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助推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路径
2023-05-30张可云
[摘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口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是未来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的着力点。经济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动力,通过确保城市格局与动力格局相匹配、与产业格局相匹配,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助力構建新发展格局。社会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破解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的难题是未来高质量推进城镇化的关键举措。景观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协调推进城乡景观建设,确保城乡景观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得益彰。
[关键词] 城镇化; 现代化; 中国特色; 人口; 城市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4-0021-04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阶段。在决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诸多因素中,城镇化由于事关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治理等多个领域,对顺利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后的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准确理解与全面把握这一重大命题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导向,需要立足城镇化概念的多元属性,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助推现代化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1为未来继续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人口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常住人口占全部人口中的比重提升的过程。由于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城市往往被视为能够代表现代化成果的重要载体,这就意味着人口城镇化率越高,能够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人口就越多,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2022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2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达17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迅速提高相比,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滞后,2021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6.7%,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约18个百分点。1因此,未来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必须着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现上述目标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2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另一方面,要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经济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动力
经济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过程。经济结构转变既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3
国内外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城镇化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影响。从投资角度看,城镇化会带来房地产、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量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研究表明,城镇化率达到60%后,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直接带动人均资本存量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4从消费角度看,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长期是农村居民的2倍左右,2022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30391元与16632元,5未来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将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消费能力。从创新角度看,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聚集,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引擎。当前,中国主要的经济增长极地区都是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因此,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持续扩大内需,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确保城市格局与动力格局相匹配。从不同动力维度来充分发挥城市地区对整体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投资动力上,要进一步加大在交通、市政、信息、医疗和公共卫生、教育、养老托育、公共文化、生态环境等软硬件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充分释放投资需求潜力。消费动力上,要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开放、包容的消费环境,进一步放宽人口、要素和商品的国内外流动限制,激发城市体系的消费活力。创新动力上,要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供需协调匹配。
确保城市格局与产业格局相匹配。作为经济活动的载体,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中心城市应着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升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中等城市要充分利用综合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主动承接超大特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小城市则需要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体系。
社会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社会城镇化指的是农业社会形态转向城市社会形态的过程。由于所依赖的经济与产业基础不同,农业社会与城市社会形态所需要的治理结构、治理理念与治理技术也截然不同。近些年,社会治理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中国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破解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的难题成为未来高质量推进城镇化进程与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关键举措。
强化城市发展规划约束性。城市发展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与底图,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是城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综合考虑公共秩序管理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合理安排各类公共设施和空间布局,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实施情况的评估和反馈。
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强化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落实惠民和便民措施,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切实解决社会各界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消除各种城市病。同时,加快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管理机制经验,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
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给城市社会治理带来更多机遇、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的城市社会治理必须走向精细化与智能化,要深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市域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增强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公共服务的便捷性,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不断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景观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主要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组成。景观城镇化指的是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变的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城乡文明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推进景观城镇化过程中,协调推进城乡景观建设也是应有之义。
通过对城市景观的统筹设计来增强城市魅力。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不同属性的需要。与此同时,要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
通过加强对乡村景观的保护性开发来留下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中国城镇化进程提出明确要求:“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乡村景观作为农业文明、家思乡愁、自然景色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大对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与宫庙、古树、古桥等建筑的保护力度,结合片区开发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出台专门的保护方案,让乡村景观成为中国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坚持融合发展理念,确保城乡景观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得益彰。实现城乡景观的相互融合,一方面,要坚持规划引导,城镇化发展规划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强化城乡景观一体设计,统筹安排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与此同时,要加快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编制空间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确保“三区三线”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为城市融入大自然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实现城乡景观的融合还需要产业协同发展作为支撑,要加快培育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把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要素融合重要载体,打造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与此同时,要着力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探索创新美丽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在产业层面的深度融合,为城乡景观的相互融合奠定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助推现代化是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作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与优越性,是中国奇迹的关键推动力之一,不仅会助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能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找到适合自身的城镇化与现代化道路提供参考和全新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3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会更好地发展自身,而且会惠及世界。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團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
[3]方创琳,赵文杰.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J].经济地理,2023,(1).
(作者简介: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 / 王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