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踔厉奋发 高校出版社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机遇

2023-05-30杜同军孟显丽

经济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新时代建设

杜同军 孟显丽

摘 要:高校出版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出版工作在“双一流”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性,高校应立意高远,将高校出版作为重要工作抓手,发挥好高校出版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高校出版应当踔厉奋发、赓续前行,承担好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 高校出版 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F061.3;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4-025-02

一、“双一流”建设概述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教育部联合国务院相关部门统筹考虑,认真部署,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办法。根据国内高校的综合实力,教育部遴选出了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所引领的新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双一流”建设任重而道远。根据“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及其时间表,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16至2020年,5年为第一建设周期。137所高校定为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要求迅速提高建设高校的内涵发展和整体办学水平。五年砥砺奋进,第一建设周期已结束,各“双一流”建设高校都获得了评议专家的高度肯定,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第二阶段:从2021到2030年,利用10年时间,2个建设周期,使更多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共计147所。为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要依据自身办学特点,做好顶层设计,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构建好教育领域新的发展格局。

第三阶段:从2031年到本世纪中叶,利用20年的时间,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为国家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动力。

二、高校出版社的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5月,全国高校共计3013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目前,147所高校定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的42所定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05所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目前,我国高校出版社共计112家,“双一流”高校有出版社的共计90所,与3000多所高校相比,112家高校出版社是稀缺的学术平台。高校出版社继图书馆与实验室之后被称为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第三方势力”。作为所属高校重要的学术平台以及展示学术成果和服务社会的窗口,高校出版社在“双一流”建设的工作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如何准确定位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

三、高校出版社与母体高校的关系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恢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走向正轨。高校师生数量剧增,教材需求量猛涨,为解决高校教材急需紧缺的局面,国家让部分重点高校相继成立了高校出版社。高校出版社成立之初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出版教材、学术专著和教学工具书等书籍。经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增长,凭借优秀的作者資源和稳定的读者群体,高校出版社已成长为我国出版业中一支特色鲜明的重要力量。可以看出,高校出版社的孕育和发展都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来推动的,高校出版社的成长需要母体高校的滋养和支持。

2015年2月9日,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出版社与母体高校的关系。《意见》指出:高校出版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充分认识高校出版工作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特殊重要性,把出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高校出版社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国家工程。它建设的内容涉及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如上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必须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出版社。

(一)大学最首要的任务是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出版社作为大学培根铸魂、育人功能的延伸,在“双一流”建设中大有可为。作为高校出版社,一定要立意高远,将促进人才培养的高等教材作为重点出版方向[2]。深度挖掘人才和学科资源,将高校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3],出版大量具有学术品位的精品教材,来影响和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启智、润心、修身、明理,为将他们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创新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而贡献力量。同时,高校出版社应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守正道而开新局,致广大而尽精微。出版社不仅服务于本校的人才培养,而且要放眼全国,关注同领域学科建设的高校,密切和他们的联系。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为例,将开发海洋类高校教材,服务“涉海”高校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立社之本。出版的教材不仅服务于本校学生,同时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涉海”高校的学生都在使用。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三个方向的海洋类高校教材体系。一是海洋科学类教材体系,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规划教材”为代表,主要包括《海洋科学概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等几十部,其中多部获得省级优秀教材奖。二是水产科学类教材体系,主要包括《水产养殖学》《水生生物学》《海水贝类养殖学》等30多部。三是海洋社科类教材体系,主要包括《海洋管理学》《海洋法学教程》《海洋资源管理》等10多部。这些精品教材的出版,不仅将前沿知识传递给了学生,而且为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另一重要职能,也是衡量“双一流”高校建设成果的另一重要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大学是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的摇篮,高校出版社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职能和使命的延伸。高校出版社应以高校的重点和特色学科为依托,将相关学科的学术著作的出版作为重点出版方向,助力高校一流学科的发展。出版社应及时出版教师们先进的科研理论成果,将其推向社会并将科研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4]。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以海洋和水产为重点领域,利用学科、团队和科研优势,精耕细作,相继出版了《中国海洋鱼类》《拉汉世界鱼类系统名典》《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等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分获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等部门颁发的优秀科技图书奖。其中《中国海洋鱼类》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该奖项在出版界的含金量可以比肩于国家科技界的三大奖项。这些专著的出版和获得的奖项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和水产学科的权威性和该领域的引领作用。

(三)服务国家和社会是大学的另一重要职能

大学立足于社會,从社会汲取资源,也必须融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伟大事业中。高校出版社是大学的职能部门,是联系大学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大学的职能决定了大学出版社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从创办之日起,就将服务于大学和社会作为自己的立社之基。新时代,高校出版社应建立完善出版服务资源库,加快产品思维向服务社会思维转变。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变为大学的特色和优势资源,通过出版物的形式传播文化知识,推广学术交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协助大学实现为社会服务的职能。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围绕“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出版了《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经济分析报告》《海洋资源管理》等书籍。2021年9月3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 5版COVID-19 controls spur recovery of marine sectors引用了海洋经济蓝皮书的数据,主要内容为:中国有效防疫措施助力海洋经济复苏,相关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在学校和原国家海洋局的支持下,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了我国首套“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我们的海洋》,成功入选海南省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地方课程指定教材。本套教材也作为国家智力扶贫项目,向全国十余个省市的贫困地区中小学赠阅,为提升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助力“希望工程”和“海洋强国”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文化传承是大学的第四重要职能

图书出版作为文化产业,其核心价值是发掘、传承优秀文化,以“文”化人。优秀、高水平的出版物不仅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成果,而且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推动社会进步。随着“双一流”高校的进一步建设,大学出版社应以出版物为载体,将母体大学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大学责任、大学智慧和历史使命传播出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5]。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以弘扬海洋文化为己任,先后出版了《海洋文化概论》《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海洋文化与社会》等多部代表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成果的专著。当下,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全民的海洋意识教育已成为国家共识。海大出版社围绕国家发展的需求,精耕细作,深度挖掘,将专业性较强的海洋知识编写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文化读物。让更多的读者认识海洋、关心海洋。先后策划出版了《畅游海洋科普丛书》《人文海洋普及丛书》《舌尖上的海洋科普丛书》《跟着蛟龙去探海》《龟去来兮》等海洋科普图书100多种,在海洋科普领域形成了显著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

(五)科学文化是人类创造和积累的共同财富,它能穿越时空、超越国界,世界各国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互鉴而多彩

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期间,各高校秉持国际化办学理念,深入实施“走出去”工程。高校出版社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搭乘母体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列车,搭建科教出版国际化平台,努力走向世界,将中国学者的优秀学术成果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出版“走出去”工程成为中国文化和高校科研成果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路径,成为母体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许多大学出版社凭借母体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率先尝试,实施大学出版“走出去”战略,在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中国海洋大学立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充分发挥海洋、水产各学科综合优势,汇聚全球优质海洋科教资源,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教机构和高端智库,打造了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在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教育合作平台方面奠定了基础,显著提升了学校在海洋科教领域的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但是,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却没能跟上海大国际化战略的步伐,错失了出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机遇。如今借党的二十大的东风,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应砥砺奋发,笃行不怠,勇毅前行,紧密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化战略,全面整合海洋类图书的出版资源,坚定不移地实施出版“走出去”工程,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海洋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双一流”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双一流”建设也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同向而行的高校出版,应当踔厉奋发、守正创新、赓续前行,充分认识到高校出版工作应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双一流”建设中,抓住机遇,融入其中,将高校的优质科教成果努力转化为出版资源,与母体大学一道追求科学文化与知识成果之多、之新、之精、之彩,追求文化交流传播之广、之深、之久、之远。努力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动力和重要支撑,成为“双一流”建设成果展示的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1] 杨兴林.关于“双一流”建设的三个重要问题思考[J].江苏高教,2016(02):40-43+48.

[2] 李永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教材建设的使命与实现路径[J].现代出版,2021(06):80-85.

[3] 秦茂盛,赵文娟.新时代高校出版社如何助力一流学科建设[J].出版广角,2021(21):38-40.

[4] 王加俊,吴从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出版参考,2019(10):28-32.

[5] 王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高校出版工作刍议[J].现代出版,2018(04):27-28.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山东青岛 266000)

(作者简介:杜同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孟显丽,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双一流新时代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