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MOS 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区域创新体系融合研究

2023-05-30刘永刚纳文娟刘慧燕李文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技能型高新技术专业课

姬 强 刘永刚 纳文娟 刘慧燕 贾 彪 陈 虎 李文华

(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1 教学改革背景

高层次人才培养应与区域创新体系有机融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主体,高校研究生培养能够为知识生产、新技术革新、知识传播提供核心动力[1]。地方高校恰是区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高层次人才的孵化箱,在推动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统计量化分析表明,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发展推动力方面,美国大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美国大学与区域创新主体之间通过项目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协同创新等方式,促进了大学与科研主体间的成果落地和资源共享,直接作用于区域地方经济,甚至能够对区域创新体系产生反向溢出[4]。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转让与美国硅谷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便充分地印证了这一观点。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工业技术革新的知识基础和创新摇篮,没有大学的创新驱动,地区经济发展将失去活力[5]。我国研究生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且呈现出就业匹配度不高的现象,“校内学习”和“毕业就业”间存在很大断层,专业学习带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重缺失。对区域创新体系而言,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培养这些初出茅庐的产业人才。因此,高校如何与区域创新主体间的进行创新能力互作,并作用于企业的创新发展溢出效应上,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难题。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2016—2019年宁夏某高校农学院研究生培养与区域创新主体为研究对象,利用AMOS 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生专业课程匹配性与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中介效应分析,以期提高研究生培养环节的“使命性”,促进专业课程与区域创新主体间的有机衔接,突出学习的目的性,为我国西部地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20 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110.7 万)和毕业人数(72.9 万)再创新高。研究生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推动创新创造与科技攻关,并在建设现代化强国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关键作用。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地区省份研究生教育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远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这种促进作用在宁夏、陕西和甘肃地区尤为突出[6]。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就业率呈现低于本科生的普遍规律,且研究生总体起薪点与本科生的差距正逐年缩小[7]。作为区域创新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则更加注重研究生的个人能力与实践经验,普遍认为许多研究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脱钩,不能有效服务于企业创新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不得不使我们反思当下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区域高新技术企业更多需要的是能胜任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则偏重于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在供需关系间存在一定矛盾。因此,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研究生培养应立足于应用知识产出价值,而不是过分侧重于创造新知产出价值。

与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不同的是,国外研究生教育较少关注于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科研主体匹配性方面的研究,而更多注重于学科分类,即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进行分类研究,从而增强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性[8]。在社会资本与高校的互作方面,近些年美国区域创新主体的资金来源逐渐依赖于联邦政府和工业产业的资本输入,改变了大学与创新主体间的关系[9]。美国诸多国家实验室和科研机构依托大学管理便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模式”,这种模式下的联合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有效促进了科技攻关活动的有效性和资源共享[10]。因此,探索全新的高校研究生教育模式,使得研究生培养不只是一味的“填鸭式”教育、短期内的“疯狂”知识输出,而是基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与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匹配性,从科学全面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学习该领域专业知识的意义所在,并付诸于实践。这样具有“使命性”的学习,才能够突出学习目的性,帮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选择有意义的课程,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并以此为基础,支撑起一个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区域发展的职业生涯,真正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可见,进行研究生培养与区域创新融合体系构建路径研究,对于增强研究生与区域创新主体匹配性,促进区域创新主体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前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回归建模等方法来论证高校在区域创新知识体系中的作用[11],然而利用卡内基分类法或空间分析模型来进行关键影响因子分析时,往往缺乏模型的反演验证,从而导致结论与研究目的“南辕北辙”的现象。AMOS(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即矩结构分析,属于多变量统计,整合了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检验模型中包含的显性变量、潜在变量、干扰或误差变量间的关系,可获得自变量对依变量影响的直接效果、间接效果和总效果。区域知识创新是多主体参与、有机结合且关系极为复杂的系统,为了达到对这一体系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操作价值的研究,需要依托可靠的量化技术手段进行具体问题的剖析,从而为揭示高校研究生培养在地区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机制、促进高校与科研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指导。

3 融合体系关键中介因子筛选与路径分析

本研究以宁夏某高校农学院2015—2019 年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与宁夏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5年来研究生技能型/基础类/应用型专业课设置、研究生就业率、研究生就业与专业课匹配度、高新技术企业入统数/营业收入/科技活动人员等直接变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由表1 可知,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2018年起增加了技能型与应用型研究生专业课开放数,降低了基础理论课程在学生培养环节的比重。相对于2017年以前,2018—2019年区域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生就业率、研究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度、研究生课程成绩优良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入统数、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等指标依次分别平均增加了27.1%、17.0%、5.3%、128.9%、67.0%、40.4%。以上数据表明,自2018年增加技能型与应用型专业课程设置后,更加注重应用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专业课程优良率和就业匹配度明显高于2015—2017年,促进了学生对专业课的认知及其与区域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机衔接。

表1 2015—2019年宁夏某高校农学院研究生与区域高新技术企业融合情况

为进一步筛选出研究生培养与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关键影响因子,本研究对研究生课程设置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直接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为进一步结构路径构建筛选关键路径因子。由2016—2020 年研究生培养与区域创新主体指标间相关性热图可知(图1),区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与技能型/应用型专业课开放数、研究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度、研究生就业率等指标显著正相关;区域创新型企业研究生就业率与技能型/应用型专业课开放数、研究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度、专业课成绩优良率显著正相关。由此可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技能型与应用型专业课程设置比例的提升,可有效增强其与区域创新主体间的人才资源流动和科技活动活跃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课程的开设应建立在与区域创新科技主体信息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应有效利用高新技术企业沙龙座谈、专业技能实践、区域调研等方式,提升研究生对专业的认知和使命感,打通研究生专业知识获取与应用价值产生之间的衔接壁垒。

图1 研究生与区域高新技术企业融合指标相关性

由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图2)可知,区域创新型企业研究生就业率直接影响着区域高新技术企业的入统数。由于宁夏区域资本产出弹性低于国家平均水平,2014 年之后的经济增长投资拉动力逐渐减弱[12]。虽然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硕士生规模相对全国其他省份较小,但相对于物质投资,高质量的人才资本投入对该区域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力的提升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研究生就业的专业匹配度与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型专业课开放数紧密相关,且应用型课程开放数以技能型课程开放数为基础。现阶段,研究生培养与区域创新主体人才需求之间普遍存在脱节现象,近些年来研究生扩招的同时,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不能及时更新和变革,仍然侧重于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相对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得高层次人才与区域创新主体间的适应性鸿沟进一步扩大,“高才低用”现象屡见不鲜。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储备差异直接造成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弱,而区域创新主体更看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图2 研究生与区域高新技术企业融合体系路径图

因此,西北地区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应当及时有针对性地满足区域创新科技主体的行业需求,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应进一步明确方向,有效开拓研究生与区域创新主体间的实践接入点,这样既能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指导,也能为西北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有效助力。

4 渐进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区域创新主体融合体系构建

由融合体系路径分析结果可知,西北地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及其与区域创新主体发展的融合,是建立在研究生知识体系构建、目标管理、科研实践训练的有序结合与相互支撑的基础之上的。全面且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既是科研实践训练的基石,也能通过实践训练不断充实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水平。以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培养环节管理,则为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创新主体实践训练增强了针对性。因此,将研究生知识体系构架、科研实践训练和目标管理有序结合的渐进式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区域创新主体有机融合的有效优化途径。

4.1 聚焦创新能力培养,合理优化研究生知识体系

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学生专业知识应用的基石,也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育的重要前提。课程的设置上要避免重复性的专业知识传授,注重和相邻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相互辅助,突出区域产业和课程体系的特色。根据学科范围与区域创新主体的发展趋势,在研究生第一学年,要注重本学科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注重必修课与专业课的系统性。在研究生培养第二学年,则应当采取灵活的选修课设置,重点关注学科交叉与学科特色的突出,做好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前沿性、启发性和交叉性。

在教学方式上要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努力探索和优化研究生教学手段。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本科生阶段,应当聚焦并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采取情景式、研讨式、沙龙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最终实现研究生在课程教学和区域科研主体科研实践综合作用下,自主创新型知识体系的构建。

4.2 创新型研究生目标管理体系构建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应当贯穿在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整个环节,研究生自主学习与导师指导过程均应采用目标管理体系。目标管理体系涵盖具体性目标、执行决策、时间策划、绩效反馈4 个组成部分[13]。在研究生与导师互选初始,导师应当依据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和科研兴趣方向,及时明确并细化研究生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与科研目标,使得研究生在校学习阶段,能够参与到区域创新主体的科研实践中去。研究生在迈向科研阶段目标时不断与导师进行反馈,导师及时进行过程指导。在这样的双向目标管理下,导师能够对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特点进行针对性地不断校正,且能够保证研究生的科研兴趣能力与区域创新主体科研实践之间的衔接性,直至最终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

4.3 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多资源联动体系

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应当仅仅局限在知识层面,而应当是知识、素质、技能应用的综合体现,不能一味地集中于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14]。在研究生教学环节中应结合学科方向,将区域创新主体科研实践活动融入其中,举办企业沙龙讲座、产学研联合共同体、校企共赢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旨在发掘研究生创新潜力,提升研究生专业技能应用水平。目前,西北地区产学研共同体联合培养研究生,已经成为区域创新主体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驱动力[15]。各科研机构也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使得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强的学生能够深入到科研第一线,了解科研前沿问题,并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合作中去。这样多资源联动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更重要的是省去了研究生毕业后的“再培训”过程,真正磨炼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5 结语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大幅度扩大,如何有效优化研究生培养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变得尤为重要。我国各省份经济水平差异性较大,西部地区物质资本投入较少,而研究生对区域经济的激发效应却很大。因此,加强研究生培养与区域创新主体间的融合研究对研究生毕业即就业和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宁夏某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增长为例,进行了中介效应路径分析研究,最终结果表明:区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与技能型/应用型专业课开放数、研究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度、研究生就业率显著正相关;区域创新型企业研究生就业率与技能型/应用型专业课开放数、研究生就业与专业匹配度、专业课成绩优良率显著正相关。

基于这2 个路径分析结果,本研究对西北地区研究生培养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和相邻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相互辅助,突出学科专业特色。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整体满足以下特点:①注重基础课程系统性;②选修课程应用性强;③侧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④培养研究生科研的独立思考能力;⑤围绕学科特点的学科交叉;⑥课程设置紧跟区域创新主体科研实践活动。第二,基于目标管理的多资源协同科研实践训练。导师在赋予研究生明确的科研责任目标前提下,除了给予必要科研指导,更应当尊重学生的科研敏锐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学生个人要以创新为目标,杜绝浮躁,敢于探究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导师与学生以此目标管理为基础,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区域创新主体良好的科研平台,以学科发展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为指引,使研究生高效地融入到专业领域研究工作中去,能够真正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成为区域创新主体和经济发展的人才驱动力。

猜你喜欢

技能型高新技术专业课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