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师者当不懈努力,勤学不辍,精教不止
——忆我的老师朱雅芬教授

2023-05-30文/

钢琴艺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练琴音乐老师

文/ 张 芳

提笔开始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朱老师离开我们的第二十一天,谨以此文悼念我的老师—朱雅芬教授。

初识朱老师应该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当时是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初一的学生,印象中经常能见到一位身穿灰蓝色上衣、梳着精干短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表情严肃的老师,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出现在一楼楼梯旁的第一个琴房开始练琴。当时我年纪小,对于老师的这种日常习惯并没有太多的理解,后来在与父亲(他与朱老师同在辽宁歌剧院工作)的聊天中得知这位老师叫朱雅芬。后来,各个专业的老师陆续返回学校重新开始教学工作,我就经常会在音乐会上见到朱老师在舞台上为学生们弹协奏和伴奏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高一时有一位挪威钢琴家来学校讲学,我参加了他的大师班,担任翻译的就是朱雅芬老师,流利的英语与准确的中文翻译着实让我这个高中生敬佩不已。课堂上我得到了钢琴家的表扬,记得后来我在给已经移居香港的俞家瑛老师(我刚入学时的老师)的信中也写了这堂大师课的感受。随着学校的国际交流活动逐渐增多,朱老师在各种专家课及讲座上翻译的场景越来越多,朱老师语言的精准性和专业性,以及附中小音乐厅座无虚席和师生们那种对音乐演奏理论和教学理念的渴求,现在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在沈音的对外交流方面,朱老师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在我任教后,也经常为一些国外专家、教授担任大师课和讲座的翻译工作,会有老师跟我说“你翻译得不错啊,不愧是朱老师的学生”。尽管我知道这个不可比拟,但还是有一种自豪感从心底里油然而生。

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1984年),我从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回来后进入朱老师班上。我的课是在早上第一、二节,每次我去上课都会看见朱老师的红色自行车停在主楼门前,当我走到二楼时就能听到朱老师的琴声(哈农及音阶练习),她的这个习惯坚持了很多年,直到我与朱老师在她七十岁和九十岁的音乐会上合作的时候,以及与她一起参加比赛担任评委工作的期间,她都依然保持着这个练琴的习惯。因此,在我工作以后,每当遇到因课多而无法长时间练琴时,朱老师练琴的背影就会浮现在我眼前,督促我坐到钢琴前。

朱老师的教学非常理性,在我读大学及研究生期间,她使我对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有了非常清晰的演奏思路。比如,在学习巴赫的作品时,对于各声部及复调作品结构的分析和表达手段的把握;在李斯特和肖邦的作品中,对演奏技术、音乐表现的掌握及练习方法的分析;还有对于不同时期的作曲家,如斯克里亚宾、德彪西、拉威尔、齐尔品,以及许多中国作品的演奏风格的掌握,包括一些写作织体理论方面,她在上课的时候都会非常细致地分析讲解,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就是任何一种演奏思路及表现手段都要有它的“来龙去脉”,每周满满两个小时的课,还经常不够用。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非常幸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遇到了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的教诲一直是引领我的灯塔。

1987年,我有幸成为朱老师第一位正式的、也是唯一的硕士研究生,当时的学制是两年,但要求每年一场音乐会,以及一篇论文。我撰写论文期间正值朱老师在翻译班诺维茨教授的《钢琴踏板法指导》一书,朱老师把厚厚的原文书借给我作为论文参考书阅读,当时我拿到那本原文只觉得重得走不动路,回宿舍天旋地转地开始翻看,吃力地阅读,最后在目录中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论文内容—关于肖邦作品的踏板运用,生生“啃”了下来。在整个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朱老师全程审查指导,从文字运用到结论的实践性都给予我明确的要求和建议。在跟随朱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提高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1989年毕业后,我选择了留在附中任教,当年朱老师也满六十岁光荣退休,后又被延聘继续在沈阳工作了几年。在附中任教的前几年,我经常向朱老师讨教有关教学上的问题,也时常带学生弹给她听,朱老师从来都是不吝赐教。对于一个年轻的教师来说,在教学工作中遇到问题有人帮助解惑,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朱老师退休后接收了更多热爱音乐的小琴童,有些学生考进附中她就介绍给我继续教,现在这些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投身于我们热爱的音乐事业,这就是音乐文化的传承,我们承续着她的教诲,接力着她的事业。

“我认为要重视社会钢琴教育,要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培养出大批有基础音乐知识、基本艺术素养的人才。他们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也是文化建设的大军。如果说,金字塔的塔尖上是杰出的高端人才,而金字塔之所以屹立千年不倒,广大的社会文化建设者就是最坚实和最宽厚的塔基。”

朱老师,您的这段话我们永远记在心中!

猜你喜欢

练琴音乐老师
练琴记
乐乐姐姐热线
练琴
音乐
老师,节日快乐!
练琴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