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冲突策略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05-30刘琛
刘琛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认知冲突策略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进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运用设置问题、剥离情绪、表演短剧、撰写论文、联系生活等方式,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他们的认知驱动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探究水平。
【关键词】认知冲突策略;教学应用;初中历史
认知冲突指的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某些认知结构,在遇到新知识的时候,他们感受到了矛盾,因此引发了短暂的心理失衡状态。此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迟疑,形成问题。教师要把握住这个机会,优化教学策略,通过合理的方式制造认知冲突,唤醒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也可能产生认知冲突,此时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科学利用学生思维的失衡点,组织其参加各种探索活动,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设置问题,引导深度探究
质疑是引发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发现了与自己原有认知不符合的历史知识,就会产生质疑。教师可以把握住这个机会,让他们总结归纳问题,并结合问题参与深度探究。有的时候,学生只是略感困惑,但是还不足以自主提出问题。此时教师要用循循善诱的问题作为引导,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
在学习“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时,有一名学生感到了困惑,提出了观点:“近代社会,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中国近代不是一直都在战乱中吗?为什么社会还会得到发展呢?”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冲突,是因为他们对近代化的必然性和艰难性了解不够深刻,他们没有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认知冲突,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他们深度探究。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解决了认知冲突。他们认识到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重,我国近代化不断发展,经历了从学技术到学制度的过程。近代化发展是必然的,故此在近代社会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必然会出现变化。但是,在当时的国情下,近代化发展遇到了严重阻碍,发展十分艰难。故此,在分析近代史的时候,要认识到当时历史的复杂性,看到中国近代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同時也要看到中国各个阶层为了给中国找出路,经历的一次次探索。
通过设置问题的方法,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不平衡。这样学生就产生了想要探究的欲望。
二、剥离情绪,树立唯物史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时候会发现学生将自己的主观情绪融入到了历史探究中。这些学生往往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所以他们心中渴望中国在各个历史阶段、各个方面都能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一旦他们发现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就会形成强大的落差,情绪低落,产生困惑。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尝试剥离情绪,逐步树立唯物史观。
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不少学生感受到了当时清政府的迂腐、愚昧,体会到了屈辱的外交。部分学生因此产生困惑,有一名学生提出:“在此前的历史课中,我们常常看到中华文明的强大,看到中国有不少艺术作品和科学发明领先于当时的其他国家。为何在清朝末年,中国会落后世界那么多呢?”在他们感到困扰后,教师要安抚他们的情绪,并给他们介绍什么是唯物史观,然后组织他们自主探索,了解当时清朝落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学生要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收集各种史料,了解当时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晚清官吏贪污腐败、思想意识的落后等。此外,还可以收集资料,了解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发展情况。在公正对比辨析后,学生认识到晚清中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并非无迹可寻,而是有一定的社会根源。教师鼓励学生总结观点,分析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的社会面貌,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学会了调整情绪,客观分析问题。
在提出困扰、收集史料、调整情感、公正辨析这几个环节中,学生认识到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带入探究活动中,要用理性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采用史料实证的方式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提升历史探究水平。
三、表演短剧,呈现时空观念
缺乏时空观念,这也常常导致学生出现认知冲突。部分学生时空观念比较薄弱,常常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评头论足,没有站在特定的时间分析历史问题。这导致他们的观点有所偏颇。面对这种认知冲突,教师可以利用大多数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等特点,组织他们参与历史剧表演活动。学生要收集当时的历史资料,揣摩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将其演绎出来。在此过程中,他们和古人形成共鸣,在分析历史问题的时候也能体现出时空观念。
在学习“戊戌变法”的时候,有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呢?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人不如日本人聪明吗?”该学生的观点过于主观,没有充分运用当时的史实作为论据。不仅如此,他也没有基于特定的时空分析此问题。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组织他们参演历史短剧,分别演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时的场景,思考双方领导者、国际环境、社会背景有什么不同,当时的历史人物有哪些不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比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就更为客观。学生发现,结合特定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能更全面地分析并解决历史问题。
表演短剧的方式有效创设了情境,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时空中。这样他们就能明白,特定的史事和特定的时空有关系,需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四、撰写论文,解释事件影响
组织学生参与到批判性读写活动中,这也是一种提升他们思维能力、解决认知冲突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对某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如果他们彼此之间的观点存在矛盾,则可以让他们基于认知冲突各自搜索并阅读历史资料,试着整理思路,撰写小论文,解释历史事件,探究该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帮助他们解决认知冲突。
在学习“对外开放”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说说对外开放的影响。大多数同学都看到了对外开放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但是在谈到国际影响的时候,他们出现了彼此矛盾的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对外开放不仅影响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也有长远的影响。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对外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影响国内。教师鼓励学生分别搜集资料,看看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可以通过举例子、列表格、比数字等方式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创作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各种历史资料搜索信息,并结合史料推理分析,证明自己的论断。在交流互动中,他们看到了他人的观点,并从中得到启迪,学会了如何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五、联系生活,升华人文情怀
当学生出现认知冲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采用生活化导学的方式,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分析历史问题,探究该历史问题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启迪。这样能促使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关注社会发展,提升人文情怀。
在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可以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不太关心社会生活,所以对社会变化的感知不够敏感。这样就引发了认知冲突,让他们无法切身体会到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联系生活,组织他们参与“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主题调查活动。学生要从社会角度入手,探索社会保障、教育发展、环境变迁、医疗改善、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变化。此外还要从家庭角度入手,探究家庭收入、住房条件、饮食变化、服饰演变、交通方式等角度,体会社会变化。在调查的基础上,他们还要围绕一些社会问题展开探讨,说说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的感受更真切,解决了认知冲突,促使其认识到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同时,这样的活动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关心民众、关注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提升了他们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体现了人和自然、社会、心灵之间的协调。如果缺乏人文情怀,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的时候很难以史为镜,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这不利于他们解决认知矛盾。
基于认知冲突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成功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求知欲。这样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和探索活动,解决历史问题。
【参考文献】
[1]孙达.基于史料角度的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1).
[2]范继民.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细节的运用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27).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1年度重点课题)“认知冲突策略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2021/0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