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安全离不开国际农业合作
——第六届海外农业研究大会侧记
2023-05-30戈旭皎
文︱戈旭皎
2022 年12 月15 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主办,农业信息研究所承办的第六届海外农业研究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大会专题报告环节,嘉宾们围绕“粮食安全与国际农业合作”“全球粮食安全与国际农业投资”这两个关键性主题展开交流。
从“谁来养活中国”到中国农业反哺世界
1994 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所长莱斯特·布朗写了一本小册子,并给小册子起了个危言耸听的名字——《谁来养活中国?》。在这本小册子里,莱斯特·布朗通过研究韩国、日本还有中国台湾工业化过程,得出一个结论:随着工业化发展,消费水平会提高,粮食消耗量会提高,但农业耕地会减少,农业环境也会出现大问题,因此会造成粮食供给的严重不足。他预测,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在之后的30 年到40 年间,中国会出现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粮食产量会下降20%,需求量会增加85%,所以会造成3 亿多吨的粮食缺口,因此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中国人的需求,而当时世界上全部的粮食贸易量只有2 亿吨左右……最后,莱斯特·布朗得出结论——中国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并会给世界的粮食供给带来巨大压力。
一时间,关于“谁来养活中国”的话题在全世界盛行,并被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当做中国威胁论的“证据”。为了反驳这些莫须有的说辞,1996 年,中国政府出版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书中说道: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西方就有人预言中国政府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历史早已宣告此类预言的彻底破产。未来几十年,中国虽然面临耕地少、人口多、粮食需求压力大的现实,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有解决粮食问题的经验和办法,农民中蕴藏着巨大的生产积极性,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政府和人民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实践将会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将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中国不但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还将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第六届海外农业研究大会的专题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学院常务副院长冯峰回顾了那段历史。他说,“谁来养活中国”的论调提出已经接近30 年了,我们用世界8%的耕地,5%的淡水资源供应了18%的人口,实现了主粮的绝对安全,粮食的基本安全是没有问题的。实际上,中国不仅解决了自己的主粮安全的问题,也给第三世界作出了贡献。
在之后的嘉宾的报告中,也多次提到了中国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粮食安全所作出的具体贡献。
先正达集团中国科技规划总监李波说,先正达集团依托产品研发中心,一方面服务于国内现代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向世界其他国家共享中国的技术方案,目前,先正达集团已经在亚洲的5 个国家建立了研究机构,未来10 年,还会在15 个非洲国家建立500 个数字化中心,让中国数字化技术服务全球、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研究所研究员徐建龙说,过去10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前后分为5 批,将中国杂交稻和常规稻送到非洲、亚洲的一些国家进行测试。在此过程中,除了选送品种进行测试以外,也指导相关国家的技术人员进行绿色超级稻品种的培育。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已经为这些国家培养了58 位相关领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此外,在非洲水稻中心或者是国际水稻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亚非地区的农技人员进行集中的短期高产技术培训,历年来共培训3051 名技术人员。2013 年时,菲律宾遭到了毁灭性的台风侵袭,许多农田颗粒无收,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发的新品种水稻,仍然有非常可观的收成。台风过后,菲律宾政府对该中国品种非常重视,从2014 年到2018 年,短短4 年时间,该品种在菲律宾的占有率便达到了22.64%。中国水稻给菲律宾带来了丰收。据统计,这些年来,中国水稻在亚非国家的推广面积达到了33.8百万公顷,为当地农民提供了超过140 亿美元的增收额度。
在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积极投入到守卫粮食安全之战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团结各方力量,不断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的副秘书长索海尔·汉在报告中提到,2022 年9 月撒马尔汗峰会期间,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考虑到农业生产环节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主张引进现代技术在粮食安全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峰会期间,通过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在智慧农业和农业创新领域开展互动的构想,其目的是在上合组织区域引进现代技术数字化解决方案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法,实际的措施就是转让农业技术。此外,上合组织还在中国建立了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与培训示范基地。
索海尔·汉说:“我们高度赞赏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的表现,该中心不仅很好地利用了其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的示范基地,而且还为农业部门之间的未来互动培训学生、创建基础。”
粮食安全需居安思危
虽然中国保证了自身的粮食安全,亦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在“吃”这件大事上,容不得马虎和懈怠,必须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食品经济司副司长卡特鲁在报告中提及:目前来看,全球饥饿状况仍然在加剧。从2019 年至今,饥饿人口增加了1.5亿人。此外,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也在最近两年加速上涨,目前达到了8%~9%。由于疫情的原因,关于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数据,还不能完整地收集,但是可以预计的是,目前全世界有7 亿~8 亿人在忍饥挨饿。卡特鲁说:“我们进行了一些推演,对未来的预测结果是,到2030 年,全球的饥饿问题非但得不到解决,还可能会更加严重。”他认为,想要解决饥饿问题,必须要展开更加深入的国际合作,只有全世界团结起来,才可能解决饥饿问题。
众所周知,非洲是目前全球饥饿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想要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帮助非洲地区提高粮食产量是核心要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徐建龙说,目前非洲总共有大概2.47 亿公顷的可耕地面积,但是其中只有一半是可以种植庄稼的,因此非洲的粮食产量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南非的谷物产量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大约3.27 吨每公顷。北非和东非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一些,而西非则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更多,只有1.24 吨每公顷。徐建龙指出,非洲农业跟中国有点相似,都是以小农户为基础的农业结构,但非洲农业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概只有6%的耕地面积是具有灌溉条件的,再加上近几年的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非洲国家正在面临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
非洲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徐建龙认为,首先是要提高自给水平,靠援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粮食生产。其次是要建立连续性的农业政策体系,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许多非洲国家政局不稳定,政权更替比较频繁,导致农业政策不连续,这对于农业的打击是巨大的。第三个方面是要加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第四个方面是提高小农的农业生产效率,积极采取激励措施来改变小农的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增强抗风险能力,发展能力,取得持续性的效果。
中国不存在饥饿问题,但在某些具体的农作物细分产业中,我们也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刘石说,在食品供应链体系中,大豆承担着两部分的任务,一个是作为主粮守卫粮食安全,大豆不仅仅含有谷物的淀粉,更富含蛋白质,因此,不管是“吃得饱”还是“吃得好”,其实都离不开大豆。因此,全球1/3 的大豆被中国人消费,因为需求增长旺盛,所以过去很多年来,几个主要的大豆出口国如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大豆种植规模都在不断扩张,这些国家每年要向中国出口1 亿吨左右的大豆。由于我们太依赖进口大豆,所以很容易被卡脖子。我们对大豆的需求量是非常稳定的,大豆也成为了一种“少不得”的农产品,而全世界供应量就这么多,这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我们想要在大豆问题上有所突破,一定要分三步走:一是实行全球化的中国大豆种业策略,让全世界的优质种子资源为中国服务;第二是要加强科研投入,用科技的力量振兴中国大豆产业;第三,要在法规上保护相关领域的知识创新,避免出现“投资研究多年却无法投入生产”的现象。
此次第六届海外农业研究大会,通过广泛的交流和报告,持续推动政、商、学界交流与探讨。在大会的最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金轲做闭幕致辞。据了解,此次大会以线上会议形式举办,并由农业对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全程会议直播,来自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及科研院校、企业的各界代表300 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