”,第二章的活动“调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第三章的活动“调查所在城镇的主要商业中心”,第五章的活动“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等。这些活动的设计,实施步骤明确,可操作性强,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通过制订考查计划,实施计划、调查总结,在具体实践中感悟和理解地理知识,从而提升地理实践力,锻炼意志品质。

(二)活动过程进一步落实多元创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活动”模块的实施过程进一步明确了多元创新的学习方式,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在活动内容要求的书写方式上明确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如第一章的活动“调查家庭人口迁移情况”要求学生绘制家庭人口迁移路线图,比较两代人迁移的特点及原因,讨论迁移给家庭带来的影响。第二章的活动“调查学校附近某一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要求学生分组调查离学校最近的一个商业区或工业区、居住区的范围和形成过程,讨论该功能区的形成条件,预测其未来发展,并将各组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在全班交流。与之类似,“活动”模块中多次出现“讨论”“探讨”“分组调查”“谈谈自己的看法”等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是在活动方式中增加了实践和体验性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地理学习途径,并在实践中积极思考与探索,增强活动策划和行动能力,增强地理学习的真实感和主体感。

三是活动选题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营造了直观、生动、实时的教学环境。如第三章的活动“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让学生说出外卖配送的各环节中分别用了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并尝试进行网络订餐,体验地理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活动选题时代特征鲜明,生活气息浓厚,使学生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融合,营造了直观、实时、生动的学习体验。与之类似的还有“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出警中的应用”“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等活动。

(三)活动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字、创造和实践能力的评定,也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问题解决能力等常规测试无法反映的指标的评定,是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合适方法。开展表现性评价一般可以参考:笔試的开放式问题的评价;对实际操作过程及成果展示的评价;对日常谈话和观察开展的评价,特别是对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协作能力的评价。

新教材的“活动”模块关注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展,与旧教材相比,活动的评价方式也更为关注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如第二章的活动“调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要求学生选择一处能反映家乡地域文化特点的景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查找资料,分析该景观如何反映当地的地域文化,了解该景观是否受到了保护,受保护的程度是否足够,调查结束后,将成果展示。活动开展前,小组成员之间需讨论、制定活动方案,明确分工,然后紧密配合,并最终完成探究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根据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和表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长处的平台,也可以让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给老师、家长创造了解学生的平台,引导老师、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现实中的有意义的日常素养表现。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活动成果的展示,也是实施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它不仅是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想法和观点的总结,还是对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态度、协作意识、交流成效的反映。这种关注学生活动全过程表现的评价方式,符合《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二、“活动”模块的实施建议

(一)精选合适的教学方法,落实教学基本环节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师生之间互动的教学过程来实现。“活动”模块是教材作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用好“活动”模块,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在使用“活动”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观念,秉承多元开放的观念,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教学思路与模式,对不同的“活动”要精选合适的教学方法,落实教学基本环节。“活动”模块教学的常用方法有案例分析法、课堂辩论法、角色扮演法、地理调查法等。如“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分析顺德家具产业集聚与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分析我国铁路大提速的作用和线路分布特点”等活动适合选用案例分析法;“调查家庭人口迁移情况”“调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等活动适合选用地理调查法;“讨论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活动适合选用课堂辩论法。

(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优化和调换取舍

教师在运用“活动”模块辅助教学时,应该遵循“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和需求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同的地区,教学的资源和环境、学生的学情和生活经历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教材中部分“活动”的设置可能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可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选取典型的乡土案例或学生关注的话题,对“活动”模块进行合理的优化或调换取舍。如第三章的活动“以首钢搬迁为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该活动所选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但对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也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案例,结合地理调查开展实践活动,对教材的“活动”模块进行合理的调换。如:中山的学生可以开展以“岐江河两岸产业的发展变迁”为主题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了解以厨邦酱油、粤中船厂等为代表的一些中山本土工业的发展历史,分析影响这些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通过自身的调查实践,慢慢学会用地理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同时,地理教师还应注意收集和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如与地理相关的地方文化特色、社会热点、学生兴趣等,建立校本活动课程资源库,立足学生实际,合理补充教材的“活动”模块,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关注学生素养养成轨迹

《新课标》提倡地理教学要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在学校教学中,常常采用测验、考试等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终结性的评价,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与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结合“活动”模块开展教学时,应适时对学生开展表现性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在进行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还应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能力培养和学科素养形成的轨迹。档案袋是学生学习的记录,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活动成果、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成果的反思,以及教师、同学对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表现的评价等。在建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恰当地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和编辑档案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反思。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时,要注意淡化等级和分数,防止不良竞争,强调对活动过程与成果的观察体验和展示,关注同学的长处和闪光点,正视自己的不足与成长。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真实地记录下来,是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重要证据,也是教师、家长了解学生成长轨迹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作业系统共设置了“思考”“活动”“案例”“自学窗”“问题探究”等模块,本文只对“活动”这一模块进行了研究阐述。与原教材相比,人教版新教材对于“活动”的设计数量有所减少,以必修第2册为例,原教材共设计“活动”32处,新教材共设计“活动”24处,“活动”数量大大减少。新教材的“活动”模块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但在活动设计上更切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落实了多元创新的学习方式,在活动的评价方式上更关注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是全方位落实地理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模块。

由于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素养的培养,而学生则更关注知识的习得,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的学科素养体系,而非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应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学习的过程之中,让学生以有形的“知识”为抓手,促进无形“素养”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引导上要指向明确,对于教材作业系统的使用更是如此。“活动”模块是教材作业系统中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的模块,在教学中用好“活动”模块,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构建学生的学科素养体系夯实基础。对于“活动”模块在教学中的实施,笔者建议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可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优化或调换取舍,秉承多元开放的观念,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教学思路与模式,对不同的“活动”精选合适的教学方法,认真落实教学基本环节,关注学生素养养成的轨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莫小丽,孟丽红,陈福玲. 高中地理新教材栏目设置的比较分析[J]. 教育观察,2020,9(39):123-126.

[3]罗敏.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活动”特征研究[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03):41-43.

[4]白海珍,董婕. 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模块的教学探讨——以2019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J]. 地理教学,2020(10):13-16.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作业系统高中地理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全球智能电视出货份额破五 中国占比远超海外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无尘化粉碎作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