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与《悟净出世》《悟净叹异》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2023-05-30朱琳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岛悟空唐僧

朱琳

中岛敦的小说集《山月记》中收录了他十篇名作,故事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悟净出世》《悟净叹异》取材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基于原著中的人物性格,延伸了《西游记》主角团各个人物的思想领域。本文以中岛敦《悟净出世》《悟净叹异》和吴承恩《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为比较分析对象,从中岛敦文章下的人物形象的异同点出发,结合中岛敦的写作特点,分析中岛敦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中岛敦的祖父与父亲皆是汉学家,中岛敦深受家庭的熏陶,在日后的学习和写作中也呈现了深厚的汉学功底。他在短暂的写作生涯中,留下了许多作品,成为日本汉学界的重要作家之一。收录于小说集《山月记》的《悟净出世》和《悟净叹异》,是中岛敦以《西游记》为创作蓝本的文学作品之一,分别是以“悟净”为中心对自我的剖析和以旁观者的角度对悟空、唐僧还有八戒的探析。在《悟净出世》中,相比在《西游记》中描写篇幅较少、存在感较低的沙僧,中岛敦把悟净作为文章的第一视角,将对人生的思考融入悟净的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具有哲学气息的文学形象。在《悟净叹异》中,作者用悟净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至真至纯”的悟空形象。作为中岛敦连接写作前后期的中间作品,从《悟净出世》到《悟净叹异》的转变也体现了中岛敦写作脉络的变化。可惜的是,中岛敦没能把《我的西游记》继续完成下去,《悟净出世》和《悟净叹异》只有悟净的视角,但仍是我们对中岛敦笔下的西游人物和《西游记》人物进行比较分析的重要依据。

一、《西游记》与《悟净出世》《悟净叹异》中悟净与悟空的形象比较

《西游记》作为《悟净出世》《悟净叹异》的创作来源,是中岛敦对其中人物作了深刻的解读后,结合自身实际和哲学观点,对人物的一种再塑造,对它们的研究可以从创作来源以及人物形象变异的角度出发。以下以悟净和悟空为主要人物角色进行分析研究。

(一)悟净

1.同源性

(1)身世来源

《悟净出世》与《悟净叹异》(以下简称《出世》《叹异》)的悟净人物形象取材于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西游记》描述了悟净的前身是“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因打破琉璃玉盏被贬流沙河,成了吃人的妖怪;《出世》中借其他妖怪的口道出其身份,即天宫凌霄殿卷帘大将的转世。《出世》和《叹异》都是基于《西游记》的人物背景基础上进行的个人创作与思考,不离其宗。

(2)人物性格

悟净在寻找自己和世界的意义时,不惧困难、坚持不懈的态度,也是《西游记》中面对困境忍辱负重、不惧艰险的悟净所具有的特性。《叹异》中的悟净虽是旁观者,以悟空为中心,描述的是悟净对取经同行的师徒三人和自己的探析,但是文中的悟净还是取自于《西游记》中调和矛盾、老实忠厚的形象,冷静自持,在取经路中是个跟随者,崇拜着唐僧、悟空,对八戒情深义重,向往正确的事物,明确取经之路的目标。

2.变异性

(1)“悟净”之名来源的变异

《西游记》中的悟净被贬流沙河,菩萨寻取经之人途中遇其阻拦,在知晓前因后果后,劝其皈依佛门,拜于取经人,行善事、寻善果。菩萨指其身处之地“沙”为姓,为其取法号“悟净”,望其求得清净心。悟净“当时入了沙门,送菩萨过了河,他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

《出世》中的“悟净”之名没有明确的来源,开头只提过悟净因吃过九个僧人常常于心不安,处于自我怀疑和自我悔恨的状态,其自言自语、低声嘀咕的形象,使得沙河其他的妖怪都称他为“独言悟净”。《出世》提到菩萨在点化其入佛门时,直接称其为“悟净”,没有赐法号。“悟净”更像是天地赐予沙河妖的名字,象征他的自我意识,似乎生来就在追求“净”,不断地求证于世界。

(2)自我意识的觉醒

《西游记》中,沙河妖在遇见唐僧一行人取经之前,知道自己的前世,自己默默承受天界惩罚,从不反抗,却又麻木地吃人充饥,是个屈从于天罚而又缺乏礼教的形象。这源于作者赋予他的“调和者”的人物设定,没有求知经历,也没有对世界和自我的反思。流沙河篇章乃至后面的篇章对他的描写也占了很小的篇幅,区别于慈悲的唐僧、疾恶如仇却又善良的悟空、好吃懒做不失天真的八戒,沉默寡言的悟净不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菩萨经过其所在的沙地时,因缘将其点化,他选择皈依佛门,加入取经队伍。在还没有得到取经人消息时,迷失自我的悟净,仍然在流沙河岸抢人作食物,不曾得到真正的礼教的束縛,直到得知唐僧一行人就是取经人后,立即谦卑恭敬起来;取经途中他憨厚忠诚,以保护唐僧、调和三人矛盾为己任,对自我的要求和认识与悟空、八戒相对来说较少,明确的目标只有取经,缺乏对自我的思考。

在《出世》中,悟净对其他妖怪说的“卷帘将转世”一说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对自己吃人的事情内心不安、四处求证,对自我的来源保持着怀疑,而后又变成了对世界的思考,以“为什么”来看待世界万物。他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病,访遍河中所有的贤者、占卜师等。每个被访问的人给他灌输的哲学思想各有不同,他都没有全盘接收,而是对这些观点对照自身进行审视批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对菩萨的点化他也只当是梦境,不会真的将梦中听来的话,当作真正的救赎之道,但也因此受到启发,产生新的自我认知。在真正遇上师徒三人时,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悟净在加入取经队伍后,最终放弃求证不可求证之事,即“自我为什么存在”。菩萨指出,悟净不能由观想而得救,只能靠勤勉劳作来自救,这被认为是其加入取经队伍后勤恳忠厚、任劳任怨的原因所在。

(3)“独立的思考者”形象刻画

《西游记》中悟净是个沉默寡言者,受菩萨之命辅助唐僧等人取经。悟净在取经途中呈现的形象总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对唐僧忠心耿耿,对悟空言听计从,但在师徒四人遭遇一次次信任危机时,他又是其他三人之间的调和剂,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三藏大怒,哏哏的要念《紧箍儿咒》,却是沙僧苦劝,只得上马又行。”在悟空、八戒说要散伙时,悟净极力劝阻悟空,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取经的原因和散伙的弊端。

《出世》中的悟净对自己进行自我怀疑式的剖析,已经不是逆来顺受、甘伏命运之人;他把自己当作世界真理的旁观者,思索一个完全凭借思索无法解决的问题,积极求证于他人,最后放弃求证于不可证,转向务实,走向取经之路。《叹异》中悟净完全成了一个观察者,但是也没有放弃思考,而是以自己的视角探求悟空存在的意义,分析唐僧以渺小之身悲悯天下的智者形象,分析八戒“活在当下”的享乐主义的意义。作者将其对人生的思考融入悟净的世界,作者笔下的悟净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二)悟空

1.同源性

(1)性格特点

《西游记》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一个桀骜不驯的英雄形象—悟空,他是取经团队的主心骨人物。他机智果敢,带领唐僧和师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在遭遇唐僧一次又一次的误解,对其仍然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时,从用野蛮的方法到使用智慧解决,都是积极向上的成长。“叹异”的由来就是悟净对悟空的赞叹,《叹异》里悟净眼里的悟空依旧源于《西游记》的人物设定。他的行为特性也是热烈积极的,纯洁无邪却又英勇无畏,法力高强,喜欢挑战,且明确自己的使命,有着极强的信念感。不管是《西游记》还是《叹异》,在悟空的眼中,遵从自己的内心始终是做事的首选,不惧权威,自在而活。

(2)人生经历

被如来制服是悟空走向取经之路的重要转折点。《西游记》中的悟空天赋异禀,自出世起过得肆意洒脱,直到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他在经历了长达五百年的压制后,受观音菩萨点化,随唐僧一路西行。书中的悟空有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技能,每次与妖怪的斗智斗法,都刻画了他机智、有天赋的形象。《叹异》中悟净介绍悟空感到恐惧的经历就是和如来斗法被制,被唐僧解救后,不再肆意妄为,而是明辨是非,为报恩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叹异》为描述悟净对悟空的赞叹和向往时,在悟空大战牛魔王施展了七十二变和对八戒的耳提面命时,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表现。

2.变异性

(1)形象哲学的具体化

《西游记》中的悟空本领高强,恃才傲物,也因此会暴躁易怒,但对人有悲悯之心。在西行取经途中,悟空利用自己的本领,惩恶扬善,吴承恩笔下的他集物性、神性与人性于一身。在《叹异》中,悟净眼里的悟空,除了武力值高,一方面会带着美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的事物,“他并非用侦探的眼睛加以寻找,而是用诗人(恐怕也是十分狂放的诗人吧)的心灵去加热所接触到的一切(时而也会将其烤焦),从中催生出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萌芽,并令其开花结果”(中岛敦《山月记》)。他会为每日的朝阳赞叹,为初生的松树萌芽而感动,善于寻找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悟净观察到的悟空还时常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心里牢记自己的使命,不会为自己的生命去浪费精力,即使是下一秒死亡,也不会在这一秒停下,这种形象是伟大的。

(2)行动者形象的刻画

在《叹异》中,悟净对悟空、唐僧、八戒的描述就是中岛敦将自己对世界思考的方式代入《西游记》进行的人物刻画。悟空不再是《西游记》中描述的那种自我意识强盛、疾恶如仇的复杂形象,他更像是一个单纯的行动者。

首先,他在法术上有着强大的天赋,他达到的境界能够让他随心所欲地变化,因此才能在与牛魔王斗法时有着壮观的呈现,强大的实力是成为行动者的前提条件。其次,他的生命力极其旺盛,遇到艰险,如火遇上油,在他人还迷茫无措时,就已经将清晰的想法付诸行动,困境在他眼中是意识振作的触发机关,仿佛只有解决困境才能证明其生命存在的意义。他与《出世》中的悟净对探求生命的意义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他不会把应该付出行动的时间浪费在自我怀疑中,遇到困难也始终采取积极的态度,似乎生命不止,行动也不止。

二、中岛敦与悟净、悟空

中岛敦创作《悟净叹异》《悟净出世》的时间分别是1939年和1942年(后来作者考量了作品内容上的承接关系,收录时将顺序作了颠倒),正值“《西游记》热”在日本兴起,这两本著作属于中岛敦对《西游记》人物解读后的再创作。在中岛敦笔下,为生命意义而苦恼的悟净正是他自己的化身,而热烈、果敢的行动派悟空则是他想要成为的人。

(一)对悟净的批判

在《西游记》中,悟净是沉默寡言和忠厚的形象。这也是中岛敦选择他作为思考者化身的原因。在《出世》中,悟净的心病让他不断地自我否定。中岛敦借老鱼精的口,道出了悟净无法通过这种怀疑去解决问题的事实。黑卵道人、沙虹隐士、坐忘先生等都没有解决这种心病的方法,最后是女偊氏和菩薩让他停止了这种无谓的思索。抛弃过剩的自我意识,虽然让他耳目一新,但他仍然对自我和世界的存在原因不能释怀。中岛敦借众多流沙河的贤者批判了悟净“形而上学的怀疑主义”,借悟净的病刻画了自我的现存状态。因此,《叹异》和《出世》是他借《西游记》中“失去自我的悟净”对自己人生观的输出。

(二)对悟空的崇拜和向往

相对于不断陷在自我怀疑中的悟净,悟空是个自信、果断的行动者,他对八戒的训诫、对唐僧的守护等,都证实了他对自我和世界不怀疑的态度,他明确地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而不需要做什么他都未曾思考过。这是悟净所向往的状态,但悟净也深知自己需要不断地靠近他才能学习到他的本领。作品里的悟净也是中岛敦自己,中岛敦借悟净表达了自己对行动派的崇敬和向往,也告诫自己需要多学习才能达到向往之人的程度。

《西游记》的人物是复杂多变的,即使是描写篇幅极少的沙僧,在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对于20世纪40年代日本的汉学界来说,《西游记》翻案作品的呈现也不仅局限于文学作品,对书中人物的描写刻画也不尽相同,但很少有完整的剧情呈现。中岛敦的《出世》和《叹异》借用的人物形象,因为篇幅问题,也只采用书中人物特点的一部分。这两部小说更多的是中岛敦借用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变化,结合自身观点来完成的,在中岛敦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在把握人物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中岛敦在完成《叹异》的同年十二月溘然长逝,如果不是身体原因,可能中岛敦对《西游记》的翻案作品,能够为我们对《西游记》和日本与《西游记》相关的翻案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中岛悟空唐僧
清代悟空戏考述
唐僧师徒再就业
“帅”悟空来也
我的“唐僧”表弟
“悟空”之道
悟空已被玩坏
我家楼上的中岛一郎
我家楼上的中岛一郎
惹人喜爱
唐僧的私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