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与新力量 温暖共情与类型创新
2023-05-30卢玥陈旭光
卢玥 陈旭光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困境中跌宕起伏、砥砺奋进。电影行业遭遇十数年未遇之剧变。然而,广大电影工作者仍然卧薪尝胆,咬紧牙关,冀望共渡难关,为电影强国建设的远大目标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新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旭光教授、范志忠教授主持编写的《中国电影蓝皮书2022》(以下统称《蓝皮书》),总结近年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和工业美学态势,完整勾勒出年度中国电影发展的“地形图”。
《蓝皮书》通过73. 95万影迷的海选,数百名北大/浙大影视专业学生代表的票选,最后由五十位国内知名影視专家决选出2021年度电影影响力榜单暨年度影响力电影十强。《蓝皮书》是以评选出的年度影响力电影十佳的案例分析为主线的成果汇集。该书在案例分析中充分考虑电影作品类型、类别的多样性与代表性,分析维度涵盖创意、剧作、叙事、类型、文化、宣发营销、产业投资等,深入剖析年度电影的发展、成就、问题、症结与未来趋向,以宏观的学术视野完成整体意识、大局意识、行业意识、问题意识之务实的理论建构。以“影响力”为关键词,以“电影工业美学”为视域,《蓝皮书》的撰写充分考虑疫情时代电影产业的变化与新问题,尊重大众选择和大众审美趣味,学理研判、归纳总结中国电影产业创作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该书着眼电影产业年度热词与焦点理论,例如:“新力量导演群”“泛主旋律化”“想象力消费”“电影工业美学”“新主流大片”“影游融合”“温暖现实主义”“电影伦理”等,以纵横捭阖的学术视野及绵密清晰的学术思路在产业研究中开辟新的学术理论疆界,推动“中国式”电影理论建设。一定程度上,《蓝皮书》成为中国电影产业与学术理论的年度“宝典”,为学界、业界提供了专业的资料梳理和理性的判断分析,镌刻、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和远大前程,更为中国电影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成功或不足,乃至失败遗憾的案例。
2021作为献礼片大年,中国电影“泛主旋律化”成为创作大势。在新主流的大背景下,主题性创作不仅数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而且形成了不同的创新和产销模式。国产电影在题材深度、艺术强度与制作精度的提升上,正在进入新的发展节点。
在《中国电影蓝皮书2022》中票选的十部作品里,有四部“新主流大片”。《蓝皮书》电影票选的第一名是红色题材电影内容生产的典范:本书的案例一《长津湖》。《长津湖》现象级的市场表现给沉寂已久的电影产业重燃希望之火。“新主流大片”内容生产的新突破承载着官方与民众的双重期待,“主旋律题材+类型化创作”的商业实践也得到的市场验证。在庆祝建党百年的政治和文化氛围,《蓝皮书》的电影分析案例之八《我和我的父辈》紧抓政策红利和献礼机遇,写就追忆父辈的百年诗篇。“新主流大片”以高概念、大制作、重工业的样貌出现,在中国电影工业逐步成熟的体系支撑下,“新主流大片”成为“重工业美学”的积极实践者和有力推动者,无论是《悬崖之上》“沃雪而行”的肃杀美学,还是《长津湖》中“轰炸列车”“火力横飞”的暴力冲击奇观式“战役想象”,都满足“融合史诗性叙事与奇观化体验,成为现代电影工业美学全方位整合的作品。”[1]集结中国力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美学,弘扬中国精神。而且,“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经历了守正与创新的多样化书写。”[2]新主流电影正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拥抱国家主流文化、市民文化、青年文化等多元文化需求,在国家大事、重要历史时刻、战争等题材中寻找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切入点,人物具体命运勾连宏大时代任务,完成历史表述、家国情怀表达与民族美学的守正与新创。
在“新主流大片”为主流、主导的电影格局大背景下,亦不乏具有现实关怀的影片着眼于民生困境、人间烟火及平民叙事,以温情的态度呼应全国底层文化潮流的各类中小成本新主流电影,展现了新主流电影民生化、内向化、青年化、时尚化的趋向。新主流电影的创新表达之一在于倚重温情叙事———商业片的类型创新与呈现“以情动人”的姿态,将“个体温情”编织写入“历史史实”之中。胡智锋提出“温暖现实主义”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温暖的,阳光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和建设性的。”[3]学者王一川认为“说到温暖现实主义,其‘温暖’两字可以指向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指身体感觉上的温暖,与寒冷相对;第二重含义指心灵或精神上的温润感觉或暖心。”[4]例如《蓝皮书》所选案例之八《我和我的父辈》强化了“记忆”与“情感”的表达,以父与子、家与国的叙事作为核心支撑,采用儿童视角用完整闭合叙事抚慰人心,增强观众的身份认同、国族意识,完成有温度的温暖意蕴传达。《蓝皮书》案例之十《穿过寒冬拥抱你》展现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安慰、互相扶持、守望相助,在武汉市民的真实生活中寻找故事,通过温情的叙事有效缝合了小我和大我的共同体。这一创新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增强影片的好感度与观众的接纳度,温情化的叙事强调民族基因、“深层集体记忆”及家国认同,让新主流影片的思想以更为亲民、大众、在地的方式传达出来。
除了“新主流大片”的守正与创新,以动画电影与喜剧电影为例的电影类型也走上革故鼎新之路,对中国传统IP进行现代化对接,把中国元素和共通价值、科幻元素充分对接,贯彻以幻想为核心的美学策略。例如《蓝皮书》案例分析之五《雄狮少年》,在原本动画片已经相对稳定的受众审美中,开辟了一条逼真感、现实感非常强的“现实向”动画大片,一定程度上缝合了动画电影本身的想象属性与现实故事之间的间隙。同样,这样的创新性尝试也给商业类型抛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身类型定位与观众的固有想象之间如何平衡、如何新创?无独有偶,《蓝皮书》案例分析之四《刺杀小说家》以双重叙事游离于“现实”与“小说虚幻”之间,极富赛博朋克质感,异世界与现实世界既同时存在,又并非完全独立,形成一种语言似的相互映照关系,开启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家宇宙”。迷人的“想象力消费”视觉效果展现瑰丽宏大的景观、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相结合的美学体系。《蓝皮书》案例之二《你好,李焕英》用“小品式”的喜剧获得中国电影史上票房第三名的好成绩,女导演贾玲擅长喜剧节奏的把控,用小品舞台的专场方式,开辟了中国几大国产喜剧的新美学特色:更像家庭生活的“温情喜剧”,中和了“悲情的泪”与“开心的笑”,用喜剧手法讲述悲剧故事,是贾玲带给传统喜剧电影类型的“创造之流”。
叙事伦理作为艺术伦理学的一大分支,也是衡量电影作品价值的重要尺度。中国本是伦理本位的国度,对电影中展现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强调和重视,既是一种人伦传统,也是中国电影人所承传的知识分子精神,“近期中国影视创作领域呈现出家庭模式巨变、社会模式裂变和精神文化模式变革等三种人伦关系更迭”[5]。《蓝皮书》中也从“伦理学”研究目光中观察了2021的年度电影,在案例之六电影作品《我的姐姐》中,着重分析人伦伦理中的家庭关系,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男尊女卑、长姐如母的封建观念。为当代女性的发展与选择做出了一定的指示与启示,印证了学界所说近期“影视开始关注家庭破碎之后重新洗牌组成的‘拟家庭’,在观众心中点缀希望。”[6];在《蓝皮书》案例之八:《写就追忆父辈的百年诗篇》中分析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以“精神庚续”“与父和解”的亲情伦理作为内核,交织父子伦理与家国情怀。与《我的姐姐》相似的是,《我和我的父辈》中的父亲并不全然是传统家庭中血缘上的生父,同样的更重要的故事重点自阿鱼一种“姐姐”“父亲”的身份的象征与在场,让不熟悉的血缘得以链接,或是经由共同使命,让原本本无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串联成为类似、拟似“家人”的存在。共同目标或是规定情景下建构的“小团体”关系,也在年度评选的影视剧榜单中大量出现。这些“小团体”往往呈现出“不是一家,胜似一家”的情感关系,成为家庭系统的一种“拟态”表现,这种团体结构产生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更为多样。《你好,李焕英》中的伦理叙事是跨越了生死、超越了现实中的在场而发生的阴阳相隔的母女人伦关系;叙事底层逻辑与核心命题通过温情喜剧、笑泪共谋、喜悲共生而产生。《蓝皮书》案例之三是“谨以此片献给心向黎明、舍生忘死的革命先辈们”的《悬崖之上》,从共鸣充盈、传奇谍战走向人伦叙事的温暖,以“人性”代替“政治性”,用一个伦理性很强的人物本体作为主角,张艺谋导演直言让“其他的因素让路”。伦理叙事仍然镇守叙事的底层逻辑与核心命题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媒介剧变,社会发展带来的家庭结构解体与多样化,使得普泛伦理的含义与表现与以往均有了些许不同,这必然在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电影作品中发生相应的嬗变。从《蓝皮书》评选的年度十佳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创作者们融高远的思想性、和谐美善的伦理价值观、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情感表达为一体所作出的努力。
2021年,中国电影在全球抗疫背景下艰难复苏,创作在稳质保量中发展,贡献了一些兼顾主流价值观与观赏性,题材多样化、类型新拓展的好作品。《中国电影蓝皮书》从2018年开始陪伴中国电影走过五年风雨、见证着年度电影从业者们守正创新,在“后疫情”大背景之下从现实中出发,从温暖的人性互助中醒来的艰难历程。电影工作不再是纯粹挥洒文艺才情之地,而是在此基础上承担着抚慰人心的使命。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现实构成“镜像式”“寓言化”的“互文本”关系,亦是探析社会认知状况的重要“地形图”。通过电影这一特殊的、复合的、感染力强的媒介主体,努力拯救电影市场的数量与质量,让观影者得到温情背后的不竭力量。《中国电影蓝皮书2022》从十部作品出发,深入文本,细致分析,以点带面,不断总结、梳理学界的电影批评热点,结合产业实际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相近相关的案例蓝本,更成为当代影像中国的历史见证,为今后学界、业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以此见证中国电影创作的质量提升、电影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
作为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通力合作推出,由陈旭光教授与范志忠教授通力合作主编的中国电影产业的案例报告,《中国电影蓝皮书2022》是当下中国电影发展的一幅立体可感的工业和美学,产业与文化的“地形图”,它探讨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和美学、多元类型与主流形态,记录着中国电影发展的辉煌、曲折、顽强与光明,它是一座汇聚、铭刻了学界与业界共识、共通的界碑。
从2018年至今,《中国电影蓝皮书》的书写已经步入第五个年头。整整五年,中国电影发展的“地形图”已然蔚为可观。“蓝皮书”的不断书写,努力不止,绵绵不绝,始終镌刻、见证中国电影产业的曲折道路和远大前程。一众丛书的编撰者和热爱、投身于电影产业与艺术的专业研究者,以坚实热情的诚挚、厚爱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电影的新时代贡献自己智慧的光芒、理性的警策与走向未来的镜鉴和导引。
道路是曲折的,但展望是无止境的。
注释
[1]陈旭光,范志忠.《中国电影蓝皮书2022》,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62页
[2]陈旭光,刘祎祎.论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内在理路[J]编辑之友. 2021 (09)
[3]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J].胡智锋,尹力,滕华涛,王一川,饶曙光,尹鸿,丁亚平,薛晓路,乔梁,钟大丰,王海洲,潘若简,程樯,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2 (06)
[4]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J].胡智锋,尹力,滕华涛,王一川,饶曙光,尹鸿,丁亚平,薛晓路,乔梁,钟大丰,王海洲,潘若简,程樯,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2 (06)
[5]镜像人伦与寓言社会的表征预示———对近期部分影视作品的伦理维度思考[J].陈旭光,卢玥.齐鲁艺苑. 2022 (05)
[6]“去家庭化”—“再家庭化”—“拟家庭化”———现代化进程中电影家庭叙事嬗变[J].彭涛,李芳芳.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2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