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真而行:让区域课堂改革“三可范型”落地见效

2023-05-30孙春峰

新教育·科研 2023年5期
关键词:改革课堂

孙春峰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为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以“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为基本要求,强调落实在细节上,下好认知、行动、反思等方面的“真”功夫,构建“可信任、可操作、可验收”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范式“变式组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向真;课堂;改革;三可模式

为克服教师上课以讲授为主,不关注合作学习,不关注学生展示的现状,提出了以“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为基本要求,南通市崇川区教师发展中心坚持以“向真而行:让区域课堂改革‘三可模式’落地见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一、真心改课,课改思想武装,在课改“可信任”上下功夫

1.直面问题,让课改“可信任”

(1)区域课改推进的程度不够均衡问题。区域内所属学校体量较大,一些具有良好教学传统的学校推进课堂改革的力度较大,但仍有部分学校推进较为滞后,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课堂实践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指导和跟踪,还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形成整体教研的氛围,形成与广大师生的良性互动,让区内各校更多教师充分认同并且自觉参与我区的课堂改革实践,不再被改革的困惑与顾虑束缚手脚,真正达成区域课堂课改的目标。

(2)课改中对“学”的探究有所忽略问题。课改,需从“教”和“学”两方面发力,以“学”定教。目前,对课堂改革“教”研究较多,还需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加强“学”的研究,不断提升课堂中的学生学习素养,教学相长。

(3)“变式组合”课改范式未完全形成问题。老师虽然已经学习了研究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的课改资料,但对于不同的学生特征、不同学科要求、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模式等还未能完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范式“变式组合”。在行动创新的基础上,还需继续打造一批区域深化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样板学校”,形成区域影响。

2.学理阐释,让课改“可信任”

开展系列调研,邀请专家做指导。专题讲座深入解读“三可模式”,既有前沿理论架构,又有操作层面探索,指出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轻负高质”的课改之路,引起参培老师深深的思考。同时,依托课改新理念,提升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意识和课堂教学水平,引领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凸显学科素养,强调学案设计的科学性,严格控制教师讲授时间,确保讲授简明扼要,要求全体教师熟练使用媒体,指导学生自觉先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合作踊跃展示、大胆质疑、自主构建、应用技术的能力,加大课改实践的推进力度。

3.他山之石,让课改“可信任”

为深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区域精心准备了多层次、高密度的培训。如“课改创新团队”赴四川研修、课改团队赴浙江研修,这些课改团队由各校一把手校长和优秀骨干教师组成,通过一系列培训,大家更新了教育思想、加快了课改转型、转变了人才培养模式。平时,加强课改研训的学习深度,把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活动、现场推进会、集中交流展示、考察学习等活动,加强教师的“可认同”度,掀起深度学习、深度研究的风潮。老师认真学习、接收新观念,以课堂为平台,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将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典型经验及时地运用到课堂改革实践当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区域及时总结成果和经验,进一步验证,稳步放大课改经验的辐射广度。

二、真正改课,课改行动探进,在课改“可操作”上下功夫

1.“第一课” 机制

寒暑假前,全区统筹安排,要求以南通市课改要求为指导,零距离聚焦课堂教学,每位老师精心准备一节“课改”课。

开学后的第一天,“改课,从开学第一课开始”系列活动便正式拉开帷幕。为了切实推进课堂教学重构,全区举办了“改课,从开学第一课设计开始”课改赛课系列活动,初赛进行教学设计,遴选出优秀选手进入决赛,请专家对所有参赛选手进行赛前培训。组织全区中小学14个学科90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活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多维的角度,个性的风格,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赛后,获奖选手继续打磨课例,在区“濠滨之秋”教研活动中对全区老师做教学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区内所有的教师都做了一次课改的评委,都当了一次改课怎样在学科教学中落地的专家。面向全区教师,以校级动员、集团初选、区域推选的形式,搭建了设计研课、现场会课、团队围课、平台展课这样有梯度的研讨交流机制,让区内教师都能沉浸式地共享课改“第一课”的智慧。

2.“先行”论证机制

组织区域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论证活动。论证会上,学校精心准备,一把手校长陈述方案,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逐一点评。在此基础上,区教体局会同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门深度研讨,总揽全局,确立“1+2”的内涵。“1”是致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这一目标,立足教学行为全要素,立足学生成长全过程,全面推进新时代、新课标背景下的区域高质量教学体系建构与探索。“2”是实现二级课改教研网络行动,由区教师发展中心预先出台相关课改教研制度及办法,保障教研部门带着新思想、新思路去指导各学校开展点上的课改教研实践和面上的课改教研引领。

3.“后训”拓展机制

依托“区域青年教师素能大赛”的平台,积极开展“后训”拓展活动,从比赛前的培训,到决赛中对教学观的改变,再到自己的突破,再到“还让我上这节课,我会做什么改变……”我们以赛促教,以教思变,每一位“素能之星”也从理念到行动做了深刻的反思。听到的要能上出来,上出来的要能说出来,说出来的要能写出来,写出来的要能经得起考验……问题是最好的研究话题,课堂是最佳的改革陣地,赛场是最亮的拓展平台。通过实施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论文写作的一体化研训活动,深入推进“后训”拓展机制,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调查、分析、归纳、解决课改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持续放大科研支持、反馈、促进教学改革的效应。过程中,我们不断强化培训,从软硬件的运用到学习资源的研发,从课堂教学理念更新,到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从邀请专家把脉顶层设计,到主动走出去调研交流,不断提升,坚持常态化运用与反思,以教研活动为平台,展示交流阶段性成果,以科研课题为抓手,持续科学地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课改触及教育的深处。

4.“跑道”转换机制

教育过程便捷的同时怎样才能保有教育味?教育技术作用越来越大,但必须是更好地为“化育”服务。跟不上时代的典型为什么会消失?新时代的教育必须有新时代的教育谋划,为未来、向未来、创未来。“马路上的思维是筑不了高速公路和高铁的”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启示?“跑道”的转换,教育物理空间的体验性运用,这是一场不可抗拒的教育革命。

打通區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跑道”,坚持线上、线下、远程三线并行,坚持常态化运用与反思,以教研活动为平台,展示交流阶段性成果,以科研课题为抓手,持续科学地摸索着智慧课堂教学新模式,不断提升全区教师的自我学习力、教育科研力、实践创新力,努力实现“实践”与“研究”的双向奔赴。线上教学期间特邀专家用直播的形式,为全区域教师作了课堂与网络如何高效链接的专项指导。老师们更是用好聪慧的大脑,高超的技术,通过一系列改进举措,在很短的时间内明白了线上课堂“应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还能怎样做得更好”……通过不断思考、实践、创新、再实践、再创新,赋予线上课堂一抹全新的色彩。

三、真实改课,课改样板支撑,在课改“可验收”上下功夫

1.落实课改“主要任务”

切实转变旧的教学观念,确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新课程实施相匹配的课堂教学理念,推进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区域教育发展的内在力,发掘两个落脚点,一是成人成事,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综合整体的学校变革;二是发展自觉,学以自明,思以自得,省以自立,行以自成。区域持续着力南通“立学课堂”建设,让学生、让学习立于课堂的“中央”,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归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适合学生潜能自我开发、精神自我解放的地方。与此同时,“学为中心”并不意味在课堂上教师“教”的缺席,恰恰相反,是适应教师的“教”,并“教”出某种境界的课堂。由此,有适应教师的教才会有适应学生的学。基于这样的认识,全区加强调研,多次召开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会,直面课改堵点、痛点和盲点,勇于突破课改瓶颈,让区域课程改革工作真正做到“加速度”;组织多批课改团队外出研修,促进课改互联、互鉴和互通。全区以理念先导,促进师生自我觉悟与觉醒,帮助学校教师形成内生发展自觉,使师生能主动与国家的育人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相契合,更自信、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结合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我们还明确了一系列约束性的制度,如“三减三增”:减在校时间,减课外作业量,减考试次数;增自主活动时间,增课外阅读,增实践性课程。如“课改四原则”:“三讲三不讲”,适当减增删,保底又培优,作业“四精四必”。如“质量监测体系”:常规教学管理,学科质量分析,竞争推优评优。

2.落实课改“评价体系”

反思以往,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定性研究多、定量测量少;事实描述多、数据运用少;证明指向多、创新突破少。课改不能只凭感觉,“感觉”仅仅只是一种现象描述,往往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内涵。当下,我们重点研究区域课堂改革建设中的那个“度”,那个基于数据“可检测”的“度”。我们坚持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主动求变,充分发挥区域教研先行引领的作用,发挥好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行政推动作用,用好质量评价的“指挥棒”,激活教学评估的“动力源”,让区域课堂改革的“可检测”体系更加完善。

(1)注重师生综评。区域使用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表,采用了教者自评、听者点评、学科综评的评价模式。教学常规重构,对教师备课上制定了价值引领、学科素养、学案设计、讲授效果、媒体应用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要求全体学生做到自觉先学、独立思考、有效合作、踊跃展示、大胆质疑、自主构建、应用技术。

(2)注重优化质态。结合我区课堂教学改革实际,面对全区教师,明确了一系列课堂质态要求。如“三减三增”:减在校时间,减课外作业量,减考试资料,增自主活动时间,增课外阅读,增实践性课程。如课堂改革四原则:“三减三增,三讲三不讲”,保底又培优,作业“四精四必”。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常规教学管理,学科质量分析,竞争推优评优。面向教研人员,提出“二融、三互、四新”的活动策略,即教研人员“融入教学一线、融入教师发展”,做到“与时代互动、与实践互动、与学校互动”,在指导一线教研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概念、形成新话语、总结新范式”。

(3)注重多维评估。进行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重视人的价值,突出个性特长培养,彰显学科育人价值。全区开展“211”素养考核、探索一、二年级无纸化考核的新模式,探索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有效性,实现绿色评价和增值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通过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题型为主的调研,检测和衡量学生在相关学段的学业成绩和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让评价以数据说话,立足于数据的“综合性、增值性、过程性”。同时,组织教师研究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报告,引领教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区域教育教学评估的责任主体作用,构建“延伸”“坚持”“纳入”“侧重”的教学评估机制。重视常态教学评估通报制度建设,建立问题督查意识,关注教学实际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质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3.强化课改“组织保障”

(1)强化领导率先。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区成立由教育局局长、分管局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及教研员组成的区域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各学段、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负责人。全区中小学校成立课堂教学改革专班,由校长担任组长,由分管教学校长与教导主任具体推进落实课堂教学改革进程。

(2)强化队伍建设。一是重视教师课堂教学思想的转变工作,二是重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坚持以主题师德教育活动为载体,搭建学校多元平台,让教师在说、练、赛、读等活动中提升专业素养,提升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力。

(3)强化科研引领。区教师发展中心在课堂教学改革领域的研究、指导、服务与管理,不断优化本区域课堂改革“三可模式”教学基本范式。全区中小学校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学情,形成课堂教学范式“变式组合”。

改革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办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教育命运的关键一招。在南通市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的选择是:向真而行,让区域课堂改革“三可模式”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

[1]卜玉华.“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300.

[2]李均良.区域课改的探索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2:432.

猜你喜欢

改革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改革之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