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进路
2023-05-30王健张晶王雪雯
王健 张晶 王雪雯
摘要:后疫情时代既是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恢复重建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党员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疫情防控期间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育者面对后疫情时代教育领域产生的一系列衍生问题,需要在理念、内容、载体、手段等方面,突破现实之弊,探索全新路径,实现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纾困与升维。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4-0089-04
2020年1月以来,新冠感染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产生活各领域。价值观问题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问题。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学生正处在个人生涯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基本走向。因此,准确把握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境遇,积极探索纾困和升维策略,着力提升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后疫情时代概述
“后疫情时代”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不具有广义内涵,而是特指本次新冠感染疫情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从暴发、快速发展到逐渐被有效遏制之后的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并非处于疫情彻底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态,而是疫情随时可能从外国、外地回流,造成小规模、小范围暴发或季节性发作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会持续较长时间,对社会运行各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就像一个人大病初愈,并不能完全像生病之前一样,而是发生了很多生理、心理、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往往是不可逆的[1]。简言之,后疫情时代就是指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由于各个国家疫情暴发的时间、蔓延的程度和防控的效果都不尽相同,所以,“后疫情时代”对于不同国家而言,其起始时间也不相同。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我国从2020年4月29日开始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的“后疫情时代”于此时起始。
面对未知病毒的强势突袭,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时艰,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高效的组织协调力,接连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最终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经济社会运行逐渐从“按下暂停键”,逐步转换为稳健推进复工复产复市的疫情防控常态化状态。事实上,本次疫情暴发强度之猛、感染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久、防控难度之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实属罕见,给经济社会运行、发展和治理方式带来了重大改变,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反思的契机。
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本次新冠感染疫情导致了持续一定时间的“全球性休克”,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受到重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可以说,后疫情时代既是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恢复重建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党员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疫情防控期间多元价值观激烈碰撞,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自媒体等各种渠道不断冲击和影响着青年学生,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
1.中国抗疫行动成为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新冠感染疫情可以说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感染范围最广、传播速度最快、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次全方位的重大考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国上下严格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疫情防控总要求贯彻落实,取得了抗击新冠感染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歼灭战的决定性胜利。在疫情防控初期,湖北省武汉市确诊病例数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党中央坚决果断作出决策,迅速关闭离汉离鄂通道,成为有效阻断病毒大范围传播的关键一招。同时,举全国之力支援湖北省和武汉市,迅速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医疗和民生物资援助行动。自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到3月8日,从全国各地和解放军部队调集了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余名医护人员、近1 000名流调人员驰援湖北。19个省份以省包市的方式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的城市。从全国调集4万多名工程建设人员、几千台各类工程建设和医用设备,仅仅用时10多天就建成了总计2 6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全国人民通过视频直播时刻关注工程建设进度,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果然名不虚传,类似的抗疫行动凝聚了强大的民族力量,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2]。见证了我国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全力挽救病人生命,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由衷赞叹:“中国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了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效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感染疫情的伟大实践和由此凝结而成的抗疫精神,能够使大学生党员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强大能力,体会到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突出优势[3]。另外,我国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还及时、准确地向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向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我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行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时刻以人民为中心的執政理念,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些内容都是鲜活的教育素材,有利于更好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将爱国情和强国志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
2.抗疫榜样事迹成为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案例。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医护人员、解放军舍生忘死、逆行荆楚,流调人员、基层干警、公务员、社区工作者、物资保障运输人员、志愿服务人员、出租车司机、快递小哥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人员争分夺秒、夙夜在公,涌现出了一大批抗疫先进典型人物,尤其是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危难时刻显本色,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呼吸内科学家、当时已是84岁高龄的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2020年1月18日连夜从广州奔赴武汉,经过缜密分析研判,不仅首先提出了“不明原因的肺炎疫情”存在“人传人”的情况,而且领导撰写了相关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措施制定、重症病患救治、医疗科技攻关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共产党员、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处“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战斗最先打响的地方,虽然自己是一名“渐冻症”患者,但仍然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身患绝症与病毒周旋,顾不上已被感染的妻子,一心只想为患者、为社会赢得时间,燃起希望之光。还有张文宏、李兰娟、张伯礼、焦雅辉等众多优秀共产党员的抗疫故事感动着亿万民众,也为后疫情时代开展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
3.线上教育平台成为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载体。新冠感染疫情重创了全世界教育领域,很多国家陆续关闭学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全世界学校封闭最高峰出现在2020年4月,截至2020年4月5日,全球194个国家的学校因疫情因素被迫关闭,15.98亿学生(约占全世界学生总数的91.3%)无法正常上学[4]。随着疫情趋缓,部分国家才逐渐返校复学。在疫情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急剧变化。我国为防止疫情蔓延肆虐,从保护师生生命健康安全的角度出发,在暂缓开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线上教育成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即使在疫情较为平稳返校复学后,很多学校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腾讯会议、钉钉、雨课堂、慕课、学习通、智慧树等各种在线教育教学平台迅速投入使用,我国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在线教育实践,为贯彻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作出了重要贡献[5]。线上教学形式成为学校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探索,教育信息技术日渐成为教育创新的温床。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程度在加深、领域在拓展、速度在加快,“未来已来,将至已至”,线上教育教学方式为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
(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1.国际舆论斗争给大学生党员带来价值困惑。在新冠感染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反华势力便迅速提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武汉封城侵犯人权”“病毒中国制造”等污名化、“甩鍋”、将疫情政治化的错误言论。尽管中国抗疫举措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许多国家的高度肯定,但以美国政府为代表的西方反华势力仍然为了转移本国民众对政府抗疫不力的注意力,掩盖自身过错,违背常识和规律,将新冠感染溯源这个科学问题政治化。他们秉持“逢华必反”的“驰名双标”理念,极力宣扬“新冠病毒中国起源论”,利用国际社会舆论妖魔化中国抗疫行动,破坏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全力遏制中国发展,对中国的发展环境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6]。在后疫情时代,这种论调仍会甚嚣尘上,西方反华势力必将继续借新冠感染疫情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这将导致相对缺乏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的大学生党员产生价值困惑,弱化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后果不堪设想。
2.个别负面事件动摇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疫情防控行动是对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的严峻考验。我国在开展疫情防控初期,医疗资源短缺、分配不平衡;公共卫生力量薄弱;个别管理服务部门缺位、错位、组织协调能力不足;个别商家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大发国难财,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民生物资供给不充分、不及时;个别领导干部失职、渎职、滥用权力、对待群众态度生硬恶劣等现象屡现各类媒体,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追问。个别负性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面迅速发酵,也受到大学生党员群体广泛关注,部分大学生党员缺乏理性辨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容易以偏概全,认为个别事件就是主流状态,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进而对党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政府公信力和社会治理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甚至共产主义理想产生质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
3.活动形式受限影响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效果。传统线下教育的理论内容面授、学习交流研讨、实地参观实践、宣讲演说辩论、实验实训操作等方式,受疫情防控形势制约,不得不全部或部分转换为“线上”“云端”的方式。曾经“非主流”的网络授课方式,摇身一变成为教育领域的中流砥柱。线上虚拟空间具有平面、局部、单向的特点,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形式新颖,对于青年人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大学生对这一技术产生高度依赖并逐渐显现出异化趋势。比如党建工作队伍召开线上会议并传达相关精神,再将学习内容转发到群中就完成了一次党员学习,这种“你说我听,你发我收到”的单向传输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党员自我思考和感知能力,这种显性数量达标、隐形质量不过关现象的后遗症正逐步显现。在互联网世界,每个人都是输出者、表达者、传播者,导致各类信息唾手可得,网络空间呈现出价值观多元、知识高度冗余、真假难辨的状态。对于仍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党员,正受到大量未经检验、加工信息的强烈冲击和灌输,极易形成碎片化、微偏离化的认知。此外,在线教育是一种视窗化、语音化的特定模式,教师看不到学生的现场反应,无法及时得到反馈并进行相应调整,只能按照计划完成讲解,学习氛围感不强,学生状态与理解程度均是教师的“盲区”。这种“在线相聚、下线失踪”的落差,容易让大学生党员产生孤独感和游离感,成为价值观教育路上的绊脚石。
三、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纾困与升维
新冠感染疫情汹涌来袭,掀起了根本性教育变革,教育方式由传统的“四面八方齐聚一堂”转变为“五湖四海共上一网”,学生的沟通交流、学习方式均转向“网络一线牵”模式。面对后疫情时代教育领域产生的一系列衍生问题,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如何纾困与升维,突破现实之弊,探索全新路径,是一个需要审慎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建立在中西对比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显著优势的思想自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教育是核心和归宿[7]。价值观就是人关于善恶、好坏、美丑、得失的判断依据、衡量尺度和态度选择,它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8]。因此,教育引导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政治辨别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追求。后疫情时代,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花样百出的轮番诋毁,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党的重要文献为基本遵循,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中看清楚“为什么过去我们能够成功”,弄明白“将来我们要怎样做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教育引导大学生党员更加坚定自觉地践行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冠感染疫情在全球肆虐,现实就是最好的教材,GDP增长率、新冠肺炎感染率和病死率、各国抗疫政策和具体举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反华势力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径等都是突破口,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对比中讲深讲透这些事实和数据背后的道理,将“理论辨析”与“情感认同”两个齿轮紧密咬合,使大学生党员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显著优势,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循序渐进地在明理思辨中将正确的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的指导性地位
在抗疫行动中,中国首先取得实质性突破,许多成功案例给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首先,归根结底,抗疫成功和中国能够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首要经验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理论文献终归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价值观塑造却是一个情感认同过程,情感的产生来源于体验和实践,教育工作者需要将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联系实际案例,具体、详实、生动地向学生党员传授好,引入体验式、实践式的隐性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实现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的跃迁。其次,中国取得抗疫阶段性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抗疫行动中,党和政府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全面打赢了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人民群众始终是党和国家的坚强后盾。抗疫过程中,没有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绝不会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因此,只要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疫情防控工作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又彰显了个人价值追求。毫无疑问,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马克主义价值观导向。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胸怀和品格,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部分以及在后疫情时代得到充分验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应整合进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这将有助于引导学生党员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拥抱整个世界,以促进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为己任,这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要义和理论旨归。后疫情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胸怀全人类命运的时代新人。
(三)树立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创造性思维
虽然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但价值观高度抽象、凝练、内隐,如果教育载体单一、方法手段陈旧、针对性不强、个性化不足,必然导致教育实效性差强人意。尤其是当前全社会正处于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教育活动形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人工智能技术为全面提升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效率、效益和效果提供了现实可能。人工智能是以大数据、深度学习和逻辑算法为基础的技术,它之所以能够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因为它能够以数据的方式展示、分析、判断、预测人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规律[9]。如果数据被赋予背景,它就是信息;如果数据能够提炼出规律,它就是知识;如果数据能够通过分析帮助我们正确决策,它就是资源[10]。人工智能对数据的认识和利用,已经从随机抽取小样本数据发展到使用完整大数据;从追求精确性发展到全面接受混杂性;从注重因果关系发展到更加关注相关关系,这些变化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资源[11]。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教育者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动探索人机协同育人的契合点,不断挖掘技术潜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促进价值观教育创新发展,使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的“新引擎”,助力价值观教育向纵深发展,切实改变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 202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N].光明日报,2020-06-08(9-12).
[3]莫春菊.后疫情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破立与升维[J].教育探索,2021(10).
[4]赵章靖.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教育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关于OECD教育调研报告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9).
[5]钟秉林,南晓鹏.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考[J].教育研究,2021(5).
[6]李辽宁,倪圣茗.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遇与新作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5).
[7]吴倬.关于價值观教育方法论的哲学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王健,王雪雯.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2).
[9]林峰.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0(1).
[10]张意轩,于洋.大数据时代的大媒体[N].人民日报,2013- 01-17(14).
[11]卢黎歌,吴欢.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