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科学探究活动

2023-05-30森春丽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不倒翁陀螺民间

森春丽

民间游戏作为民俗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其趣味性强、取材方便、内容广泛等特点而深受幼儿喜爱。有些传统民间游戏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元素”,如“七巧板”“跳房子”“翻花绳”“斗百草”等。将这些游戏融入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能调动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一、创新民间游戏玩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基本的觀察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民间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以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素材,值得我们去挖掘。以“打陀螺”游戏(图1)为例,教师除了提供常规的倒圆锥形陀螺,还可以提供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不同形状的陀螺,让幼儿感知陀螺形状的多样性,从而激发他们玩陀螺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游戏者身份加入幼儿的游戏,引导幼儿先猜测不同形状的陀螺在快速转动时会呈现什么形状,然后再带着自己的猜测玩各种形状的陀螺,并通过仔细观察不同陀螺快速转动时呈现出来的形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幼儿通过与丰富材料的互动,最终知道不同形状的陀螺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除了观察陀螺快速转动呈现出来的形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同一种陀螺面在转动速度不同时会有什么变化。幼儿通过反复游戏和认真观察,会发现同一陀螺面转动速度不同时,看到的颜色和形状也会不一样。游戏中的观察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他们不停地追问教师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教师组织了集体教学活动“七彩圆盘”,通过科学小实验带领他们探索光的叠加原理。随着对“打陀螺”游戏探究的不断深入,幼儿的观察与实验能力获得了提升与发展。

教师除了可以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对材料和玩法进行调整,激发幼儿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深入思考外,还可以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提供更多材料,以游戏为起点,引发幼儿的实验探究。如进行“光影游戏”时,幼儿通过游戏对影子的形成有了初步的感知。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提供小舞台、装扮材料支持幼儿玩影子表演游戏,提供纸杯、透明胶、水彩笔等让幼儿制作纸杯投影仪(图2)等,逐步引导幼儿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能力。

二、汲取民间游戏精华,提升探究自然能力

现代儿童尤其是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日益减少,甚至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幼儿园应通过自然教育引导幼儿亲近自然,通过观察和体验建立幼儿与自然的情感连接。民间游戏的材料大多是随处可见的树枝、稻草、泥巴、石子等,教师可充分汲取民间游戏中富有自然元素的精华部分,运用安全、卫生、环保的自然材料提升幼儿探究自然的能力。比如:民间游戏“斗百草”(图3),年龄较小的幼儿可以“斗”草的韧劲,以双方互相拉扯而草不断为胜利;年龄稍大的幼儿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了解植物根、茎、叶的特点,在“斗”的时候不仅要通过观察对方派出“选手”的特征,判断对方用了什么植物,再根据自己收集的植物的特征,分析派哪位“选手”迎战才可取胜,还要在“斗”的时候控制手部力量让植物均匀受力。诸如“斗百草”之类的民间游戏不仅需要幼儿平时多到大自然中了解各种植物的名称、分类、特性,还需要幼儿具备良好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能促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走进大自然,提升探究自然的能力。

三、制作民间游戏道具,发展设计制作能力

设计制作能力是幼儿有计划地应用相关知识,选择适当的工具,创造性地将材料加工为物品的能力。培养幼儿的设计制作能力,不仅能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而且有助于幼儿理解有关科学现象。传统民间游戏中很多游戏道具是幼儿可以尝试制作的,如铁环、不倒翁、风筝、高跷等。以“不倒翁”为例,幼儿在玩“不倒翁”的游戏中了解了物体的重心越低越稳定,底部为圆形的摩擦力最小且易于保持平衡等科学原理。教师引导幼儿根据不倒翁的科学原理设计不倒翁图纸,并为他们提供圆形纸盒、卡纸、贴纸、胶水、铅笔、剪刀等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图纸选择和使用相应的工具和材料动手制作不倒翁,在制作和调试中进一步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又如“踩高跷”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感受物体的平衡与重心高低的关系。市面上可见的高跷大都已经解决了使用者重心不稳的问题,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对平衡的感受。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运用奶粉罐、易拉罐、竹筒、木头、纸盒等自己制作高跷。在制作、试玩、调整高跷的过程中,幼儿更能感知重心越低的高跷走起来越稳这一现象。

四、小组合作玩民间游戏,锻炼表达交流能力

表达交流能力是指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将形成的想法和探究的结果进行表征、论述,将过程和结论进行总结、传达、分享的过程。当幼儿进行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对过程、结果进行解释、论证,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总结,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幼儿发现的强化,也是对幼儿表达交流能力的锻炼。在民间游戏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比如:在传统民间游戏“放风筝”比赛中,小组合作观察与统计不同构造、式样、材料、尾巴的风筝成功起飞的次数,小组成员充分表达与交流自己的看法,总结出制作什么样的风筝才能成功起飞。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分组讨论风筝飞上天与风力、材料、技能的关系,他们通过语言交流、统计表、图谱等形式进行阐述论证,并在表达交流中对风筝飞起来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总而言之,幼儿园要充分挖掘可用于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民间游戏的价值,通过民间游戏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民间游戏中的科学探究行为,使他们在探究中认识事物和现象,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不倒翁陀螺民间
“不倒翁”倒了
笨笨熊“说”不倒翁
做个纸陀螺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我最喜欢的陀螺
高人隐藏在民间
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
高人隐藏在民间
为什么不倒翁会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