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体系及其优化策略

2023-05-30董立如何华征

宁夏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大学生

董立如 何华征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大学生对优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善之间的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矛盾包括授受关系的对称性矛盾、知行一致性矛盾、理性选择与“信息拥堵”的矛盾等。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体系出发,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适配关系,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协同发展。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矛盾体系;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1-0081-09

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直观性与深度沉浸等特征,为高校远距离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维和新形式;信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拓展和手段的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当代大学生由于知识获取渠道的增加,以及社会知识供应的充盈,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更高的期望,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内容和产品。为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深入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调整、改革、创新,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渠道,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体系而言,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延续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教育目标与教育现实之间的对立,即应然之境与实然状况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另一方面,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被赋予互联网时代新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及其体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政治認同、价值选择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信念坚定、信仰正确、道德情操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互联网上各种思想文化交相激荡,“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诸种形式加以渗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一定威胁;资本逻辑袭扰网络经济文化,媚俗文化影响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各种散布“离心力”的势力死而不僵。

1.一元引领与多方渗透的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目标是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以及政党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培养和造就一批爱党、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的有志青年。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和实践活动的理论指针,是旗帜、是航标、是科学方法论,具有一元性。然而,网络空间不止存在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还受到“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民粹主义等的渗透和侵蚀。多元异质的文化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不断进行冲击、消解、围堵,企图弱化主流价值的现实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地位与网络空间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2.主动担当与消极围观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新时代要求青年大学生主动担当民族复兴的光荣责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伟大社会实践中的统一。然而,网络应用平台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以“大V”“网红”为代表的意见领袖和“流量台柱”。一些“大V”“网红”通过各种反传统、反常识、反常态的言行俘获粉丝流量,成为网络偶像;更多的“网众”则蜕变为“观众”。懈怠、懒散和厌世的网络亚文化披着亲切、哲理的外衣,制造并传播“躺平、佛系、摆烂”的价值观念,腐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时代使命要求主动担当与网络文化消解奋斗欲、倡导消极“围观”之间的矛盾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3.凝聚与离散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它的重要社会价值是塑造社会共同体的精神基石,形成社会和群体行动的向心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凭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社会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前行。网络空间中存在大量宣传民族精神以及先进人物的教育内容,虚拟现实技术也增强了历史材料的仿真性和理论话语的生动性,这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与凝聚力。但是,“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也为“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提供了藏身之所。极端个人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化身为“对个体的尊重”,或者标榜“个人至上”的价值形态,在社会事件和社会运动中不断散布“离心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凝聚“向心力”,而网络空间中隐藏的腐朽价值观念却在不断地离散“向心力”。如何解决凝聚向心力、消解离心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及其体现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大学生对于优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产品的需求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完善不深刻之间的矛盾。对优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产品的需求,是大学生美好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在通识教育不再稀缺的情况下,对利用高效、精准、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培根塑魂的热切期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多样需求与单一供给的矛盾

喧嚣的网络世界以及互联网创新產品的日新月异激活了大学生对多样化文化产品的需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亦促使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产品和服务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更高要求。然而,网络空间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总量与质量上显得单薄、单调。一方面,一些高校开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仅仅表现为课堂教学的远程直播,创新性不足,课程吸引力匮乏。另一方面,从区域性出发,各地区、高校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政策支持等情况的差异,导致提供给大学生的教育内容、教育资源存在“信息势差”,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供需关系矛盾凸显。从个体需要维度出发,大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需求呈现个体化、多样化,而教育者输入的却是单一性、同质化的内容。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高要求,教育者应努力产出高质量内容,同时注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精准定制”。

2.需求的先进性与供给内容的滞后性

大学生需求的先进性是指大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之后,自身的审美、认知、思辨等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不但谙熟网络信息技术的新产品新技能,而且对新的应用场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使得他们对教育者供给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寄予更高的期待。从供给质量看,教育者队伍输入的主要是政治性较强的政策解读、文件精神以及专业性较强的经典文献等教育内容,在不能熟练转化教育教学内容的承载形式的情况下,无法普遍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从时代性层面看,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居民”,他们热衷于网络生存的话语体系,极度需要教育者对于网络舆论事件的回应,教育者需要及时关注虚拟世界的事件及其动态,回应大学生基于网络事件的质疑和困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现需要教育者队伍顺应时代发展,从而解决好大学生所思所困所惑的现实问题。

3.需求的正向引导与环境的多向诱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正面引导为主,以适当的标准、严格的原则、正确的立场、科学的方法进行循循诱导、激励,以期为社会育人、为国家育才。由于文化传承和长期以来正确思想的感染,从整体上看,我国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觉悟和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在知识开放获取的当下,他们还有着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判断力。大学生更加向往网络化学习带来的充裕内容、多样化形式,以及健康的价值观念。网络空间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第二生存场域”,需要提供积极向上、富有思辨性、科学可信的相关知识内容,这样才能对大学生形成吸引力。然而,网络空间由于受到部分资本力量的干预,一些内容服务于猎奇、感官刺激、娱乐化的需要,致使网络空间价值观多向度野蛮生长,大学生的真正需求被遮蔽;而开放性的信息加工体系,使互联网在信息甄选上缺少严格的监管,从而导致各种“意见”的泛滥,不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导航”作用的发挥。

4.需求的新颖深刻与课程供给的刻板僵化

借助于互联网的主体交互性、场景虚拟性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形态本应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课程(或课堂)形态。而目前,基于直播平台和交互式虚拟会议建立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单向教学为主,课程和课堂教学呈现单一性。教学形态的刻板单调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诉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当代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思潮激荡碰撞的影响,崇尚平等,追求主体性,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控制和交流提出新的要求。教学中的互动和交流成为激发知识需求、激活行为意志、激励探索创新的重要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在这方面提供更多选项和可能性。如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重政治性而轻学理性,沉浸于影音播放、幻灯片教学等方式,无法熟练运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互动,容易造成学生感官疲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矛盾及其表现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蕴于主要矛盾之中,并表现为教育教学中的多种具体矛盾,如教与学、知与行、理性选择与信息过剩等。诸种具体矛盾,既反映了多元化、群化(即在信息社会中不由自主地将自身置于围观者地位)和去中心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与大学生期盼之间的对立和鸿沟,也反映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主要矛盾,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之间在内容、形式、课程形态、主体性等方面的冲突和差距。

1.思想政治教育授受关系的对称性矛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与培训,“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全面、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更深刻,对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也更为到位”[2];同时,教育者具备较强的信息收集、选择和使用能力,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学生虽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但其知识呈现弥散、杂乱的形态,知识总量小且社会经验知识有限,对社会和事物的认知薄弱;但是,他们对互联网新事物具有极大热情,从整体上看对于先进应用技术和应用产品的使用比较娴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知识内容和传授手段与方式的选择处于相对权威地位,而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及对教育手段和方式的选择权利上难以得到合理保证。如上情况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权威性上具有明显优势,被教育者在教育场景(教育工具)运用和习得上具有更新的追求;而授受主体的差异性优势并不能合理协调,从而导致工具性主张与知识(或价值)性主张之间的非对称性紧张关系。

2.虚拟现实二重世界的知行异在性矛盾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受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影响,能做到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切换到网络空间时,大学生作为“人”的身份转变为信息的“字符、节点”,大学生借助“节点”的无证身份加之复杂环境的引诱而行为放纵,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历史事实和场景的还原方面具有模拟仿真的独特优势,从而使“遥在”的历史场景变成“亲在”的虚拟环境。这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当网络虚拟“分身”和“化身”无处不在,屏幕化教学却使现实生活世界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即“亲在”的现实场景经过屏幕和网络后成为一种虚拟的“遥在”。其结果往往是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表现割裂了自身理论认知与实际行为的一致性。

3.理性选择与信息拥堵的矛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教育體系强制性安排的时间窗口中,尽管通过技术手段能够监测到大学生是否处于“在线状态”,但无法确认其处于“学习状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教学形态中(学制内课程),主体的交互性(尤其是教与学之间的相互激励)仍有不足;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正式教学中(学制外课程),网络课程的制作和遴选机制尚不成熟。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出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占领有限的屏幕资源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出现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熏陶的选择困难。这二重困难进一步恶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授受双方的体验感。归根到底,对大学生而言,是对教育内容和产品理性选择与网络空间信息拥堵之间的矛盾(即各种信息产品和作品的有效生产过剩与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对教育者而言,信息拥堵造成的是有效供给被杂糅的信息所挤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矛盾还有:一是教育主体之间的权力争夺,即对话语权的争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但有体制内的正式教育群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实追随者,也有少数假借思想政治教育名义传播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有必要引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二是主动学习与“信息茧房”之间的矛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而,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难免受到信息搜索和认同的习惯影响,使其不是突破已有的对世界、人生、自然等的认识,而是强化了过去的认识,从而走向封闭。具体矛盾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中还会不断生成,或以新的形式出现。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成因

受到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资本逻辑扩张、网络教育主客体素养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一)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解构权威文化

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导致信息接收机制发生相应的变化,受众在新媒体时代获得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权利,也取得了信息权力结构变迁所产生的自由与民主权利。信息革命解构传统的扇形信息传递方式从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权威文化的威信,技术的超越发展造成教育者处于追赶地位,加之西方意识形态文化思潮的渗透,致使大学生的某些行为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1.网状传播范式解构权威文化

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是链式或扇形传播,信息接收者只能通过教育者接受信息,形成对信息权威即教育者的膜拜。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革命丰富了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信息接收者拥有双重身份,既可以是信息接收者同时又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网状信息传播方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扇形传播方式的单向性,文化权利结构下移,加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也会存在损耗,存在权威文化影响力弱化的风险。

2.技术超越发展,教育者处于追赶状态

“从Web 1.0时代到Web 3.0时代,从过去的单媒体、定时发布、单向关系,到如今的融合媒体、全时发布、共动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形态随着新媒体本身的形态演变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网站类、社交类、视频类等新媒体平台的矩阵,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3]虚拟社会凭借高度发达的技术超越现实社会发展,然而现实社会不论是观念、思想意识、制度等软件还是多媒体平台、教学设施等硬件都未做足准备,以迎接如此快速发展的虚拟社会。直言之,本来应是人支配网络的关系,现在却变成技术超越教育者的认知,变成了技术支配人的关系。

3.西方意识形态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放、包容的网络给各类文化大开方便之门,西方意识形态文化妄图占领广泛的网络空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跨国资本掌握互联网企业、文化生产公司,控制文化产品生产和输出,通过社会舆情、议题设置等方式隐晦巧妙地宣传西方意识形态,图谋对特定国家的和平演变。我们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以应对网络空间内西方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

(二)资本逻辑侵袭网络社会,污染教育内容

数字技术飞跃发展给人们美好生活带来的遐想,与它给资本带去的利润期望相比,后者更加敏捷。网络信息技术与资本的结合,一方面加速了信息技术的迭代和信息产品的更新,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逐渐成为资本的营利工具而在技术的“属人”性质上变弱了。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导致“流量为王”“娱乐至死”等观念充斥于网络空间。映射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表现为教育内容的形式化、浅表化,教育方式的表演化、娱乐化。

1.利润主导信息生产

资本和货币利用包容、便捷快速的网络特性嵌入网络空间,影响着网络空间的运行与发展。“当前国内新媒体社交软件、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平台几乎都是由互联网私营企业开发运营的,技术搭配资本运作,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4]资本贪婪、逐利的本性俘虏了互联网企业,操纵着信息生产。直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资本确立了精神文化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诱导着文化生产者对金钱和名利的追求”[4],从而导致网络文化产品充斥着机会主义、利己主义的观念,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信仰。必须为互联网中的资本逻辑设限,否则,它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无疑是重大障碍。

2.媒介泛娱乐化

资本深入网络空间,以光鲜靓丽的伪装展现在大众面前。网络信息生产者为了获取流量,利用消费者猎奇求异的心理,生产腐朽、色情等刺激感官的产品。网络平台出于利润竞争的考虑,放任信息生产者的不法行为。网络平台的不作为、信息生产者的利润至上,导致网络虚拟社会泛娱乐化的形成。网络空间娱乐化信息的过度产出,严肃、系统的知识在互联网中不得不肢解成为碎片化的娱乐产品才能得到更为有效地传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者在教育内容思想性上的追求,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甚至迫使部分教育者弃“道”求“器”,将“热闹”“欢乐”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3.媒介消费主义倾向

互联网商业借助技术的进步,推动网络消费模式提质升级。各网络平台借助网络追踪技术,“通过对用户消费行为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够即时生产行业洞察、消费者画像、产品价值卖点和市场消费趋势等数据商品”[5],从而满足并诱使消费者产生新的物欲。媒介受资本的操纵,产品生产体现资本的欲望与目的。换言之,网络消费主义作为资本的衍生物,其产品裹挟着资本传递的观念。从这个角度看,媒介消费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素养亟待提升

教育主客体的素养高低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授受关系的对称性矛盾等具体矛盾,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教育主客体自身的网络素养问题。

1.教育者媒介素养尚存不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到来,教育者需及时调频至“线上角色”;但教育者对这一新身份存在准备不足、认识不当、掌握不好的问题。教育者单纯套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理论、体系、规律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思政教育新场域的认知充满迷茫和无措感”[6]。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网络思政工作者缺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把握,内心产生“本领质疑”;另一方面,少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忽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过度迷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有效性。其结果是:教育者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话语等缺乏了解;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授过程中出现“学理性与政治性割裂”的教学误区并且教学范式老套,无法吸引大学生。

2.大学生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大学生群体依然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但是,他们在使用网络时也比较容易出现问题。一是信息甄别能力尚需提升。大学生能分辨出虚假、错误的信息,“但当面对别有用心者精心编辑、可读性强、隐含政治意图的谣言时则缺乏足够的分辨力”[7]。大学生因为缺乏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缺乏准确、自觉过滤垃圾信息的能力”[8],在面对隐秘性强的西方价值观信息时缺乏足够的甄别能力。二是思辨能力有待提高。搜索引擎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沉浸于向网络要答案,逐步丧失思考能力,被技术异化为“单向度的人”。而互联网“引导甚至歪曲我们的视觉想象力”[9]。三是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大学生借助“分身”在网络空间中生活,失去对“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感;同时,大学生从众心理较强,极易被调动情绪,从而作出违背道德、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行为。

三、基于供需结构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技术与内容”两个层面的挑战,它们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生成的核心。技术上的挑战不仅源自网络信息技术的自我更新,也源自技术竞赛中导致的信息霸权,以及教育参与者的适应程度。内容上的挑战,有基于新技术及其应用的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也有互联网独有的教育内容和现实冲突。但不管怎样,对教育者而言,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阐释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从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有意义的。

(一)供给端:创新教育思维,优化内容供给

供需适配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供求平衡不单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和内容供应与受教育者的需求之间的铆合,它对教育者、教育平台和教育内容等整个教育供应体系提出了系统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个人媒介素养、群体学习心理以及教育对象的环境和条件也有系列规范和要求。两相结合才能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1.深化理论研究:主动掌握网络教育规律

满足大学生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好向往,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需要教育者队伍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一是加大基础理论研究。分配较多精力投身于网络传播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网络信息生态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具体方面的纵深研究,加深教育者队伍对网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把握。二是聚焦针对性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展开全面研究,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转变教育思维,创新教育范式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0],而“互联网时代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们感官觉醒、感性需求崛起的时代”[11],所以教育范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转变教学方式。网络的实时互动要求教育者队伍转变“说教式”的传统教育方式。二是创新内容表达形式。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维,把“训话式”教育转变为“以理服人”的教育,政治性、学理性语言转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学双方形成“同频共振”的语言体系。三是注重协同教育。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大思政”观念,充分发挥各种力量协同教育,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丰富内容体系,改善内容质量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要坚持“内容为王”[1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言,其品质的好坏一方面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标准,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受教育者需不需要、满不满意、接不接受。只有被大学生认可、接受的内容才可能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改善现有内容体系、优化内容质量。教育者要在教学手段、内容的更新上勇于探索,打破大学生“信息茧房”的困境,注意内容供给的时代性、先进性。二是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与“算法推荐”技术相结合,方便各类平台推送红色文化内容,帮助大学生在多彩绚烂的文化氛围中坚定正确的价值观。三是以精准思维助力供给内容的生产与输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将精当的教学内容以精准“滴灌”的方式传导给学生,满足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个性化需求,从而解决教学中的供需脱轨问题。

(二)需求端:破除媒介崇拜,提升网络素养

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弥合网络知沟的关键举措。

1.主动学习,树立正确网络观

身处喧嚣、芜杂的网络空间,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一是充分利用好课堂学习时间,认真听取教师关于基本入网知识、用网规范、网络交际礼仪等系列网络道德相关知识的讲解,形成一定的网络认知。二是主动学习网络专业知识,如网络信息结构、特质、网络传播规律等。通过对网络深层次了解,打破自身对于网络信息的盲目崇拜,破解网络迷惘。三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网络空间多元文化思潮的激荡碰撞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自觉屏蔽不良信息的文化渗透。

2.培训思辨能力,破解网络之惑

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被迫或主动地接受来自网络的各种价值观念。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应对杂乱网络信息时往往茫然无措、深感迷惑。高校要重视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一是高校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帮助大学生形成“探索、疑问、思考”的观念性认知。二是教学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教师可以设置关于思辨性的议题进行实训演练,激励大学生形成勤思慎言的习惯。三是高校要注重同侪影响效力,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营造“爱思考、勤思考”的浓厚氛围。

3.锻造责任意识,助力网络生态建设

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降低网络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必然措施,也是化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深化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高校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对大学生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日常教育,并将两者相结合,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协同机制,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实现远大理想需要担当自身的责任。另一方面采取浸润性教育,通过日常行为方式的引领、演示等活动进行熏陶教育。教师要发挥为人师表的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的重要议题。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走进网络,充分研究、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新规律,同时要冷静理性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矛盾,着眼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大局,从供需适配角度解决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立德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2年5月10日)[J].中国共青团,2022(10).

[2] 贾兆帅.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态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1).

[3] 梁钦,蒲清平,肖国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演进与经验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6).

[4] 杨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中的资本逻辑批判[J].广西社会科学,2021(11).

[5] 黄再胜.数字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与分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3).

[6] 闫雪琴,刘永栓.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化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2).

[7] 龚强,侯士兵.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6).

[8] 冯奥,王继成.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9]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81.

[10] 黄超,丁雅诵,吴月.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自觉追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22-04-26.

[11] 谢玉进,赵玉枝.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及其新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12] 张凤寒,钱云光,张琼.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6).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network-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what network-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and what it is.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network-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demand for high quality network-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unbalanced, inadequate and imperfect development of network-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pecific contradictions in network-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e the symmetry contradi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iving and receiving,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consistency of knowing and do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ational choice and “information congestion”. Starting from the contradictory system of network-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optimize the supply-demand adaptation relationship of network-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twork-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oth sides of supply and demand need to make joint efforts and foster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words: Network-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ontradictory System; Optimization Strategy

責任编辑:杨春柳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