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广泛传播的必然

2023-05-30张王虎

中国电影市场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

张王虎

中国电影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和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在近120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救国、兴国、建国、富国,还是强国的历史时期,都是社会变革中文化阵地的排头兵和先锋队。从中国电影发展史来看,电影从来都是政治性、艺术性、商业性高度融合的综合艺术。政治性决定电影为谁服务以及如何服务的根本方向,艺术性是用电影语言表达对人类真善美的不断追求,商业性则用资本或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优势更好地释放电影的魅力和影响。中国电影的成长基因里, DNA的双螺旋结构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凸显为两部分:内容(优秀作品)和观众(最广大人民群眾)。如何创作更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优秀作品),以及如何通过内容(优秀作品)服务于观众(最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电影基因的基本内在逻辑。

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轨迹以及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进程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第六次技术革命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地凸显出中国技术、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的优势,由此更加要求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能支撑“中国精神”丰富内涵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能喜闻乐见并广泛传播的文化作品供给的自动匹配。中国电影市场在“内容”和“观众”两方面基因的逐步智慧连接中发育长大,逐渐茁壮成长。最广大人民群众想看更多的优秀电影,想更好享受电影融入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在满足丰富物质需要的同时,还能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而现行的电影市场能否提供以上需求足够的供给(即是否有足够数量的优秀电影,以及是否能有足够将优秀电影完成广泛传播的技术方式和渠道体系),就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运行中的基本矛盾。

本文基于上述基本矛盾,结合“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和思路,以当下电影市场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做了些简单地思考,抛砖引玉,以供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电影市场自2002年实施新的《电影管理条例》,开启院线制改革以来,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多年来电影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影市场经历了飞跃式发展,截至2021年,各类影片产量、票房、银幕数、观影人次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即使在举国抗疫的艰难环境中,上述指标仍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65%以上。

(一)“十八大”以来电影市场的基本面数据:

(二)以“制、发、放”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电影市场面临的新矛盾和新要求:

1.从放映端和市场建设上看,在电影市场规模飞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越来越明显。

(1)头部高票房影院数量逐年下降,单银幕边际效益递减,影院建设的整体经营压力增大。

根据艺恩网公开的数据统计,即使排除掉疫情影响的2020年和2021年,头部影院集中度逐年下滑也比较明显(见下图)。2000万票房(不含服务费)以上影院数量占比依次从2015年的9%降至2019年(疫情前)的3%; 500万票房(不含服务费)以下影院数量占比2015年至2019年(疫情前)依次为63%, 65%, 63%, 64%, 64%;中部500-2000万区间的影院数量占比逐年增大。

一般来说,即使在没有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考虑到影院的实际运营成本及票房分成的规律,市场中一个常规影院的正常票房收入大致在300-500万(根据一至五线城市的运营成本费用不同)时才能维持正常运转,低于此票房收入的影院则基本为入不敷出的状态。

2015—2021年影院排场的增幅超过人次的增幅,场均人次下降,上座率逐年从2015年的18. 15%下滑至2021年的8. 81%,单银幕日均收益自2015年的3446元下降至2021年的1562元。

综上,全国影院的整体盈利水平逐年下降,影院经营压力逐年增大。

(2)市场结构性问题仍在,但解决手段比较单一,票价提升引发观众观影热情减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数据显示,全国城镇人口9. 02亿,占比63. 89%,全国15-64岁人口为 9. 69亿,占比68. 6%。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城市和城市集群会继续担当中国增长引擎,中国已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潜力,而且按国际购买力平价(PPP)计算,预计中国或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经济体。但与此同时,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虽然中国的影院市场规模2015—2021年间翻了一番,但影院在不同分级城市的分布基本不变,而观影人次的结构却在逐渐下沉,一二线大城市在传统影院观影模式下的消费水平基本处于饱和,整体市场的增量依赖于低线城市消费观影习惯的挖掘,整体市场的消费吸金能力呈现下降趋势,缺乏有效核心竞争力。传统影院对消费者观影的吸引力下降,手段比较单一,尤其疫情后,受所谓“报复性消费”或“档期刚需”类型片的影响及影院“急需输血”的双重压力下,简单提高票价的“有效行为”,伤害了部分观众的观影热情,进电影院观影的热情开始减退,观影人次下降,甚至改变了部分消费者的观影习惯。

(3)传统院线梯队相对固定,侧重区域分化明显,市场中竞争活力不够充分。

自2002年中国院线制改革开始,院线制从最初的简化发行层级,促进市场化和产业化作用,逐渐与市场接轨,与产业资本相结合,随着改革和资源重组,逐步形成了如今全数字化放映基础的51条院线规模。但头部传统院线的票房集中度在近十年中保持占比稳定,队头队尾水平差距较大,各梯队分化趋势明显,市场发力点各有侧重,且相较于各影投、影院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态势,院线制的管理体系及治理功能逐渐变得弱化,处于上游发行平台的供片及密钥供给和下游放映终端急待分账供血的“夹缝”之中,在统计上报票房与下审分账票房之间的“服务”之间“疲于奔走”,加之技术进步带来互联网电商的服务更加便利和细化,院线利润空间逐年变小,市场生存空间不足,竞争活力不够充分,现实情况与市场中期盼日高的精细化差异化服务需求,或所谓“分线发行”的矛盾也一直存在。

2.从发行端看,影片宣发一方面对电商平台的依存度较高,另一方面市场选择又趋于保守,整体创新意识不够,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困难。

影片发行作为连接“内容”供给和“观众”需求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让“好的内容”(优秀电影作品)找到更多观众,让更多观众能看到更多“好的内容”,这是电影宣发的基本要求,也是发行营销主体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内容”和“观众”之间形成的彼此智能化择优后,形成了相互的智慧连接,如何适应这种“内容”和“观众”之间互联互通、彼此优化成长的趋势要求,是当下影片宣发适应电影市场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发展必然。

除去中影和华夏两大国家队发行平台外(不含数字密钥分发、票房结算和进口片政策资源优势因素对比), 2021年进入年度前十的民营电影发行公司,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正是猫眼和淘票票/阿里巴巴,第三至第十的依次是博纳、万达、北京精彩、上海儒意、联瑞、五洲、英皇和腾讯。猫眼和淘票票作为电商平台的优秀代表,从2015年购票服务平台的诞生,发展到如今的制发放一体战略的影視产业链公司,受益于中国电影市场中最早顺应并满足电影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的市场需求,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变革的红利,但同时受限于投资资本方对于利润目标及经济业绩的追求限定,在发行策略上不得不选择“最优影片宣发”的“黄金类型”和“黄金档期”,尤其是疫情后情况更为明显。在某种意义上,深受好莱坞商业规则和类型片产业规律影响的当下市场中,大多数电影发行公司深受影响,逐渐形成了“最优档期”+“最优类型片”策略的共识。头部发行公司的羊群效应,逐渐导致了市场马太效应的“二八规则”更加凸显为“一九规则”,甚至某些延伸到制片或放映终端的影响更为夸张。大片恒强,想要高收益就得大手笔工业化制作+高投入宣发成本,中小制作影片貌似很难有出头之日,“固定类型片+固定档期”的争夺越来越白热化,宣发模式虽然越来越精细化,但却也过于资源集中,从长远看,整体创新意识不足,能否形成“双百方针”原则下的市场繁荣前景让人担忧。2021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的总票房238. 4亿元,占全年票房的50. 4%,其余上映的624部国产片票房共计160. 87亿元,占全年票房的34%,国产片票房的两极化趋势愈发明显,所谓国产片“头部阵营”和“尾部阵营”特点明显,而“中腰部”国产片的份额处于下降趋势。

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是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并喜闻乐见的基础也是“双效统一”原则下的重要保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除了生产更多的精品力作,打造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峰”“高原”的“火车头”引领作用外,还应同时关注大量“小”“大”“正”(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优秀国产片的筑基作用,“头部”和“尾部”国产片的“两手抓,两手硬”,更是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领产业资本在电影市场中更加有效调配资源,全面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重要表现。

当下的电影观众或电影消费者的主流群体,消费偏好,到获取影讯、购票支付渠道以及接受营销方式都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所谓“Y世代”(1980—1994年出生)和“Z世代”(1995—2009年出生)的2021年人口规模分别是3. 15亿和2. 23亿(占15-64岁总人口数的56%), 2021年的消费规模分别是6. 68万亿和4. 94万亿人民币,而且规模水平趋势仍在上升。个性化、体验型、国潮风、通过社交达成精神共识、兴趣圈文化圈层……等等一系列标签,体现了他们鲜明的时代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变革,年轻一代的文化消费场景早已发展到了移动端,短视频、直播、social场景、idol同款app……等等诸多领域之中,电影的观影模式和观影体验发生了巨大变化。

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就需要有最广泛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各类型电影,就需要有更为多元化的适应新时代技术特征的“新宣发”。

通过多元化的“新宣发”,通过大中小各类型“优质内容”观影和广大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电影带来的各种体验,适应新一代的消费需求,拥抱他们,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用一批批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电影作品影响他们,进而引导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能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巨大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国精神引导成长的一批中国新青年。同时相信,在探索“窗口期”政策有关“院网交互”多层次、多窗口融合发展过程中,伴随新一代互联网新技术优势的体现,“新宣发”一定会带来更多元的经济增长点。

3.从制片端看,电影主管部门扶持力度加大,制片业全面专业化、集中趋势明显,但电影创作生态脆弱,电影“走出去”的能力仍显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影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政治站位和优势不断提升, 2018年电影转隶中宣部,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新时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2021年,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对电影产品生产设置了具体目标和任务,并设置了“新时代电影精品战略”。

制片是电影产业链的龙头,电影作品的价值是电影市场的核心,优秀国产片的竞争力就是社会主义电影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繁荣的电影创作业态,应该具有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生产格局以及规模化、工业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但目前,国产电影创作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准和目标,尚未形成稳定、多元、均衡发展的格局。富含民族文化特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电影高科技成果的电影作品还不丰富;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优秀的商业“大片”和文艺影片并不多;大部分中等规模投入影片的创作质量与观众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整体的产品结构体系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国产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国产电影科技制作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显薄弱,由于忽视对基础性人才的培养,电影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缺少既是艺术大家又是技术专家的创作人员,在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上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2017—2021年头部影片的票房占比太大,马太效应明显,头部大片虽然展现了集中力量拍好主旋律大片的优势,但中小投资规模的类型片匮乏,票房收益与头部影片天差地别,市场的优质影片逐年锐减,电影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依然严峻。另外,还由于头部影片挤占了中小影片的制片资源和生存空间,随着整体创作环境和土壤的变化,也影响了电影创作者的创新活力。电影市场整体创作资源分配的均衡性,以及创作生态的平衡维系让人担忧,项目金字塔的中低层缺乏支撑,涌现出好项目的概率大幅降低。

电影理论研究和学术建设相对落后,对全媒体、大数据背景下世界电影工业的重要变化和演进缺乏及时跟踪和研究,旧有的思维定势和理论框架仍在中国电影理论体系与舆论媒介中占有主导地位。电影理论研究仍偏重于对影片艺术创作、思想价值的微观探讨,缺乏对产业整体的宏观性把握。在互联网环境下,科学、健康的电影评论体系还没有建立,电影评论的专业性程度下降,“全民评论”使得一些艺术领域的问题被“粗浅化”和“社会化”,对电影作品的批评被无节制地放大,甚至被一些人提升到超意识形态的高度,给电影创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同时,电影创作理念与国际电影的主流形态存在差距,电影语言、风格样式和表述手法上还有待创新和突破。如何让国产电影走出去,如何确立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故事的世界性表达,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也还在摸索之中。要进一步探索与国际市场的兼容性,努力提高电影“走出去”的能力,期待有根本性的提升。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内化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动力来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动力是融入中国电影这个有机生命体的血脉和魂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电影市场自愈升级的最强大的免疫力和动力来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适应新矛盾,解决新矛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电影市场这个巨大有机生命体将会迸发出巨大生命力潜能,迎来巨大蜕变。

(一)中国电影市场的内在动力

1.划时代的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中国电影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1年至2021年间,我国人均GDP从36403元增长至80976元,电影消费作为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文化消费的升级而持续增长,这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8年3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调整和完善电影管理体制,由中宣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这是加强党对电影领导的组织保证;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把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工作的认识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的新高度,是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证;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宏伟目标,是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引;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統一,这为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锚定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远景目标,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展开布局,努力奋斗。

划时代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进入新时代,实现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敢于斗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呼吸共命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通过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展现新时代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敢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2.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历史,见证中华文明和人民基因传承的内在动力。

电影是具有最广泛群众性的艺术,也是能以巨大力量在精神上影响广大群众的一门艺术。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也是人民群众需求发展同艺术创作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文艺创作内容来源于主观世界构想还是社会生活的实际,是文艺作品有无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新时代的发展,无论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哪个历史时期,注入中国电影基因的传承自中华优秀文化的“优秀内容”和代表人民大众需求的“观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相促进,整体上都在以各自时代的时代精神、时代风貌和时代特点进行呈现,并形成良好循环,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

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华优秀民族的基因传承流淌,在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体现中华民族仁爱诚信、求真务实、和合大同等智慧思想,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引导资本市场调节资源分配,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终将以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繁荣大发展,真正践行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

3.当下电影产业体系中诸多矛盾,正是推动电影事业发展的动力来源。

电影产业的内生动力是电影人认识世界、勇于实践、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是不断获取知识,探求真理,创业创新的自觉意志和行为。电影产业体系发展中的矛盾,是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改革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顺应矛盾规律,解决矛盾问题,正是推动电影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来源。

从制片领域看,突出问题导向,解决主要矛盾的重点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心倾力打造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品力作。电影作为思想性和艺术性突出的综合艺术,就是要把创作者的思想、学识、价值观,通过优秀影片的表达传递给观众,激发更多的思考和带来更多的文化价值。所以说,电影是精神力量的承载和传递,越是优秀的电影,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价值越大。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电影,就是要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渴望和实践,通过电影多元化呈现给广大观众,从而起到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服务人民的目的。优秀影片最终要体现在内容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浓度上,取得社会效益优先“双效统一”的良好效果。如, 2019年国庆档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多部重点献礼片, 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夺冠》《一点就到家》, 2021年《你好,李焕英》《悬崖之上》《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等等,诸多优秀国产影片主题昂扬,内容精彩,视听效果突出,受到观众喜爱,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宣发领域看,电影是政治性、商业性和艺术性高度综合的产品,抓住其中主要矛盾就要从全局角度去审视和重塑我们的眼光,不只是电影的票房追求,更多是形成制度层面和体系层面去重塑文化价值的获取和挖掘。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商业化运作,“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群众观影需求,不仅要从新时代和国情实际的角度去考虑,还要不断提升和深入对电影本身规律和属性的认识,更要有对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全面认知,三者缺一不可,要实现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汇聚万众奋发图强,敢于斗争,敢于拼搏的精神力量和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产业资本从市场化到产业化,再到证券化的转变及融合,掌握资本的规律,熟悉电影作为商品属性如何通过资本运作扩大规模,继而影响观众,影响社会。影片的宣发从来就不是孤立的项目和课题,而是以商业性为基础,集合技术进步、软硬件投入、社会营销、消费创意、经济统筹、市场推广等多方面的因素而高度协调的综合考量。电影产业需要资本逐利的推动,去优化和升级市场资源配置,但决不能成为资本的附属,坚持对资本设置“红绿灯”,设置社会主义电影文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要有效地引导资本对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从放映领域看,用发展的眼光看矛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分析问题。电影市场从量变到质变,其中必须坚持不变的核心要义是牢记中国电影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激发新活力。经过近二十年的数字化放映的建设,影院建设和数字化放映的规模化已然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这个有机生命体的新陈代谢,按自然规律是从一个疯长的青少年时代,过渡到了逐渐开始成熟的成年人时代,更多需要的是引领时代的影院运营的精细化的深耕细作,院线制改革的深入深化,融媒体时代社交阵地平台的沉浸式打造,多元化个性化观影需求的场景建设,多渠道多流量日新月异的新玩家……与此同时,坚持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的转变,再到“中国精神”的全方位践行。发展中出现的市场供给不足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同电影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电影供给侧改革的重心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国电影市场自信自强的基础是我们已有世界第一的市场规模、影院数量和高新技术集成优势,我们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有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沉淀,需要坚守的是中国电影人“人民至上”的初心和一代代中国电影人为之奋斗的电影强国梦,传承中国电影人“利他”而“忘己”讲奉献的优良品质;需要创新的是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的血液循环,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去伪存真,消除乱象,精益求精,通过引导资本和产业的融合,打造更具有专业性和公信力的电影“融媒体”平台,以及充分适应“数据”這个第五生产要素带来新的生产力的进步,从而创造更多的电影文化价值,将电影这个“具有意识形态特性的文化产业”真正高质量发展为我们的电影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为增强中华文明软实力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传播力而奋斗。

(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坚持”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与时俱进,孕育于“活的马克思主义”的不断自我完善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丰富,从广义上讲,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各方面内容,主要表现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战略。电影文化作为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必当同新时代的新发展新战略休戚相关。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面整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2021年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的活跃用户已超过43亿人,其中中国的月活用户规模已超过13亿。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使用场景转变,导致不同细分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移动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逐渐成为主力消费群体,传统商超数字化进展显著,加速线上线下商业融合,数字化生活进一步深入,人与物互联蕴藏巨大市场潜力。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数据要素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已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第二大经济体,在包括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在内的众多数字应用方面领先世界。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 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 8%。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规模已达37. 2万亿,占数字经济总比重的81. 8%,数字化治理体系正在构建,数据价值挖掘的探索更加深入。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进步文化,电影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广泛接受的文艺形式。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进步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电影对于文化衍生的精神力量的作用,可以覆盖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电影,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必然。

如果从人的需求层面结合技术、制度和文化三个维度的分析,综合对应马斯诺精神需求层级,将移动互联网解决的需求对应其七层级来看,将需求分为基础需求和高级需求,基础需求一般而言是流量入口,高级需求一般是精神或内容层面的高附加值体现。互联网解决的流量入口问题,数字经济发展是治理体系的进步和延伸,那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则是提供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力量和经济高附加值的“双效统一”的高级发展。

2.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消费新趋势的必然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曾预测,未来十年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消费增长或将发生在中国。在2000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尚有约12亿中国人的收入无法支撑每天11美元的开销水平。但到2030年,将有12亿中国人迈入消费阶层(2011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家庭年收入超过22000美元, 2020年实际计算家庭年收入超过16-34. 5万元人民币)之列,并且他们还会在消费金字塔上不断攀升,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中高以上收入家庭数量可能会增至约4亿———接近欧洲和美国的总和。伴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和城市集群将继续担当中国的增长引擎。预计未来中国约有90%的消费增长来自城市。中国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中,国潮已经崛起,消费者有强烈意愿购买中国商品和服务,展現本土情怀,青睐本土企业。中国的数字生态系统欣欣向荣,在国家经济中所占份额稳步提升,实体和数字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中国消费者在数字化商品上的支出也在节节攀升。中国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其体量超过了排名其后的九大电商市场的总和。根据Omnia Network的预测, 2017—2024年,中国的数据消费或将增长九倍, 2023年中国可能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数据来源国。

前面已经说过,现在电影观众或电影消费的主流群体是“新青年”,集合了所谓“Y世代”(包括80后, 85后和90后)和“Z世代”(包括95后, 00后和05后),截止到2021年底人口规模已到5. 38亿(3. 15亿和2. 23亿),具备独立消费能力的新青年人群占人口总数超三分之一,除高龄人群以及儿童外,新青年群体在具备消费以及高消费能力的人群中占比甚至超过5成。而新青年群体中Y世代群体从规模上属于消费主力军,朝气蓬勃的Z世代群体也是消费市场中的重要角色。“新青年”一代,大致的特征是个性化,不爱受约束,喜欢尝鲜,喜欢社交,乐于挑战,现实且冲动,注重精神满足……获取消费内容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小红书、抖音、微博、B站、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平台或垂直内容的综合平台,猫眼、淘票票、“爱优腾”、豆瓣这样的专业影视平台在他们眼中,越来越像专业单一功能性的平台。

但无论是物质产品消费还是精神产品消费,对于“新青年”一代来说,通过产品满足他们的情感情怀、社区认同、情绪共鸣,乃至悦己满足等等,更重要的是圈层社交沟通的媒介,来获得品牌身份,凸显自我价值取向。“新青年”的消费价值观,更趋向于精神丰富和自我追求的文化价值观。在他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消费品,加之自身消费能力逐渐允许的双重市场许可时,其实也是最需要注入精神价值或文化价值的时候。

试想,当被青年朋友们普遍接受的优秀影视作品带来更大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或者让其沉浸于优秀影视作品衍生出来的衍生场景之中而得到情感共鸣时,这份认同和情怀,岂不是能带来更大的文化消费价值、更为可贵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远胜于被动式走进传统电影院或被定义为某种固定类型影片的简单情感传递。

顺应社会主义市场消费新趋势,找准“新青年”主流消费群体的文化及价值诉求,解决问题,顺理成章地就会促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力传播。

3.社会主义文化阵营Web3.0新营销的必然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致可分为技术、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去理解。Web3. 0是对最新一代结合数字经济的互联网技术的形象说法,通常总结从Web1. 0到Web3. 0是简单区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Web1. 0是“门户互联网”,用户从互联网上获取静态信息,由商业机构组织和生产信息; Web2. 0是“平台互联网”,用户可以生产和发布信息,商业机构和用户在“交互”中“双向”成长; Web3. 0则是“用户互联网”,发展为信息聚联和价值共享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是包含所谓的“去中心化”、用户共建、隐私保护、平台开放的生态体系。近几年以数字人、元宇宙、数字藏品、区块链、NFT为代表的“Web3. 0式数字生活新元素”热炒,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深度介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随着上一代互联网流量红利日趋消失,引导大众消费的商业市场急待创新突破。

无论互联网技术带给人类社会最终的是什么,但自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互联网技术就深刻影响甚至改变着世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的运行,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和科学分析方法,坚持实事求是,深刻学习和认识其中的规律,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现代化进程有很大帮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在中国电影市场中,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深刻学习并掌握互联网技术及西方经济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改变,“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优秀电影作品和电影文化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构建,广泛传播,全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积极展现以见贤思齐、崇尚英雄、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为先的时代新风貌。

Web3. 0的基本特征大致有用户创造价值、保障用户隐私安全、价值互联互通、“去中心化”的组织、决策和分配机制等几个特点。在电影市场中, Web3. 0的应用是最贴近具体实践的,“内容为王”,以优秀电影作品的生产为核心,强调IP价值,尊重每个创作生产者和版权单位的劳动,尊重每个电影发行放映过程的劳动提供者,同时还要尊重每个消费者的消费感受,精神价值,甚至是批评意见,这就是以用户为本,尊重用户价值和安全,更是“人民至上”在电影产业链价值中的一种具体体现;“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的转变,是电影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及发展途径要求,在通过电影“内容”和“观众”两个基本基因的智能连接中,“优秀电影作品”的流转价值不断发生增值,从生产到发行放映再到消费环节中完成“内容IP”和“观众消费”的价值互联互通,乃至产生新的附加价值,这就是从过去传统的简单的“电影票房”进化到更高附加价值的“电影市场价值”的转变,是完成电影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进步。也就是说,在“内容”和“观众”互联互通后,电影市场将会产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影市场也将不再是以“电影票房”来作为唯一的经济衡量单位。

“去中心化”机制的运用问题,同样适用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辩证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去中心化”的组织、决策和分配,可以分为技术逻辑层面和文化逻辑层面去解读,在技术层面中,分布式存储、记账和智能合约构成的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系统)是人民民主的技术体现;在文化层面中,因为优化互联网发展模式与产业格局,以及构建互联網经济新模式,是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态土壤的,所以,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电影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更适合于社会文化价值提升的规律,电影市场正是通过技术层面上的“去中心化”,完成文化层面上经济价值和文化属性的智能化结合,这是从经济影响到文化影响的自然转变的集中。具体来说,电影市场中的区块链和Web3. 0技术的应用,恰恰符合社会主义文艺的“双百方针”,然后再通过文化这个更高维度(超越技术、经济制度)的“降维打击”,实现更高级的“去中心化”的中心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活的马克思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体现的正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在党的领导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价值体现,更像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践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互联网新一代技术的“天作之合”,这也是我们独有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决定的,辅以技术优势和消费市场优势的体现,必将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文化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巨大影响。

唯一的担忧,是电影市场如何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宣传营销的问题。重视文艺宣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重视市场营销,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电影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社会主义文艺是大众的文艺,电影是服务于人民群众,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电影。但电影市场需要从过去的“被动提供观影模式”积极向“主动沉浸观影模式”转变,通过供给侧改革,增加优秀影片的供给,增加差异化、精细化、智能化带来的中国电影从业者的工作空间和“主观能动性”,实现电影“内容”供给同“观众”消费之间的广泛连接。根据目前较为共识的广义定义, Web3. 0营销是虚实融合的互动体验营销, Web3. 0营销一般是以AI、区块链、XR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品牌通过创设人性化、沉浸式的虚实共生体验,与用户平等互信沟通,最终达成价值共创。根据电影市场的发展规律,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下,相信电影文化一定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文化阵营的先锋。随着更多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电影作品的生产,电影新技术的更加进步,电影市场体量规模的进一步增加,电影市场代表社会主义文化阵营的Web3. 0新营销,势在必行。

(一)呼唤以人民为中心的电影文化的科学评价体系

人民是文艺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坚持人民至上,中国电影的发展和繁荣需要引导和调动最广泛的观众参与电影消费和评论,需要建立起良好的电影舆论生态,形成科学、积极、有效的评价体系。文艺评论需要调动各个层次的积极性,让人民充分表达意见。最广泛的观众群体,不只是商家把控的“专业水军”和明星们的“粉丝军团”,而是包括买票进影院观影、农村看露天电影、电视上看播映电影在内的庞大的电影受众。

电影的创作生产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立意正确、意义重大、价值无误并不能决定作品的成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外,还要充分尊重艺术规律,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找到实现立意、扩大传播的最佳方式和最佳途径。有些电影的立意和初衷非常好,但传播过程却步履维艰,观众不接受,市场不认可,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也难以实现。而另一些作品,如近年涌现的优秀国产影片,坚持大胆创新的实践精神,学习和运用不断发展的电影美学,促进艺术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积极探索电影题材、叙事模式、类型特点、风格样式、视听造型、电影语言等方面的创新,成功地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向而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融合”,真正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雅表达、优美表达和有效表达。

但以何种措施加强引导,建立渠道,把更多人的心声表达出来,把最真实的对电影创作评价反映出来,让人民群众对电影的口碑成为一种大众的、权威的声音,使其真正能够反映影片在人民群众中的喜爱和认可程度,并实现影片所具有的思想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到如今Web3.0“万物互联”的时代,似乎可以有机会触及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电影的科学评价体系。不妨大胆设想,一套涉及到如何评价一部电影对于政治性、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电影语言运用的多元化、多维度的综合数据评价体系;一套有电影政策制定者、职能部门、国企民企代表和观影者在一个具有足够公信力和专业性的平台上参与的评价体系;在现今各类电商统计数据分类细化、专业化程度都足够的基础下,是否可以有“民主集中”并“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可能性?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和资本之间的融合发展,经历了市场化、产业化和证券化三个阶段,在新时代如何保持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至关重要,如何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具体实践至关重要。事实上,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到当下这个阶段,产业和资本已经融为一体,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本对经济时效的追求,使之更好服务于电影产业和社会大众;另一方面,要防止与解决资本对电影制、发、放产业链中的侵蚀与霸权,更要严格防止明星证券化、跨界定增中的诸多资本乱象。进入新时代后,对于资本的扬弃,是批判性地吸收合理因素,将其精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形上升的态势。电影本身是一种艺术表达,但制、发、放却又是一种商业化、资本化的产业行为,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最具大众性、传播性的品种,与资本市场的耦合有其必然性,如何正确处理产业与资本的辩证关系成为必然。进入新时代,要想在中国电影市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就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双效统一”。

中国电影市场的将来应该是“规范化”基础之上的“差异化”大繁荣大发展。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电影文化的科学评价体系标准,将成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迈向电影强国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对构建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力量的价值体系的思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同志在《人民日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刊发的署名文章中阐明:“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电影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喜爱的文艺形式。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应该成为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和桥头堡,应该成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实践先锋。

如何守住我们的文化阵地和精神世界,如何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我们当然要守正创新,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强,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地弘扬我们的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电影人能做到的,就是通过电影,去努力,去斗争,去实现。

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网络强国与数字强国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数字中国,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并且将数据安全列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写入文件,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成为生产力第五要素。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次伟大创举。之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悄然而至,数据量和算力呈爆炸性增长,数據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2021年12月工信部颁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测算规模突破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创新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随着数据确权与数字定价为数据交易流通提供有效保障,促使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变迈出关键一步。数据交易的平台建立又加快推进了数据要素的价值化。自2015年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到2021年以来北上广深相继成立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平台进入发展新阶段。数据交易平台是构建数据交易市场的物理载体,有助于加快推动数据要素价值转化。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相继颁布了《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根据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的测算, 2021年国内网络安全市场空间已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15. 4%,且预计2022—2024年年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时,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已积极展开,中国人民银行已通过六大国有银行以钱包app的形式嵌入运营,互联网的各主流平台均已基本接入。

综上,作为国民生产力的第五元素———数据价值开发的政策、计算、交易、流通、定价、结算、清算和安全体系已初步成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同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成为当下的现实。中国电影市场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将成为现实。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升级,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广泛传播的必然。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