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育人模式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研究
2023-05-30时慧刘逸青
时慧 刘逸青
摘 要:当下,我国高校广泛进行书院制教育改革。通过分析书院制育人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优势,客观描述书院制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从工作机制、教育培训、导师队伍等方面对书院制育人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书院制 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153-02
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要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关键在于创新。大学生作为最庞大的创新创业潜在群体,对他们实施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关乎国家创新创业战略的推进。
当下,书院制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积极探索,实施书院制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探索。2021年河南中医药大学成立尚真书院,书院以“开放、融通、创新、卓越、应用”为办院理念,下设思想引领中心、学业助导中心、素能拓展中心、综合事务中心和双创孵化中心5个育人中心;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目的,以书院活动为载体,以书院设施环境为条件,以学院专业为支持,从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天地和成长空间,探索构建书院和学院“双院制”协同育人机制。
一、书院制育人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优势
(一)书院育人理念和管理体系的优越性
书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在教育关系上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出发,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活动。书院在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理念过程中,一方面对教育的实施者提出要求,育人导师要人人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在教育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学生主体育人环境;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承担者提出要求,学生要人人能够自觉、自发地提升主体意识、明确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尚真书院的管理体系以学生育人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围绕学生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设置了思想引领中心等五个育人中心;实行书院和学院“双院制”协同育人机制,将育人理念深入贯彻到学生教学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课外生活的各方面;组织筹建了五类导师队伍;以宿舍楼层为单位建立學生社区进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条块清晰的管理体系有利于营造自由、开放、轻松的创新氛围。
(二)书院育人队伍和学科专业的优越性
尚真书院积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根据书院育人工作的各个层面分别组建了导师队伍,最终形成了学业导师、育人导师、朋辈导师、生活导师、校外导师五位一体的导师队伍。相较于传统学院制育人模式,书院的导师队伍构成更加全面和丰富。除了学业导师和育人导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提供智力支持外,充分挖掘校外导师资源、发挥校友作用、加强校企合作,还更有机会为学生创新创业培育争取到资金支持。在“双院协同”机制作用下,学院专业教师拥有的科研课题和资源更多地向学生开放,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的机会越来越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尚真书院实施大类招生,涵盖公共管理类、信息技术类、外国语言文学类3个学科门类的11个本科专业,目前共有学生2000多人。在书院,理、工、文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朝夕相处。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在探讨交流中可以不断拓展自身的视野,为团队提供不同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支撑,从而实现团队成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书院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的优越性
在当前“双创”大环境下,书院制育人模式拥有优越的内外部政策环境:外部政策环境上,中央、地方教育部门召开重要会议,出台相关文件,大力推动书院制改革试点,在高等教育领域营造出探索、研究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热烈氛围;内部环境上,学校追求内涵式发展,对“书院制”育人模式给予很高的重视度和兴趣度,专门成立书院制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书院制试点方案。优越的政策环境,使尚真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相关活动获得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有利于保障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尚真书院以一整栋宿舍楼为基础建立学生生活社区,将书院管理部门设置在学生生活社区,建设了两千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学生活动中心。书院以“开放、融通”作为办院的重要理念之一,借助学生宿舍楼的便利条件把书院管理部门、学生生活社区和学生活动中心融为一体,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机会,也大大提高了活动场地使用效率,使学生可以便捷地使用活动场地和参加创新创业相关活动。书院的基础设施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和物质保障。
二、书院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一)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识不足
从宏观的国家社会发展和微观的个体生存看,客观现实都要求大学生应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但根据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识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是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度不够,创新创业人数占比较低。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不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这些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创新创业锻炼机会,但是书院参与这些比赛的学生人数不多,相较于书院学生总数来说,创新创业人数占比较低,而且不少作品重复参与多项比赛,新作品增加数量较少。虽然学校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覆盖面广,举办频次高,但书院学生参与基数小,培养和选拔作用不明显。
二是学生内在动力不足。多数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参与创新创业比赛的动机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层面,例如增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分数,获得综合素质测评加分等。由于创新创业比赛的投入周期较长,创新投入与收益有时不成正比,学业压力较重等因素,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往往受挫,久而久之自我效能感变低,内在动力变得不足。
三是跨专业交流合作不多。书院学生往往因为自身人际交流范围、性格特质等原因多采用“就近”原则和“熟人”原则,选择本专业、本班或熟悉的同学进行合作,没有尝试与其他专業的学生进行开放、自由地交流,缺乏创新精神。
(二)师生共创水平函待提升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中,教师不仅需要扮演创新创业意识激发者、创新创业知识解惑者等传统角色,还要努力扮演好创新创业过程合作者、创新创业资源共享者等新的角色。尤其在一些创新创业比赛中,一件优秀作品的产生更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资源、成果上深层次的联动合作、共同探索。当前,书院师生共创的主要形式大多为学生先确定创新创业项目,教师后进行指导。在这种形式中,教师在知识教授、兴趣启发、过程指导等环节发挥作用,其实质是将教师定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场外指导者。[1]由于学生知识面和信息视野不够开阔,创新创业资源不足的必然问题,学生选择的项目很容易出现缺乏创新性、实践性不够等问题,导致这种形式的师生共创处于较低水平,学生受益不高。
(三)专业化创新创业师资较为缺乏[2]
目前书院学生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参加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而这些创新创业课程大多由辅导员、学校行政人员以及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师担任,或者由学校向教育咨询公司购买培训服务,由校外培训人员教授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团队存在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问题。综合起来这些问题共同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质量和成效不突出。
(四)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仍然薄弱
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可以在精神层面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创新创业文化滋养,给予学生创新创业的潜意识引导,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目前书院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仍然薄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缺少物质文化。书院的学生社区和地下室活动中心缺少创新创业相关的宣传标识和宣传图案,没有从物质层面营造氛围。二是书院相关活动种类较为单一,主要以创新创业比赛为主,缺少培养学生兴趣和意识的趣味性活动。三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与学生日常活动开展和学生管理有机融合。
三、书院制育人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
(一)创新工作体制,加强协同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制创新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书院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面向书院育人导师、学业导师,充分发挥导师主观能动性,以书院内广泛的学生问卷调查、访谈为抓手,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尝试开发符合书院学生特点、爱好的创新创业课程。二是完善双院协同机制,发挥专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不能完全分割,反而要紧密结合,加强书院与学院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扩宽学生创新创业的来源。
(二)普惠性培育和精英化培养相结合[3]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旨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培育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能力,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五育”并举,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实施普惠性培育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书院应举行多种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努力培育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意识和能力。
另一方面,因为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基础在现实中存在差异。在普惠性培育的基础上,还应该实施精英化培养,对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和拔高。开展专项训练,针对这些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门的答疑解惑,补足短板,达到拔高的目的。
(三)研判学生特征,开展阶段化培训培训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长期性、周期性的特点,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需要连贯性的开展。同时,伴随着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不断成长,创新创业教育也明显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比如,大一新生往往不熟悉学校面向学生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也往往对创新创业的内涵一知半解,此时就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展创新创业启蒙和普及教育;大二学生已经基本熟悉或者参与过学校的创新创业类比赛,他们的困惑集中于如何全面、深入的撰写创业计划书,此时就要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具体研判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不同诉求和需要,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也符合教育教学的由浅入深规律。
(四)挖掘导师资源,充实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导师团队是书院制育人模式下的进行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重要角色,除了育人导师、学业导师和生活导师,书院还遴选配备了朋辈导师和校外导师。其中朋辈导师原则上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创新创业经验,参与过一些创新创业比赛或活动,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书院可以通过朋辈帮扶的优势,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代表的引领作用和模范作用,在创新创业中帮助低年级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实现以老带新。而校外导师可以由社会上相关行业的业内专家、自主创业优秀校友或者企业管理高层组成,可以为书院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帮扶,将自身积累的创业心得、工作经验等知识问题传授给学生,从而弥补了学校内部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的不足。
[基金项目:河南中医药大学2021年度就业创业重点科研课题(课题立项号JCKT2021-05)。]
参考文献:
[1] 尹国俊,都红雯,朱玉红. 基于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双螺旋模式构建——以浙江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8):77-87.
[2] 石丽,李吉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2):100-104.
[3] 余魅,王冠,彭小丹.构建“普惠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04):48-50.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尚真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作者简介:时慧(1983—),女,河南郑州人,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刘逸青(1992—),男,河南新郑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