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实施建议
2023-05-30郑桂华
郑桂华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
在社会生活中,以满足实用需求为目的所作的阅读与交流活动占有很大比例,比如从新闻报道中获取资讯,按说明书提示使用新买的产品,閱读科普文章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义教课标”)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设为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足见对实用类文本的重视。在以往的语文课程中,新闻报道、说明文以及社科文一般作为独立的学习内容,2022 年版义教课标将它们聚合为一个学习任务群,体现了怎样的设计意图?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对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提出了哪些新挑战?这些都值得大家关注。
一、语文课程中的实用类文本
语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生活实际、服务于生活需要,语文学习内容和形式也应该与社会生活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夏丏尊指出,“文章普通有两种体式,一是实用的,一是趣味的。实用的文章,为处置日常的实际生活而说”[1],那么对于实用类文本的学习,也应该满足生活需要、按生活内容设置。不过,实行新学制以来,以获取知识为目的、按表达方式组织学习材料、以训练分项技能为学习样态,逐渐成为语文课程的主流,如193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已经开始按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议论文、小说诗歌及戏剧、应用文来组织课程框架。[2]这种课程组织模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如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读写知识按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顺序,选择若干要点,写成短文,配合有关单元教学”[3],其中,初二年级的阅读能力要求“阅读说明文,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4]。
20 世纪末也有教材按表达方式、读写技能等为课文分类,围绕文体知识确定学习内容、组织学习单元。其优点是学习目标单纯、集中,学习内容具体、明确,教学设计便利、操作性强,但这样也容易导致两种不足甚至缺陷。其一是脱离社会生活,变成对文体知识的抽象学习,以及学习过程碎片化等问题。其二是容易遮蔽实用类文本的核心价值,比如把属于虚构类的小说、抒发情感为主的散文,与纪实类的通讯、传记、回忆录一起编为小说或散文单元,教学中专注于文体知识或读写技巧的学习;把交流目的不同、交流对象差别很大的书信、演讲等实用类文本,与一般说理文一起编为议论文单元,专注于议论技巧的学习。这些做法很容易忽略实用类文本的一些本质特点。比如事件真实、资料可靠是实用类文本的突出特点,如果将其与虚构为主的小说、写真实生活的散文编在一起,借此学习记叙等手法,就容易忽略实用类文本在务实、求真方面的特点和学习价值。统编初中教材专设演讲、新闻等“活动·探究”单元,已经在引导学生学习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上有显著的改进。
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追求
20 世纪末以后,回归生活、强调综合、注重素养成为课程建设的主流理念。2022 年版义教课标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思路,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与过去同类课程内容相比,该学习任务群的命名与内容组织形式体现了如下变化。
1. 表述角度有所调整
该学习任务群不再从单纯的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角度划分文章类型、组织阅读材料,代之以生活需要的角度即人的角度。比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名称,便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实用倾向。该学习任务群要求的阅读对象,如标牌、说明书、参观访问记、考察报告、科学家小传、科技作品、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真实接触的实用文;该学习任务群建议的学习活动,如与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交流沟通,与同学、老师文明交流,都是真实的生活场景;该学习任务群建议的表达交流活动,如写留言条、短信、日记、观察手记、现场报道等,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表达形式。这启发我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实施要以满足生活需要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情境,而诸如说明方法、新闻结构等知识性学习要为获取信息、实现交流服务,进而为改善社会生活服务。
2. 学习空间的拓展
该学习任务群强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而非对“实用文”的阅读,除了凸显该学习任务群的核心价值以外,还利于打破文体类型的局限,拓展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资源和发挥空间,不必过分计较阅读材料属于什么文体。比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演讲,《叶圣陶二三事》是传记,《卖油翁》是笔记,《不求甚解》是杂文,《社戏》是小说,设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活动时可以忽略它们的文体差异,而聚焦前人的读书、写作与生活经验,还可以学习为人处事的艺术。这启发我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不应该局限在少数几个实用类文本单元,可以有更广阔空间。
3. 学习重点强调整合有价值信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实用性文章的阅读要求主要有“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等。[5]这些学习要求的核心是理解文章、获取信息。2022年版义教课标在保留获取信息要求的基础上,新添了“整合有价值的信息”等内容。其中,“整合”主要是对学习方式的要求,“有价值”是对学习结果的要求,两个关键词都体现了面对现代社会信息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鉴别信息品质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这启发我们,基于核心素养的实用性阅读教学,应该从主要依靠权威媒体、阅读经典文本、理解其中相对确定的信息,转向学会从多家媒体搜集信息、从多个文本筛选信息,进而对芜杂信息加以辨析。当然,整合信息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为有效地传递信息、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服务。
4. 课程融合特点更加突出
强调综合,注重整合,是2022年版义教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里有两个显著标志,一是将阅读与交流两种活动融为一体,二是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三维目标融在一起。比如第一学段的“学习认识有关标牌、图示、说明书等,了解公共生活规则,学会有礼貌地交流”,第三学段的“观察、思考日常生活,阅读记人叙事的优秀文本……与他人交流身边令人感动、难忘的人和事”[6]。这个特点启发我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应注意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联,减少彼此孤立的学习。
三、理解学习要求的共性与差异
2022 年义教课标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来统辖实用类文本的学习价值,从课程层面解决了以往学习内容分散、与生活脱节等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产生了课程高度整合性与教学实施具体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學操作的难度。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关系:
1. 实用类文本的共性与差异
实用类文本并不是一种具体文体,而是对以传递实用信息为主要功能、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为主要目的的众多文体的统称。由于社会生活内容丰富多变,伴随生活需要而出现的文本不仅样式众多,而且还在不断翻新,使得对实用性文体进行分类变得十分困难。从语文课程的时空条件和教学操作需要来说,既不可能仅用“实用类文本”笼而统之,也不能对它们切分过细,而必须用适当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内容。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被明确划分为“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知识性读物类”三个亚种,每一亚种还规定了具体的学习重点,这就为教学操作提供了一定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版义教课标并不像高中课程标准那样按文体设置学习内容,而是按生活场景划分类别。其中第一学段的学习要求包括三类场景,第一类属于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场景,第二类属于学校生活场景,第三类属于社会和历史文化场景。在第二学段中也含有三类场景,其中第一类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第二类是科学与自然生活,第三类为历史文化生活。第三、第四学段也都是按生活场景分列学习内容,只是每个学段的生活范围略有不同。
按生活场景或领域划分学习内容,打破了以往按文体划分学习内容的模式,凸显了实用类文本的共同特点和核心价值,即通过阅读这些文本了解真实世界的人物、事件,弄懂事物的原理,与他人交流,与真实的世界产生关联。它们的区别在于,不同类型的实用类文本传递的信息有所不同,读者的阅读期待往往也不同,比如读新闻类文本是了解最近发生的事件,读社会交往类文本是获取生活资讯,读说明类文本是了解物品的性状、背后的原理,读社科类文本是提高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这提醒我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应紧扣“实用性”,引导学生带着实用性的目的去选择文本、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学习重点在于快速搜集资料、恰当理解文本、准确辨别信息、合理整合信息,帮助自己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或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或改善在某些问题上的认知状况。而文体知识、学习策略、表达技巧的引入,应该服务于这些目的,不能为学知识而学知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另一层学习目标,是通过阅读某一篇、某一组文章,熟悉该领域的内容,积累有关这类文本的语感,把握它们的表达特点,提高表达交流的效率。这与为知识而知识的学习相比,区别在哪里呢?首先,这些知识应在为满足生活需要、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和交流过程中获取,而不是被抽象地、生硬地灌输;其次,素养的发展是长期的,需要通过大量的结构化的读写交流实践活动才可能实现;最后,掌握这些知识是为了以后更快速、更准确地阅读这类文本,更好地进行表达交流。这些是教学中需特别注意的。
服务于有效传递信息的需要,实用类文本在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上也有一定的共性,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点:一是采用相对固定的格式或手段,比如新闻消息的导语和社科文中的图表(非连续性文本)。固定格式和非连续性文本能把部分信息隐于固定格式中,如新闻消息常用倒金字塔结构表现重要信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就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二是用语比较平实,较少抒情,较少用过于含蓄、指向不确定的语句。其目的都是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方便他们快速准确地发现所需要的信息。其中,具有“信息路标”就是实用类文本常有的格式特征。通讯报道多在文章中加小标题,如杨振宁的《邓稼先》一文共三千多字,却用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民族感情?友谊?”“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六个小标题,不仅有提要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吸引力。生活交流类文本常用段落序号或提示词使条理清晰,便于人们查找,如药品说明书的成分、功能、用量、注意事项等;知识性读物常用问题链或逻辑链来组织,如阿西莫夫科普短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分别围绕“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恐龙灭绝的”问题来组织文脉。典型的社科文章除了标题完整外,通常还有摘要、关键词,以便让读者快速把握主要观点、理解文章价值。实用类文本普遍使用“路标”的目的在于,更清晰明了地传达信息,便于读者快速检索发现,这与文学类文本的含蓄表达往往有很大差异。这也启发我们,不妨从“信息路标”的角度设计教学,如发现文章中的“信息路标”,理解“信息路标”的含义,感受“信息路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本、准确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2. 不同学段的共性与差异
时间跨度大、学情差异明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突出特点,因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实施也要注意不同学段的差异。一般而言,在义务教育第一、第二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以及思维水平都还不足以处理复杂事务,因而这个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应该淡化甚至可以不管文体差别,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与交流兴趣上,增大各类文本的阅读量,适当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用信息获取、梳理与表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价值,领会真实、科学、严谨、负责的学习态度和认知风格。因此,一般不需要向他们介绍有关文体分类、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到了第三学段,教学中可适当引入文体知识、表达方式以及阅读交流策略方面的知识,渐渐开展典型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活动。在第四学段,则可组织与文体联系密切的专题学习,如新闻阅读、采访、报道。但要注意的是,必须紧扣“实用性”这一核心,聚焦带有共性的关键能力,不宜对文体特征、阅读策略知识区分过细,尤其不宜按具体文体分别教授阅读策略和写作策略,比如“社科文章阅读策略”“科普文章阅读策略”。
在我国,“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方面的语文教学历史颇久,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也存在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针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注意哪些是过去的老问题,比如怎样激发学生对实用类文本的学习兴趣,如何处理读写关系,如何把握文体知识与语文素养培养的关系;哪些属于新的课程理念、以学习任务群形式组织学习内容带来的新问题,比如对实用性阅读来说,文本的时效性非常重要,但语文教材选文又要保证一定的经典性,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再如,按 2022 年版义教课标要求,实用性阅读与文学性阅读的取向、功能反差较大,如何处理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作深入研究,进行持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