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框架内的妙笔生花
——车尔尼练习曲作品740的音乐价值(下)
2023-05-30文/刘畅
文/ 刘 畅
风格之变—传承精髓与神来之笔
作品740里练习曲风格多样,不断变化出新。车尔尼传承了古典主义的精髓,作品有着明显的传统特质,而他也同时兼具浪漫主义和现代气质,在作品中常会看到妙不可言的神来之笔。
(一)贝多芬式风格
贝多芬式风格是这本曲集中最典型的风格之一。车尔尼是贝多芬器重和信赖的学生,吸收和传承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精髓:以短小动机发展成鸿篇巨制、充满不屈不挠的动力和斗争性、有感人的英雄气概、集中的戏剧性。第8条(左手的轻快动作)、第12条(左手伸缩自如)、第14条(经过和弦的练习)、第15条(尽量扩展指距的练习)、第21条(两手动作一致)、第28条(手指非常灵活,手保持平稳)、第31条(大拇指从下面经过的练习)、第32条(均匀地抬起手指)、第37条(十分有力而清晰)、第41条(左手手指的灵活动作)、第50条(充分发挥触键和快速弹奏的技巧)等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以第41条为例。这是一首训练左手手指灵活性的练习曲,此前书中已有五首主要训练左手的练习曲(第8、12、23、28、37条)。也许左手作为练习重点,有着灵活快速跑动音型时,会给右手腾出较为自由的空间,易于勾画大气的旋律轮廓、渲染磅礴气势,这几首练习曲都有着感人的旋律线条。除了第23条是大调之外,其余几首都是小调为主导,有着黑暗中不断求索奋进的态势和悲壮气概。车尔尼即使写训练目的相近的练习曲,也各有特点。前五首分别是、、、和节拍。第41条篇幅最短,虽然也使用节拍,但左手音型写成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节奏,使音乐获得源源不断的推动力。而六连音使原本二拍子的作品加入了三拍子的内容与律动,让该曲内部充满对比变化,同时增加了作品的实际容量。
练习曲虽只有39小节,但这不妨碍车尔尼依然将它写得荡气回肠。他的感人可以倏忽而至,前八小节并无预兆,只是动机的重复、模进。从第9小节起忽然动机连接、演变成八小节延绵而跌宕的动人旋律(见例3)。仅仅一个四分音符和两个八分音符的动机组合,经过连续模进,加以简洁的副属和弦、重属导七和弦、副三和弦所形成的五度功能循环序进,就生发出既具有极强动力又感人至深的音乐力量,渲染出恢宏的英雄气概,令人猝不及防、沉浸其中。从第17小节开始是八度的变形、深化与扩充。车尔尼在重属导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与重复上一波三折,体现了英雄斗争的艰难险阻,经过漫长的扩充,终于到达终点。
例3 车尔尼作品740 第41 首(片段)
这个练习曲以a小调贯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车尔尼把它写得紧凑、大气、充满戏剧性,折射了贝多芬式的奋斗精神与英雄气质,同时也体现了车尔尼对节拍、旋律、节奏、和声等的极致用法和出色驾驭能力。
在这本曲集中,有的作品虽是不同风格,但片段里也包含了贝多芬式的戏剧性、矛盾性、交响性。如第7条(在同一个键上调换手指)、第9条(轻巧地跳跃和断奏)、第11条(敏捷地调换手指)、第16条(快速弹奏时调换手指的练习)、第17条(快速弹奏小音阶)、第20条(双八度练习)等整体风格偏轻巧单纯的作品,其中也不缺少戏剧性对比。在段落的衔接处、结尾前、尾声处……运用了风格不同的写法,将复杂性、严肃性、崇高性注入其中,拓展了作品的深度。
(二)神来之笔
作品740遵循着古典传统,也不缺乏浪漫主义甚至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神来之笔常现,令人难忘。从第6条(清晰地弹奏分解和弦)飞扬而绵柔的织体排列、第11条(敏捷地调换手指)的低音下行和声序列⑥、第18条(两手从容地交叉并轻柔地触键)柔美旋律的频繁离调转调和大量经过和弦色彩、第22条(颤音练习)第二部分大量倚音的运用和尾声中相隔八度的有趣呼应、第36条(手臂放松,手指伸缩自如)对音区的充分拓展和对织体的自由收放、第45条(分解和弦旋律的连奏)浑然无词歌的声部写法……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以第27条为例。这首题为“手指独立的练习”,本意十分中规中矩,是训练手指的独立性,似乎没有太多可以出彩的地方。但能写得如此浪漫而现代,展现了作曲家天才的感受力与想象力。
1.调性与和声
要说第二段的开场,不能不提第一段的结束。D大调开始的第一段,在结束前转到了属调A大调上。这本是典型的传统写法:音乐在主调和属调(下属调)的对比间展开。接下来的对比段落就应是在已铺垫好的A大调上展开。你期待着一个A大调上的旋律,但飘来的却是d小调副下属和弦(II7/III)上的天籁之声。d小调是开篇D大调的同主音小调,也是转调A大调的下属小调,这种安排亦不算太奇特。但奇特的是d小调并不以自身面目示人,副下属和弦(II7/III)—副属和弦(V7/III)—副三和弦(III)的进行所呈现的离调色彩,使听者产生调性的恍惚与犹疑。七和弦组成的五度和声链(低音G—C—F—B—E—A—D)⑦将这八小节连结成步步推进、不断旋转离调的奇妙过程,直至最后才出现d小调真容。但在这一段结束前立刻转回A大调⑧,就像第一段在结束前迅速转了调一样。
这第二段,本是要在A大调上展开,但作曲家却从并不肯定的、带着离调色彩的d小调开始,完成了它的浪漫之行。折回A大调,仿佛此前是从它那借了一段时光。
2.旋法和织体
随着一开始调性和声的改变,第二段呈现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美丽。虽然上一段已有温柔的音乐,但这一段的美仍然令人惊讶和震撼。惊讶不在于旋法的深奥,震撼不在于织体的复杂—恰恰相反,满纸的看似普通与简明(与前后两段差别不大),哪里来无处躲藏的、令人无法招架的美?从震音中穿梭的旋律,与震音若即若离、藕断丝连,如同从崖壁间蜿蜒伸出的绚烂山花,极其惊艳曼妙,美得让人匪夷所思(见例4)。
例4 车尔尼作品740 第27 首(片段)
旋律很单纯,只是从第一段裁截出的四音组(起伏的四个音符)模进而成。起伏的内声部与环绕的波动震音形成交错而略有重叠的呼应歌唱。它们各自线条生长,又悄然延伸晕染进对方肌理,层次迭出。
从整首作品的弱起逻辑看,可以将四音组的第一个音看作前面长音的延续(如例4第2小节第一拍的E音、第3小节第一拍的E音等),于是真正的旋律便来自后三个音。这三个级进下行的音连成的委婉音调,成为这部分的核心。这从第二拍开始的裁截,使四音组的第一个音(第一拍)失去了强拍的意义,有了弱起的意味,照应了第一段开头旋律的弱起句法。级进下行的旋律线与副下属和弦、副属和弦等搭配起来,有着别样的风味。左手除了每小节第一拍的八度低音配合着右手弱起给了低调的支撑与强调之外,也有着内声部弱起的节奏。轻快的下行小弧线与填充的和声并置在后两拍上,隐性地支持了右手的弱起句读和需凸显的旋律音。
作曲家在织体排列和旋律搭配上,有意表现出七和弦根音与七音间的不协和色彩,以构成旋律中亟待解决的美学需要和心理诉求。三个音构成的旋律主线中第二个音往往是不协和和声的起因(如例4第1小节第三拍),到下个音得以解决(如例4第2小节第一拍)。但解决的七和弦又暗含了新的不协和,促使音乐继续向前发展。而要保证这连续不断的内在驱动,右手上方连成的级进下行三音线条呼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由震音连缀成的清亮线条,与内声部的旋律主线遥相呼应,仿佛诗中的妙笔,令人拍案叫绝。
在多声部的包裹中透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幽婉线条和让人心动的呼应,给人带来震撼与回味。它们融合着和声更迭的张力,推动音乐不断发展。车尔尼用不算复杂的和声语汇、旋律裁截、织体排列……合力营造出了现代流行音乐的浪漫梦幻,让人模糊了时代,只感到心醉神迷,恍惚今夕何年。
应用之广—即兴伴奏的启发
虽然是训练手指技巧的练习曲集,但作品740的应用范围显然远不止于此。除了能从中感受和学习到丰富的音乐之外,也可以学到宝贵的作曲和即兴伴奏技法。这或许归功于车尔尼不仅是优秀的作曲家,也是出色的教育家。出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音乐创作,本身就带有极强的示范性、实用性和普世性。他的每首练习曲在进行专项技术训练的同时,也在向人们展示:好听的音乐可以怎样写成,伴奏可以怎样处理。
(一)旋律修饰
车尔尼练习曲大多是主调音乐,旋律和伴奏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分,这给即兴伴奏的编配提供了借鉴机会。在即兴伴奏中,伴奏的编配固然重要,但旋律修饰也不容忽视,它会丰厚整个作品,使音乐变化灵动。作品740的第40条(轻快的和弦断奏)、第34条(三度颤音练习)、第22条(颤音练习)等曲子可为例证。
第40首练习曲的旋律在右手高声部,由于目的是训练和弦断奏,所以车尔尼通篇采用和弦断奏的音型。这种连续和弦的写法不禁让人想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3)第四乐章的主部主题。但贝多芬的连续和弦是统一的六和弦,有着整齐的经过式意味,车尔尼的和弦则构建了起伏的旋律本身。虽然是辅助音的写法,但不论是原位三和弦、转位和弦还是省略五音的七和弦,都为了修饰连续不断的旋律线。以三连音为律动的每一拍,最上方的旋律音在变化,纵向的下方两个和弦音则相对不变,统一在相同的和声内。这种修饰方式使横向旋律线条清晰,纵向音响饱满,演奏起来便利,易于应用(见例5)。
例5 车尔尼作品740 第40 首(片段)
如果说第40条是以和弦增厚旋律,那么第34条便是以双音修饰旋律。在第34首中,为了训练三度颤音,车尔尼将旋律下方配上三度音,形成平行的三度颤音旋律。这使旋律线既不单薄,又不过于厚重,有一种泛着光晕的柔和效果。此外,作曲家也用了二度至七度的其他双音进行调节,使这首练习曲充满统一基调下的不同趣味。
第22条则体现了剥离双音的单线颤音巧妙地为旋律进行装饰。这些灵活的颤音填补了旋律音之间的空白地带,与旋律音一起编织成富有逻辑的密密网状,将音乐表现得抒情而细腻。
除此之外,第20条(双八度练习)和第33条(八度跳跃时手要轻快灵巧)展现了八度音对旋律的不同装饰;第9条(轻巧地跳跃与断奏)显示出装饰音与八度音组合的线条修饰;第4条(在从容的断奏中求动作轻快)综合了双音、震音、八度的旋律修饰;第7条和第35条则是轮指与八度共同的旋律装点……这些都给旋律修饰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二)线性思维
车尔尼重视旋律的创作和修饰,也同样重视伴奏,尤其是线条的连缀处理。他细心勾勒的内声部与低音线条在练习曲中比比皆是,带来多声思维的逻辑美感,也增加了作品的不同性格。
例如第3条(在快速中求清晰)第一段终止后的补充中,左手的低音线条小试牛刀,虽然是跳进的低音连缀而成,但还是令原本非常活泼的音乐安静下来,再慢慢奔向新的高点。第二段左手演奏的中声部线条起伏,连成两小节的较长气息,给音乐带来宽阔的气象。车尔尼没有止步于此,接下来是以二分音符为基本单位、长达六小节的低音半音线条长句(见例6)。这从安静起步、蓄势待发、上下迂回的半音线条,与右手安静游走、暗流涌动的音阶式旋律反向,应着不断离调的和声节奏,将音乐一直引向延伸的奇境。活跃、灵巧的曲风在这里置换为优雅内敛的性格,云淡风轻地包容了所有可能的棱角,与之后果敢伶俐的音乐形象形成对比。
例6 车尔尼作品740 第3 首(片段)
如果说第3条的低音线条是曲中柔和的风景线,那么第8条(左手的轻快动作)的左手伴奏线条则在音型推动下激起层层斗志。这是一首看似普通但充满雄浑气魄的练习曲,右手旋律有悲壮的轮廓,左手伴奏有步步逼近的线条,结尾时它们反向交锋,激荡出惊心动魄的火花。曲中内声部线条的勾画,丰富了音乐的维度。
类似的创作笔法在第17条(快速弹奏小音阶)、第24条(大拇指弹黑键时手的姿势完全平稳的练习)、第42条(双涟音练习)、第43条(大拇指灵巧地从下面经过)、第44条(手指非常敏捷时触键要非常轻)、第46条(充分发挥触键和运指的技巧)等练习曲中都可以看到。这给即兴伴奏提供了重要线索:好音乐需要设计,尤其需要重视低音线条或内声部线条构建。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流行音乐,线性思维应用得当,会使作品增色不少。除此之外,练习曲中音型的多样、和声的变幻、织体的丰富等,也都给即兴伴奏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结 语
车尔尼,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古典主义作曲家,一个有着复调笔法的主调音乐创作者,一个将大胆幻想、美好愿景融入传统框架又能不受其束缚的理想主义者,以他对钢琴技术入木三分的理解、庖丁解牛般淋漓尽致地拆解,和对音乐融会贯通的运用,将练习曲集作品740写成了技术与音乐并举的佳作。它们不仅仅是练习曲,更是作曲家熠熠生辉的才华,以及发自心底对音乐的热爱。(全文完)
注 释:
⑥I—V6—VI—III6—IV—I6—V7的和声序列与流行歌曲《奉献》神同步,车尔尼的超前意识令人惊叹,或印证了现代流行音乐的根源在古典。
⑦这也是现代流行音乐常用的和声序进模式,如在《爱情故事》《莎巴女王》等中都产生过迷人效果。
⑧也许转调过于短促,车尔尼又加了四小节补充终止以巩固A大调的成果,然后是D大调属持续音(A音)上通往再现段的属准备,一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