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科学区域活动 培养幼儿探究能力
2023-05-30丛逸
丛逸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效的科学教学能起到提高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和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作用。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而科学区域探究活动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还能为幼儿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原理,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让幼儿从中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本文立足于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特征,从以下方面着手论述科学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以期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
一、投放分层材料,满足幼儿探究需求
丰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材料是幼儿能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物质条件。材料的投放对所有教育活动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正确的材料投放对科学区域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活动材料的投放是科学区域探究活动开展的前提,也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幼儿之间又存在着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个性化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时也要注意材料的层次性,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他们喜爱和符合他们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的活动材料,以保证他们对科学探究保持着足够高的兴趣和热情,达到预期目标,实现应有的能力提升与发展。教师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教学规律进行投放,以降低学习知识的准入门槛,为幼儿以后更好地学到知识奠定基础,同样地,使幼儿能够在自主探索和操作中更好地获得科学知识,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满足幼儿科学探究需求,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进行“斜坡与球”这一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分层次的活动材料。首先,在幼儿刚开始进行操作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斜面、平面与小球等材料,让他们自主探究小球在斜面和平面上的运动轨迹,随后,教师再摆出不同长度的斜面,让幼儿继续观察球体在不同斜面上滚动的情况,认知水平较弱的幼儿做到这一层已属不易,但对于认知水平一般的幼儿来说,这样的探究活动还是比较容易的,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为他们提供材质不同的斜面,例如粗糙程度较深的、粗糙程度一般的、光滑的……让幼儿探究球体滚动时的摩擦系数及其中的科学原理。最后,再为认知水平较强的幼儿提供弧度不同的各类滑道,让他们自主探究球体在这些滑道上滚动时分别所产生的运动速度,教师甚至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多种材质、不同体积与重量的小球,让幼儿在观察与探究中逐渐深入到科学世界之中,体验科学世界的奥妙所在。例如在开展“给汽车分类”的科学区域探究活动时,教师就可以给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数量较多、识别特征不明显的汽车图片让幼儿进行分类,给能力一般的幼儿提供数量适中、识别特征稍明显的汽车图片让他们进行分类;给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数量较少、识别特征比较明显的汽车图片让他们进行分类。通过这些层次不同的活动材料的投放,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活动任务,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在成就感的激励下,产生自主探究的内心驱动力,并获得相应的能力发展,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设情景指导,开拓幼儿探究思维
幼儿处在发展初期,其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幼儿在科学区域探究活动中,因为活泼好动的缘故,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从而很难对某一科学原理的探究保持长久的关注度,究其原因,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思维瓶颈,阻碍了他们探究的步伐。这时,教师除了进行个别指导之外,还可以在科学区域中采用设置情景指导的方式帮助幼儿打破思维瓶颈,找到新的探究思路,更重要的是,通过借助情景教学,可以唤醒幼儿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向幼儿展示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些操作方法,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科学原理及知识等,从而加深幼儿的科学认知,培养幼儿的探究思维,让幼儿能够保持更多的兴趣和耐心进入深度探究之中,从而收获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开展“自制泡泡水”的科学区域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在科学区域中为幼儿提供一些肥皂、洗衣液、洗洁精、洗衣粉、水杯、勺子及清水等活动所需材料,然后将带有泡泡水的制作过程的图片粘贴在科学区域内,为幼儿设置相应的情景指导,当然,首先要提示幼儿这些材料不可食用,在活动过程中只可选择一种材料进行制作。幼儿在教师设置的情景指导下,很快就掌握了泡泡水的制作方法。随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尝试用其他的材料再进行制作,并比较哪种材料制作出来的泡泡水更容易吹出泡泡,逐渐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最后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幼儿展示泡泡在阳光下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斑斓”现象,告诉幼儿这是由于光线穿过泡泡的薄膜时所产生的一种折射现象,幼儿对这一现象充满好奇,纷纷自发地跑到户外阳光更加灿烂的地方吹泡泡,并仔细观察此时泡泡的色彩明暗变化,这一过程丰富了幼儿的科学体验。教师正是通过在科学区域中采用情景指导的方式,让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开始之前先了解大致的操作方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增强幼儿的探究兴趣,提高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体会到满满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并在操作过程中再次利用情景指导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在深入探究中不断挖掘新的科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开拓幼儿的探究思维,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引导动手实践,培养幼儿探究能力
陶行知提出,教师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解放双手意味着真正的教育需要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所以在科学区域探究活动中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也是其中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只有让幼儿动手操作、实践,才能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科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更好地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虽然幼儿年龄较小,但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思维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如果一昧地跟随教师进行操作,将会阻碍他们思维的发展,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同时也不利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违背了建立科学活动区域的初衷。因此,教师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创作空间和实践机会,让他们在自主观察、对比、实验与探究中发挥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例如在进行“自制沙漏”的科学区域探究活动时,教师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沙漏本质上是一种用来测量时间的工具,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动手实践操作。首先,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沙子、塑料瓶及秒表等材料,让幼儿选取两个一模一样的塑料瓶,然后制作成一个沙漏,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醒幼儿要对照着秒表来观察沙子的流速与瓶口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究沙子流完的时间时也要对照秒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发现,要比较瓶口大小与沙子的流速之间的关系时,就需要选取多个瓶口大小不一致的塑料瓶来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最终,在一番操作之后,幼儿得出当瓶口越大时,秒表上的时间越少,沙子流速就越快;而当瓶口越小时,秒表上的时间越多,沙子的流速就越慢的结论。教师正是通过在科学区域中引导幼儿进行动手实践的方式,给予了幼儿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渐领悟到沙漏的计时原理,感受到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无穷乐趣,也促进了幼儿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提升,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科学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
四、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幼儿探究体验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在科学区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旋转、移动、放大、缩小等功能丰富幼儿的探究体验,让幼儿在信息技术所营造的生动氛围中,进一步加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提升科学素养。
例如在进行“有趣的叶子”这一科学区域探究活动时,教师就可以首先开启电子白板聚光灯的放大镜功能,将各类叶子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放大给幼儿观察,这样一来,不仅能充分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还能让幼儿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叶子上不同叶脉的特征,待幼儿观察完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自主使用聚光灯功能观察叶子的叶脉及叶子的其他细节,在活动的总结环节,教师还可以再次利用聚光灯将叶子的叶脉更加完整、直观地呈现在幼儿面前,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科学活动体验,加强幼儿的科学感知。例如在进行“神奇七巧板”的科学区域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在电子白板上设置一些基础的形状,例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教会幼儿电子白板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操作,幼儿会对这些新奇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这些形状进行一些旋转、移动、放大及缩小等操作,并最终拼出一个独特的七巧板。幼儿对这一活动充满了热情,不仅拼出了各种各样的七巧板,玩得不亦乐乎,还从中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教师通过在科学区域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幼儿的探究活动,不仅能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科学探究体验,还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逐渐掌握科学知识与原理,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开拓幼儿科学探究思维,使幼儿获得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五、设计有效提问,提升幼儿探究能力
幼兒的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式的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舒适的条件帮助幼儿自主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幼儿科学区域在尊重幼儿主体性原则的情况下,为幼儿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在幼儿科学区域中,由于材料难易程度的不同,以及受制于幼儿经验尚浅的情况,区域活动往往不能顺利完成。另外,考虑到幼儿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较难的问题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所以他们需要教师的及时帮助和引导。因此,教师适当及有效的提问是促使幼儿继续进行探索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有效提问,应以锻炼学生探究能力为主,能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真正有效的提问一般具有趣味性、层次性、明确性及启示性等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在幼儿遇到探究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帮助他们突破思维难点,获得更加深度的思考,进而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例如同样开展“自制沙漏”这一科学区域探究活动时,实验要求把两两相同的矿泉水瓶分为一组,然后在其中一个矿泉水瓶中倒入沙子,通过胶带将瓶口扎紧,沙漏即可完成,通过倒转沙漏,让幼儿观察不同瓶口大小的沙漏流完的时间,并且自主分析沙子流动速度的影响因素。在之前的科学活动中提到了要让幼儿通过自主动手操作的方式培养探究能力。但在他们的实际操作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例如学生往往会因为沙子的流速过快而来不及记录时间,甚至会出现两次实验结果相近的现象。此时,教师便可抓住幼儿遇到的困难点进行有效提问:大家现在遇到的问题是由于沙子的流动速度太快所导致的,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幼儿此时一筹莫展,教师便可继续进行引导性提问: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水龙头的流速?幼儿此时想到,水流越细,那么相同时间内流掉的水也越少;反之,同样的时间内水就会流掉得越多。在幼儿理解到这种程度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所以,是不是意味着当我们能像控制水流细度一样来控制沙流细度时,我们便可以增加沙子流完所需要的时间?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便有了具体的解决思路,但是难点依旧没有被完全解决,幼儿此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用什么材料来控制沙流细度。教师依然可以利用有效的提问来帮助学生的探究,于是继续提问:水流很细是由什么导致的?幼儿答道:我们通过调节旋钮来控制出水口的粗细,进而使得水流的粗细有了不同。教师继续问:所以,如果关掉水龙头的话,相当于出口是密封的,稍微开一点,出口就会变大一点,所以我们能用什么办法来让沙流也具有如此效果呢?幼儿在思考过程中注意到了“密封”一词,恍然大悟,想到可以先将瓶子进行密封,之后根据实验要求来通过“戳洞”的方式控制沙流的流动粗细。幼儿通过积极思考,成功解决了实验难点。幼儿在教师有效提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出改善科学实验的方法,最终明白了沙子的流速与瓶口大小有关,瓶口越大,流速越快;瓶口越小,流速越慢。通过案例发现,有效提问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的一个重要方式,有利于幼儿在发现难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探究能力,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同样需要通过不断学习的方式提升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领悟科学知识,提升幼儿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源于对自然和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好奇,而好奇正是幼儿的天性,因而幼儿都非常喜欢科学探究活动,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因此,在进行科学区域探究活动时,教师首先应从幼儿兴趣出发设计科学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并在科学区域中投放多层次的活动材料,充分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究需求,积极引导幼儿的实践操作,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究科学奥秘,领悟科学内涵,同时,教师也要进行适时指导,通过有效提问激活幼儿思维,并给予幼儿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科学区域探究活动真正发挥教育实效,帮助幼儿形成更加良好的科学素养,锻炼幼儿动手实践能力,使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甲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