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完片风险管控的经验给我们的启发

2023-05-30李大伟刘玉文

中国电影市场 2023年1期

李大伟 刘玉文

【摘要】我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着电影投融资的兴盛,电影保险机制也成为电影业与金融业的关注重点。完片担保作为电影保险机制的一种,旨在保障电影在预算内按期完成交付,降低了电影的完片风险,增强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目前我国完片担保业已取得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众多具体问题,国外完片担保模式的成熟经验,可为中国电影行业提供借鉴。如何推动完片担保落户中国,降低电影投融资风险,是我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完片担保 电影投融资 完片风险管控

2020年,我国电影总票房204. 17亿元,首次成为世界票房冠军,其中国产电影票房170. 93亿元,占总票房的83. 72%[1]; 2021年,我国电影总票房472. 58亿元,蝉联世界票房冠军,其中国产电影票房399. 27亿元,占总票房的84. 49%[2]。

票房高涨背后并非高枕无忧,业界和学界普遍关注到了电影高收益背后隐藏的问题,尤其是完片风险危机。诸多学者从国际视野出发对完片担保机制加以探究:唐中君等认为在我国可以实施以发行商为完片担保方的“发行商的完片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3];吴曼芳等提出中国应该实施电影专业资本主导下的完片协议模式、多元资本主导下的完片监管模式、银行资本主导下的完片担保模式的三阶段模式[4]。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美国好莱坞以及欧亚一些国家的完片风险管控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探析完片担保在我国的实践情况并提出推进策略。

电影生产环节中,资金至关重要。一部电影从前期制作到后期宣传,投入成本少则成百上千万元,多则数亿,如此高投入使得电影的金融需求极大。在高收益的诱惑下,业内业外资本对电影投融资极为关注。“但是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5],由于投资失误而血本无归的案例在电影业早已屡见不鲜。

电影作为高风险产业,若要实现商业成功,前提是保障电影顺利拍摄完成。如若无法正常完片,没有电影本体,那么无论是票房收入、音像版权收入还是衍生品收入等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投资人的投资回报更是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看,电影不能在预算内按期交付完成无疑是最为严重的风险。

电影产业自带光环,对业外投资者极富吸引力。完片担保若能充分发挥其风险管控价值,必将作为电影投融资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推动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为解决电影制作发行中存在的高风险问题,给予投资者信心,海外电影界联合金融界探索出一套相对完善的完片风险管控机制。

(一)美国好莱坞的完片担保机制

好莱坞作为全球电影制片中心,其完片担保制度较为成熟完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借鉴意义。世界电影版图中,好莱坞依靠自己独特的电影投资、制作、发行、放映和后电影产品开发等一系列运作链条,形成了全球闻名的好莱坞模式。强大的资金支持是好莱坞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而要想保证融资渠道顺畅,则需在制片厂、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之间建立起合适的保障制度。该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完片担保制度,它降低了电影的完片风险,增强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为电影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资金供给。

完片担保属于担保合同的一种,是完片保证人以合同的形式向电影投资人提供一种保证[6],要求电影按计划在预算内如期交付完成。不同于普通的保险业务,完片担保是一种专业的电影产业服务业务。在好莱坞,每年40%以上的电影做了完片担保,预算1000万美元以上的电影大多会选择完片担保。完片担保一般由专业的完片担保公司进行,其关注的是电影的制作风险,要求电影在预算内按期交付,而对电影后期的宣传、票房等盈利风险不做干预。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完片担保公司会派代表监督电影拍摄,防止偏离拍摄日程和其他意外發生。如果影片出现预算超支或不能按时完成等情况,完片担保公司需要及时介入干预。一旦出现超支情况,完片担保公司支付超出部分,投资方无须再次注入资金;若制片方不能继续拍摄,担保方有义务接管影片,完成拍摄后交付给发行方;若拍摄停止,项目中途夭折,担保方要退还投资方已投入的资金,并收回影片版权。完片担保公司为降低自身风险,一般会要求制片方多做10%的预算,以备不时之需,预算未全部用完时制片方与担保方谈判退还。另外,项目难以如期完成时,由出资方、担保方、制片方三方进行复议,制片方可以通过向出资方提供额外的抵押物来调整贷款金额和交货时间。

完片担保公司承担制片方与投资方的完片风险,同时收取预算的2%-6%为保费,并设置返点模式(即针对风险较高的项目,先收取较高的保费,如果最后未发生赔付,再将部分保费退还给申请人)。电影拍摄过程中会遇到主创人员生病、财物失窃、设备故障、法律纠纷等诸多问题,这些风险不属于完片担保公司的承保范围,但同样会影响电影拍摄与完片情况。所以,完片担保方在签订担保协议前会要求制片方事先购买电影基本保险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

大体而言,好莱坞完片担保主要有以下流程:

1.制片方向完片担保公司提出相关申请。

2.完片担保公司进行项目评估,要求制片方出具投资、制作、发行等一系列文件,从而判断项目是否可以担保。

3.双方签订协议,完片担保公司收取保费并要求制片方购买必要的基本保险。

4.完片担保公司跟进制作,监督把握电影拍摄制作,防止偏离计划等情况发生。

5.若项目出现意外,完片担保公司依据情形选择风险处理方式。

6.影片制作完成后交付给发行商,整个完片担保过程结束,完片担保方的义务结束。

在整体的完片担保融资过程中,制片方若想向银行贷款,首先要与发行商签订预售合同,银行以发行预售合同和完片担保合同共同实现对电影业风险的有效管控。

(二)其他国家的完片担保机制

除好美国莱坞外,欧洲和亚洲的完片担保制度也在逐渐发展完善。

欧洲国家重视完片担保,一是因为,欧洲银行多数时候要求独立电影制片人(现今欧洲国家存在许多这种制片人)以电影拍摄完成的发行收入为抵押作为放贷前提,制片人的完工保证至关重要;二是因为,欧洲政府为促进电影出口和文化传播,鼓励合拍片的拍摄,联合制片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亟需完片担保的出现。

1950年,全球最大的电影完片担保公司FFI在伦敦成立,帮助许多独立片商度过了危机后融资贷款的难关。如今,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的电影融资担保公司在全球完片担保机构中仍处于领先地位;德国作为保险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电影保险发展十分完善,安联集团在一般电影保险上处于优势地位,好莱坞主流的电影完片担保都是由该集团控股的子公司消防员基金保险公司承担。

亚洲电影对完片风险的管控较晚,但随着全球化电影市场的发展,主要国家的完片担保业已成熟。韩国和日本都有针对电影完片风险的“完片保证制度”。驻华韩国文化院院长金翼兼在《韩国为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援政策》的演讲中将完成保证制度定义为:完成保证公司对进出口银行的担保合同,制片公司在预算内如期拍摄交付,并强调项目要有一定的预售成绩和资金筹集能力。韩国完成保证制度中的文化体育观光部、文化产业振兴院、技术保证基金、进出口银行分别发挥开发文化内容价值评估模式、评估价值、完片保证和提供贷款进行运营的作用。近年,韩国完片担保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与创业融资和共济组合并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日本以通过工程预算管理的“完片担保”以及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一起组合的形式,投资于电影制作公司,构成完成保证制度,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加入,保证电影制作完成。这种专业化的制作工程管理和债务保证方式,提高了电影项目的完成能力和债务偿还能力,降低了电影投资风险。

为了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金融保险业指导政策,其中涉及对电影风险———尤其是完片风险的管控。2010年九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实施广播影视产品完工险,对电影完片风险提出关注;同年保监会与文化部联合印发《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包括演艺活动财产保险在内的11个首批试点险种;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第四十条规定明确说明:“国家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依法向电影产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分散风险”。可以说,完片担保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已经基本具备。

同时,我国企业也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寻着完片担保机制在中国的发展。2006年电影《集结号》拍摄时,招商银行认为其影片存在包括拍摄完工风险在内的三个风险点,华谊公司为影片做完片风险担保,加上全球版权质押,获得招商银行贷款5000万元。2014年电影《如果还能遇见你》和《双重记忆》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分别与国内相关投资企业签订了完片担保协议。2015年FFI在上海成立中国分公司,好莱坞电影完片担保模式被引进中国,张艺谋的《长城》和袁和平的《卧虎藏龙2》在拍摄时就与其签订了完片担保协议。和力辰光与太平洋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法律团队建立了合作,为《摆渡人》和《迷途杀机》等做了完片担保。2017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FFI签订合约,合力推动中国电影的完片担保进程。2018年,太平洋保险、美国完片担保公司和中国专业影视保险服务商“拍片保”签订相关合作协议。拍片保迄今已承保了300余部广告、上百部影片和电视剧。

业界越来越重视电影完片风险,完片担保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较于整个行业的大发展,完片担保在中国的发展跟不上大形势的需求。电影《流浪地球》的拍摄过程十分艰难,预算从拍摄之初的1. 3亿元超出到最后的3亿元,其执行制片人王鸿曾一度感慨如果引入完片擔保,影片的拍摄就不会如此曲折。2018年开始,电影市场投融资热度下降,至2019年,中国影视企业投融资事件只有27例。头部影片严重挤压中小电影,而不完善的完片风险管控又使得本就游离的民间资本不敢投向中小制片,市场在呼吁更多助力措施。

完片担保在我国无法充分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担保价值缩水。国外完片后盈利渠道比较多,票房只占很小一部分。我国电影产业盈利渠道相对单一,对票房依赖程度非常高,版权交易以及衍生品授权等发展不够。另外,影片只有获得《电影公映许可证》方可在院线上映,影响发行上映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而完片担保并不负责电影完片审查的风险,电影拍摄完成,则完片担保公司的担保结束。因此,完片担保需要探寻本土化的担保模式和收费规则,不能照搬海外的完片担保模式。

2.制片权力分散。好莱坞电影生产实行“制片人中心制”,完片担保公司在与制片方签订协议后介入影片制作和人员管理,可以对导演、演员、编剧等进行撤换以保证电影在预算内按期完成。法国主要是作者电影,即“导演中心制”,导演对电影有掌控权力。我国电影产业市场化时间比较短,行业规范程度不够,生产受制于导演、明星、编剧、投资人等强势力量,不仅仅是以制片人或者导演为中心。力量强势方作为电影的实际控制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干预电影的拍摄制作,容易造成预算超支、拍摄进程拖沓等情况,也阻碍着担保方对影片进行监管。因此,完片担保难以有的放矢。

3.工业程度不高。受困于历史条件,“我国保险业从20世纪80年代才恢复市场化经营,电影的市场化也仅20年”[7]。好莱坞的完片担保模式建立在长时间的电影业与保险业基础之上,我国尚未成体系的电影工业不能完全仿制其制度。且目前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要求电影制作必须投保,一般制片方缺乏投保意识,为节省支出只购买简单的基本保险,更何况保费较高的完片担保。完片担保对电影标准化的要求极高,我国电影制作没有确定的流程与标准,也就无法将完片担保正确合理地纳入电影生产环节中。

4.配套险种缺失。电影完片擔保并非一揽子保险,它只负责电影的完片风险,不承担其余风险。电影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产品,包含了保险的方方面面,加之制作周期长,很容易产生意外,而任何意外的发生都可能导致电影出现完片风险。所以,完片担保之前,制片方必须购买相关配套的保险。如图1是电影保险的综合解析图,电影基本要素险是一般保险中的部分内容,也是完片担保的前提条件。但是我国保险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险种并不完备,电影基本保险仍有欠缺待补。完片担保缺少既有的前提,在实践中容易遇到很多无从借鉴也难以解决的困难,制约其发展。

针对完片担保在我国的发展现实和我国电影产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完片担保经验,提出以下策略:

1.完善完片担保相关实施条例。2017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对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未对电影投保相关事宜(如投保范围、投保条件和投保金额等)做出硬性规定。除此之外,我国电影政策多以条例法规为主,电影立法缺少细则、存在空白。而制片方考虑成本问题,不甚重视电影保险,以致无从保障可能的意外。因此国家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电影法律建设,对投保金额、投保种类等做出具体要求,明确完片担保的适用范围,减少法律空白。

2.培养电影与保险复合人才,鼓励组建专业的完片担保公司。电影完片担保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相关人才既要了解市场保险与金融业务,也要熟悉电影制作。然而我国完片担保市场不够成熟,有电影制作经验者不愿转向完片担保,保险与金融人才又很少涉足电影制作内容。要通过引进外国人才、加强与高校合作等方式培育复合型完片担保人才。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的完片担保公司,发挥复合人才的作用。虽然目前国内已有负责完片担保业务的公司,但市场机制并不完善。可由政府牵头,通过电影专项基金(这些专项资金都是取之于电影业、用之于电影业)建立国有的完片担保公司,降低投资和担保风险,引领完片担保规范化发展。发展成熟后,国有完片担保公司逐渐退出市场,发挥民间完片担保公司的力量。这既规范了完片担保的市场化发展,也降低了民间组建完片担保公司的不确定性。另外,本土完片担保公司也应通过合资、入股等方式,与国外公司开展合作,在吸收其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完片担保公司的发展。

3.发展社会征信体系和评估体系。完片担保最为困难的地方是三方信息的不对称,没有合适的评估体系。首先,电影产业市场数据必须全面、透明、公开、量化,数据的缺乏会导致担保方和投资方的判断失误,打击投资信心。其次,制片方与担保方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担保方担保过程中的监督难度,不能准确估断是否应接手或终止项目。再次,完善的担保机制依靠完善的评估体系,对市场数据有了统一合理的评估标准,完片担保公司才能正确评估项目,决定是否承保项目。

电影产业的高风险性与投资的高保障性要求之间固有的矛盾要求建立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完片担保作为电影投融资的风险承担机制应运而生。尽管发展完片担保存在很多阻碍,但我们仍要看到完片担保在当下电影业实行的必要性。首先,完片担保保证了投资安全,增强了投资信心,而没有投资就不可能有电影业的发展;其次,完片担保引入中国会规范我国电影业的制作系统,推动电影制作的标准化;再次,完片担保有利于保障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完整性,完片担保公司在监管电影拍摄时要满足制片方与投资方对电影质量的要求,且专业电影与保险复合人才的加入,也能为电影制作提供新的创意;最后,完片担保正逐渐成为电影国际联合拍摄的条约要求,完善完片担保机制使我国处于国际合作的优势地位,有利于推动我国电影走出国门。

注释

[1]数据来源:范丽珍.城市影院票房十九连冠,城乡公益放映持续升温———2020年广东电影放映业概述[OL].中国电影报, 2021年1月27日,第5版,[2022. 02. 13]

[2]数据来源:牛梦迪.全年总票房和银幕总数保持全球第一[ OL].光明日报2022年月5日,第9版,[2022. 02. 13]

[3]唐中君、崔骏夫、牛志嘉.基于发行商的完片担保供应链融资模式探究[J].管理现代化, 2016年第36期,第11-13页

[4]吴曼芳、李思樾.完片担保中国化的障碍分析与模式选择[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第67-71页

[5]商忱.美国电影保险制度刍议[J].中国电影市场, 2020年第6期,第52页

[6]何圣捷,贾旭东.欧美完片风险管理模式及借鉴意义[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第40期,第124页

[7]朱怿秋,李莉.浅谈我国电影完片担保的法律实践学理论, 2014年第30期,第92页

[8]吴晓武.为什么完片担保在中国举步维艰? [J].电影艺术, 2011年第1期,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