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尚书》,解《论语》

2023-05-30程翔

语文建设·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女性观尚书论语

程翔

【关键词】《论语》;《尚书》;孔子;天命观;女性观

《尚书》是政书之祖。刘知几《史通·断限》曰:“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籍。”《尚书》是孔子教授弟子的教材,是孔子思想来源之一,对研究孔子思想的形成以及解读《论语》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述什么呢?当然是述先王之政,述“六经”。比如《论语·泰伯》中就记载了孔子盛赞尧、舜、禹。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其中“荡荡”一词就出自《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孔子用顶级语言赞美尧、舜、禹,原因是什么呢?读了《尚书》,或许能找到答案。

第一个原因是尧、舜采取了最理想的政权交接方式——禅让,未流一滴血。孔子反对政权交接中的暴力行为,极力推崇禅让制度。他盛赞泰伯“至德”“三以天下让”,盛赞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当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历史上那些充满腥风血雨的权力更替令人不寒而栗,孔子提倡一种文明的权力交接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政治,什么是坏的政治。当然,这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禅让制是孔子向往的理想制度,是孔子基于现实的残酷性而产生的美好愿望。孔子甚至这样表达对这一愿望的期盼:“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第二个原因是尧、舜实行举贤授能的用人制度。《尚书》记载:“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即谁贤能,谁即位。有人提议让尧的儿子丹朱接班,被尧否定了,因为丹朱言不忠信,又好争讼。经过反复讨论,最后确定舜为接班人。这是四岳集体讨论的结果,折射出早期氏族民主制度的影子。尧帝死时,普天同悲,“百姓如丧考妣”,这说明尧深得民心。举贤授能取得良好结果,“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尚书》记录了这一文明制度,成为孔子念念不忘的梦想。尽管后来有《竹书纪年》《韩非子》等另类记载,却始终无法撼动《尚书》作为学术正脉的地位。今天来看,尧、舜、禹禅让传说当是原始氏族民主选举制向王权世袭制过渡阶段的产物,我们不能美化它,但也不能否定它。

第三个原因是尧、舜、禹“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治国思想深深影响了孔子。《论语·为政》中记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种治国理念源自《尚书》。《尚书》记载“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并“念兹在兹”,提出了“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惟德动天”“满招损,谦受益”等系列德政主张。《尚书》记载,苗氏不服,舜帝便“诞敷文德”,使苗氏最终归顺。这便是《论语·季氏》中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思想渊薮。

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又云“畏天命”。那么,“天命”指什么?古今解读众说纷纭,若结合《尚书》,或许能得到某些启发。《尚书》中说“天命有德”,又说“恪谨天命”。二者虽有区别,但也有联系。《尚书》是“天命”一词的原始出处,后人要想讲清孔子所说的“天命”,需首先搞清《尚书》中“天命”的含义。

商人用“帝命”,周人用“天命”,并赋予新的含义。《尚书》记载“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商革了夏的命,周又革了商的命。改朝换代的规律是什么?“革命”的合法性又是什么?“就是说,不仅要解释天命为何从殷转移到周,也必须能够解释如何防止天命未来由姬周转移向他姓。”[1《] 尚书》明确提出“天命有德”,统治者要“恪谨天命”,否则就会丢掉政权;又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就明确了政权的更迭要基于统治者是否有德。《尚书》中的“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把“德”与“养民”联系在一起,更加明确了改朝换代的规律在于养民还是害民,——这就是“天命”的含义。

《尚书》提出“钦崇天道,永保天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读《尚书》可知周人掌握了天机,“天命”替代“帝命”,淡化了神秘色彩。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十岁的他懂得了治国的根本道理是以德配天,为政以德,并由此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同时,他也由衷产生了“畏天命”之心,认为执政者当慎之又慎。这一思想在《诗经》中也有体现,孔子是在传授“六经”过程中逐步明白这一道理的。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写道:“(古之圣人)深知一姓之福祚与万姓之福祚是一非二,又知一姓万姓之福祚与道德是一非二。故其所以祈天永命者,乃在德与民二字。”[2]

《左传·文公十三年》和《周易·系辞上》也有类似记载,可资佐证。由此推斷,“天命”“知命”应是当时流行语。杨朝明先生在《论语诠解》中指出:“孔子的言论应该与西周初年的周文王、武王、周公言论属于相同的‘话语体系,那么将人们理解有争议的孔子‘语录与周初思想家结合对比研究,应该是一条十分合理的途径。”[3]

孔子“述而不作”并非简单机械地重复经典中的话语,而是有新的表述。但新的表述引起了后人误解,最大的误解当属《论语·阳货》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几乎成了孔子一大罪状,说孔子蔑视女子和百姓,就连朱熹也不得不把“女子”解释为“妾”,把“小人”解释为“家仆”,似乎这样就可以替圣人圆场了。当下出版的《论语》注解读物以及公开发表的论文中,仍有人把这看成孔子的一大污点。这实在冤枉了孔子。要想弄清孔子的原意,需要读一读《尚书》。

《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孔子的话“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尧曰》中记载孔子的话“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其源头在《尚书》。《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于残暴的夏桀,《尚书》发出“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强烈呐喊。《尚书》还提出“小人难保”,这里的小人,就是平民百姓;保,就是养。统治者认识到养民不容易,《尚书》中说“在知人,在安民”,“政在养民”。《尚书》提出养民须“先知稼穑之艰难”,若不知稼穑艰难,就会出现“小人怨汝詈汝”的情况。《尚书》又提出“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以此警示统治者,要慎重对待民众,切勿享乐逸豫。对于妇女,《尚书》提出“至于属妇,合由以容”,强调教化。《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关于养民、敬民的思想显然源于《尚书》。“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站在养民不易的角度提出的,是向统治者发出的忠告:要善于养民,要敬民,善待女性。

关于孔子的女性观,《论语》中还有一章也成为其遭受诟病的口实。《论语·泰伯》记载:“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予有乱臣十人”出自《尚书》。“乱”即“治”,“乱臣”就是“治臣”,指治世能臣。“十人”一般认为指文母、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可能是孔子临时加入的一句话,强调十位臣子中包含武王的母亲太姒,而子称母为臣不合宜,应是九位臣子。孔子重礼,认为子称母为臣不合礼,所以要纠正过来。学术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妇人”指武王妻邑姜。那么,君主如何称呼自己的妻子呢?《论语·季氏》中专有一章讲到这个内容:“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这应是当时通行的称谓,属于“礼”的范畴。大概孔子不赞成武王称妻为“臣”,故有此语。由此推知,孔子的“述而不作”并非机械地复述经典,而是有所匡正。至于儒家的女性观,《周易·家人卦》说得很清楚:“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正矣。”《礼记·哀公问》记载孔子的话:“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礼记·昏义》又记载:“(夫妇)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昏礼者,礼之本也。”把敬妻、夫妇平等提到如此高度来论述,怎能说孔子轻视女性呢?

《论语》中九处写到“母”,三处写到“妻”,都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论语·阳货》记载孔子批评宰予:“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固然出于对礼的维护,同时也可体现出对妇女的尊重。

当然,孔子对《尚书》主要是继承和弘扬。《论语》中很多内容来自《尚书》,除前边提到的“德政”“养民”思想外,再比如孔子厌恶“巧言令色”之人。《论语·学而》记载:“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这个成语出自《尚书》。又比如《论语·子路》记载:“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微子》也有记载:“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这两章都说明孔子反对求全责备。《尚书》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中还有:“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这就是孔子反对求全责备思想的来源。令人感动的是,《尚书》提出:“万方有罪,在予一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不仅不求全责备,反求诸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体现了宽广博大的胸襟。《论语·尧曰》第一章中多次引用《尚书》内容,是《论语》一书引用《尚书》最为明显和集中的一章。

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要之,读《论语》须追根溯源,遍览群经,不仅参考《尚书》,还要参考《诗经》《周易》《礼记》《左传》等中华元典,将《论语》置于宏大语境之下,精细梳理孔子思想发展脉络,从而准确把握文本意义。这就是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提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思想。经学家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叙》中说:“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强调融会贯通的治学方法,即内证法与外证法相结合。蒋天枢先生说过,不读《尚书》就读不懂《论语》。今天,《论语》作为一部中华经典,贯通中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对前人的某些误解应有一定的审辨力,要用科学的方法解读它,既提高学生,也提高自身。

猜你喜欢

女性观尚书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尚书·禹贡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之思想根源比较
浅析泉镜花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观与恋爱观
在场的缺席
《论语·为政第二》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