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食品科技:面向未来 面向新消费
——SIAL 世界食品产业峰会农业食品科技创投论坛综述
2023-05-30杨雪
文︱杨雪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危机、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挑战的出现,传统模式农业已无法满足当今世界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科技创新逐渐成为重塑全球农业格局的关键因素。在进行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过程中,农业食品行业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新机遇,同时也加速了资本向农业食品领域的涌入进程。2022 年12 月7 日,SIAL 世界食品产业峰会农业食品科技创投论正是聚焦农业食品行业探索科技创新与食品未来。
发展中国家加大合作应对新挑战
巴西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José Roberto de Andrade Filho 分享了巴西农业食品科技的创新与展望。巴西是世界上第二大粮食出口国,是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最大贸易伙伴。巴西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农作物每年可以收获2 ~3 季。巴西总人口2.15亿,粮食产量却足以养活8 亿人口,也就是说每一个巴西人生产出的粮食可以再多养活3 个人。未来,巴西的粮食产量还将增长到足以养活10 亿人。但在三四十年前,巴西还需要进口大量粮食才能满足国内需要,正是因为巴西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和研发,构建了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使巴西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巴西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国际化的,不仅研究人员来自于世界各地,巴西的各类公司每年也会到世界各地去学习。正是利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巴西只用了很少的领土面积就生产出了大量的食品。José Roberto de Andrade Filho 说:“我们不断地在创新,为未来的食品价值链在创新,质量和可持续性是保持我们现有市场地位以及拓展新兴市场的关键因素。”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预测,2050 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1 亿,这其中的人口增长几乎都将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所以,粮食安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同时还需要在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等这些不同的营养组成物之间取得平衡。巴西的农业集中在国家的南部区域,那里有比较先进的农业,90%的农业技术公司都是在巴西的东南部。过去几十年巴西正是不断地向欧洲、亚洲包括中国学习,然后把这些优秀的技术带回巴西落地。因此,巴西在世界上与许多国家都有合作,包括在粮食、农业领域,同时在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组、生物技术等新的增长浪潮方面也在不断深化合作。像中国和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加应该共同去应对未来的挑战。目前,像中国农业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合作,就是非常与时俱进的合作。另外,在遥感技术领域、肉类领域中巴之间都有了非常好的合作。他提出,从业者要在可持续性、生物经济、数字化、开放性、食品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应对农业领域的新挑战。
从功能性农业到营养导向农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分享了他对农业种养一体化的研究与思考:种养一体化是功能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模式。印遇龙介绍,功能农业是近些年来业内提出的新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隐性饥饿”的问题,即在能量摄入充足的情况下,由于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而造成的亚健康状态,功能农业的未来方向应该是为人类生产营养丰富和健康的农产品。最初提出的时候,功能农业的主要产品方向是微量营养素富集的农产品(如富硒产品、高铁农产品,一些高维生素农产品等),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其实所有对健康和保健有帮助的产品都可以囊括进去,范围不断扩大。
人类的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本质上是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广义的概念,种养结合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结合的一种生态模式,是一种绿色、优质、生态、环保、可持续的现代化种养结合模式。一是可以促进生态农业,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二是注重食品健康营养属性,农业高质量绿色的品牌发展,同时对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也有好处。
印遇龙提出,种养一体化是实现功能农业的最好推手。种养一体化可降低传统养殖业对大气、土地面源、水资源的污染,有利于养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优势明显,而养殖业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具有资源转换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种养脱节会导致化肥农药大量使用、水土污染严重、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同时养殖业粪污处理成本高,养殖场周边环境问题严峻。发展种养一体化功能农业的优势在于通过生物发酵农业废弃物、生活湿垃圾等有机资源,制造出安全、营养、对环境友好的微生物肥料和饲料,打通种养一体化产业链条,从根本上降低环保支出和饲料成本,少施或不施农药化肥、抗生素,产出安全、绿色、有机的生态农产品,建立人与作物、家畜、土壤良好循环互利关系。养殖业可将农产品转化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且价值量更好的畜产品。可将种植业生产的不具备直接使用价值的有机物和能量通过养殖业转化为畜牧产品。种植业经过加工的废弃物,唯有通过养殖业转化才能提升其使用价值。家畜将饲料有机物质的40%~60%转化为畜产品,同时60%的排泄物,作物肥料为种植业转化为农产品、功能食品、硒。
同时,印遇龙也指出功能农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科技含量不够,研究投入不多、不深入、不系统,品种单一,主要以富硒农产品为主,而且大多缺乏关于其营养功能特性的深入研究。二是市场比较混乱,加上保健品市场整体比较混乱,鱼龙混杂,消费者并不买单。
印遇龙院士还针对功能农业与有机农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答。他认为,功能农业与有机农业之间并不矛盾,可以说功能农业是有机农业的一个提升。功能农业就是在有机农业的基础上使得有机农业产品更加具有功能。“有机农业产出的产品也是可以有功能成分的。过去有机农业产品有什么功能,说起来很含糊。但是例如ω-3 猪肉,就可以很直观地告诉人们,老年人吃了富含ω-3 的猪肉可以预防心血管病,是很有好处的,同时它也是有机产品。所以有机农业和功能农业二者不矛盾,是互相支持的。”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全球在消除营养不良、减少饥饿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努力下,农业、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基本的逻辑关系依然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和缺陷。所以大家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食物除了量的增长之外,其内在增长点究竟在哪里?于是,营养导向农业逐步成为了大家思考的共识。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孙君茂带来了关于营养导向农业的发展情况。
孙君茂说,从2013 年开始,国际上就提出了Nutrition-Sensitive Agriculture 这样一个概念。经过一年多的研讨和讨论,在2014 年第二届国际营养大会上重点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倡导。这个概念的提出对全球的农业发展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变革。在当时国内的新闻报道中将其直译为营养敏感性农业。到2017 年,我们团队具体承办了营养导向型农业的研讨会。在这个会议上,大家对中文译法达成了共识,即确定为营养导向型农业。更能够清晰地让生产者、消费者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去推广贯彻这样一个国际共识,能够推动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到2019 年,对这种新的农业形态的推动已为中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新的变化,中国农业加快进入营养导向型发展新阶段。《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1—2035)》目前正在最后的研究发布阶段,那么,未来到2035 年,我们中国的食物系统如何发展?营养导向就是这部纲要的核心第一原则。
营养导向农业在中国的发展,重点在这三个点进行了着力。第一是营养强化的育种。第二是在生产环节,包括种植和养殖环节的一些成功的尝试。我们重点在富铁、富锌小麦品种、高叶酸玉米的培育。在种植环节,主要在做的是富硒大米、富硒茶,在动物的养殖饲养方面,ω-3 蛋已经做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产品。下一步是高叶酸的鸡蛋和其他的一些肉类研究。
农产品营养品质标准方面,《食用农产品生物营养强化通则》在2022年7 月通过,10 月1 日发布实施。在这样一个通则里把农产品的生物营养强化的定义、载体、对象、目的、原则和方式进行明确。在“富含”“高”“含有”等营养声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食用农产品强化某营养成分后,该营养成分的含量或生物可利用性应当至少比未进行营养强化的同类产品高25%。后续还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强化鸡蛋、富硒大米等几个单一农产品的营养强化的标准在逐步推动成熟落地。孙君茂提出,农产品营养标准引领着产业的发展,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能够推动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农业发展带来更多新变化。
消费趋势变化引领农业食品科技发展
在主题为“生物技术创变农业食品未来”的圆桌对话环节,主持人Plug and Play 食品与农业科技总监卿熙雯表示,随着生物科技创新广度和维度的不断深入,如何平衡好可持续性发展目标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将至关重要;嘉吉亚太研发总监周津表示生物科技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赋能和助力正越来越显著,为行业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斯道资本执行董事缪轶青表示农业科技、食品科技等领域正在快速发展,要利用好中国的独特优势,更快触达终端市场;绿动资本高级投资经理姜锐表示,生物技术要调和健康、感官需求和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而建立规模化、与下游需求的对话是重要挑战。
针对当下农食产品消费的变化特点,行业应关注哪些创新点?
周津说,随着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这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行为的影响非常之大,消费者现在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从这个角度出发,消费者对我们这个产业的关注度更加集中在营养和可持续性上。从营养角度,现在流行“少即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大家都很注重减轻身体的负担,比如说低糖、低卡,减脂、减盐、减油等。这个就是营养标签。同时,消费者更加关注清洁标签。就是我吃的食物是否是来自于更加天然的来源?是否有过度加工的情况存在?这都是当下消费者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那么,从食品创新技术的维度出发,我们就可以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传统农食品的消费场景里,新一代消费者本来不太去参与购买决策,所以就要靠新产品、新渠道去想各种办法把他们拉进来。在过去农食品里很少出品牌,或者说大多数都是一些产地品牌,这里有消费者认知的问题也有产业链的问题。但是,现在确实能看到一些新品牌和品类在崛起。你会发现只要有能让新一代消费者的卖点,他们还是会扩大自己的关注和决策圈,也更愿意去为农食产品支付高溢价。
姜悦则认为,在农食消费中确实有两个大的主题是缺一不可的,一个是愉悦,第二个是效用。她说,过去很多技术创新都在围绕效用上去做文章。像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技术等,去实现农食产品的降本增效或是实现更好的功能成分,这单独看是很好。但是一旦这个技术与原本的食物或是场景结合的不够好,以至于牺牲了愉悦感,那这样的产品也很难去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植物蛋白替代牛肉,目前在中国的接受度就远不如西方国家。那么,在保证愉悦感的基础上,新一代消费者对于技术和功效就更加理性,接受度更高。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消费者也会觉得,如果可以顺便为环保出力的话,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我们在做技术和产品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量这样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