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文化的音乐探索者
2023-05-30朱泱衡
朱泱衡
在当代西方音乐创作中,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犹太作曲家,他从不盲目追求新颖的技法,其音乐也不归属于任何流派。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曾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奇迹……如同赫拉克勒斯(Heracles)一般,挑起了世间的喜悦和痛苦。”他就是埃内斯特·布洛赫(Ernest Bloch)。
布洛赫的音乐语言独特而真实,他的音乐作品时常亮相于各大音乐舞台,备受演奏家推崇。布洛赫十分受人尊敬,汉斯·冯·彪罗曾将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归结为“三B”作曲家,而当下的许多爱乐者认为布洛赫也能被并入这一行列。
布洛赫于1880年出生在瑞士日内瓦,自幼深受犹太宗教的影响。后来布洛赫出国游学,远离了宗教环境,也逐渐失去了和犹太事物的联系。直到1901年,布洛赫结识了一位名为艾德蒙·弗莱格的犹太作家,弗莱格对犹太民族的坚毅情感深深烙在布洛赫心中,使其开始逐步在音乐中探索犹太文化。
本期拿索斯唱片收录了布洛赫的三部中提琴与乐队作品,分别是《美名大师》(小提琴和乐队改编)、《中提琴与管弦乐组曲》以及《希伯来组曲》,由美籍华裔中提琴家萧红梅与布达佩斯交响乐团合作演释。三部作品在音乐风格、旋律发展以及配器手法上都非常相似,且这三部作品都带有犹太民族的风格色彩。
《美名大师》原本是布洛赫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在此唱片中由萧红梅改编为中提琴和乐队共同演释。第一乐章“忏悔”,源自犹太教赎罪日仪式中的忏悔部分,其中的“忏悔”主题奠定了该乐章的情感基调。音乐伊始,作曲家以中提琴呈现了一段忧郁婉转的旋律,引出了犹太圣咏曲调。随后,以长时值的和弦为伴奏凸显了自由抒情的主旋律,音乐被蒙上了神秘而忧郁的色彩。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伴奏织体发生了变化,琶音的出现使得旋律更加流动。在这一乐章中,增二度装饰音的出现平添了几分异域音乐色彩。
第二乐章“即兴创作”,其原文为意第绪语“Nigun”,译为“旋律”或“曲调”。该乐章借鉴了来自俄罗斯哈希德教派的曲调,呈现的结构是“A—B—A”。A段的旋律风格庄严沉重,伴随乐队强力度的开始,听众感受到了强大的听觉冲击。A段结束在D大调五度上行的旋律中。带着这种高昂的情绪,音乐进入了B段。B段与A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段的风格更像是一种犹太民间舞蹈音乐。
第三乐章“圣经中的喜悦”,透过其中轻快的节奏和华丽的旋律,听众可以感受到犹太教宗教仪式欢快和喜悦的气氛。作曲家从不盲目炫技,他希望能够以音乐传递犹太仪式文化的精髓。该乐章的主题共出现了三次,调性各异,以对位的笔法写成,这也是布洛赫创作的特征。
在这部作品中,萧红梅通过高超的演奏技艺,使中提琴奏出的音色十分接近小提琴。此外,中提琴低沉质朴的音效在无意间烘托了作品的宗教性。萧红梅在演奏的过程中情绪激昂而不失理性,她用中提琴发出了最美妙且极具表现力的音色。
第二部作品是《中提琴与管弦乐组曲》。全曲包括四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的规模相当庞大,极具新意。在第一乐章中,作曲家使听众置身于原始的大自然中,感受来自原野的呼唤。中提琴奏出主题旋律,乐队辅以伴奏,几个声部不断交替出现。接下来的快板段落充满着异域风情,布洛赫将其描述为“带有犹太风格”的旋律,与第一段慢板形成对比。随后,布洛赫以一个简短的高潮结束了第一乐章。第二乐章为谐谑曲段落,包含了许多细碎的动机,作曲家将其描述为“混合了怪诞奇异的性格与讽刺神秘的情绪”。第三乐章一开篇就展现了非常明显的犹太音乐语汇,增二度音程和半音频繁出现。布洛赫将该曲的第四乐章描述为“他写过的最愉快的段落”,作曲家在其中运用了东方音乐元素——五声音阶和八声音阶,整体的结构框架为“A—B—A”,其中B部分进一步发展了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乐思,对两个乐章进行了呼应。第四乐章在欢快且有力的齐奏中走向尾声。
最后一部作品是《希伯來组曲》。作曲家通过频繁变调,为第一乐章注入了浓郁的犹太音乐特点。乐章开篇建立在G旋律小调上,临时升降号的使用让旋律整体听上去充满了异域风味。此外,布洛赫还在这一乐章中大量运用连音线,加强了旋律声部的连贯性和歌唱性。布洛赫在第二乐章描述了一幅古代祭司庄严地登上耶路撒冷圣殿的景象。他在伴奏部分运用对位写法的同时,还在主题旋律部分插入了短小紧密的附点节奏型,使音乐极具画面感。第三乐章在风格上与第二乐章相近,作曲家大量运用了附点节奏型以及连弓的演奏方式。相较第二乐章,第三乐章中的复调织体更加明显,音响效果也更为立体饱满。此外,在乐队伴奏的部分采用了柱式和弦,既推动了旋律的发展,也突出了全曲的恢弘气势。
如同中提琴家萧红梅所言,我们总能在布洛赫的作品中感受到民族的精神和振奋人心的力量。布洛赫对自己犹太民族身份和文化有着深切的认同感,为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带来了独特的音乐语汇与表达,由此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