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卧位与信念感

2023-05-30杨楠

南方人物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老爷子血氧外公

大年三十,医院的急诊和病房空了很多。图/本刊记者 杨楠

其实我不太知道怎么告别壬寅年,甚至因为周围气氛欢腾得太过真实而感到不安。所以吃完年夜饭,我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转了一圈。

相较于十天前,急诊里已经少了许多人,曾经写在报道里的“厕所门口放着五张推床五瓶氧气罐”已经消失不见,走道宽敞起来。有几位陪床家属拿着手机看春晚,这大概是当晚在急诊最有大年夜仪式感的举动了。一间用来接受新冠肺炎患者的外科病房也空出近半床位,走廊安静,家属与病人都在休息。医生同我说,能出院的都让出院过年了。

最为忙碌的仍然是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我在临时ICU病区门口张望了一会儿,监护器的报警声不断,医生与护士频繁在病房之间穿梭。我询问了几位ICU医生,都说年三十回家吃个饭,每日病房值班不间断。中山ICU主任钟鸣在年三十下班坐高铁回了趟江西,初一就返沪继续看病。尽管匆忙而奔波,但这也是他三年来第一次回家吃年夜饭。

我问另一位重症医生X,年三十的重症病房是什么样的,她说每年都差不多:“我记得我第一年独立当班,一来就去传染科抢救,心脏复苏。当天出了三个病人,收了三个病人,还在医院心肺复苏抢救了三四次,到晚上很晚都没吃饭。那时候我们在一个和家属谈话的房间里开着春晚,还被问怎么上班还开着电视,其实真的就是为了一点气氛,但确实没时间看。”

在春节前,全国多地宣布感染高峰已过,重症救治情况也趋缓。在中山医院住院楼安静的走道里,我真正感觉到了辞旧迎新。我非常清楚个体的悲欢并不相通,也深知这个冬天对许多人来说太过艰难,但中国和这个时代,向前走了。仍然是《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阿辽沙的那段话——“最要紧的是, 我们首先应该善良, 其次要诚实,再其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

年二十九晚上7点半,X医生给我发了一张空荡荡的公交车,她刚出病房回家。她有些忧伤,此时留在她分管ICU里的患者都是重中之重,每天从早忙到晚,忙得心里难过:一些患者已经从大白肺进展到了不可逆的肺部纤维化。好几个特别不好的患者,她也没劝家属上ECMO,觉得患者吃苦但也解决不了问题,肺太硬,二氧化碳潴留太高。

我同她说,你尽力了,对得起患者对得起自己。说完我自己都觉得无力,这基本就是一句废话。X回复道:你说得对,但总会想,要是医生多一点,管得更精细一点,资源再多一点,会不会能更好点?

尽管已经行医二十年, X仍未能“习惯”死亡。老天爷要收人,她就想抢人,“我真的觉得,如果每一步都积极一点点,可能好些人能回得来。”

过去一个月里,我们几度聊起俯卧位通气,她特别希望有更多的病房能够早早以清醒俯卧位介入对重症患者的治疗,她幻想如果多一点合规俯卧位的运用,是不是全国就能多拉回来一些人。

为了避免误导,我仍然要介绍一遍俯卧位通气:这是2020年1月下旬国内专家组成员摸索出、后被长期写入国家卫健委和WHO推荐的新冠肺炎治疗方案的诊疗手段。尽管有大量成功案例,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诊疗理念差异,以及护理人手的缺乏,能够将俯卧位通气做到位的病房并不多。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但有着俯卧之后心脏或脊柱不适、过于肥胖、肺炎处于某一特定面积等情形的患者,并不一定能从俯卧位通气中获益。

简单来说,俯卧位就是垫着几个枕头趴着,但这对清醒的患者来说颇有难度:很多患者趴不住12个小时。

这时候就需要医生和患者都有很强的信念感:相信一定要趴着,趴着就能好起来。

X用麻袋从医院领了很多枕头,给患者俯卧位时垫得舒服些。“每次我告诉他们,这个能救命,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会坚持,如果病房能做好监工,边鼓励边观察,定制趴着的计划,病人真的会听的。大部分人是想活的,真的。”

我的同学M是个骨科医生,但治疗新冠重症是他近期的主要工作。尽管我总是用骨科大夫看新冠这句话开他玩笑,但就我与他十多年的交情,我信任他是个靠得住的医生:骨科医生也系统学过内科,遇到不会就喊会诊呗。

1月初,M放出豪言:“他要能把手上这位重症老爷子管好了,就是他2023年最特么牛逼的事情。”这一个月,M只有兴趣同我聊老爷子的病情进展:“我已经顶住三天了呢”;“俯卧位之后氧饱和度从75%上升到95%了,我可以安心回家睡觉了”;“全趴血氧95%坐着血氧88%但肺怎么越来越白”……他在淘寶上买了眼科趴枕,那种能让人趴着睡还能喘口气的枕头:总要创造一些条件,让患者更愿意趴着。

“一定要自己动手给患者翻面,让他们翻过来趴着,动嘴皮子是不行的。”M告诉我,“患者稍微也有一点不舒服,家属就不敢翻了。翻不好氧饱和度掉得很快,家属就会很忧虑,有些医生也不敢,所以一定要有信念,一定要翻过来。”

老爷子很相信M,还喘着气说,自己以前打仗的时候,在战壕里趴了一个星期,趴这个也没问题。年三十前,M告诉我,老爷子已经下病床溜达了,吸氧的浓度也调到了最低。大年初四,老爷子出院回家休养。

老爷子的好转当然不能仅归因于俯卧位,还有激素、抗感染、氧疗、营养支持、抗病毒、调节免疫等等,以及M和老爷子共同的信念感。

大年三十的地铁。图/本刊记者 杨楠

X也有怀疑的时候。她的几个病人趴了几天俯卧位,氧饱和度稍有改善后就陷入焦灼,她很犹豫是否需要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就去请教了一位大专家,对方看了情况后说,CT不会这么快显示好转,再耐心等等看。而她跟我说这个故事时,那几位患者都没有插管,也都已经好转,有一位转回了普通病房。

我把X发给我的各种教学图文视频转给了朋友沛沛。她外公当时正处于新冠肺炎重症阶段,住在四川某县城医院里。她问医生为什么不能给外公做俯卧位,医生说外公太重了翻不过来,说趴不满12个小时就没有用。“我也不知道趴着行不行。”沛沛说,尽管她在外公入院第二天就在家中提出要俯卧位,但或许因为她是小辈,并没有家人把她的话当回事。

过了两天,沛沛家托人找到了省里的著名专家看片子,与专家通话六分钟,对方只说了一件事:你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趴着。专家仔细地讲了一遍俯卧位通气的姿势和坚持的要领,道:“你要鼓励病人,一定要坚持趴。趴了血氧至少提高百分之五。”

沛沛妈当天就去商店买了两个枕头,分别垫小腿和胸。当晚,外公血氧升至96%——入院以来的最高值。沛沛妈在家族群里说,以后真的要相信沛沛咯。从此,沛沛妈不仅守着外公做俯卧位,还要在这一层的病房里普及俯卧位通气。她手把手教会了另外两家人给患者翻身,还有一位被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的78岁奶奶,在趴了一晚上后,血氧升到94%。

沛沛外公在年三十这天出院,回家过年。而年三十的另一个好消息来自同事琳玲姐,她说锺叔河老先生的病情有所好转,下午来了点兴致,在病房里用能动弹的手写下打油诗一首。在2022年末,琳玲姐写了与锺老的对话,她问锺老,作为一位承受并超越了时代重负的长者,您会对我这样的后辈说什么话呢?锺老答:“我要你们相信历史,历史是会向前的。”

于我而言,在年三十去一趟医院,或许才能从内心里真正地辞旧迎新。离开医院时,在医院轮值的医生C同我一道走了几步路。他提起三年前,他从科室里抓了一把口罩手套手术帽,拿上自己唯一的N95,全兜给了我。那天早上,我跳上了一辆开往重庆的动车,然后在武汉站下车。

现在想来,这好像都是很遥远的事情。我想,我也期盼從此之后,我想要写的新冠报道越来越少,我最关心的议题将逐步偏离新冠疫情。就像财新网专栏“大流行手记”在年二十九所写的那样:“陪伴读者走过三年大疫后,‘大流行手记也将转为不定期发布栏目。在此祝各位阖家团圆、健康平安。愿每一个人的生活重心尽早回归疫情以外。”

从医院回家已近11点,没一会儿就在春晚上看到了姜利医生。她与几位道德模范一起,作为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给全国人民拜年。姜利是特别好的医生,有很多人得到过她无私的帮助。在2023年初,我反复想起她2020年同我说的两段话:

一段是2020年年初,她告诉我病人在悬崖边走,ICU医生所做的就是托着病人,不让他们掉下去。即使最终托不住,也要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开,这是医生的职责。“每个医生积累的所谓经验,都是一个个去世的病人教会我们的。”另一段则是2020年年末,她回答关于新冠疫情可能意味着什么:“最大的意义可能是有一代人经历了疫情。”

与2023年的元旦不同,经历了兔年春节,中国人才算真正地辞旧迎新。无论有多少困惑,都带着记忆往前走吧,往前走就有答案。就像做俯卧位那样,要相信,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相信历史会给我们答案。

猜你喜欢

老爷子血氧外公
小老爷子的指甲刀
我的外公
智能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外公做的门
外公是个象棋迷
折纸圣诞老人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解梦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