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山西文旅发展形势与展望

2023-05-30王月瑶

经济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旅山西

摘 要:后疫情时代,恢复和扩大消费成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文旅产业作为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点方向和拉动消费的重要途径,意义重大。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作为山西旅游业发展的主线,自身发展存在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不足、毗邻消费市场但交通通达欠佳、品牌定位居高但山西特色尚少的机遇与挑战,在后疫情时代也面临着客源散客化和需求差异化的消费者主体形势、赶超压力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势、全域旅游和“旅游+”概念兴起政策形势。要在严峻的行业形势下实现山西文旅三大板块的发展,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依托交通网络建设和景区合作开发的“开放发展”,旅游业态、服务模式和融资开发模式的“创新发展”,生态、绿色、可持续,树立山西旅游新形象的“绿色发展”,实现要素均衡配置,板块整体发展,产业均衡发展的协调发展,以及盘活闲置资源,共建全域旅游的“共享发展“。

关键词:山西 文旅 三大板块 形势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148-03

一、引言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恢复和扩大消费成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带动能力强、消费场景广的产业,既是山西省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加快消费和服务业复苏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中,也将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胡炜霞等)。近年来,山西省旅游品牌重塑,由过去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山西品牌,拓展提升至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国家名片,并不断发掘发展三晋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取得积极成效。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复苏和进一步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抢抓经济复苏和消费红利机遇,成为山西省经济转型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山西文旅发展现状

1.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程度不足。山西历史人文名迹众多,地处中国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地带,“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诸多山水名胜,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很丰富的省份(孙玉梅,秦俊丽)。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几乎覆盖了山西现有的旅游资源体系。三大板块从覆盖范围上看,由点到面,优化了山西旅游空间格局,体现出山西省在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上的整体性和大格局转变;从品牌元素上看,由山西元素转变为中国元素,显示出山西将打造国家甚至是国际旅游品牌的高定位。

从总体开发情况来看,山西旅游资源开发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开发度低,山西旅游资源存量位于全国前列,但A级以上景点数量排名靠后,位于全国第25位。二是已有景区量少质优,4A级以上景区排名全国第16位,旅游总体收入排名也达到了全国第19位。三是可升级开发的后备景区匮乏,我们用3A级以下景区数量表示一个省短期内可供升级开发的后备资源,山西省3A以下景区数量为全国第28位,后备可升级景区及其匮乏,这意味着三大板块的开发任务中,对现有旅游资源的原始开发将会占到很大比例,开发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从三大板块的开发程度对比来看,三大板块的开发程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太行板块以现有的五台山、藏山、壶关大峡谷、王莽岭等众多山水名胜,初步形成了太行山水元素主打的品牌特色;黄河板块虽有壶口瀑布、云丘山等8家国家4A级景区,但其中黄河元素并不丰富,老牛湾、乾坤湾、碛口古镇等河边景区开发度不足(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相比之下,长城板块略显“荒凉”,虽据“长城博物馆”之名声,但从与长城元素直接相关的景区来看,仅有雁门关、娘子关等景区开发较好,其余资源尚未有效开发。因此,山西文旅三大板块发展,尤其是黄河、长城两个板块亟需进行整体规划和保护开发。

2.毗邻消费市场,交通通达欠佳。山西东倚太行,北踞长城,西南皆临黄河。从山西内部来看,三大板块分布于山西省四周,成为山西游客出省游或回省的必经之景,从山西四周看,三大板块向东、南、西南以此紧邻京津冀、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三大人口密集区,向西南由大西高铁连接川渝人口密集区。因此,山西文旅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市场优势。

然而,由于山西“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限制,加之三大板块均为山河险峻之景,对交通通达性形成了天然的阻隔。虽然单位行政面积营运铁路长度全国第8位,单位行政面积等级公路密度全国第17位,但由于长期“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旅游业大规模发展起步较晚,旅游景区交通建设不尽如人意(晋迪等,马晓龙和曹杏娟),虽毗邻消费市场,但开放的客运交通体系尚不完善,通往景区的“最后1公里”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当下山西文旅发展充满“临渊羡鱼”之势,因而退而结网,完善景区交通建设,特别是景区最后1公里交通建设,对山西文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品牌定位居高,亟需山西特色。山西文旅的三大板块提出后,从以往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山西元素上升为中国元素,山西谋划文旅发展的品牌定位于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品牌。正因如此,山西实现三大板块的发展,面临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品牌特色的压力。当前,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概念在中国部分省市均有景点,且已先入为主地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黄河流经9个省份,品牌竞争激烈,长城已有八达岭、山海关等著名景点,山西虽踞长城之博,但知名度远不如前两者,同样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沈雪瑞和刘悦),而太行旅游开发格局已基本形成,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均围绕太行山开发了诸多景区,同样也面临着品牌之争,且河北、河南二省地处平原,交通發达,与山西相比,更加靠近消费市场,太行开发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当下,山西如何驾驭这三大中国元素,如何在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概念上凸显山西特色,如何在消费者心中树立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之博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的消费理念,是山西文旅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后疫情时代山西文旅面临的形势

1.消费者客源散客化、需求差异化。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驾游或者DIY的出行方式,旅游行业正进入散客化时代。早在2014年中国国内36亿旅游人次通过旅行社安排出行和目的地旅游的不到4%,疫情时期避免聚集的消费导向,更加强化了旅游散客化的趋势。

散客化时代反映出消费者在旅行消费的差异化需求,消费者旅行的目的不再是单一的观光旅游,在工业化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下,当下的旅游更多的是休闲游。休闲游最大的特点是需求的差异化,体验旅游、民俗旅游、度假旅游和探险旅游等多种旅游需求已成为当前旅游消费端的主要旅游形式。多元的消费需求对当前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提出新的要求:景区开发必须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创新产品形式和文化内涵来吸引游客,在此背景下,景区之间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众多传统景区和新开发景区纷纷推出综合功能的旅游体验产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玻璃栈道在全国各景区迅速推广。在“散客化”的趋势下,由于散客活动范围常常不限于景区,而更多的消费发生旅游目的地除景区之外的其他场所,这种潜在消费将给旅游地带来隐性的旅游收入。2019年,山西省入境过夜游客人均天花费仅为161.8美元/人天,全国排名第30位,足见山西省在围绕旅游业构建旅游生态、消费生态上的短板。

在此形势下,山西实现文旅发展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即可以实现高标准谋划,高规格开发,但也面临着马太效应。因此山西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亟需重整思路,另辟蹊径,在细致调研三大板块主要客源类型,针对国际化客源、本土客源、N小时圈客源等不同类型客源设计差异化旅游产品,在有条件的景区打造综合型旅游度假区,力争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2.激烈的市场竞争,赶超压力巨大。我们以旅游收入综合衡量某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大小。从目前来看,山西省仍不能称之为旅游强省。从旅游收入来看,2019年,山西省实现旅游总收入0.8万亿,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从发展态势来看,2019年全省旅游业收入同比增长19.3%,增速快于全国的11.1%,但较前5年有所下降。

综合上述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态势可以看出,山西文旅三大板块发展所处的发展环境和态势尚好,但分析全国旅游业竞争态势可以发现,山西文旅三大板块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赶超压力。从旅游收入增速来看,河北、云南两省旅游收入在2016年超过山西以后,2019年已大幅领先山西。2016年排在山西之后的广西,也已超过山西并稳居全国前列。

3.全域旅游和“旅游+”概念兴起的时代背景。当下,国家倡导全域旅游建设,给山西文旅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即将板块内旅游资源开发与建材等行业、生态修复、旅游扶贫、交通建设等统筹谋划,实现板块内和板块之间的资源有机整合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板块内部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由单一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综合功能旅游区转变。山西省共有2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处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示范区几乎全部分布在三大板块覆盖区域,也就是说,山西文旅实现整体发展,必须要充分发挥国家规划的2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示范建设作用,但是,20个示范区如何从全国脱颖而出,山西文旅如何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当前,“旅游+”概念在旅游景点开发和传统景区升级中应用广泛,创新出众多新的旅游业态,激发和创造了大量的旅游需求。旅游+城镇化+教育+卫生依次可以演化出特色小镇、研学旅游、康养产业等等。“旅游+”包容性强,在山西推动文旅发展之际,“旅游+”概念的推广可以创新传统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创造新需求和景区特色,对形成文旅的山西特色具有启发意义。

四、山西文旅发展的五个展望

1.开放型交通网络和景区合作开发的“开放发展”。山西毗邻京津冀、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三大人口密集区,沿着大西高铁向西南延伸,又可连接川渝人口密集区。三大板块紧邻消费市场,然而,由于交通网络不健全,特别是高铁网络发展滞后,外界赴晋旅游多有不便,造成山西文旅三大板块发展呈现“临渊羡鱼”之态。因此,本文建议山西应及时“退而结网”,构建开放型高铁网络,以缩短游客来晋时间,扩大N小时圈客源的范围。

当前石太客运专线、大西高铁、太焦高铁将形成支撑山西旅游的高铁网络,分别面向京津冀人口密集区、关中城市群人口密集区和中原城市群人口密集区,这三条线路在山西境内形成了“大字型”高铁网络。除此之外,需要推进太中银高铁的建设,建成链接东西的又一条快速高铁通道,截留部分东——西过境游客;谋划雄安入晋特别是晋北高铁线路,吸引雄安新区游客资源。

建好通往景区的“最后1公里”交通也是山西文旅发展的首要任务。由于三大板块的核心元素黄河、长城、太行均远离主要城市市区,由市区通往三大板块的交通通达性和便捷性较差。此外,由于长期“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导致现有的交通网络多是以运煤网络为基础建设的,煤运客运不分离,造成旅游线路污染严重,高峰期拥堵严重。因此本文建议尽快建设市区到景区的旅游客运专线,尽快建立景区到景区的旅游线路体系,在山西旅游1号公路的基础上,延生“毛细血管”,确保景景通。在旅游旺季可尝试开通免费的景区旅游专线。

此外,山西旅游三大板块特别是黄河和太行均临近省界,板块开发与周边省份的合作是必然趋势,长城板块的开发,也应广泛吸取北京八达岭长城开发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山西推进三大板块景区开发过程中,应秉持开放共赢的态度,建立合作开发与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吸收周边旅游发达省市的先进景区建设经验,推动山西与京津冀、中原地区、陕蒙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旅游通关一体化建设,打造好山西三大品牌。

2.旅游业态、服务模式和融资开发“创新发展”。当下,全国旅游市场存在旅游形态多样化和出行方式散客化的两个趋势,度假旅游、休闲旅游、研学旅游、养老旅游等多种旅游需求迫切需要满足。与此对应地,现有景区存在单一观赏功能的景区空间形态不适应度多元的旅游形态、以旅行社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不适应散客旅游形态的两个不适应。在此背景下,为使山西旅游开发适应市场形势,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两个创新:一是创新旅游业态,满足多元需求,针对当前多元的旅游需求,景区开发宜立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紧紧抓住“旅游+”概念,创新旅游业态,创建综合型现代旅游高低,如“旅游+度假”,打造太行山顶休闲度假区,“旅游+高科技”(吴颖),建设山间观光体验区,“旅游+自貿区”,创建山前保税购物区,娱乐休闲街区等多功能综合型旅游景区,“旅游+教育”。二是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旅游品质,针对散客化出行趋势,应尽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完善域内旅游配套产业,提升全域旅游服务能力,合理引导游客消费,在信息化背景下,推广“旅游+互联网、科技”开发模式,推动旅游服务智慧化、智能化和便利化。

景区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由前述分析可知,山西文旅发展存在板块元素(黄河、长城、太行)不足,后备可升级景区资源匮乏等现实,虽然具有可以后续直接进行高规格,高标准规划与开发的后发优势,但对景区的原始开发对资金供应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应大刀阔斧创新现有融资模式,除传统融资模式以外,三大板块的开发应该大力推广资产证券化、PPP等现代化融资方式,此外,可利用“旅游+扶贫”的理念,在建立完备的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和分红机制的基础上,向贫困县区公民和企业等投资主体发起社会众筹等方式,扩大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

3.生态、绿色、可持续,树立山西旅游新形象的“绿色发展”。山西省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较差,黄河、长城、太行在山西的分布与山西46个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合,因此,山西发展生态旅游是山西文旅三大板块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是三大板块发展的唯一选择。黄河与太行板块的开发,应将景区开发与流域治理、生态恢复相结合,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满足观光、休闲、康养旅游等多种旅游形态,打造黄河综合绿色生态旅游廊道,创建太行天然氧吧和绿色清凉太行休闲康养基地。长城板块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应注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尤其是长城的开发,要在保护中开发现存的长城遗迹,充分利用“旅游+教学”“旅游+文化”等理念,发展研学游、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旅游产业(周成等)。

除在景区开发上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外,省域形象、旅游形象也要树立“绿色形象”。首先,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是山西在外界树立了“黑色山西”的形象,而大美太行、博览长城、涛涛黄河的形象长期处于“灯下黑”,不为外界所知。因此,山西实现文旅三大板块的发展,必须首先打造绿色口碑,树立绿色的省域形象。其次,由于宰客现象在全国旅游业中均有出现,近年来,该现象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诟病,山西旅游形象也曾因五台山餐饮宰客事件受到冲击。这背后反映的是旅游行业监管不到位,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有待完善的问题。在全国旅游行业形象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山西实现文旅大板块发展,必须尽快加强行业监管,建立旅游行业和其他相关服务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首先在全国树立绿色诚信旅游行业新形象。

4.板块之间、产业之间统筹兼顾的“协调发展”。三大板块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协调发展必须贯穿始终。在山西文旅三大板块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有三层含义:一是应实现板块内部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协调配置。在内部景区开发过程中,应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景区开发和其他配套设施的配比关系,避免铺张浪费、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尤其在同一板块中,避免相同主题元素的景区出现同质化和无序竞争。二是应协调推进三大板块开发进度,实现三大板块的整体发展。应尽快开展三大板块系统开发的前期专项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三大板块开发专项规划。黄河、长城、太行三个板块中,太行和黄河当前的开发程度较高,而长城的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建议从已见效的旅游区收益中,设立“旅游开发基金”,反哺开发程度较低的“长城板块”,加速长城板块开发,形成三足鼎立,促进整体发展。三是应统筹兼顾旅游业和山西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即应在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相关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的同时,防止规模旅游投资对其他产业的“挤出效应”,山西旅游三大板块的开发和建设,要建立高效的政府投资机制和合理的社会资本引导机制,避免出现旅游投资的“潮涌效应”,造成重复投资和投资效率低下;同时在省域层面要防止旅游业投资对其他产业投资的“挤出效应”,促进省内产业协调发展。

5.盘活闲置资源,共建全域旅游的“共享发展”。旅游行业投资开发存在投资数量高、投资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等特点,而现有景区特别是山西等北方省份的旅游景区,游客数量普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加之旅客出游的散客化,加剧了景区客源的不稳定性,给景区设施的利用率带来了极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按照淡季的游客量设计景区服务设施,则在旅游旺季势必捉襟见肘,有损旅游形象,反之则面临着设施利用率低、经营成本高、企业管理困难等局面,且受投资报酬递减规律作用,旅游投资效率越来越低,投资回报越来越少。

在此背景下,山西文旅发展,应在规划之初引入共享经济思维,商业投资应重点用于景区开发和交通设施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上,其他服务设施的投资,应利用全域旅游建设之契机,打造统一平台,将现有酒店以及市区居民闲置住房等住房资源、现有旅游汽车公司和周边居民闲置车辆等交通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充分盘活旅游地相关资源,如此,在散客旅游和家庭自由行的旅游需求下,旅游目的地家庭所拥有的闲置资源完全能够满足这种市场的旅游需求,也使家庭闲置资源进入旅游市场成为可能。最后,严格制定准入条件规范、服务内容与规格等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则规范,建立便捷的游客投诉维权通道,做到价格透明化、服务标准化,树立诚信经营的旅游服务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胡炜霞,刘家明,李明等.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兼论重点旅游景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04):168-176.

[2] 晋迪,宋保平,高楠.基于“点—轴”理论的山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05):196-202.

[3] 马晓龙,曹杏娟.省域旅游竞争力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理研究[J].旅游科学,2013,27(02):14-23.

[4]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高春平.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20(07):106-115.

[5] 沈雪瑞,刘悦.长城非知名区段能从与知名区段的旅游品牌联合中获益吗?[J].旅游学刊,2022,37(12):52-67.

[6] 孙玉梅,秦俊丽.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J].地理研究,2011,30(05):845-853.

[7] 吴颖.新媒体视域下山西文旅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22(03):122-129.

[8] 周成,周霖,吕炯彦等.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异特征与要素关联分析——以不可移动革命文保单位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12):163-171.

(作者单位: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英国格拉斯哥)

[作者简介:王月瑶(1999—),女,山西洪洞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经济学。]

(责编:王刚)

猜你喜欢

文旅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9.山西卷
冰雪文旅乘风起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山西叹五更
大美太行在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