椪柑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023-05-30李银国,覃伟,万松彤,张小亚,陈啟行,覃卫林
李银国,覃伟,万松彤,张小亚,陈啟行,覃卫林
摘要:褐斑病是柑橘上的罕见病害,多菌灵等传统真菌类病害防治药剂对该病防治效果差,落果及果面损伤严重。本文对长阳椪柑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症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为控制褐斑病的发生和为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椪柑;褐斑病;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66文献识别码:A文献编号:1005-6114(2023)01-065-02
长阳是湖北省椪柑主产区,2006年初在清江流域椪柑上出现新梢大量落叶、幼果大量脱落现象,未落叶片出现黄色斑点、果实呈现黑色斑块,并伴随大量枝条枯萎,传统真菌类药剂如多菌灵等防治效果差。经华中农业大学和宜昌市柑橘研究所实验室采样分析,确定该病是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褐斑病。2018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宜昌市柑橘研究所联合开展了柑橘褐斑病防治药剂筛选和综合防治示范,较好地控制了褐斑病大面积发生。笔者就清江流域椪柑上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症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为褐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发生规律
调查发现,褐斑病主要感染品种为椪柑,温州蜜柑偶尔感病,脐橙、夏橙一般不感染该病。主要为害椪柑新梢和幼果。植株感病后叶片易脱落,落叶可作为初侵染源,导致病害传播蔓延;分生孢子主要在感病的成熟叶片表面,通过风力传播,随后停留在敏感的幼果或嫩叶上;发病时间在椪柑上自5月上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
2为害症状
在清江流域,褐斑病发病后,初发的春梢在5月上旬始见黄褐色针状病斑,1周后迅速开始大量落叶,树冠下可见大量受害叶片。幼果座果感病后,开始出现凹陷状黄褐色针眼病斑,染病幼果初期大量脱落,未落果实病斑扩大呈褐色凹陷状,病斑处可见褐色胶状液体。
新梢发病形成褐色不规则凹陷的斑点,后渐扩大成直径为1~8 mm病斑,叶龄越小病斑越小,大叶片染病后,黄色晕圈明显,并沿着叶脉扩散,形成带尾须的病斑。病叶极易脱落,嚴重时整个枝梢染病枯死。幼果在花瓣刚脱时即可受害,初期呈细小、黑褐色凹陷病斑,幼果、膨大期近成熟的果实发病病斑多为圆形,褐色,中央灰白凹陷,后期果实上产生灰白色的微隆起痘疮状病斑,隆起部位用指甲刮之易脱落。
3综合防治措施
3.1注重修剪和清园
研究发现,密植园病害严重,主要原因是植保措施不能完全落实,药物覆盖面不够。因此加强整形修剪,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是控制褐斑病的优先措施。在整形修剪工作中,必须注意打开树体光路,保持树体通风。
同时通过清园降低基数非常重要,在冬季修剪过程中要强调剪掉病虫枝,清除田间落叶,并使用石硫合剂清园,降低基数。
3.2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
椪柑褐斑病在衰弱树上发生严重,树势强发病较轻。发病果园要加强肥水管理,保持合理树势。采收果实后,及时灌水,防止生理性干旱,早施还阳肥,还阳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辅之少量氮肥。
3.3化学防治
在清江流域,3月下旬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99%矿物油绿颖250倍清园一次;严重发生果园4月上旬至6月上旬每隔15 d喷药一次,8月下旬或9月上旬,择机喷施一次农药。
轻度发生桔园,选择30%醚菌·啶酰菌1 000倍、 40%苯甲·吡唑酯2 000倍、64%苯甲·锰锌600倍、37%戊唑·咪鲜胺1 000倍、50%啶酰菌胺1 000倍中的1种,添加杀虫剂及矿物油综合防治。
发病严重的果园,选择37%戊唑·咪鲜胺+80%代森锰锌600倍+50%啶酰菌胺1 000倍、64%苯甲·锰锌600倍+50%啶酰菌胺1 000倍、40%苯甲·吡唑酯2 000倍+50%啶酰菌胺1 000倍+80%代森锰锌600倍、50%啶酰菌胺1 000倍+80%代森锰锌600倍、40%苯甲·吡唑酯2 000倍+80%代森锰锌600倍中的1种复配药剂,外加杀虫剂及矿物油综合防治。
3.4注意事项
椪柑褐斑病的防治需要注意几个要点:一是在症断上,因为叶片上的斑点呈黄色,容易被误症为是溃疡病;二是密植园发生的柑橘褐斑病所有药剂组合防治效果均不理想,必须通过修剪,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后,药剂方能发挥效果;三是传统真菌类病害防治药剂,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被证实防治褐斑病效果差;四是严重发生果园初期症状控制后,后期用药次数可以相应减少,并逐步与柑橘其他病害同步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